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历史名胜观后感

历史名胜观后感

时间:2017-01-09 20:45:4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历史名胜观后感

  大家参观过哪些历史名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历史名胜观后感,请阅读!

历史名胜观后感

  洛阳博物馆观后感【1】

  洛阳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新馆坐落于洛阳城市的中轴线上,北临洛浦公园,南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并于2009年开始投入使用。

  新馆整体建筑外形为大鼎造型,寓意为“鼎立天下”,充分的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

  是中国优秀的地级市博物馆和河南省优秀爱国教育基地。

  洛阳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

  一层主要为为河洛文明展;此外,正门右边为文物商店、贵宾厅和古代石刻展等;左边卫餐厅、机动展厅;中央为报告厅中央大厅等。

  二层上楼左边为书画馆和机动展厅;中央为洛阳珍宝展;大门对面为汉唐陶俑展和唐三彩展;右边为宫廷文物展、丝路起点——洛阳与丝绸之路和张迪杰珍藏建国前毛泽东著作精品展等。

  洛阳文明展分为第一展厅、第二展厅、和第三展厅。

  主要陈列分为史前时期、夏商时期、两周时期、汉魏时期和隋唐宋时期等五大部分。

  集中体现了洛阳地区建国以来发掘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以现代科技手段辅以陈列,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古都洛阳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文化,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该陈列曾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此外,一楼的文物商店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里面有记载了各种文物的明信片、陶瓷烧制的各种唐三彩、牡丹、十二生肖等,还有各种精美的具有特色的小物件,这些在宣扬了河洛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

  在中央大厅,今年的洛阳博物馆于4月15日下午3点在中央大厅推出《汉时明月——汉代陶俑中的服饰

  文化展示》,节目有汉代陶俑展示、汉服展示、古琴与吟诵《诗经 蒹葭》、古琴独奏《欸乃》、箫独奏《妆台秋思》、舞蹈《蝶飞花舞》。

  4月22日下午3点继续推出《霓裳风韵——唐代陶俑中的服饰文化展示》,节目有:唐代陶俑展示、古筝伴舞《春江花月夜》、琴歌《关山月》、唐式婚礼正礼部分等展示。

  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正好看到了古筝伴舞《春江花月夜》,在悠扬的琴声下两个舞者翩翩起舞,将我们带入了充满了风花雪月的唐朝时期,感受那浪漫与古典的氛围。

  二楼的珍宝馆主要陈列了三彩骆驼、白釉黑花鸭戏纹梅瓶、错金银铜鼎、兽面纹铜方鼎泥塑人面像等,宫廷文物展主要是慈禧太后用的各种家具、屏风、及大礼佛堂等。

  唐三彩展示的的各类展品反映了唐朝的以胖为美以及尚武精神,以及唐朝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中的骆驼俑及胡人俑和歌舞俑等反映了唐的爱好音乐及民风开放,兼容并蓄的特点,让我们从各种唐三彩中感受到了唐朝的繁荣与鼎盛,以及作为泱泱大国所呈现出来的灿烂文化。

  汉唐陶俑展主要展示了武俑、文俑以及乐俑,还有展示了陶俑制度的发展及作用以及在各朝代陶俑作为丧葬制度的规范。

  洛阳博物馆门口还有洛阳特色食物餐厅及特色物品买卖厅,它集展览、旅游、文娱、购物为一体,既展示了洛阳古都的文化历史,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博物馆能够减少财政投入,尽可能的达到自给自足。

  还举办洛阳2009年世界邮展和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赢得了国内外来宾的广泛赞誉。

  这些都值得我们鉴借,其他博物馆都可以学习。

  洛阳博物馆【2】

  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阳新区,外观十分的宏伟壮观,入口的检查也十分的严密,门前的有一块专门写着“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由此可见博物馆的庄重和严肃。

  进入博物馆里面的装潢设计十分的简单大气,灯光也恰到好处。

  里面一共有八个展馆,分别是:河洛文明展、洛阳珍宝展、古代石刻展、汉唐陶俑展、馆藏书画展、宫廷文物展、唐三彩展、古代壁画艺术展。

  我们主要参观了洛阳珍宝展和唐三彩展。

  洛阳珍宝展中珍藏了许多在洛阳出土的珍贵文物,比如说:乳钉纹铜爵、方格纹铜鼎、蓝釉双龙瓶、白玉杯、泥塑人面像、“王作”铜鼎、兽面纹铜方鼎、正始石经、鎏金观音像等等一些文物

