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职场文书>工作方案>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时间:2016-11-16 16:37:25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为做好我省20XX年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XX年财政支农相关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XX〕26号)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XX年在陕北、渭北建设标准化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示范区122万亩。

  (一)建设标准化的玉米地膜覆盖垄侧种植技术示范区55万亩。

  千阳、宜君、蒲城、合阳、耀州、旬邑、长武等7个县区各建设5万亩, 澄城、白水县各6万亩,陇县、黄陵县各4万亩。

  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比露地玉米平均增产幅度达到25%以上,亩增收150元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15-20个百分点。

  (二)建设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区66万亩。

  吴起、靖边各建设8万亩,定边9万亩,宝塔、安塞各5万亩,榆阳、志丹、子洲、神木、佳县、横山等6个县区各4万亩,清涧3万亩,子长、米脂各2万亩。

  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 比露地玉米平均增产30%以上,亩增收300元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30-40个百分点。

  (三)各项目县区要建设1个残膜回收利用示范点,通过“以旧换新”等补助方式促进残膜回收利用,探索残膜回收机制和模式。

  同时,旬邑、千阳、澄城、合阳、宜君、宝塔、安塞、靖边、定边、子洲等10个县区开展降解膜或多功能地膜试验、示范,每县区示范面积不少于100亩。

  (四)在榆林市建设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1万亩。

  靖边县4000亩,定边县、榆阳区各3000亩,开展膜下滴灌技术试验,完善技术参数,总结形成玉米膜下滴灌技术规程、模式。

  二、工作内容

  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选择实施区域,推广应用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关键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模式,完善创新实施办法和机制。

  (一)选择实施区域。

  要选择耕地面积较为广阔、玉米生产集中、农民科技意识强的区域作为项目的实施区域,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推进,主要示范区要尽可能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区域,便于群众观摩学习。

  (二)主推技术

  1、地膜覆盖。

  渭北主推地膜覆盖垄侧或者垄上种植技术,陕北主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要积极推行顶凌或及早覆膜、打渗水孔、足墒适期播种。

  2、科学选用地膜。

  推广厚度不低于0.01毫米的地膜,合理养护、适时揭膜,机械捡膜等集成技术模式,减轻破损,提高回收率。

  开展好可降解地膜、多功能地膜等新技术试验示范,减少地膜残留,逐步杜绝“白色”污染。

  3、主推品种。

  主推耐密优良品种郑单958、榆单9号,示范推广陕单609。

  4、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

  要选择农企合作省级推荐企业,按照当地配方,生产应用配方肥料,促进增产增收。

  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及秸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

  (三)推广模式。

  要采取“五统一”推广模式,建设标准化玉米地膜覆盖垄侧种植技术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区。

  “统一品种”,选用主推品种,玉米种子要实行统一供应,确保供种质量。

  “统一密度”,种植密度渭北每亩4100-4500株、陕北梯田4000株左右、台涧坝地4200—4500株。

  “统一机覆膜”,开春顶凌期间,统一应用起垄施肥覆膜机具进行作业,全膜玉米覆膜间距≤15厘米,最大程度地保墒增温。

  “统一施肥”,播前要研制施肥配方,选择省厅推荐的农企结合企业,统一生产,定向供应配方肥料。

  “统一机播”,统一应用播种机具精量播种,减少农户投劳,提高播种质量,亩播量不少于3公斤。

  三、补助标准

  推广地膜覆盖垄侧种植技术每亩补贴40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每亩补贴55元,主要用于地膜补贴,兼顾种子、肥料、机械作业等费用的补贴。

  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每亩补贴150元,主要用于购买地膜、滴灌带等费用的补贴。

  残膜回收利用示范点建设和降解膜、多功能地膜等新技术试验示范70万元。

  残膜回收机制模式探索,省级技术攻关、培训、宣传及指导管理150万元。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项目由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牵头,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省农技推广总站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各县区农技中心(站)等技术推广机构具体实施,有关市土肥站要做好相关技术指导工作。

  省上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技术培训,组织项目测产、验收、考评和总结工作。

  市级要成立以农业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土壤肥料工作站或农技推广中心(站);项目县区要成立由主管县(区、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区、市)农业局,具体实施工作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承担。

  (二)强化资金管理。

  项目资金要专项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实施单位要合理设置项目明细账,严格在规定的补贴范围内开支,发放给农户的补贴物资或资金,必须有农户签名确认,统一登记造册存档,以备查验。

  地膜、种子、肥料、机械等补贴农资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农业、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管。

  (三)实行目标管理。

  县区农业主管部门要与实施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发挥镇政府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

