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600字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

时间:2017-04-22 13:13: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

  西厢记读后感【1】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

  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稹、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

  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

  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

  《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

  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

  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

  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

  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

  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

  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

  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

  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其次为价值。

  从古至今,从内由外,都对《西厢》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评价。

  赵景深先生把《西厢记》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之一,那一壁即《红楼梦》。

  能与《红楼梦》并驾齐驱,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陈继儒更是把其称之为“千古第一神物”。

  另外,更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化工之作”,“王实甫《西厢》,千古绝词”等艺术等级甚高的评语。

  乃至于国外,也把《西厢》推举到一个高峰。

  俄国柯尔施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就说到:“单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秀的歌剧比较,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这样完美的剧本。

  这些并不是对《西厢》的推崇和炒作,这是一种信服。

  最不可思议的便为词藻。

  《西厢》的曲牌、词牌、平铺和旁白,都具有无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视觉冲击”,就是指,当我们的眼睛看到这些文字词曲的时候,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上的`享受。

  我用八个字来表达一下我阅读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满口余香。

  口中之香,实为书中之味也。

  王伯良言:“《西厢》妙处,不当以字句求之,其中联络顾盼,如长河之流,它曲莫及。”

  在此,我虽不能把整书打录于此,而可举一二句我所记的明了、香浓的曲子,共大家赏玩。

  张君瑞一出,便有[点绛唇]一篇,篇上云:“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小桃红]上言道:“夜深香蔼散空庭,帘幕东风静。

  拜罢也斜将曲栏凭,长吁了两三声。

  剔团鸾明月如悬镜,又不是轻云薄雾,都则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

  又一篇混江龙上说得好:“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西厢》中句,巧夺天宫,且篇幅不长,若一气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览遍,只此书并无读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厢》中词句,好似天造地设一般。

  我读《西厢》的感受,也仅此而已。

  我只以我的观感把《西厢》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去获得、去体味,去享受。

  西厢记读后感【2】

  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

  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

  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

  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通过性格来展开冲突。

  《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

  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

  莺莺,她既要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

  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西厢记读后感【3】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

  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

  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

  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

  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

  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

  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

  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

  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男女主人公那种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地抗争精神印象深刻,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

  他们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摆布,无法自由追求爱情。

  但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让他们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1.西厢记读后感

2.《西厢记》读后感

3.西厢记读后感范文

4.西厢记读后感2篇

5.看西厢记的读后感

6.论语读后感-读后感

7.《活着》读后感-读后感

8.《童年》读后感-读后感

上一篇:战争论读后感 下一篇:子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