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

时间:2024-06-17 10:05: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间草木》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1

  高中语文课本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凭着平易近人的文字、纪实写真的文笔独树一帜。从此,汪曾祺便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来潮,开始拜读他的《人间草木》一书。不得不说,读《人间草木》,确实需要你沉下那份心来,需要一份从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读懂汪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品味。

  书共五辑。辑一,一果一蔬。作者在农业科学研究站有过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本辑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苹果、马铃薯、萝卜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笔下,融入了《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联想,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又富含生活情调。辑二,季节的供养。这一辑,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主要追忆了儿时故乡生活的乐趣,比如斗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长辈对自己的爱怜,很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韵味。辑三,四方游记。主要记述了作者行走祖国大江南北的见闻与感触。访名山,四川有峨眉、乐山,福建有武夷山、东山,山东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并不附庸风雅,他的笔触更注重此处风景独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访人文名胜,足迹遍布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云冈石窟,福州涌泉寺、西禅寺,湖南桃花源、岳阳楼等。作者精通诗词书画,又喜爱研究当地的民俗风物,所以在游历时,所到一处,便带着人文的思考与评述在其中,乐得其所。辑四,联大师友。作者于西南联大毕业,对联大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辑中,作者追忆了学生时代的老师、同学,中文系的求学生活。那是个求学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住着三四十人一间的校舍,吃着沙石混杂的高粱米;那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有金岳霖、沈从文、吴宓、闻一多等大师的言传身教。辑五,从容而安。年过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读汪曾祺的书,听他谈风俗,看他记食物、写草木虫鱼,兴味盎然地研究着山珍野味,游历名山大川,读着这样的书,实属幸事一件,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和云淡风轻的心态。

《人间草木》读后感2

  在生活的不完美和不完美之外,似乎只有两条路,艺术和宗教。对于前者,周宁在《人间一草一木》第二章用“审美”二字来形容。

  不知道是简单评价苏曼舒,还是概括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活。周先生在文章中指出了美学在“失重”和“放纵”之后必然会“失败”的困境,并进一步指出了其中的原因。美学是通过主体内心的丰富和更新来弥补生命的不完整,这比大多数宗教舍己舍身的修行过程要轻松得多。

  正如周先生所说,艺术创作或诗意的存在只是短期的医疗用途。如果一个人不能从艺术生活过渡到宗教生活,感性就会成为一种自找的罪过。

  这也是有道理的。

  宗教是决定性的,分裂不能再被困住。相比之下,美学更像是徒劳的修补。

  开始“认真”地思考我的生活,深深地感受到我的感性是多么险恶。

  让我试着非常情绪化地描述我与这本书的相遇(假装):

  我被困在北京路附近的一条小巷子里,“雪儿游”书店的灯箱广告不小心被点亮了。一楼大厅的藤椅上,只有两个文员般的女子蜷缩着。小小的主殿,因为昏暗的灯光,似乎要把他们淹没。我想它应该闻起来像咖啡,所以我走上狭窄的楼梯,向绿色的墙壁打招呼。

  在二楼,我跟店员说我要买一本周宁写的《人间草木》的书。

  当另一个店员去寻找它时,我翻阅了当前站立的“书屋”。由于懒惰,我已经有一两年没有买这本杂志了。

  一分钟后,店员似乎刚刚跑完长跑,手里拿着《地球上的植物》。她有些歉意:先生,这本书的书名是“人竹木”吗?我被打倒了,但我像个士兵一样,对枪生锈了,但我相信自己的开火能力,我很快就冷静了下来。说是仿篆书的“草”字。书脊上的'“蔬菜”二字打消了我的犹豫。于是我接受了拿到书的满足感和中奖的喜悦,付了钱下楼。

