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动物狂欢城观后感

动物狂欢城观后感

时间:2016-08-12 14:13:4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动物狂欢城观后感

  动物狂欢城观后感【一】

  电影结束时已是深夜。

  影院中的观众都不愿离开,坐在椅子上听着片尾曲“Try Everything”,随着超强的节奏摇头晃脑。我沉浸在相同的气氛中,不断回味着电影带来的震撼。这部电影有近年来成功动画的因素:《冰川时代》的搞笑,《驯龙高手》的成长,《超能陆战队》的治愈。但《疯狂动物城》又如此不同。

  它在逗着孩子们大笑的同时,却让成年人沉思。短短两个小时内,电影不但用完整的世界观影射现实,还借着连续反转的剧情挑战观众的伦理观,从而彻底颠覆了好莱坞动画“傻白甜”的传统套路。

  单单靠那些好笑的动物,《疯狂动物城》肯定能在票房上大有斩获。但我更好奇的是,电影的内涵会给引发怎样的辩论,以及这部电影会否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经典。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至少存在三重递进的内涵,值得在观影中留意。

  1. 动物托邦

  坦白来说,《疯狂动物城》的译名不算所有好莱坞电影中最差的。毕竟,还有《黄金三镖客》、《刺激1995》、《美食总动员》等译名界的奇葩垫底。但“疯狂动物园”抹杀了英文名“Zootopia”中重要的隐含信息。

  在英文名中,“zoo”是动物园的意思,“topia”是希腊文中“地方”的词根。这个希腊词根经常出现在一个英文词中:utopia,即“乌托邦”。因此,电影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动物托邦”。

  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乌托邦”源于十六世纪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的同名著作。在那本书中,摩尔虚构了一个拥有完美社会体制的小岛,不但废除私有制,而且实现了人人平等。

  在理想制度的保护下,小岛上的居民充分享受自由。现实社会中的贫困与罪恶也不存在于这个小岛。正当英国民众对政坛红人摩尔充满希望时,他却被好友亨利八世处决。

  摩尔去世后,他的理想社会理念留存了下来。一批社会实践者决定建立自己的乌托邦。英国商人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实验性公社。然而,这个废除了私有制的公社在两年后失败。

  如果考察公社的经济基础,它的失败并不奇怪。两年的时间里,公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产出,主要依靠欧文自己的财产。

  这笔财富是欧文在英国的棉纺工厂赚来的。可以说,这个公社的经济基础正是乌托邦理念所反对的东西:工厂中的雇佣制、棉花地里的奴隶制、国际贸易中的殖民主义。公社的失败在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20世纪,“乌托邦”理想作为对资本的反击,再次复活。苏联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一次更为宏大的社会实验,用计划经济全面取代市场经济。但也是在苏联的巅峰年代,反乌托邦理念抬头。

  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动物农场》中,同样用动物来寓言政治。领导革命的猪们掌握了权力。

  于是,原本朝着平等目标进发的动物农场衍生出新的等级。正如《动物农场》的预言,苏联的行政渐渐官僚化,经济也一步步僵化。苏联最终解体。

  《疯狂动物园》中的“动物托邦”也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所有动物不分种族的生活在一起,每个动物都能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

  但随着剧情的进行,观众会发现“动物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远非现实。“动物托邦”究竟是鼓励性的“乌托邦”,还是讽刺性的“反乌托邦”,这是从电影名字开始就已经在探索的第一重内涵。

  2. 成人爱童话

  《疯狂的动物园》并没有停留在“乌托邦”这样的抽象概念上。电影从一开始,就刻意影射现实。在最典型的一个桥段中,兔子急着到交通局查车牌号,交通局的办事人员却都是些行动迟缓的树懒。

  小朋友们看到银幕上的憨厚树懒开心得哈哈大笑,但成人观众脸上全是苦笑: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大概比树懒还要差劲。电影中的物种冲突,也对应美国当下的种族冲突。

  动物城中处处有物种偏见:

  兔子不适合做警察,狐狸都是骗子,食草动物软弱,食肉动物残暴…… 同样,美国也存在严重的种族偏见,总统候选人的川普就毫不掩饰自己的种族主义态度。可以说,《疯狂的动物园》是一则关于现实的寓言。

  寓言号称“成人的童话”,往往用比喻来描述社会和人性。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表面上是一个神怪故事,但内在同样是一个寓言。猴王独立而能干,敢于大闹天宫,推翻天庭秩序,经常被后世看做造反精神的一个体现。猪八戒不但懒惰怯懦,且贪于女色,象征人性的弱点。

  寓言的间接比喻就像是留给读者的一个小谜题,任由读者自行发挥。就讽刺现实的目的来说,寓言更能网罗听众,其笑眯眯的讽刺效果反而好于直接抨击。

  但作为一则寓言,《疯狂动物城》最想反对的.,是寓言中常见的脸谱化解读,比如狮子代表统治者、狐狸意味着狡猾。随着剧情的发展,动物的真实性格总是背离对应的传统脸谱。

  本应胆小的兔子却勇敢热血,本应狡猾的狐狸却善良真诚。体形渺小的动物成了黑帮老大,体形硕大的动物却是小马仔。片中的大反派更是出人意表。用寓言来解读现实,用反脸谱来反对种族主义,是电影的第二重深意。

