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去年暑假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到慈溪书城去买书,我翻看了《三国演义》没几页,就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妈妈看到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样子,就把它买回家让我看个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后来形成魏、蜀、吴这三分天下的局面,三个国家相互征战,最后晋朝统一了全国。里面的人物主要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等。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中各种各样的精彩战役的故事了,有惊心动魄的赵云单骑救主,也有精彩的张飞大闹长坂桥,还有脍炙人口的三英战吕布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讲的是当袁绍带领各路诸侯去讨伐董卓,在汜水关前袁绍的两员大将都被华雄斩了,大家手足无措时,关羽挺身而出,提刀上马,去迎战华雄,而当他提着华雄的头回到军中时,曹操敬他的酒还是温的呢。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你们如果有兴趣,也去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上百,然而,群雄逐鹿玉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狭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捉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一战,是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
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但再看其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工甚少;周玉碎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以见利忘义之徒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阴险狡诈的曹操……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了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其中,我最为敬佩的人是曹操,但是书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的人,虽然如此但他在各方面的才能依旧是那么显著,他在乱事之中统一了北方,击败了少数民族,同时魏也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曹操是三国的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他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诸葛亮在书中看来似乎是智慧的化身,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名流千古。阿斗是蜀国的后主,他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一个烂泥敷不上墙的人,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君主之下,诸葛亮仍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的情意。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一束阳光,可以照亮一片黑喑。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题记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三国鼎立的故事。它是一部战争作品,可把我这个“小军事迷”迷住了,反反复复读了六遍。每次翻开书籍,就好像看见各国名将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仿佛听见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厮杀声,让我犹如身临其境……
我想,假如我能穿越时空,回到三国那该多好。我愿作一个曹操身边的小卒,忠心耿耿,帮他英勇杀敌。在“官渡之战”,我会帮他奋力烧袁绍在乌巢的粮草,帮他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赤壁之战”我会和他一起撤兵,看他是如何豪迈地大笑,再看看关羽是如何义薄云天,将他放走。
如果我能穿越时空,我将领略武将们的风采,在长坂坡和赵云杀他个七进七出。看看关羽刮骨疗伤时与马良下棋的情景。再看看蜀将姜维和魏将郭淮来回骑马追逐、射箭,像汽车追逐一样精彩……
唉,别做白日梦了……但此时,我不是和作者一起遨游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我近期看完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这本书讲了: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出现几个英雄豪杰:刘备、曹操、孙权。他们各有各的才能,但最终还是被魏国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统一天下,改国号为“大晋”使百姓从此过上安宁的生活。
这本书介绍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大战,其中有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他们各有各的才能。比如,诸葛军师就是一个令我佩服的人物,他为人做事不像别人那样慌慌张张,总是井然有序地把事情办妥。曹操是魏国的将领,他在三国时期当中无疑是个大人物,他有着宽广的胸怀,非常爱才。他为五关斩六将的关羽送上厚礼,曹操虽然有千秋功德,也落下个千古骂名。关羽是一个有义气的人物,有一次关羽到曹操那里去,曹操立即把他留了下来,还送他金钱、美女等诱惑人的东西,可是关羽觉得这些都一文不值,“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他觉得友谊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回到了刘备的身边。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美好的时代,而当时的孩子们都没能享受我们这种安定幸福的生活,我们现在可以天天品尝山珍海味,游览各种名胜古迹。可是当时的老百姓,整天都被战乱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你不觉得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好的年代,能不好好的珍惜时间去学习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人中关羽,马中赤兔。”这描述的是一个忠将—刘备的弟弟关云长。
关羽这一人物是罗中最用力刻画的武将之一,《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那么关羽就是“义绝”。
在故事中,关羽在刘备兵败投奔袁绍之时,关羽孤身一人为保护两位皇嫂,不得已投降,但对曹操有言在先:第一,我和皇叔誓保大汉江山,如今我只降汉献帝,不投降曹操;第二,要按照皇叔的俸禄发给我的两个嫂嫂,闲杂人等不能到其门口;第三,一旦我知道了刘皇叔的去向,不论千里万里,我都去投奔他。关羽的衣服破了,怎样也无法补救那个大洞,曹操见了,送了关羽一件新的,但他也只把它穿在里面。
在关羽的眼中,投降是可以变通的,但惟独他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关羽之义绝不是一般的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他的义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禁得住人间的种种考验。
当然,我们要用现代的观点去理解、体会这个人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忠,是忠于师长、忠于工作;我们的义,是守道义、讲信誉;我们的勇,是勇敢地面对挫折、敢于见义勇为;我们的气,是做人要有骨气、要有凛然之气。这,就是我通过这个人物领会的最大感想。
以上内容由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为您解答。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东汉末年,分三国。什么是三国?是那战火连天不休,是那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是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们称它为乱世。可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刘备匡扶汉室,深明大义;曹操不啰嗦,一心想夺荆州。乱世枭雄辈出,也是盛世。
在这英雄辈出的时候,有两个人我最喜欢,也是敬佩。一个攻于心计,用阴谋——曹操;一个神机妙算,用计谋——诸葛亮。
我们先说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如同神仙一般在这乱世风沙中一尘不染。有时,我在想,诸葛孔明这样的人不会是上天派下来辅佐刘备的吧。但当我看完全书后,我明白了,历史只能决定出身,自己的`路自己选!