  第一天,看了南方都市报的《人间一草一木》一书的评论。

  我用一种很熟悉的状态,假装写了上面几段描述的文字,过程中感觉很自由。之后会发生什么,我真的不用去想了。现实不允许你像写作游戏一样处理它。

  必须情绪化。因为刻意改变自己无异于增加残疾的可能性。

《人间草木》读后感3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珍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异趣事,漂亮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饱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鲜艳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漂亮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异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去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美丽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布满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如同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看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如同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X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爱游历,善于观看的人。

《人间草木》读后感4

  想来自己从图书馆借书时,正是因为看到这个标题而把书借了来。那个年代,西南联大的辉煌,至今无校能敌,即便是身处的燕园和隔壁的荷塘。北大的中文系向来是最好的吧,但却比不上西南联大那时的盛况。有那么多位学识的先生,有那么多位和蔼的教授,不得不说对人的培养、对思想的熏陶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者说,联大教授大都很爱才。是不是,数学零分,国语满分,也一样可以录取。那至少现在可没有这样的优待了。老师认为敢想敢作最值得鼓励,不同的才是值得夸赞的。而今,看看那些数据库的文献,几乎大同小异,又何来所谓的思想呢。沈从文先生,是我喜爱的一位作家,看汪老写他授课教学为人处世,真叹!作者问,创作能不能教?而沈先生教的正是创作实习课,不是创作,而是实习。还有那句,系主任罗常培先生说的:大学是不培养作假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好多东西,现在看来依然是真理,却鲜有实践。

  记录一段关于联大的文字: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跑警报。这估计是战争年代特有的产物。让我印象深的`除了跑警报跑出了罗曼蒂克外,自是作者对中国人的描写,他写道: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于是便有了这篇《跑警报》。

  关于学生,作者曰,不衫不履。虽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再来是,水流云在。何解?便是教育的影响,民主的思想。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氛围,使学生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即如云入水,水流云在。

  再记录一段关于晚翠园的文字: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百物飞腾,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高吟浅唱、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漩涡中的砥柱。

《人间草木》读后感5

  与汪曾祺的相识是初中语文课的“端午鸭蛋”。一直以来,我都对高邮的双黄蛋很着迷。与“人草树木”的相识是偶然的。无意中读到汪曾祺在《泡泡茶馆》中引用的一首诗:“追忆往事,跟着爹地喝茶……”于是在网上搜索了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偶然发现了《人间一草一木》。

  《人间一草一木》的封面很简单。打开一看,是王老的手写水墨插画,看起来亲切又优雅。这本书的序言是王先生的儿子王朗写的。王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王先生写的一首诗:“我有好东西,我这辈子从来都不是一个好人。我写得很用心,把小文送到了人间。” 。”心想,这里的“人间送小文”,不是在雪地里送炭,而是一个微笑,一个问候,让人倍感温暖。就像他的文章一样,极简的文字让我们感觉很有意义。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文章不要太功利。同样,写一草一花一石也不能像他那样简洁而不简单,简单而温暖。

  “世间一草一木”是作者的知识和经验。有过往的回忆,想念他的`老师和朋友,更多的是人生故事。故事雄辩,明明是散文,却如诗般优美,读起来充满幸福感。当我读到山茶兰、桂花、栀子花的时候,我不禁想吸一口气;当我读到他写的萝卜、野菜、豆腐、鱼丝时,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看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荠,我忍不住笑了。与其喜欢汪曾祺写的字,还不如说喜欢他。他会精心准备食材,为家人和朋友做一锅菜。连他自己都说,只要能吃,他就会尝尝,而且每一种食材都讲究,讲究怎么做才好吃。他还自信地谈到了判断美味食物的标准。有人说他是美食家。的确,就算吃饱了,看了王老讲吃还是会饿的。

  老王的文笔比较轻松,读起来不费力,也比较幽默。 《葡萄月令》是被贴上“右派”标签的他写的。那个时候他还在改革,却没有在文字中看到丝毫的悲伤和愤怒。一些人只对葡萄园的美丽和对劳动者的尊重感叹。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他带给我们的美是偶然的,存在于角落和缝隙中。他总能在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美,并努力去发现和表达。偶然。”而这些美女之中,有对生活的热爱,也传递着温暖,就像他,一个“送小文人间”的人,也一定是个温暖善良的人。