  实行技术人员蹲点承包,责任到人。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采取以奖代补、量化奖惩以及技物结合和补贴物资等措施,调动干部群众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四)创新工作机制。

  一要积极引导农膜生产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开展扶持大户试点,补贴政策要向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二要推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服务,鼓励和引导以村为单位组织技术专业队统一实施,集中统一进行机耕、机播、覆膜作业;三要实行农资统购统供,对项目补贴的地膜、种子、化肥实行统购统供,以地膜、种子、化肥用量核定项目任务面积,以任务面积定奖罚措施。

  (五)加强技术指导。

  组建省市级专家团,制定技术方案和工作措施,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聘请省级首席专家,实行省级专家包县责任制,旱作农业示范县聘请县级首席专家,组建1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组,进行技术指导。

  (六)强化监督考核。

  各市县、区农业部门定期(每月1次)上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各市农业局要将本区域测产验收、绩效考评情况及时上报省农业厅,省上根据上报情况组织农业、财政部门开展复测考评工作,对未完成面积任务和百分考核达不到85分的县区下年度予以调整。

  各项目县区要于8月15日前将当地落实情况报省农业厅种植业处、省土肥站、省农技总站,省财政厅农业处;11月10日前,将项目工作、技术总结报告以县农业局正式文件上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

  (七)加强宣传培训。

  要加强技术培训,建设标准化示范区,核心示范区要树立醒目标志牌,展示技术内容、实施单位和责任人等情况。

  在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要组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交流。

  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加强旱作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

  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xx总书记关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三个导向”战略思想和“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XX〕1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xx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鲁发〔20XX〕1号)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xx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围绕创新驱动、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全省开展以农业科技展翅为主题的十大行动。

  以科技展翅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促进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均衡提升,为我省农业现代化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坚持产业需求。

  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总体战略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研发、集成配套和转化推广,着力突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3.坚持示范带动。

  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示范辐射带动,探索和构建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的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体系。

  4.坚持人才优先。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人才的培养步伐,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主要目标。

  1.突出三大能力建设。

  以增强科技要素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主线,持续提高全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全面完成千亿斤粮食省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吨粮市”“吨粮县”;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打造全国农产品质量最安全、最放心地区;全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成效明显,全力打造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2.强化构建产业技术体系。

  大力推进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做好各项任务实施工作,努力实现对全省大宗主导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全覆盖。

  编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十三五”建设规划纲要(20XX-20XX年),突出科技密切产业发展特色,强化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盘活存量、扩大总量,建立健全以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为核心纽带的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全产业链条的科技支撑基本框架和组织结构。

  3.力争取得一批应用性强的科技成果。

  立足优势产业、优势品类和关键领域,培育一批突破性较大的新品种,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一批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力争在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研发一批农业机械装备,全面提升我省现代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4.着力搭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培训一批优秀农技推广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发展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形成“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工作格局。

  二、工作重点

  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立足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实际需求,重点开展十大行动:

  (一)大力开展农业重大应用技术联合攻关行动,强化关键技术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

  以加强农业生产应用技术的研发与集成为核心,围绕事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和关键难题,凝练10—15项重大研发项目,依托省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牵头抓总,强化纵向、横向联合,积极开展协同创新,鼓励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协作,建立中试熟化基地,采取“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式,力争通过2—3年的实施周期,在粮食产能、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修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

  同时,遴选100项单项技术研究项目,鼓励围绕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开展技术创新,形成行业标准或技术规程,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与水平。

  (二)大力开展科技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行动,强化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龙头带动作用。

  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服务新机制,密切科技与产业结合。

  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各创新团队在全省遴选推荐3-5个县(市、区),建设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技术指导服务核心县(市、区),在全省建立100个县次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开展“农科教、产学研”新机制试点,基本实现对农产品主产区和产业密集区的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抓好省创新团队“十三五”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作为创新团队建设在基层一线的延伸,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形成农业科研与推广的“双轮驱动”,及时把创新团队的新技术、新成果纳入推广计划,加快创新团队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通过农业科技资源的上、中、下联动,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大力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良种产业化行动,强化民族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

  全省新建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作物商业化育种中心30个,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积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体系。

  注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健全完善种质资源保护机制,加大现代育种技术研发,着力提升种业科技支撑能力。

  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和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基本覆盖农产品优势主产区。

  鼓励种子企业与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进一步搞好品种试验审定与展示示范,加快高产、优质、广适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及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良种在增产因素中的主导作用。

