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时间:2022-04-19 20:10: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1

  生日之际,收到吕主任送的一本书: 《有效教学十讲》。扉页上吕主任的寄语让我既感动又倍觉激励,我决心好好研读这本书。该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课堂教学与校本教研的研究,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他撰写了多篇有关论文,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的报告很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这本书就是他的关于课堂教学和校本研究的论文和报告结集而成。

  看这本书,我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英国文豪萧伯纳说:“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愿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和优质教学

  原来一直简单地认为,只要我上的课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然而看了书中的论述,不禁为自己的肤浅汗颜。余教授指出: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应该是每个教师都会想到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怎么衡量呢?最基本应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自愿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前提。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也应使教师本人获得提升。我觉得有一个词能够很好地概括这个意思,即“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必须不断自我充电,从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关注学生,也关注自己,能够自我提高教学的调控和分析能力,日益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余教授有一句话非常鼓舞人心: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

  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我发现要实现有效教学并非易事,我们正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或者某个时候曾经达到过。学无止境,优质教学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教授指出:优质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优质教学的定位是:优质,高效,高境界。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有思想。教师要有思想,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2、有智慧。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启迪学生。3、有激情。教师有激情才能够带动学生走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4、有个性。教师要经过长期的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5、有文化。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

  二、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及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美舍的英语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课堂上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新知的导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的体会是创设情境能够让孩子们更自然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记得更牢固。书中对此做了更详尽的解释和陈述。情境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余教授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象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书中关于情境的创设有一点非常重要的

  提示,就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联系生活,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生活也是“汤”,枯燥的知识,是很难被理解和吸收的,知识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学生消化。

  关于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余教授作了五点归纳:1、基于生活。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挖掘利用学生的经验。2、注重形象性。首先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具体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3、体现学科特点。即紧扣教学内容,凸现教学重点。4、内含问题。内含问题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5、融入情感。这一点引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最为贴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也是我们美舍的一大教学特色。我在美舍执教有一年了。这一年当中,我从起初被动应付地写干巴巴的教学反思,到习惯主动地把课堂的精彩瞬间或教学尝试记录下来,我感觉自己受益其中。教学反思使我不断扬长避短,改进工作。至于如何写教学反思,我总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今天写课堂中出现的精彩小插曲,明天写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措施……看了书中的论述,我才知道反思有这么多门道。

  余教授说,自我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他永远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不但能够提高教学经验的质量,还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就教学工作而言,依据反思所涉及的教学进程,可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师的自我反思又可以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和相互借鉴三个层面展开。我们通常所作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应立足于以下三点: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一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或者有收获之处,长期积累下来教学经验必将日益丰富;2、查找失败的原因。教师应本着豁达的胸怀,无论教学设计得如何完美,课堂教学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3、记录学生情况。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自从看了书中有关自我反思的篇章之后,我写反思不再随意而为之了,每一天,我都做到在反思中记录收获、不足和学情。

  余教授指出,教师要善于从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那么,我这篇读书心得,也算是在理论学习中的自我反思吧。

  《有效教学十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教学中的一处迷人的风景,在此也向赠书之人致以深深谢意!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2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着。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2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第一讲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和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对信息技术现状和制约信息技术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信息技术普遍两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松散,时间浪费的多;二是形式多样,缺实质性内容,一节课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太少。

  而这些现象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随意性直接相关,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随意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表达、教材的使用、教师的演示操作以及教学的组织等方面,为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从“六要”起步,即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流程要精细、教材使用要适度、教学语言要精神、演示操作要规范、教学礼仪要强化。教学的随意性折射出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态度决定教学的成败。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持从我做起、从“六要”做起,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强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有一个实效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有着落才会有实效。教学反思要从实效着眼:教学反思只有着眼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评价实效的几个方面审视教学才具有针对性;要从整体着力,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时段;要从习惯着手,即从学习的习惯、修订的习惯、提炼的习惯、交流的习惯着手全面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的实效是一个评价范畴的概念。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效又是一个有准确内涵的概念,广义上讲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有效达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其教学实效有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现两个方面,外在的表现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内在表现则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科任务,我们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有兴趣、有激情,全面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时凸显个性,协作学习时又能融合互动。是否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设计学习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获娶加工处理、管理、交流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是否从应用的实际出发,不唯技术而技术,体现“在应用体验中构建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的理念?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归纳、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深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初步培养。教学是否关注学生动脑,是否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强调学生学会规范表达操作?④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是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是否设计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环节,合理安排探究、合作学习环节?这里所说的“最大限度”其实也是一个概指,更为合适的说法可以是“尽可能的”。其反应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3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也许限于时间比较难以做到),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所谓裸读、裸备),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

  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08-17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08-23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08-16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总结01-16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8-22

英语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8-21

学习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8-21

有效的教学评价心得体会12-21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15篇)01-28

关于有效的教学心得体会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