  “我知道宇宙,但我仍然可怜草木。”

  老王做到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6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是一部令人陶醉的散文集,它不仅带给我阅读的愉悦,更在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部作品以草木为媒介,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性的洞察。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汪曾祺笔下的草木、花鸟、山水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他通过对这些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这种描绘不仅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更加敏感和珍惜。

  在《人间草木》中,我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汪曾祺以草木为媒介,探讨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悟。这种生活态度让我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与亲友共度的时光。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让我仿佛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感染了我,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活。

  总的来说,《人间草木》是一部让我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的书。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神奇。同时,我也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生活。我相信,《人间草木》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间草木》读后感7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困扰,忘记了去关注身边的美好。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细微之处,都可能充满了温暖与诗意。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他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和花鸟虫鱼。散文集中每篇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令人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与魅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花和虫的描绘。汪曾祺笔下的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半边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许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许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这些描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那紫薇花海,听到了那群蜜蜂轻快的飞舞声。

  “人在草木间,浮生半日闲。”读完这本书,我感触良多,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学会去欣赏它,去体验它。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生活就像一壶酒,越陈越香。”我们应该用心去品味生活的每一刻,去关注每一处细微之处,去感受那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文火慢炖,大味至简,它并不需要什么华丽的东西作为装饰,就那样干净而又温暖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暖心也暖灵魂。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这是《人间草木》中的一句话,做一个生活家,不仅仅是要懂得欣赏自然之美,还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生活,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以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每一个挑战。“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汪曾祺先生这样说。

  《人间草木》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散文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广阔,也让我们懂得了每一种草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历程和生命力,同样,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汪曾祺先生最擅长用文字捕捉生活的美,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里找到一种自在的美好。好好活着,好好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就是先生教给我们的道理。

《人间草木》读后感8

  就在今天早上,读完了汪曾祺老先生所写的散文集《人间草木》。本来想写个梗概给大家看看,结果发现编后记中写的很全,写出了汪老被草木动物观察的细致,也写出了情怀。那我只好没得写啦。转念一想,我也是一个颇爱草木的人。所以也就写写我与草木的二三事吧。

  花里面我养过的花的品种搬着指头就可以算出来……但是我最爱家里的吊兰。我记得那还是上小学时爷爷送给我的一盆。嗯,到现在还活着!

  有啥趣事呢?就是我家那盆吊兰本来好好的,后来不行了,叶子泛黄,有的枝条软弱无力。施肥浇水……都不管用,还是老样子。后来觉得是土壤不行了,我和妈妈就开始给花做手术。结果把土拿出来,把跟搬开,发现中间好大一个蛆。原来是它,换了新土,铲除了害虫。我的花自然健健康康,活到了现在。吊兰开花,花是白色的,白中带点绿,有着黄色的蕊。一切是那么淡雅素净,一切是那么有骨气。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喜欢吊兰的原因。

  我也喜欢竹子,同样也是喜欢她身上那股傲然挺立的气质,怎一个美字概括!

  后来去了南方,见的花更多了,长在高高的大树上的,或者长在盆里面的,或长在地面上的,或者依偎在大树旁边的,颜色有紫的黄的红的白的……但是我更加觉得花应该种植在人比较少的地方,因为那样,少了喧嚣,多了几分安静,该赏花的人还是会去赏的。

  还记得学校桂16旁边的`那颗花树,本该很美的,但就是因为种在了学生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少了几分美,每逢下雨,踩着花瓣,泥与雨水混合在一起,简直像一坨垃圾……

  汪老给《草花集》写了个序,还特别解释了一下草花不是花草,草花专指那些不名贵,但是容易种的花品种。随便把她丢在那个旮旯里,只要给一撮土就得。

  我就想,以后我的院子里也要种满花花草草,不需要多么名贵,闲暇的时候,坐在她们旁边,看看这些花花草草,闻一闻带有青草气息的淡淡的香味,也是一种乐趣,妙哉妙哉……

  最后啦,改编汪老的一句话做个结尾。

  有的写,就写几个字;没得写,就空着,断断续续,长长短短。什么时候意犹未尽,就收场。当然我与小动物的那些故事也可以写成个《人间动物》但这名字些许就没那么雅致啦!

