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就是把所读文章的感悟、感想记录下来。
小编为大家提供了野火集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记录对名著阅读后的感悟
野火集读后感一
选择看《野火集》是因为龙应台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我的十分相像。
看完全书时,龙先生的笔尖已经将我的思想提高到了另一个高度。
下面,我就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身份来谈一谈我的理解与观点。
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及《生气,没有用吗?》这两篇文章中,龙
应台先生谈到了对于七十年代台湾的“脏乱差”现象,当时的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从众性使得他们漠视了这个满身污垢,却被他们称之“家”的台湾。
所以,当龙先生“生气”时,却受到了以白眼和辱骂作为“先锋”的“回报”。
对于这一点,我是感同身受的。
曾经在一个飘雪的冬天,我看着红灯前自由穿梭的行人,大声喊出:“是红灯,你们为什么要穿路?”时,身后的一名中年男子用脏话骂了我,从我身边挤着(来往行人很多)走去了对马路;一位走到马路中间的老伯很诧异地回过头来看我
,像是见到了一个不明外星生物体……那一刻,我的眼眶红了,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坚持交通法规的人的下场:众目睽睽之下,像一个小丑。
但是龙先生说“讲道德勇气,不是可耻的事;说社会良知,也并不肤浅。
”而且“在一个法制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
”
中国有句俗话“忍字头上一把刀”,可见国人讲隐忍,是出了名的。
只要别人不危害自已的利益;只要自已不做害人利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太多国人“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个“理念”。
所以,鸟儿找不到茂盛的树林了;老人倒地也没有人帮忙送医了;世博护照被偷找不到小偷了……这些都是身边确实发生的。
太多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一边埋怨“人心不古”一边理所当然地继续自已的无动于衷。
但是龙应台先生告诉我们“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
这不仅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
”而且我们“不应该迷信逆来顺受”。
同时龙应台先生以智者的睿智揭示直指国人的道德劣根性“我们不敢正视自已的缺点,反而一味地掩藏--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太多国人都避讳的问题,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症结所在。
拿上海世博会来说,我本身就是世博小志愿者,所以有关世博的新闻会特别关注。
当电视上播出了哪个广场举行盛会时,镜头远处,说不定你就能看见几个
孩子爬到建筑上打闹;一群人拥上公交车,把几个外国人挤在门外;一个女士偷偷地快速掀起隔离带钻进了队伍里……这些盛会中的败笔,都被掩盖了。
所以当看到《野火集》里针砭的社会弊端时,我的感受好像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国人重形式、做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
但是龙先生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
”因此“我们不做大人物,总可以做个有一点用的小人物吧?一个渺小的个人,如你,如我,还是可以发光发热。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野火集》可以燎遍整个中国大地,带去龙先生以及所有爱国之人的心声,关注我们的家、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上海,从小我出发改变这些不美好的现状。
就像文中龙应台先生所呼吁“过程会很困难,没错;有些人会被牺牲,没错。
但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
因此当我读完《野火集》后,并没有对名人的膜拜,有的只是对一个文化理念与公民意识先驱者的崇敬,感谢她用笔喊出了很多人不敢、不屑、不愿说出的话,感谢她这样一个平凡却勇敢的中国人。
我想正因为有了这样前辈的指引,所以我才会变得更坚强与勇敢。
野火集》读后感二
是由读产生感,就是把所读文章的感悟、感想记录下来。
读后感大全网作文频道为大家提供了野火集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记录对名著阅读后的感悟
龙应台,听她的名字你会觉得她是个在书房里啃古语和文化史的秃顶男人,看到野
火集的人也会很自然地以为她是个男人,只不过事实和想象的有些出入,她是个秀气的男人,有着浓厚的书生气,杨泽她她是“天真女侠”,这样你就惊讶的发现,原来这是个女人。
龙应台应该是个让人惊讶的女人,她的笔触平和却写出台湾天空下的丑陋,那些藏
在最隐晦角落里的黑色都会被这个女人有意无意的扯出来,所以那把野火才会把台湾的天空烧的透亮。
