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读后感

时间:2021-01-06 09:24: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自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自传读后感

自传读后感1

  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是个60后,她父母都是校长级别的,母亲也很厉害,对她以后作为一位杰出女性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她的成长环境是书香世家,这对她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她的读书时代,基本上都是读书教学再读书再教学。能够教学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有影响的,马云也曾经做过教师。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可以教别人。教别人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她的祖国是波兰,她后来远嫁到法国,因为在法国她遇到了爱情,遇到了一个同她一样热爱科学热爱实验的互相离不开的灵魂伴侣。而且这个男人也是书香世家,父亲是物理学家,自己后来也成了巴黎大学的教授。他们俩的结合彼此成就,最后才能够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他们的休闲方式就是骑自行车去远足,骑自行车去很远的地方。

  她教育子女也是非常好的,注重体育锻炼、游泳、划船、远足、看大山、看大海,她很看重体育锻炼以及大自然的洗礼。

  我们自己也要注重体育锻炼、音乐以及大自然的洗礼。

  做实验对于学习也很重要,居里夫人都是通过做实验学习到很多东西。实验相当于学习五步骤“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里的应用,这个非常重要,要能够应用,学习会变得很简单。

  从事研究的工作也是非常幸福又艰辛的事情,研究工作需要很多的基础知识,早年学习打下的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也可以做研究工作,研究人类,研究人际沟通,研究金融、房地产、经济学、管理学、演讲、销售、杰出人物、历史,这些我都可以研究可以深度研究(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背景)、横向研究(不同时间地点人物横向推理)、纵向研究(比喻法研究,超越动植物人类、机器、公式……)

自传读后感2

  《海伦·凯勒自传》读后感这个寒期,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海伦。凯勒自传》。海伦。凯勒在出生十九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视力,所以她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残疾儿。她不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可她凭着自已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病魔抗争,克服了令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考上大学。她有拼博到底的勇气;有惊人意志;有那为盲人福利奉献一生理想。虽然她的生命中承受多大打击,可是她却坚强地向命运抗争!失去视力的她虽不能感受雨后彩虹的缤纷,也无法欣赏皎洁明月的清辉,更无法用自已的双眼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但是她却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

  读了《海伦。凯勒自传》我完全被她的精神所屈服,这个故事给予了我震撼,我们应该向海伦学习: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常为写作而费尽心思,这些表面看来确实很辛苦,然而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则是一串快乐的音符。俗话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含辛茹苦的耕耘,哪里会有收获?知识的海洋不是风平浪静的,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地学习。在它的面前,我们是畏难怯步,还是搏击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领会到学习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芬芳。

  和海伦·凯勒相比,我们没有她的坚强意志,没有她那美好的憧憬。在我们身上的,更多的是独生子女的缺点:脆弱,怕累,碰到困难总想躲避。我们渴望的是获得知识,付出点代价算得了什么。我们要像海伦那样,有一种不去的抗争精神和勇敢顽强的坚强意志,才能有所作为!

自传读后感3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让人能够很细致的体会一个基督徒如何用圣经的原则面对财富的增长和管理,本书前面一半描述了洛克菲勒从一个16岁的打工仔到创业,到公司做大,成立集团,成立和经营慈善机构的经历,中间穿插了父母对他的教育、从业的选择、操练、商业原则的坚守、交朋友、合作、教会侍奉、面对流言蜚语、面对财务增长的观念、坚守、慈善的快乐等等。

  后面一半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小约翰的二十几份书信,书信中饱含了一个成功的商人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关怀和谆谆教导,这些书信比前面的书信更能了解洛克菲勒的思想。书中有几点亮光让我印象深刻。一处提到洛克菲勒经营慈善事业时,听到一种群众声音说“我不是乞丐”,洛克菲勒对这种看法说他很难过,他说他一生都是这样的乞丐。