  3. 文化改变世界

  在电影的最后,重归和平的动物城举行了一场演唱会。超级巨星羚羊在台上唱了一首“尝试一切”(Try Everything)。这首歌正符合画外音在说明的电影主题:每种动物都有缺陷,但这不应是物种间的鸿沟。

  想要跨越物种差异,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尝试,不放弃交流。伴随着音乐,不同动物在舞台下携手起舞。

  迪斯尼电影标志性的欢乐嘉年华气氛终于在这场一夜狂欢中回归。导演选择了文化性的歌手来作为消弭裂痕的最终手段,看似牵强,实则已有先例。

  1960年代,由于种族冲突、女权运动和越战等问题,美国社会陷入分裂。正当大众对前途感到迷茫时,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更是以和平主义代言人的身份,直接介入美国的主流文化。

  他的《给和平一个机会》被看做是反战的圣歌。超过十万的学生聚集在华盛顿,高声齐唱: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们说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次反战运动让尼克松政府压力巨大,最终促成了美国从越南战场的撤军。列侬的歌无疑是民间运动的产物,但它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反战运动,成为软文化改变硬世界的一个案例。

  列侬的文化力量是借着现代的传媒手段获得的。《疯狂动物城》中的羚羊,是动画世界的列侬,代表了动物们跨越物种偏见的希望。

  同样,迪士尼在美国大选年推出一部寓言色彩浓烈的《疯狂动物城》,用意并不简单。现在的美国正如六十年代,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恐怖袭击异化了阿拉伯裔族群,经济衰退导致外来移民饱受攻讦。

  川普在大选中的嚣张,更让少数族裔感到惶恐。在这样的环境下,抱着“种族融合”理念的《疯狂动物园》走上银屏,就像污浊中的一股清风。至于《疯狂动物城》能否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文化图腾,是我期待在未来解读的第三重内涵。

  电影疯狂动物城观后感【二】

  有一只小兔子,名叫朱迪,儿时就想当一名警察。因为有只叫吉丁的坏狐狸经常欺负朱迪和她的小伙伴们。最终,因为朱迪的努力,他被分配到动物成去当警察,还是唯一当警察的兔子。

  来到动物城,碰巧遇到了一起十四只动物的失踪案。朱迪是新手,只被派去管理交通。别的警察都嘲笑她,但她努力工作,为牛警长带来了一丝认可,也带来了一丝好感。

  一天,朱迪在给车开罚单的时候,认识了尼克狐狸,他十分聪明,和朱迪成了好朋友。

  朱迪再也不想当交警了,便去找牛警长。牛警长说她太弱小,不想让她去当真正的警察。忽然,水獭太太匆匆忙忙地进了办公室,说丈夫不见了。最后,在朱迪和水獭太太的苦苦哀求下,牛警长终于同意让朱迪去处理这件事,但时间只有四十八小时。

  朱迪和尼克狐闯过了重重难关,巧用地形和知识、访问等方法不停地破解事件的真相,终于找到了水獭太太的丈夫。可是,他已经变成了四脚朝地、凶猛的怪物!他不能自由,只能被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的性格越来越凶猛,谁都不敢靠近他。

  再说说朱迪。她一回到动物城的市中心,就立马上了电视台,成了知名人物。在采访的时候,朱迪说了一句无法弥补的话:“食草动物不能和肉食动物一起生活。”听到了这句话,大家纷纷要把肉食动物关起来,连尼克狐也生气了。朱迪伤心极了,离开了警察局,回到兔窝村卖胡萝卜去了。

  刚回到家乡,吉丁就开着一辆面包车来了。他成了一名很棒的糕点师。吉丁表示了以前欺负朱迪的歉意,一边端出自己做的馅饼请朱迪一家吃,一边看着一排小花说:“这种花叫午夜狼嚎,很厉害的嘞……”讲着讲着,朱迪想起了自己和尼克狐听到的午夜狼嚎的事,渐渐地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她匆忙跳上车,再次来到动物城,找到尼克狐,两人又一起出发了。

  他们打败了火车实验室里的团伙,正想拿证据去见牛警长。

  忽然,山羊副市长冲出来,把尼克狐和朱迪扔进了大洞里。可当山羊副市长他们刚想离开,就被警方抓了个正着,被关进了监狱。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小兔子朱迪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怕别人嘲笑,不停地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人也一样,人生中难免会有困难,我们不能放弃,要努力,要拼搏,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动物狂欢城观后感】相关文章:

1.动物狂欢城观后感范文

2.动物城观后感

3.欢乐动物城观后感

4.疯狂动物城观后感受

5.《疯狂动物城》观后感

6.疯狂动物城观后感

7.看疯狂动物城观后感

8.疯狂动物城观后感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