龙应台曾长期旅居海外,对于她这种喝过洋墨水的人,回国之后对于社会上见到的种种
都会有种超脱的感觉,她是那种脱离了棋盘的旁观者,而不是对弈的任何一方,所以她的野火是明亮的,而不会有对于任何一方的偏颇。
《野火集》是龙应台在报纸上评论文章的集合,对于这种收集型的书刊,龙应台让它做到在20天内再版24次的奇迹。
《野火集》就着台湾的春风,一下就染红了那个小岛上的善良民众,几乎成了人手一本的必读期刊。
龙应台的评论不会用堆垒的典故和文化专业术语做评述,她以身边的例子为出发点,在平常中道出那部分不平常,她是站在人民里的,她说的现实是真实的,人们可以触碰到那些事实的质感,钝的让人心痛。
她问“中国为什么不生气?”她评“幼稚园大学”,她说“机器人中学”,她还说台湾是“生了梅毒的母亲”,可是她还是那个生她养她给她生命和家的人。
龙应台是盗火的米罗普休斯,那个被众神放逐的人,可是她却把火种带给人间,那些借着春风的野火被龙应台盗出来之后就有无限的热量,炙热的火苗舔舐着台湾政治每根被隐藏的脆弱神经。
龙应台的火烧的那些脆弱的制度岌岌可危,多亏了龙应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龙应台应该是个启蒙者,相较于上一代启蒙者,从鲁迅
到赖合,从柏杨到李敖,龙应台是温和的,却不是怯弱的,她是多吃无害的正气散,鲁迅刺
客型的笔锋是冰冷的,是让人心寒的冰冷,他是那种剜肉去疮的猛药。
年青的龙应台和年青的鲁迅一样,天真的抱着火热的救国心去国外求学,回国
后她才发现,制度坏了,可以修补;思想坏了,却是外力无法挽救的,所以她选了和鲁迅一样的路,或者说冥冥中有着某种必然。
龙应台的野火烧了二十年,龙应台在自己固守的部落格里都快要忘记了,《野火集》都二十年了,她和堂吉诃德一样,守护着那个没落的时代,和守旧的存在价值观作斗争。
夕阳里,堂吉诃德,瘦马,破qiāng,锈了的甲胄,影子被拖得很长。
龙应台在早上升旗的阳光里被裹着,影子被踩在脚下。
野火集》读后感三
读《野火集》完全是因为想看看龙应台的其他风格,看这种书这几年已经没有再如以往愤世嫉俗,看到后或者有引以为知音的感觉,已经慢慢的尝试做一个局外者,不在被很愤怒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但看《野火集》还是让我有点激动。
在我认为,《野火集》和同样来自台湾的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希望用文章来唤醒人们。
《丑陋的中国人》唤醒中国人进行自我反省、取长补短,而《野火集》唤醒的是中国人的良知。
《野火集》里的文字虽然注满感染力和煽动性,但是它超越党派,不涉权力的性格又使人“放心”。
感性文字中蕴藏着最直接的批判,人心为之沸腾。
龙应台女士常常针对当时台湾的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让人心有戚戚。
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书中的文字,不辛辣,不深沉,很是生活化,虽然写于二十多年前,读起来还是快意恩仇。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以‘沉默’为耻”等,她用文字来发出呐喊,提醒我们这些生活得混混沉沉的人对社会、对环境、对人,对已,产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表面看上去,龙应台女士是痛恨台湾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深层次所反映出来的,更是对台湾的爱,她说的现象都是真实的,她评台湾的大学管理模式为“幼稚园”,批中学教育是在培养“机器人”,甚至说台湾好比是“生了梅毒的母亲”,可她还是说,台湾是“那个生她养她给她生命和家的人”
正如序言中杨泽先生的评价:龙应台的文字如野火,照亮台湾全民民主时代前的不成熟,尚未启蒙的状态。
这样的书,即使今天读了,仍然会野火般点燃人没有死亡的思想。
一页页的翻过,似乎就是现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恍若亲身经历,环境污染,教育桎梏,官僚主义,关于屈从,关于权威,关于崇洋,一些是我们曾经做过的羞愧脸红事,一些是我们受过的窝囊委屈气,凡之总总,
文字的力量在于给人启示,掩卷反思,关于别人,关于自己,竟也如龙女士所说产生了“无力感”,苏格拉底说:“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的时候,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改变这个制度。
”这两点于我都无法做到,这就是龙女士说的“市井小民的悲哀”么?
不管如何,还是感激龙女士,提醒我这个“市井小民”也有个体诉求的需要,我身上也有保护自己个体价值的冲动,也有承诺社会良知的涵养,这或许就是我从书中受到的启蒙。
我从没去过台湾,对台湾的了解也很肤浅,但通过拜读龙女士的文章,感觉80年代的台湾正如我们的现在的大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不正如当年的台湾吗?很佩服龙女士道德批判的勇气、、胆略、魄力、精神,赞同有人称龙女士为“女鲁迅”,于刀光剑影之中,感受她的那份爱之深,责之切的诚挚,野火的精神就是要烧掉腐朽和丑陋,去除不义和不公,以此清出一片干净的地方来,我们现在不也正需要这样狂飙的野火吗?
【野火集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1.野火集读后感
2.野火集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