《人间草木》读后感9

  《人间草木》这本书,我认为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结合,每一章都写出那种人间琐事。一般我写长作文都不会去写生活中的小事,但汪曾祺不一样,感觉每一件家常小事、朋友性格、每一朵花开花落、成熟、腐烂都值得他去写,每一篇散文都像是在和知心朋友说话。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篇,还分为4小篇,我认为最后一小篇《黄沪。爬山虎》应是叶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欢最后一段,我也认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这样就能发现每一盆菊花的特点去欣赏它独特的美,扎起来却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惊,觉得无趣。在《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第3段,更让我感到凤仙花的实用,秋海棠也让作者睹物思人,果园的收获里,写葡萄的时候,那种熟练的感觉,让我觉得汪曾祺种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妈买的那本书,前有汪曾祺的画,飞洒的墨汁,潇洒的画,配上文中应景的段落,简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在这些画里,我最喜欢第四张画,这张画的枝条一直垂到画纸最下方,正好应了“抽条甚长”这句话,汪曾祺的文和画都可以用“简练”一词来形容,文章的简练是犹如文言文的.白话文,画的简练是因为他的画简练到最少11笔就可画成。

  人间草木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为“右派”时写的,但却无一点不开心,就像是没被冤判一样,所以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种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感觉。

《人间草木》读后感10

  《人间草木》是一本让我沉浸在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中的书。汪曾祺用他独特的笔触,将自然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愉悦。

  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深刻而美好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首诗,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汪曾祺通过对草木、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汪曾祺以草木为媒介,探讨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悟。无论是平凡的'日常,还是壮丽的自然景色,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与汪曾祺一同漫步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他的情感与思考。他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总的来说,《人间草木》是一本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的书。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间草木》读后感11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宁静和喜悦。这本书让我重新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细节,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乡土气息的时代。

  汪曾祺用他那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草木、花鸟、人物等世间万物的生动与灵动。他的文字既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又有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幅画,让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大自然的清新和宁静。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瞬间和细节。我开始学会欣赏那些被忽视的美好,比如一片绿叶、一朵小花、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其实都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人间草木》不仅是一本关于草木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人性的书。它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

《人间草木》读后感12

  谈生活,资历尚浅,就如同不到老年,写回忆录就缺少味道;即使有那个资历,也未必能谈好,谈的有生活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不是品尝出来的,而是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一瞬间的,也可能是不变的。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谈的无非是日常生活的,或许是不起眼的所见,及所感,又流露着真性情。在此,借他之眼,谈己之观。

  在其一节,谈及两位离休的老夫妻,在路边捡枸杞——只为“玩”。一个“玩”字,满含生活的乐趣,像一对刚在一起的恋人,新鲜感十足;又是真实的爱到老的一对,简单里都泛着浓情蜜意。枸杞盛产于宁夏,那里也有大片的薰衣草花海,想起梁静茹的歌,期待在那样的夏天,在知了的叫声中,思念或爱恋。