  像这样富可敌国的商人这样表达自己,可见“虚心的人有福了”这话有证实了。还有洛克菲勒全书都在强调“诚信”是最基本的商业原则,书中不乏他坚守这个原则的考验和给他带来的好处,我的切实体会是我身处的公司之间和社会非常缺乏诚信,有时感觉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我一个渺小的人去追求耶稣吩咐的那个不清楚的“信实”还不如一些小聪明实用,有一处洛克菲勒就提到了他也有过自己的小聪明,但他说若是靠他的那个小聪明不靠商业原则的坚守他是不可能成为现在这样的富人的。

自传读后感4

  今天好友给我推荐了李开复自传,原本我对各式各样的自传并没多大兴趣,刚看开头的时候也觉得一般,但是读下去发现写得果真好,居然一口气把一整篇读完了。现在趁着记忆犹新的时候,记录一下读后感:

  1.追随心声。

  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事件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李开复也好,其他伟人也好,都提醒年轻人要追随自己的心声,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到舍得。

  2.工作要有重点。

  和很多世界级企业一样,google有众多产品,而搜索服务是google的核心业务。李开复在google中国成立之初重点抓搜索服务的质量,看似不赚钱,却将核心业务的根基打得十分扎实。企业如此,个人做事也当如此。

  3.扛住外界的压力。

  成功并非只有荣誉相随,压力也会随之而来。能够扛得住压力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李开复离开微软时、google中国成立初期,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质疑,最终他乐观的顶住了压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4.不同意,但是支持你。

  google鼓励所有员工主动把想法付诸行动。如果你不适应,也许你会不知所措,但是你知道该做什么,就能发挥你最大的潜力。

  5.从厨房开始的创新。

  头一次知道原来google对于厨师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把创新从点滴做起,从厨师到员工,无一例外的遵循着创新的原则。

自传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一位传奇人物的自传—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居里,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人。可是,这样一位可敬的科学家,翻一下她的人生史册,你就会发现里面很不平坦;不仅父母双亡、姐姐过世,而且与她一起获得诺贝尔的丈夫也不幸逝世。可就是这样一个经历悲惨的夫人、就是这么一个坚强的女人,创下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20世纪与21世纪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连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也对她表示赞扬。

  这本书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一生经历。居里夫人小时候很聪明,甚至比她姐姐还要聪明,这使她顺利考上了大学。在小学期间,她就经历了姐姐与妈妈的去世;大学的居里夫人在巴黎做教师。后来她结婚了,并与居里先生一起研究科学,发现了钋与镭等新元素。他们在一间简陋的工作室里工作,当时一克镭就价值十几万美元。后来她的丈夫去世了,便开始了第一次美国之旅,并得到了美国人的一克镭。后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时间镭射,最终逝世。

  虽然居里夫人离我们很远,但她那种为职业而献身,为人类造福的精神,离我们很近,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人。

  也许有人会问,呆在家里科学不一样发达吗?那么请你倒着想一下,你不学习,科技不会自己发达,肯定会有老一辈的人的心血、汗水与精神筑起起科学长城。如果你不努力、不造福未来,那么将来,你的子孙子们将会过的更辛苦。

  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前提是先做好自己的事,也就是好好学习,只有一点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复习,才能牢牢地掌握知识,将来造福人类,到那时的你已经成功了。当你回首一下你走向成功的脚步,你才会发现,你走出了连你自己都觉得不可思的光明大道!

自传读后感6

  读完道盛老先生的自传后,从字里行间传递出来一种不能言语的,持续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灌满我整个身心。一个多病又顽劣的穷小子成长为日本影响力的`企业家,是他那份做事的执着和坚定还有那份大义名分的爱而有了今天的成就。也让我深深的反省了自己的言行和身心。至从接触道盛哲学才让我更深刻的清楚自己做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物质上的满足,它让我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了要站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我原来想都没想过的问题,开阔了我的视野和心胸。

  从道盛老先生的自传了解到他老人家一生真是在真枪实干中过来的,就是在这种真干的状态下去悟出人生的真谛——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从身体力行去做事情从而转变到心性上的提高,从心性上的提高转变到做事上,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以敬天爱人为做人做事的准则。从他的身上也深深的让我看到了他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感染到身边的人也能和他一样的忘我奋斗,不断的一次一次的有新的成果诞生。这也让我体会到成功没有捷径,只有真正的付出才能有预期的成果。

