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论文

高考1977观后感论文

时间:2016-08-08 17:27:4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高考1977观后感论文

  高考1977观后感论文1

高考1977观后感论文

  高考制度对于我们来说,一直都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是1977年还是现今。

  摘要:高考1977年:"1977年的高考,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而我们,正受益于高考的恢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高考1977在我国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文革结束后,高考制度整整废除了10年,

  对于1977高考的理解就是要实现人之平等,首先实现教育权利的平等。一个人想活得有尊严,首先保证他获得良好的教育。

  电影本身叙述的是东北某农场几个知青在1977年高考前后所发生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他们已经被日复一日的单调劳动折磨得失去所有的希望,直到高考制度恢复,他们犹如黑暗中看到曙光。于是他们开始为命运搏击抗争,期间发生的友情亲情爱情,皆散发出人性的光芒。结局自然是欢喜的,甚至带着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所有的矛盾都在互相理解中悄然冰融。这是电影刻意为之,把一段辛酸的历史变为回忆中的暖色。毕竟已经过去了30年时光,得益于1977高考的社会精英,回望那段时光,原来承受过的苦难蜕变成骄人的阅历,难免生出某种豪情——在他们的推动下,民族前进的车轮再次滚动起来。

  关键字:高考,高考改革,高考制度,观后感

  观后感:毫无疑问,高考1977是50后,整整一代人的内心身处最澎湃沧澜的心声,30年前,他们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变成了痛苦的“知识青年”,不能再参加高考的“痛”经历了十年时间的磨打,最终降临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时,那已是种迟钝的麻木了。

  他们丧失城市户籍、中断学业、离开家庭、没有任何财产等最基本的社会身份,„„也丧失了最基本的心灵温暖与关爱。难以忍受的贫苦生活,单调的农业场景,在“战天斗地”“学大寨”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有青春,理想,激情,更有灾难和悲剧。这样的“仅仅能称之为活着的生活”到了1970年之后,已经堆积了太多的矛盾,人们在茫然中感受着命运的苦难,甚至是绝望。一万多人的农场,就有100多个精神病患者。有跳楼的,有上吊的,有为了饥饿去偷窃去斗殴的,有冒着危险偷偷返回城市的,有连续奸污女知青然后自杀的„„他们处在剧烈的地域流走和心灵动荡之中。他们无望地流浪在自己的祖国上,内心充斥着孤独、迷茫、和沉重的伤感,一年,两年,十年,还是永远都是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当时的困境?知识改变命运,对高考的渴望成了当时知识青年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个人的重生也许成为恢复高考真正的意义所在。它为每个处在黑暗中人带来了曙光,也也给了中华民族带来了“生”的希望。

  一,高考的恢复和存在是值得肯定的,却也有不足。 首先,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

  人们常说高考决定人生命运,其实说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还不够确切,严格的说只是改变了我们生命中某一时刻的命运。我们究竟是不是因为高考成了龙抑或成了虫,也不能全部归于高考。更何况,人处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其生活的空间或者说发展的机遇,在很多情况下也不是能和高考挂钩的。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从来没有进过大学校门,更没有接受某位大师真传,但他们也能在沸腾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成功的路径。很多博学的人甚至连中等学校也没进过,他们饱读诗书,或者勤于实践,在事业的某个领域独树一帜。即使是经过严格的大学正规训练,甚至读了博士后,在社会中找不到一席之地的大有人在。我们身边的更多的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磨练,也获得某方面的专长,但来到工作岗位却发现学非所用。凡此种种,我们刻意拿高考论是道非显然也是欠妥当的。2008年有600万大学生毕业,据说就业率为68%。中国的统计从来会招致质疑的,个中原因不言自明。虽然我将信将疑,但即使是如此保守的估计,那些苦读将近20年的青年朋友在本该大展宏图的时代却当了旁观者。于是读书无用论又沉渣泛起,是不是还有些道理,只有当局者清。

  二,关于现今高考制度的改革及看法:

  高考是最好的选拔制度,因为有了高考中国普通百姓多了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尽管平等只是相对而言;高考是最坏的选拔制度,因为高考直到今天还停留在选拔层面,而对“人”这样最充满灵性的动物没有激发他的活力。 高考的起点是统一的考核标准,高考的终点是毕业标准统一。我们要让高考回归理性,发挥拥有良知的指挥棒作用,关键是把高考作为评价人才过程,而不是作为甄别人才的手段和结果。高考的基本理念应该是按照人的天性以开放的心态发现和发展人的天赋;从形式上不拘一格,从内容上随心所欲。以人为本的高考将是未来最优的高考制度。

  也许你仅仅会种菜,并且热爱种菜,你是绿色蔬菜的园丁,你可以到农业大学让你未来的菜园更加充满生机;你可能是一位电脑迷,除了电脑你什么都不懂,计算机专业招收你,你可以在信息高速路上张扬自己的个性;你太喜欢烹饪了,地道的中国南北菜系在你手里变成艺术,但你想上大学要弄清饮食文化为何物,大学向你敞开心扉;你盖过无数高楼大厦,你从小组装过古今中外经典建筑物模型,但你没有广博的理论素养,清华大学建筑系收留你;哪一天我们的大学真的成为具有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的天堂,我们便可以说高考制度做到以人为本了。

  总结:高考也摧残了很多很多东西,在应试教育下更为严重。虽然早就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现在我们接受的就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来搞应试教育。学校为了名声,为了升学率都会不同程度上地不择手段。而作为曾经参加高考过的我们,当时就在多方面的压制下艰难求存。一个人的高考,实际上背负的太多太多了,社会的关注,父母的期盼,老师的责任,学校的名声,自己的前途….每一个都像座大山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压制下,学生唯有读书,认真读书,奋力读书,死读书,烂读书!

  结论就是,不是读书的不妥,而是高考制度的不妥。但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让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作用,保证了最基本的公平竞争。我认为,在没有更妥当的新的高考制度出现之前,如今的高考制度将会是是最好的高考制度。

  高考1977观后感论文2

  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论文3

  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考1977观后感论文】相关文章:

1.高考1977观后感

2.论文观后感

3.《全城高考》观后感

4.全城高考观后感

5.电影观后感论文

6.建党伟业观后感论文

7.宇宙与人观后感论文

8.东京审判观后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