  当我们一走进这个展馆的时候,就觉得有段很悠长的历史等着我们去学习。

  展馆的设计也十分的'有特点,将不同文物的展台分开摆放,方便了我们的观看,而且那些并不封闭完全的小隔间,会让我们有种很强烈的要进去一探究竟的感觉。

  展台也摆放的十分整洁,虽然文物很多,会让我们有应接不暇的感觉,但是却不凌乱,一个一个的欣赏过去,有很流畅的感觉,甚至在出了展馆后,回想起来也显得那么的清晰明确,这其实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不会让人有十分明显的感受,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却又深入人的内心中了。

  当然展馆中的文物也具有相当浓厚的艺术气息,会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古代的艺术氛围。

  其中有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例如 :“‘王作’铜鼎”是春秋时期的文物,于2002年洛阳市西工区第27中春秋墓出土。

  洛阳市的

  第27中建于洛阳东周王城陵内,墓形宏大,还有墓道,是东周的一座周王墓。

  此铜鼎形状高大,制作考究,且其腹内铸有“王作鼎”铭文,是洛阳地区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周王自作器。

  还有一件西周时期的文物——“兽面纹铜方鼎”,其造工精美,纹样精细流畅,有醒目的浮雕特征,衬托出王权的威严,这件如此精美高大的西周方鼎,可谓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珍品。

  曹魏正始二年的“正始石经”也是很有特别价值的,是1922年洛阳市偃师县佃庄乡大郊村(今太学村)出土。

  三国魏正始年间刊刻的碑石经书,因用篆文、古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又叫《三体石经》。

  魏文帝于220年重新恢复太学,整理《汉石经》碑石,并刻写《尚书》《春秋》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

  正始石经和东汉熹平石经、唐开成石经并称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石经。

  由一尊清代的“鎏金铜观音”是由故宫博物馆移交至洛阳博物馆的。

  这尊观音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反映观音在普陀洛伽山讲经的说法的姿态。

  要说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是一件叫“白玉杯”的文物,它独特的风格使得其在文物中特别显眼。

  当我一看到那种纯白光洁,几乎都能想象到当手指覆盖在它上面的感觉,如真丝绸缎那般的光滑细致,如牛奶那般的醇厚洁白。

  特别是它清素的风格,令我有一种的自然美的真实感受。

  “白玉杯”是1985年在洛阳涧西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品。

  经考证认为,这件玉杯墓主人生前与旧的实用器。

  玉杯采用了中国名贵的新疆和阗美玉,而魏晋时期收到长期的战乱影响,通往

  西域的贸易收到阻碍,致使这种玉在内地日渐稀少,做工这么精美的玉器就更是少见了。

  因此这件曹魏白玉杯就显得极其珍贵。

  在“唐三彩展”的展馆内,也有许多值得大家去观赏和学习的东西。

  唐三彩的制作过程十分的复杂特别是要经过几次的高温反复烧制,最后因为窑变而产生的色彩,形成了唐三彩器。

  而唐三彩也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面貌: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的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高峰。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康,正式因为如此唐朝人充满了朝气和浪漫。

  宏大富丽、五彩缤纷的美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

  唐三彩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成为了于其他艺术并存的艺术奇葩。

  它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并且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造型涉及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

  唐三彩还折射出了唐代的政治,唐代的许多皇室贵族都会招纳贤士、蓄养幕僚。

  这些文武臣僚有的会帮助他们管理家务、有的会帮他们出谋划策、有的则为了主人出征战场。

  例如唐代的魏征,原本是唐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在玄武门事变后,被招纳到了李世民的秦王府。

  还有许多的唐朝名将也是李世民的家将。

  从唐三彩中也可以略微窥测出唐朝皇室贵族蓄养幕僚的风气十分盛行,许多身份较高墓主的陪葬品中都会有文官俑和武士俑,而到了武周之后。

  武士俑大多被性情暴烈的天王俑所代替。

  唐朝的妇女地位在唐三彩中也有所体现,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是一个定律,而唐朝的妇女则相对是比较幸福的,没有深宅的隔绝、

  没有裹足的痛苦 、也没有严格的理学要求。

  唐代妇女的着装相对开放,婚姻也比较自由,还可以和男人一样自由出入公共场合的社交活动,甚至有少数的贵族妇女可以涉足政治,唐代妇女的开放也表现了这一时期的富庶、豁达和自信。