  从稻盛和夫的例子也告诉了我们,唯有脚踏实地,而且全力以赴于当下的工作,才是最有力的完善自我的方法,在工作中,我们能够获得提升,能够从工作中不断反省,从而改变性格,能够在全神贯注的工作中获得神的启示,唯有努力工作才是磨练心智的方式。

自传读后感7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一位传奇总统,昨天我读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猫头鹰老师教大家拼写单词。猫头鹰老师觉得大家做的都很好,就让大家好好准备,明天听写,全对的人能得到一支钢笔。这时,小地鼠说:我这次考试一定是满分,老师,你现在就把钢笔给我吧,我还想用它来考试呢!猫头鹰老师说:这必须得看明天的考试结果。富兰克林一晚上都在准备,但他只有pencil这个词不会,所以他就反复地练习。富兰克林为了保险,就把写pencil的单词纸贴在帽子里,这下他能放心的睡觉了。第二天,开始听写了,当老师念到最后一个单词pencil时富兰克林突然忘了,他就看了一下贴在帽子里的单词纸,然后他就写出来了。后来,成绩出来了,富兰克林都答对了,得到了钢笔,但他觉得自己作弊是不好的,就把钢笔还给老师了。看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首先是我们不能太自满,就像小地鼠,还没开始考试,就说自己一定能考一百分,这是不对的。

  还有,富兰克林考试时作弊了,但他后来又把钢笔还给老师了。我觉得诚实比一支钢笔还重要,小朋友们一定要诚实哟!同学们有时间也读读富兰克林的故事吧!

自传读后感8

  “若想在尸骨已朽之时尚不被人忘记,要么写点值得一读的东西,要么做些值得一写的事情”。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美国人之一。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和发明家。他是美国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还曾进行过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发明了避雷针、双焦点眼镜、蛙鞋等等。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1月17日出身在波士顿。由于他出生在贫寒的小商人家庭,他几次被迫辍学在小商店里打杂。后来又在哥哥的印刷厂当学徒,最后自己在费城开了一家印刷所。在这期间,他过着艰苦的生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但是却一直有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支撑着他。除了辛勤工作之外,他还始终怀着强烈的求知的渴望和热情,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一切时间和一切金钱来读书和买书。

  富兰克林生下来时比我们中最穷的人还要穷,但他具有不以自己穷困为耻的勇气,凭借这勇气成为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和最出色的人。在当今的社会,我们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干净整洁的教室,还有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心,这都为我们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动力。比起富兰克林小时候,我们的生活条件明显变得更加富裕。所以,我们更应珍惜这种资源,更应该努力的学习,学习富兰克林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长大后才能成为像富兰克林一样的成功人士!

自传读后感9

  今天,我们学习了《爱迪生》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的是爱迪生从小热爱科学,肯动脑筋,克服种种困难,顽强进行科学实验的事。读完这篇文章,我被爱迪生那种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爱迪生从小家里很穷,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十多岁,他就开始卖报谋生。他很爱科学,常常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买来科学书报和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他实验用的瓶瓶罐罐也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

  十二岁那年,他在火车上卖报,卖完报,就挤时间在火车上做起化学实验。由于火车震动,实验用的白磷起火燃烧,车长把他从火车上赶了下来,做实验用的瓶瓶罐罐也被全部扔掉了。车长一个狠狠的耳光,打聋了他的耳朵。

  意外和打击并没有使他放弃。后来,他省吃俭用,又开始了新的实验。实验中,尽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但他刻苦钻研科学的决心,从来也没有动摇过。

  为了试制电灯用的灯丝,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累了就趴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他一生奋斗的经验总结。

  比较起来,我平时做得真是太差了。平时自己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爱迪生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而他却能克服困难,顽强奋斗,最后取得成功。而我们现在学习和生活条件都这么好,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我要好好向爱迪生学习,学习他那热爱科学、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和勇气。用这种精神时时激励和鞭策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厥作为的人。

