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的读后感

时间:2024-08-21 10:05: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1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我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当我聆听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于丹教授讲授的《论语》心得,心情如一眼清泉流入心间。于是去书店购回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最近细细品读,她书中朴实的语言、独到的看法、平凡而深刻的理论高度,使我眼界豁然开朗,心中对孔子陈旧古老的认知顿然改变,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它,知道它的典故呢?读过或听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于丹《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得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得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聆听和阅读于丹《论语》心得,让人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融入现实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代。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2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当时没对答上来。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用功,连吃饭都会忘记,学得高兴了,一切忧愁都忘到脑后,不知不觉,就上了年纪了,如此而已。

  孔子作为一代圣人终其一生都奋发好学,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圣人回首一生对自己的评价。孔子在离开鲁国后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他这一生有诸般挫折却毫不气馁,仍然刻苦好学、积极进取。"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老夫子如此勤奋,后人自是不敢懈怠的。"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这是那头悬梁的孙敬。"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个是锥刺股的苏秦。此二人一人为汉朝大儒,一人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皆为名留青史的人物。抛却二人本身才思不说,勤奋好学确是其身后功名的重要推动。

  中学时期听说过一个曾国藩与贼人的故事,至今铭记在心。据说曾先生小时候天分不高,想要背下一篇文章需要重复不知多少遍。一天晚上曾先生在家读书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人,那贼人想等曾先生睡着之后从屋里捞点好处,便藏在了屋檐下面,谁知左等右等曾先生还是反复背诵那篇文章。贼人便大怒,跳着脚蹦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说着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后扬长而去。那时候是把这个故事当笑话来听的,后来才明白,贼人即使有这样的天资也只能成为贼人,而曾先生确是连毛泽东都佩服的人物。曾先生论天赋不如贼人,但要比勤奋和坚持贼人自是比不上曾先生的。他曾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曾先生对后辈们的谆谆教导了。

  我想我是要学孔老夫子,学孙敬苏秦,学曾国藩先生那样勤奋好学无止息的。如方仲永和贼人那样的天赋我不曾有,更要学吕子明让人赞叹"非复吴下阿蒙"的。即使不能得愿,也应是"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然而,孔老夫子给人的指示不止勤奋,更兼有学习的`方法。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这是强调兴趣的重要行了。后来肖复兴又说:"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在学习方法方面孔子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在我看来,孔老夫子必然不会为时间流逝而感慨伤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就像奔腾翻滚的河流,不舍昼夜的向前奔流,不知疲倦。人生会有很多挫折,你必须为你所做的每个决定的结果负责,如果做错了也不必悲伤,只当做日后行为的参考。人生苦短,也许日子就在你春悲秋之时过去了。过去的怎么也挽不回,将来的还不确定,我们可以做的惟有把握当下了。在该有的迷茫都过去之后,是不是该好好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了呢?

  读罢论语,除了膜拜孔子的圣哲之外,更加感叹他是一位浊世翩翩的佳公子。诗经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据说孔子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八个字极为激赏的。而在我眼中,孔子就是先秦岁月中雕琢打磨出的君子,尽管有挫折也无所畏惧。孔子的学生曾参所作《大学》中开篇即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恐怕曾参就是以自己的老师为参照的,孔子也的的确确叫人"终不可谖兮"的。

【论语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9-13

《论语》读后感09-08

经典论语语录30句精选10-11

论语读后感(集合15篇)10-23

论语读后感汇编15篇10-21

论语读后感小学生09-21

论语读后感集锦15篇12-05

读论语心得体会12-03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06-08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