  从唐三彩也可以看出唐代的娱乐也是十分的发达,唐代的音乐舞蹈由于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带有十分浓郁的异域风情,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霓裳羽衣”,从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轻歌曼舞的飘逸,音乐舞蹈正是那个时代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稳定和富足。

  唐三彩中也能看出唐代的尚武精神,唐朝的开国者李氏家族有这游牧民族的血统,且又是用武力统一的天下,加上边境的少数民族的不断的侵犯,战争依旧频繁,因此从建国开始,尚武的精神一直贯穿着整个唐朝,这种时代精神在唐朝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唐三彩当然也不例外,其中的三彩马和骑马俑就是这种尚武精神的缩影。

  其实洛阳博物馆的建筑也是十分的具有特色的,外形方正宽大,显得十分的庄严。

  且在建筑设计方面也是十分的有新意,瓦性还让我想起了世博会上的中国馆,这种建筑既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又不失博物馆应有的威严。

  而且一进门,就觉得大厅里面十分的亮堂开阔,显得非常的大气。

  但是设置的灯光又是明亮但不刺眼的橘黄色灯光,这种搭配会让人十分的舒服,也符合了博物馆的气质。

  上到博物馆的二楼时,感觉虽然不如楼下的大厅宽敞,但是却也符合了那么多的小展馆的风格,每进去一个展馆都会让我有不同的感

  受。

  但最多的还是赞叹,我叹服古代的那些艺术能匠,巧夺天工的手法,无论是各种器皿,还是书画,还是雕像,都十分的具有特色,且技术纯熟、用工精细。

  古人的智慧也是十分强大的。

  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去的比较晚,所以没能把博物馆的所有展馆看完,但仅仅是看过的那几个展馆都让我十分的感叹,下次我肯定还是要把博物馆仔仔细细的参观一遍,否则又怎么能完全的感受到在博物馆中所隐含的艺术。

  参考文献:1、毛佩琦,齐吉祥. 百馆百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38-129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46-258

  3、胡骏.博物馆纵横[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285-286

  其中文章的第三段中,关于文物的介绍,基本是洛阳博物馆中关于文物的相对应的介绍牌上原文。

  文中关于唐三彩的制作过程也是参考了洛阳博物馆中唐三彩展馆中关于唐三彩的制作流程。

  洛阳博物馆 观后感【3】

  参观洛阳博物馆有感 昨天是第一次去参观洛阳博物馆,让我对洛阳十三朝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对洛阳历史的辉煌有了更大的体会,也让我能学习生活在洛阳感到了无比自豪。

  博物馆位于古都洛阳市中心繁华地段,西临王城公园,是一座优秀地市级博物馆和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示文物珍品近千件。

  她是洛阳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看到了许多的尊贵文物像万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彩绘陶器及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彩绘乐舞俑和釉色鲜艳、形态各异的唐三彩等。

  其中的夏代青铜爵、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北魏时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灯、三彩马堪称国之瑰宝。

  博物馆运用多种现代表现手法,赋予展品以新的生命力,使展览具有雄浑大方、精巧典雅的气势和风格,再现了千年古都特殊的历史地位。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铜钟,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钟。

  钟的节奏感强,它能表达人们的欢乐喜悦,又可以在生产劳动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军威,因而在劳动生产中最需要这种乐器。

  有不少诗篇都记载了钟的演奏。

  鸣”的著名诗句,就是这和象征的反映。

  铜钟发音宏亮而悠扬,自佛教传入中国始,铜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钟。

  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

  当暮霭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橐橐,与僧尼颁经声溶为一钵,增添了莲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气氛。

  自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达到利用神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巩固统治的目的。

  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重量达数十顿,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积重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历代所铸的钟里,间或有铁铸的,但绝大多数还是铜铸的钟。

  古代铸钟,除了雕铸一些图案,还有文字,或吉祥用语,或纪时记事。

  古铜钟不仅在文字发展史上,更在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学、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

  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的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

  参观结束后,更加激发了我学习中国历史的激情,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文化,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

  今天参观了这些古代的文物,既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又为我们的国家有那么多的古代文化而感到骄傲

【历史名胜观后感】相关文章:

1.参观历史名胜观后感

2.名胜古迹观后感

3.参观名胜古迹观后感

4.观后感400字名胜古迹

5.名胜古迹观后感600字

6.历史电影观后感500

7.历史电影观后感300

8.历史电影观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