  《猫》之篇:说来也巧,总觉得有时候挑书来读,读者和作者会有缘。猫之节第一句“我不喜欢猫”,一下子拉近我与汪之间的缘。首先我觉得我也是不喜欢猫的,其次我也写过一篇关于猫的小文,开头第一句:我不喜欢猫。总觉得猫骨子里是惰性的,习惯性的等着有人来哄她,来喂食;而猫的眼神看起来又不太和善,眼睛的亮快要闪到看他的人;更有一种琢磨不透之感,不知道喜欢猫的人都是怎样性格的人。可能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我觉得自己和猫亲近不起来,因为习惯,我已习惯不懒惰(其实,只要有条件,人人都喜欢懒惰吧),喜欢直爽,不喜欢模糊不定。不过,近期,却喜欢上了朋友圈里一些身边朋友自己的.“小猫“生活照,或许相处久了,它们和我的朋友之间也成了朋友,我看它们的眼神,也有了友善吧(写到此处,窗外一只猫叫,勉强不那么讨厌了)。

  相比于写活物,我更喜欢静景吧。汪说,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如同他本人,自认为自己生活在水边,相对柔和,对于高山(泰山),却只能仰止。这也让我再次印证自己的“认为”:人是有偏爱之心的。对于不喜欢的人或食物,我们最仁慈的是不作评价,很吝啬用自己喜爱的词句来敷衍。看得出,汪是不喜欢宏伟的泰山,所以从泰山本身,到泰山所见之景、所遇之人,之感悟,作者的语气里似乎都表达着“赶快下山”之感,即使写了两晚上的字,也仅是为泰山主溪宾馆提一句“溪流崇岭上,人在乱云中”。一个“崇”字,却含“乱意”之意。谈及静景,我应是偏爱自己的,我的名字中仅就一个“静”字。但我总觉得越是看起来“静”的,却往往是动的。“静”常被用作“暗示”:要静下来,要冷静…却往往心理翻腾。真正静时,是不需要这个字眼来提醒的。之所以喜欢静景,是因为我们可以更多的赋予静以活力、心意,如,我看平静的湖水,我可以说它在与我说话;我仰止高山,我可以说它在抱着我,在接纳我;我看阳台那朵常见的花朵,我可以说它懂得我的心思,传达我的情感——就像昨天夜里,我梦见家乡,第二天在路的一角,却惊喜的看见路边熟悉的小花,那是小时候家院前后,似乎天天都在开花的“天天开”,我想它们是来陪伴我,或是帮我寄托思乡之念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13

  《人间草木》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这本书的序言,竟然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儿子汪朗作的'序。不同于其他人比较官方、公派的序,这部序言,满满是儿子对老子之间的尊重和爱戴,犹如茶前饭后的唠叨,只言片语中流露着对老先生浓浓的思念。

  可怜天下父母心,把儿女时时都放心上的,永远是父母。这几日回到家都比较晚,父亲总是留好一碗温热的稀饭,既能充饥,又能降燥热去火气。喝的是白稀饭,更是无声的父爱。

  自己当了父亲后,才更能体会父爱的伟大。女儿开学那天,遇到了让人揪心的小插曲,小孩与她奶奶上地铁时,因为人多走散了,女儿上了车,她奶奶没有上车。小姑娘很聪明,在下一站下车找到了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给我来电话。我的心在那一瞬间高度紧张,但理性又让我感动,感动她的成长和冷静。当我赶到那个地铁站,牵着她的小手时,一切又是那么的踏实。

  父亲可能是少言的,可能不那么细心,但却是最深沉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14

  大雨。窗外被粉笔涂灰了。窝在家里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本书,有颜色,有味道,有声音。仿佛指尖化作岁月清浅的一杆痩笔,流过混着木质芬芳的纸张,文字从空白的背景跃进了一幅流动的抽象派画作,心灵也在色调的琴键上演奏着夏花的舞曲。这书,它是有灵魂的,它是有生命的,它是充满了草木馨香的。

  我好读散文,最爱便是这本散文集《人间草木》,这书,题材大同小异,讲花鸟鱼虫,讲四季,各地的风情。文字平淡却又真味,正巧草木本不必借着丹青着色,鲜花本不必系着香囊招摇,只在一位老者温婉的声音里,娓娓道来。汪老写这些草木总是像风扶落叶,又如纸上素描,把人与草木的温情绘入文字编织的乡间密居里,于四季蔬果、花尘草影中深藏温情。

  花草树木,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的世界与草木相连,它们本该是我们的'亲人,是朋友。可相反,我们的淡漠亲手斩断了草木的芬芳。如今的世界越来越浮躁,兴许现在年少的我们,还可以在快乐时去轻抚春日的馨花而温暖,在伤痛时听着草木的低语而欣慰。但成年后,有多少人还会为了一束花,一棵草,一点繁星,一声自然的呢喃而一恸一笑呢?