自传读后感10

  《菌儿自传》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高士其爷爷写的一篇经典科普作品。高士其爷爷生于1905年,自幼喜爱文学。192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23 岁时,因实验发生意外,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留下了后遗症,以后病情日益加重,最终导致全身瘫痪。25 岁,他学成回国。从此他在轮椅上开始了科普创作。整整60年他孜孜不倦地为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菌儿自传》就是其中之一。

  高爷爷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笔触,幽默、风趣地介绍了一个菌儿世界。这是一个由世界上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生物组成的大家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人国”。它们小得让我们的眼睛看得见灰尘的纷飞,却看不见它们也夹在里面飘游,它们将好几十万挂在苍蝇的脚下,而苍蝇也不觉得重。最小的细菌,长约0.5微米,宽约0.3 微米。1微米等于壹千分之一毫米,所以科学家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

  在这个微生物王国里,居民数不胜数,无论在陆地、海洋、天空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的数量比我们地球上的人口总数还要多。它们中大多数是“良民”,但也有不少是“歹徒”。“良民”如:能做成酸奶的乳酸菌,酿成美酒和做成香喷喷馒头的酵母菌,抑制肠道腐败的双歧杆菌和其他各种益生菌。而一些“歹徒”则专门攻击人类的器官,如溜进人们的呼吸道,使他们感染上肺炎、流行性感冒等,钻进肠道使他们腹泻,患上肠炎、痢疾……

  《菌儿自传》让我探索到了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太神奇了!

自传读后感11

  读完道盛老先生的自传后,从字里行间传递出来一种不能言语的,持续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灌满我整个身心。一个多病又顽劣的穷小子成长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是他那份做事的执着和坚定还有那份大义名分的爱而有了今天的成就。也让我深深的反省了自己的言行和身心。至从接触道盛哲学才让我更深刻的清楚自己做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物质上的满足,它让我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了要站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我原来想都没想过的问题,开阔了我的视野和心胸。

  从道盛老先生的自传了解到他老人家一生真是在真枪实干中过来的,就是在这种真干的状态下去悟出人生的真谛——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从身体力行去做事情从而转变到心性上的提高,从心性上的提高转变到做事上,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以敬天爱人为做人做事的准则。从他的身上也深深的让我看到了他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感染到身边的人也能和他一样的忘我奋斗,不断的一次一次的有新的成果诞生。这也让我体会到成功没有捷径,只有真正的付出才能有预期的成果。

  从稻盛和夫的例子也告诉了我们,唯有脚踏实地,而且全力以赴于当下的工作,才是最有力的完善自我的方法,在工作中,我们能够获得提升,能够从工作中不断反省,从而改变性格,能够在全神贯注的工作中获得神的启示,唯有努力工作才是磨练心智的最佳方式。

自传读后感12

  早就听哥哥说《菌儿自传》十分好看,既有趣,又能丰富科学知识。我就迫不及待的把这本书给借来,用了十天,我就把这本书给看完了。

  本书作者是高士其,它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虽然他从二十三岁直到八十三岁离开人世时,都坐在轮椅上。可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智慧,而这本《菌儿自传》就是其中的一段佳话。

  《菌儿自传》主要说了细菌从发现到研究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以鲜明,自述的故事。使我们能学到许多东西。例如细菌的不死精神、细菌的衣食住行、细菌的祖宗——生物三元论、人身三流等等。里面的介绍十分丰富。正是因为这样,这本书才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第八届金钥匙奖等奖项。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人们发现菌儿的故事了:其实在十七世纪,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菌儿们,但在当时,科学家只当它们是科学的小玩意,没有认真研究。但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发现了细菌的危险***,并把它们关到了玻璃小塔里来研究。可细菌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必需要给它东西吃。所以 ,聪明的科学家决定让它在冰箱里冬眠。不久,科学家便拿菌儿们做起了实验:烧它以烈火、洗它以辣酒、浸它以强酸、毒它以碘汁、灌它以色汤,让我们透彻的了解了细菌的结构。

