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王小波传奇的写作史,其中这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最受世人欢迎,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读后感,希望大家赏析品味。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篇一:
介绍这本书,首先要先介绍这本书的作者,相信他的名字已经刻在很多人的心中,他是王小波。
这本书的内容很杂,却很深刻,在我介绍之后,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但此时此刻,比起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我更想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
看过许多关于王小波的各家评论,总体上都认为王小波是个很有思想很有个性的人。
此话当然正确,而我更喜欢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对他的评价:“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王小波无疑是浪漫的,这从他与李银河的如此多缠绵悱恻的书信中便可见一隅。
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一封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是这样开头的:“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
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
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
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又如:“爱到深处这么美好。
真不想任何人来管我们。
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
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说实在的,我没有像堂·吉诃德一样用甜甜的相思来度过时间,我没有,我的时间全在沮丧中度过。
我很想你。
而王小波众多的杂文中也透露出点点浪漫气质。
如王小波曾写过一篇名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散文,那只猪会在吃饱后到屋顶上去晒太阳;会因为嫌猪圈里的母猪又脏又臭而不怕路远去村寨找好看点的母猪。
诚然这是母猪有个性,追求自由,特立独行的表现,而这些行为合在一起,却是因为那只猪浪漫天性所致。
而也许,这也是作者的内心流露吧。
最终,那只猪终于因为挣脱了既定的虚伪规则,敢于反抗可预见的命运,而获得了生命力的张扬。
而王小波呢?这位追求自由的思想家,这位行吟诗人,这个顽童、骑士,这位崇尚理性和富于奇思异想之人的结合体,也在在另一个陌生的国度里存在着,幸福着。
李银河曾说:“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
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
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特别爱引证罗素,这就是他所谓气味相投吧。
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
一个罗素的信徒、热爱理性和思考的自由主义者、独立不羁的民间撰稿人——作为思想家的王小波,留给后人的,就是这样的形象。
不要偏执,不要低智,不要思想贫乏,那样,哪怕是自由自在地做一只小猪,一只特立独行的小猪也好。
在王小波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可能是他的最后遗言:“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是不是太狂了?”
在《一直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中,王小波阐述了他的很多特立独行的观点,对小说、对文学、对生活、对人格。
王小波在《人的尊严》这章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
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
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
王小波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是啊,我们在生命历程中不断地遇到挫折学会思考,有泪水也有欢笑,如果你想要看得更明白些,活得更有趣些,不如来读读王小波吧。
篇二:
作者王小波在文中写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用作者的话说,这只猪有些不同。
这只猪不与别的猪一样,只是交配或生崽儿,安于人给它安排的生活,这只猪充满了“个性”。
这只特别的猪并不安于它作为猪的本分,反而像猫一样到处乱逛,甚至学会了汽笛声,因此它惹来了麻烦。
然而就是这次“麻烦”,我无比敬佩这只神奇的猪。
它表现地很镇定,在枪火声中潇洒地跑了,不但是不听从人的安排,还是无所畏惧。
读完文章,真的不禁佩服这只猪,作为人类的我们很多时候竟比不上这只猪,这只猪并不生活于“设置”之下,潇洒地过着快活的生活。
然而我们,却常常生活在别人的安排之下,束缚着自己,没有勇气挣脱种种“设置”。
作者在文中说,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是的,一般的人,往往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并没有举起勇气与命运努力抗争,渐渐地禁锢在这样或那样的束缚下。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生活在很多的规则之下,或是某些人给我们的道路作了安排,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告诉人们,要潇洒快活地生活,随心去过生活,就应要有勇气去挣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坚持自己的想法。
墨守成规,安于被“设置”的,最终只是一群平常的猪,或交配或长肉或生崽而已,并不被人们所记住,也没有被记住的价值。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直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它潇洒、快活,它勇敢追求,不畏他人,在危难时刻仍表现出与其他猪不同的镇定,然后机智地逃生了。
同样,作为人类的我们,假如一直是生活在他人或命运的安排下,那最终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绝对是比不上这只惊骇世俗的猪。
篇三:
最近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立刻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交谈的过程。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人应当有独立的思考,而不应该人云亦云。
人要做到独立思考,首先应该有智慧。
从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个爱读书、有着较丰富社会经历、也爱思考的人,这些都是智慧的重要来源。
有智慧之后,要做到独立思考,还必须愿意独立思考。
许多人因为生计所迫,或者因为受功利心牵引,往往主动放弃了这项权利与义务,作者显然不愿自甘堕落,他认为人的'生活应该追求未知,他反对进行思想禁锢,主张人们思维应该保持多样化,使生活变得有意思有趣。
当然,有了智慧、愿意独立思考,还有一个表达方式方法的问题。
有许多人热衷于一本正经的说教,这常常让我们产生巨大的逆反心理。
我本人就有强烈的体会,比如说孔子,我崇拜他老人家的程度要远远高于王小波,但是,如果将两人的书同时放在我面前,我会很自然地先看王小波。
因为,王小波的文字比较令人愉悦一些,而孔子,虽然对我影响很大,但总归是要毕恭毕敬地去读才合适。
仔细想来,能将智慧、独立和有趣集于一身,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足以让我崇拜一辈子。
附原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王小波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
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
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
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
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
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
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
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
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
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
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
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
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
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
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
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
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
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
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
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
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
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
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
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
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
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
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
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
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
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
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
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
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
但这不能怪它。
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
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
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
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