曹操,一代枭雄,一心想夺荆州。长坂坡那一战,他本可以取胜,可他爱才,放了赵云。有人说,曹操是个坏蛋,可作为一个君主,他必须按照不同的情形,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百姓面前,他必须体现他的威严;在大臣面前,他必须铁面无私,不顾人情。而且,假若东汉末年的不是曹操,说不定这天下又要大乱。
再悠久的历史也会被一点一点消失,再传奇的人物也会被一点一点遗忘。但他们真的值得我们铭记。
铭记历史,铭记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三国演义》共塑造了近两百个人物,其中塑造最成功的有刘备、曹操、周瑜……下面大家就听我介绍介绍他们吧。
要说三国里的头号奸臣,非曹操莫属了。曹操虽然雄才大略,很会用兵,但有谋权篡位之心,即使这样心术不正的人才能再高,也不喜欢。要说三国里心胸最狭窄的人,那就是周瑜。周瑜眼里容不下诸葛亮,他让诸葛亮三天里造出十万枝箭,一心想除掉他。他认为除掉了诸葛亮自己的才智就天下无敌了。诸葛亮才智过人,一心辅佐刘备和刘禅,并且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兵力强盛的西蜀。诸葛亮为蜀国作出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最令我敬佩的是刘备。他为人忠厚善良,清廉正直,并且非常重义气。关、张死后,他不顾众人反对,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奔东吴。最终被陆逊用火攻打败,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做事应像诸葛亮和刘备,而不能像曹操和周瑜,否则,即使有再出众的才华,也会遭人唾弃,留下骂名。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都让我佩服不已。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所以我觉得诸葛亮所具有的品质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诸葛亮不但计谋多端,且口才了得。骂死王朗便是最好的例证。王朗本欲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不战自退。谁知没有说退蜀军,自己反被诸葛亮说得理屈词穷,最后甚至被诸葛亮骂死,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人说得好:"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诸葛亮在有生之年为蜀国立下无可比拟的功劳,甚至在死去之后,还能以木偶退兵,用锦囊计杀死魏延,其洞察天机的能力有如天神,怪不得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近妖"呢。
诸葛亮自出茅庐之后巧施妙计屡试不爽,指挥作战无往不利。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刘备所托,竭尽毕生精力效忠蜀国,实在是百年难遇的良臣谋士,得力助手。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为《三国演义》这部著作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有吴贯中著作,《三国演义》读后感 李颖劼。这个暑假,让我有幸,也更让我有时间来好好品析一下这部名著。名著就是名著,看了感觉就是不一样,看了就是感觉还是有那么些许不太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一系列人物角色在三国里都是重要任务,且不说诸葛亮的神通广大,但说这曹操在文章里是让人“又爱又恨”人的确聪明,但只能说他狡诈,在正史上,他乃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舞台上他是一个既阴险又虚伪的人,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李颖劼》。在“杨修之死”这一情节中,曹操因为杨修以“鸡肋”的含义来惑乱军心而把他杀死,而不然,魏王并不是因此把杨修杀死,不过只是曹操恰好找到一个可以名正言顺杀他的道理。杨修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让曹操在心里对杨修厌恶之极,可能是忌妒杨修有才,把他的风头给抢了,你说曹操本是爱才之人,怎会杀了一个见多识广的才人呢,说这杨修也该死,做事轻率,恃才放旷,而曹操此人生性多疑,你总是能了解他心里所想,难不成他日你杨修投靠他人,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魏王自己打下的一片江山,还不让你会了不成。所以曹操得先斩除后患之忧。这三国时,英雄出了不少,但是我们得保持一颗正义之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豪气,大气凛然总是让我不禁感概万千。
让我感慨万分的不是关羽的耿耿忠心,不是刘备的谦恭有礼,也不是赵云的文武双全,而是诸葛亮的忠心。也就是他报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我赞叹!
