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时间:2017-04-22 12:27: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资治通鉴读后感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1】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开始好好阅读《资治通鉴》。

  今天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

  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

  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

  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

  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宋为金所驱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

  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

  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

  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

  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

  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

  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

  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

  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

  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

  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

  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

  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

  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

  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

  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

  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起,背负“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的这样一种坏名声,吴起仕鲁,大败齐军;投靠魏后,“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图谋”,“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后为武侯所疑,往楚国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带),北却三晋,西伐秦,强盛一时。

  可怜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为楚贵族所杀,死前躲在悼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

  叛乱者后来因为射王尸也没有好的下场,死后复仇,我不禁惊叹于吴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这种将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变全局的人物,可怜英雄惹人妒,犹得后世读者怜。

  资治通鉴读后感【2】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读后感【3】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

  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

  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

  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

  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

  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

  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资治通鉴读后感】相关文章:

1.《资治通鉴》读后感

2.资治通鉴读后感300

3.资治通鉴读后感800

4.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

5.资治通鉴读后感500

6.读资治通鉴读后感

7.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8.论语读后感-读后感

上一篇:家读后感 下一篇:三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