  (四)大力开展粮食稳产增产技术推广行动,强化“高产创建”实施力度。

  切实发挥高产创建的基础平台作用,持续稳定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生产能力。

  一是深入开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

  加强优良品种及相关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着力解决困扰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深入挖掘单产潜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二是加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力度,落实好“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三控”(控肥、控水、控药)和“五个优先”(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信息技术优先),提高粮食生产的.绿色化水平。

  三是加快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步伐,努力扩大实施规模,不断提高示范方建设的质量和标准。

  通过示范方建设,显著提升粮田基础生产功能,落实各项关键增产技术,切实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强化环境修复和土壤改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以增强科技要素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质量提升、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化应用为重点,切实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广选用抗旱品种、应用水肥一体化、农药减量控害、降解地膜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养殖场沼气建设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

  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积极开展农业节水、化肥减量、农药减控、农业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畜禽养殖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创建等重点工程,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技术创新,完善监测体系,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机制。

  力争到20XX年,全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要划定总量的红线和利用系数率的红线;“两减”是指,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三基本”是指,针对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秸秆焚烧的问题采取有关措施,通过资源化利用的办法从根本解决好这个问题)目标,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强化农产品品牌战略。

  深入贯彻实施“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战略,着力打造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提高农业生产投入品科技含量水平,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大控肥、控药等节本增效的绿色增产技术科研攻关,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升科学用肥用药水平,大幅减少农药、化肥用量。

  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农产品为单元,以农业生产全过程为主线,不断健全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严谨配套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到20XX年,基本做到全省主要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标可依。

  三是切实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索适应全省推广应用的绿色生产模式。

  四是积极开展主要农产品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

  (七)大力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行动,强化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针对我省粮食作物生产装备不全不优和经济作物生产装备短缺落后的状况,开展立项研究,集中研发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技术,创新突破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装备技术,引导发展林果等其他作物生产、设施农业和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装备技术,努力研发创新一批关键急需、新型智能的农机装备,优化提升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适用的农机装备,验证示范一批复式高效、质量可靠的农机装备。

  力争通过3-5年的实施周期,遴选100-200项单项技术研究项目,在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

  同时,瞄准农业生产和市场两大需求,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农业机械装备及农机化发展的转型升级,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八)大力实施“万名科技人员下乡”行动,强化基层体系建设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渠道作用。

  以科技进村、入户、到田,推广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技术为重点,每年组织1次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活动,不断加大关键时节、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

  坚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发布制度,每年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各50项,并制定相应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指导方案向全省发布。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生产大户等为重点,每年在种植业大村、专业村、特色村积极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7.5万户,每个示范户示范带动周边10-20个农户,安排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对其进行专门指导,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

  在全省农业行政村中探索建设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1万个,为每个站点配备1-2名村级农民技术员。

  鼓励和支持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国营农场、良种示范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每年重点建设350个左右,充分发挥示范基地承接上游科研和辐射下游推广的平台作用。

  深入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采取分层次分批分专业培训的方式,每年对8000名左右的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开展培训,着力解决其科技素质低、知识更新慢等问题。

  积极利用基于移动互联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现代信息化服务手段推广农业技术,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

  (九)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

  以提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规范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育实施力度,20XX年遴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数达到3.5万人。

  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对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按照培养目标,采取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的“分段式、参与式、菜单式”培育形式,分类开展系统培训和精准培育。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和职业农民档案,加强认定后管理和跟踪服务。

  研究制定出台教育培训、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创业。

  (十)大力实施科技型现代农业企业培育行动,强化“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建设。

  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培养科技人才,打造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努力在企业孵化、产品技术研发、品牌培育上取得新突破。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按照相关申报审批程序设立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修订和重大科学技术攻关等。

  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提升精深加工能力。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支持龙头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业科技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

  实施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科企对接网络服务平台,举办农产品加工科企对接活动,开展县域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打通产学研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

  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训,对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民等项目实施主体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全省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将其作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工作落实。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从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条件建设等方面,为本次行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强化政策扶持。

  各地要在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的基础上,围绕“十三五”建设目标,建立农业科技服务长效机制。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投入增长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引导资金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倾斜,集中财力加快解决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格局。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广泛吸收工商企业和银行信贷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财政支撑体系。

  (三)加强基地建设。

  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使其在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中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切实搞好项目资源整合,打造农业科技综合应用平台,发挥好资金和科技的整体效益。

  (四)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大力宣传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的重要意义、工作开展情况和成效,认真总结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的工作经验,重点探索和实践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培养先进、树立典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农业展翅行动的浓厚氛围,推动我省农业科技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1.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

2.最新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

3.关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

4.简易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

5.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样本

6.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范本

7.简易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范本

8.计划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