有着雄心壮志的刘备,得知才人诸葛亮隐居山林,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第一次,刘备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了。过了几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又冒雪前去见诸葛亮,但他知道后,又刻意避开了,刘备只得怏怏而回。第三次,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冒雪在外等候多时。诸葛亮知道了刘备在外“程门立雪”便马上穿衣去迎接。诸葛亮也就实现了“凤遨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出一方兮,非主不依”的强烈愿望。势必要终生效力于大蜀,死而后已。
请出诸葛亮后,诸葛亮也有了报恩之心。在刘备死于白帝城后,诸葛亮为主报恩,鞠躬尽瘁。诸葛亮也说服了孙权。并一共5次北上征魏,后又征魏的一次战争中,刘备的儿子刘禅不幸死于沙场。当时蜀国的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他想称帝简直是易如反掌,可他一心只想着为主报恩。南中之战,又七擒孟获,统一南中。在共计11次的北上征魏中,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后又因姜维北伐未成,导致蜀国灭亡。
诸葛亮一世英明,忠心耿耿,却落了个这样的下场。但他的精神教导我们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这段时间,经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许多书籍,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非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直至汉末晋初这段时间曹魏、蜀汉和孙吴三个国家进行战斗。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刘备,整本书以刘备为中心,写了一系列关于他的种。种事迹。
在这本书中,写了刘备打了许多胜战,因此我非常佩服他。刘备也十分谦虚,就以《三顾茅庐》来说吧,他三访诸葛亮,张飞因诸葛亮迟迟不出门见人都已经愤怒不已了,而刘备却还是那么冷静地等待着诸葛亮。当然,关羽也很有个性,在张飞生气时,他总是及时相劝,阻止张飞动怒。
在说说曹操吧。他在《三国演义》中虽然被称为“奸雄”,但他对刘备说的话,刘备不入耳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宽容大度。本来我一直以为曹操是一个待人很坏、很冷酷的人,但一读到这里时,我对他的看法完全变了。
读完这本名著后,故事情节仍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对于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因为对方的官位或身份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像文中的关羽,他对故主忠诚,又因为斗争失败投降,没有半点儿想以陷害的方式击倒对方,但在我的眼里,他并没有战败,因为他最后还是凯旋归来,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只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忠。
在《三国演义》中,我见识到了各种风格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和爱好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永远一样,就是重情重义,正所谓“乱世世英雄”,他们就是情谊上最杰出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就讲述着三国时期的故事。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
这本书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威风凛凛的关羽,冲动鲁莽的张飞,昏庸无能的刘禅,谨慎多疑的曹操,嫉贤妒能的周瑜,老当益壮的黄忠等等。
每个人物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一段让人不忘的历史。
其中,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他是一个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能人,但最终还是辅佐不起这个笨阿斗,没能匡扶汉室。
尽管这只是一部小说,有许多的情节都是虚构的,与正史产生冲突,如上文,其实阿斗不笨,大智若愚才可以保全他自己,只是他没有那份心。但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中很多人物的聪明智慧,他们的文学才识都让我十分的佩服,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毫不气馁,仍然努力奋斗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30
《三国演义》读后感05-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9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08-12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08-02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11-28
《三国演义》读后感13篇06-22
三国演义400字小学读后感06-09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15篇)10-04
《三国演义》读后感汇编15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