  现在的人们渐渐失去了童真的目光,迫于压力变得更为现实,自由与浪漫的空间像牙膏壳越来越瘪而无法回弹。世俗太浮躁了,我们已经忘却了青鲤翻动水纹的样子,花骨朵在晨中舒展的样子,春风掀起睡莲的样子,蜻蜓点水,蛙叫蝉鸣......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电子提示音,汽车低沉的咆哮,工厂生产的墨云,被腥臭填满身体的河流,人们歇斯底里的宣泄……它们如沆瀣飞流卷走了一切浪漫的星光,粗暴的扯下了草木如画般的色彩,花的种子殆尽在喧嚣和沉郁的目光里......那些不经意的美好,便悄悄藏起身了。

  我无法改变这些,只感幸运于还有汪老这样的同是细致而微之人。我想,小小的花草鱼虫,那些角落里的生命,才是是心灵辽阔的一方净土。我愿此生,能以草木为梳,抚平凌乱惶惑的鬓角;能以鸟鸣为歌,放飞世俗禁锢的内心;能以青树为檐,坐看花束飘落在风和时间的缝隙里,并温上一壶清茶……如此,或许是真正的幸福吧。这样的人生,即使平淡,也像清宁的咖啡那样恬淡而味儿却渐浓。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我也希望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人间草木》读后感15

  近几天,我读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作者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语言平实,质朴,但饶有趣味。他的作品中尽是小桥流水,小四合院,小胡同等别致的景象,却极少有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面。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鱼虫,娓娓道来,不像是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而像是在听一位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在讲故事。

  例如在第一篇文章《葡萄月令》中,就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平实与质朴:一月下大雪;二月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九月给葡萄喷波尔多液;十月有别的农活,去割稻子;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每一段之前的这句话,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时间段应做的事。这些句子短小,精炼,没有华丽的修饰,但读起来并不显得单调,不但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还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在《胡同文化》中,作者写到了胡同里的吆喝: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我们也曾经学过关于胡同中吆喝的课文,但那篇文章中突出地写了吆喝的声音,腔调,而作者却把胡同里吆喝的人用的特殊工具即发出的声音都写得十分真切,更说明他对这些人的观察十分细致,体现了他对北京胡同的热爱和对北京民俗的独特感情。

  书中还有对于花,虫的描写:我家的后院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他开起来,真是“繁”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半边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他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许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许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这种蜂不是普通的蜜蜂,个儿很大,有指头顶那样大,黑的,就是齐白石爱画的那种。我到现在还叫不出这是什么蜂。这种大黑蜂分量很重。他一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须,这一穗花就叫他压得沉了下来。他起翅飞去,花穗才挣回原处,还得哆嗦两下。读到这里,紫薇花与黑蜂互相嬉闹的画面顿时浮现在我眼前。我也曾经见过蜜蜂在一棵长满鲜花的树上采蜜,觉得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作者笔下,一切仿佛都像人一样,可以玩耍,交谈。乱嚷嚷,凑热闹,抱住,挣回等都写出了这一点。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观察事物的视角独特,这是我喜欢他作品的最大原因。

【《人间草木》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草木》读后感04-29

《在人间》读后感02-19

在人间读后感09-23

《人间真情》读后感08-27

人间失格读后感09-30

《人间失格》读后感12-14

人间借款合同10-05

劝学读后感04-21

故乡读后感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