  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细菌的范围十分广泛,例如《大力宣传戒烟》这一章,我还了解到每年至少有一百万人死于吸烟,而香烟中的有害物质里,携带有病菌,会让你雪上加霜。而且即使加了过滤嘴,其实也没有太多用。这在以前我都不知道。所以我马上就让爸爸戒烟。并把这个知识告诉爸爸叫他戒烟。爸爸见状,只好答应我戒烟,看来,这本书还挺有用的。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省感兴趣,以后一有机会,我就会找这类书看。

自传读后感13

  近三天的时间读完了《从文自传》这本书,合上书后内心总觉得余味未尽,为沈从文先生的人生感到许多不可思议。

  全书叙述了沈公二十岁以前的种种,从一个调皮、淘气甚至是有些刁钻、古怪的小男孩,如何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成长起来,如何地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并不断地为自已的好奇心而驱使而不停地探索外面精彩的世界。在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后,好不容易有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可是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下,他为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新的思考,世界这么大,我知道的那么少,该怎么办?在经过四天的苦想后,终于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决定。尽管那是陌生的世界,那是未知的明天,但是他要为之一博,或许成功了,有一个全新的自我,或许失败了,那也是一样的死去。最终他放下了现有的生活,决定一个人到北京读书。全书到此而止,但是我很难想象沈公在北京的求知生活,而成就今天的他。

  二十岁,年青而经历相当复杂的他竟有这么大的决心和毅力,难道不值得学习和深思吗!当然,环境、社会、时代不一样了,如今的二十岁人生,大多是在校园吧,也许有的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根本谈不上为自己的人生作出什么选择吧!

  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呢,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想想自己未知的世界,也许也应该好好为之规划。虽然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但最应无愧自己的选择,无悔自己的人生!

自传读后感14

  性格决定命运,我一直非常相信这句话。天才也有天才的性格,而其性格往往都是异常的极端,却往往与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无法合拍。梵高的一生,是很极端的一生。青年时,志向想成为一名教士,并到最艰苦的矿场去传教,最后却发现教士的虚伪,并因此产生了对上帝的怀疑。之后,开始学画画,并开始疯狂一般的工作。的确,当人心中有某种无法宣泄的情绪时,往往会找一个方式来疏导它,更何况是像梵高这样内心极其澎湃的那种人。

  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天才和疯子,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按常规出招,达到某种极致。梵高的那幅巨作向日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吧,金黄色那是一种像太阳一般炽热的颜色,充满了生命力,野性的力量,但也是一种让人混乱的颜色,一种迷离的色彩。他的名画系列,向日葵和麦田系列给我们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吧。他的这两个系列的画,我也是喜欢的。

  天才注定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孤独的绝大多数实际上是庸才。所以我们大不可以用天才的孤独来安慰自己的孤独,来给自己阿Q一下,来给自己***一下。自从看了梵高的自传,他给我的感觉是一头在黑暗中受伤的野兽,独自在暗处舔着自己的伤口。他是那么地渴望爱情,那么地渴望友情,但这些东西,对于他来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自传读后感15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这是但丁的一句名言。读完《居里夫人自传》后,我忽然明白,尊师就是一种美德。

  1932年5月,华沙镭学研究所落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当典礼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突然跑下台,把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妇女推上主席台,这位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居里夫人这种尊师的小事,的确令人赞叹。那时,居里夫人已享有科学家的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然而,她却依旧没有忘记培养自己的老师。

  历史上许多的伟人都具有尊师的美德,我清楚地记得一位伟人的平凡场景:1957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委员长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正和周围的观众交谈。这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着向朱德走来。朱德看见了,急忙立正向老人敬礼。礼毕,又急忙握住老人的手,亲切地叫了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自己才坐下来。这位老人就是朱德早年在云南讲武堂学习的老师。

  其实,尊师美德的故事数不胜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比如,同学见到老师后,立正,行少先队礼,说一声“老师好”!上课前,全部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这些都是尊师的表现。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要尊重老师,这是时代的呼声,是人类文明的强音,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居里夫人等伟人为榜样,做一位尊师的好少年。

  我呼吁:有德,从尊师做起!

【自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沈从文自传读后感

2.爱迪生自传读后感

3.《邓肯自传》读后感

4.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5.《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6.荣格自传读后感

7.《卡耐基自传》读后感

8.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