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西北偏北》观后感

《西北偏北》观后感

时间:2017-02-22 15:51:1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西北偏北》观后感

  《西北偏北》观后感,这是1958年上映的电影,但是仍然许多人记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西北偏北》观后感,欢迎阅读!

《西北偏北》观后感

  《西北偏北》观后感【1】

  作为世纪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之一,《西北偏北》无论在其视觉效果还是情节安排上,都已远胜于同时代的其它影片,甚至成为后来几乎所有惊悚悬疑作品的最高模范标准。

  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广告商罗杰·索荷在阴差阳错间卷入了FBI间谍战后,依靠自身的机智与勇敢巧妙周旋,最后真相大白将敌人制服,并赢得美人归的故事。

  整体构架简洁明确,没有太多深层次的主题思想,魅力全蕴于情节的跌宕起伏中,逐层递增而又花样百出的段落悬念超越了总体悬念;这是有别于希区柯克其他作品的地方。

  由于故事里人物追逐的方向是往西北方向展开,因此影片被命名为《西北偏北》。

  随着彩色电影的广泛普及,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电影界倾向注重视觉冲击效果的趋势,观众感官的刺激成为时代导演追求的新课题,因此《西北偏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希区柯克的手法转向。

  这部后期的彩色影片在他的作品中属于高投资的大制作,据说当时在中央车站拍摄时布置了无数灯光,差点让MGM破产。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大量多变的场景并不太适合希区柯克固有的风格,悬疑转化成为惊险,虽然也很好看,但总觉得失去了某种味道;且和大师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最负盛名的作品反而因为过多的注意细节而显得结构有欠严谨,甚至有些地方故事略显牵强,是为美中不足。

  希区柯克是世界公认的最擅长使用“蒙太奇”电影手法的大师。

  他的悬念并非像往常一样围绕单一的核心来发展,而是犹如连珠炮一样,连续不断地制造疑问,在观众的喘息未定间,下一秒的紧张已接踵而至。

  然而我觉得在他的影片中,似乎少有伏千里于一线的隐笔暗示,往往是前一个悬念刚浮出,而后就立刻解释清楚了。

  譬如罗杰被绑架后,很快便插入教授与FBI会议的片段,为观众阐明凯普林人物的真相;坎度的身份亦是在遭到罗杰的怀疑指责后,立即予以澄清;空包弹的假枪杀当然也是在紧接着的下一幕男女主角会面场景中被破译得明明白白。

  这种处理方式尽管可以避免伏笔埋线过长、观众不易察觉记住的弊端,推进故事节奏,但同时也削减了影片的兴味,使人们在余韵未消之时如突受醍醐灌顶,回味的后力戛然而尽。

  《西北偏北》的语言特色也是不可不提的一点。

  剧中大量运用的幽默对白,经过导演精心编排设计,在整体上并没有冲淡影片的紧张气氛,而且显得张弛得体,人物刻画更精炼生动;尤其是罗杰母亲的角色戏份极少,给人印象却很深。

  然而从局部上看,语言的太过诙谐则导致影片风格略近于喜剧。

  但这些都无法改变该片在境界上始终高出普通惊险片一筹的事实。

  除了惊险加轻喜剧风格与“麦格芬”手法(即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被后世争相仿效外,影片中若干细节,此后也在越来越多的影片中变得司空见惯。

  比如:用铅笔涂出纸上的字迹;在拍卖会上的'危急关头,主人公用捣乱的方式,招来警察使自己处于安全境地;以及用空包弹上演假枪杀等等。

  除上述外,影片精彩片段亦是层出不穷:罗杰逃出联合国大厦时,摄像机从极高的楼顶位置拍下了这一过程,不但视觉上具有冲击力,还表明一个普通人突然成为杀人犯后,在心理上变得渺小与无助。

  这个角度是希区柯克最常用的,但距离最远(机位最高)的一次。

  情节发展将近末尾时,从罗杰潜入维丹的别墅,到与坎度一起逃走,这一段落转折无数,却一气呵成。

  尤其是在别墅内部,希区柯克完全用空间关系来编排故事,达到了完美的戏剧性效果。

  将近结尾部分的总统山上的追逐是影片第二次高潮。

  高耸嶙峋的巨石雕像,险象环生的激烈争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无一不紧扣心弦,于不知不觉中将观众巧妙引导入故事情节,令人步步为主角强捏一把汗;色彩鲜明的感官效果和震撼冲突的特技处理,艺术地调动起身体的所有细胞,尽情融溶于惊悚中以享受刺激的快感。

  希区柯克一向喜欢在大型建筑或名胜前上演追逐戏,总统山上的这个惊险段落比从前的大笨钟、自由女神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罗杰最终将坎度从悬崖边拉起后,镜头直接切到火车包厢中,如此巧妙的安排也令那些善于揣度作品隐寓的人会心一笑。

  《西北偏北》中最重要的、也是在电影教科书上常见的段落是:罗杰在野外大路上等待凯普林,而后被小飞机追杀的一幕。

  它已成为电影剪辑课上的必读,也是希区柯克这位最伟大的剪辑大师的最经典片段。

  在这短短的七分钟里,他共采用了131个镜头,这组镜头一方面完美地交代了时间和空间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悬念和紧张气氛。

  分析一下在飞机正式攻击罗杰前,导演是如何打下伏笔以及夸张气氛的,你会明白如此安排的极致苦心--(1)罗杰搭车到来,并切了几个空镜头,交代出旷野中的空间关系,也用空旷程度来烘托不安的气氛;(2)罗杰等待,连续三辆车飞驰而过,同时又接了几个四周的空镜头,焦虑的情绪已经开始骚动;而在此当中,一架小飞机从背后远远飞过(最早的伏笔);(3)一辆汽车停在路边,下来一个男子,显然罗杰期望他就是凯普林,于是走过去搭讪;但对方不是,仍重提起飞过的小飞机,罗杰并未在意;(4)巴士将男子带走,又留下罗杰一人,这时小飞机又在背景中出现,并掉了个头。

  此时,罗杰越来越焦虑,而且尚不知道小飞机已经准备向他俯冲过来,这时观众的情绪完全操纵着,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旷野的危险之下。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画面上的良苦匠心确实深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但仔细思考起来却有诸多不合理的疑问,譬如敌对间谍组织为何冒然采用了飞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杀人手段,其他谋杀方式不更方便利索?后来竟又安排让飞机简单撞上加油车而爆炸,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岂非更莫名其妙?使得“飞机杀人”这样的做法尤显愚蠢。

  恐怕这只能作为希区柯克下意识的一种视觉炫耀,于推动情节突出主题毫无关系吧。

  《西北偏北》观后感【2】

  《西北偏北》是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电影是证明艺术不朽性的典范之作。

  它不仅仅为当时的大众提供了娱乐,而且成为后辈电影家不竭的灵感泉源,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学术界向来严肃挑剔的目光同样给予了这部作品高度的凝视。

  对于一部经典之作,我们一方面倾向于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热情和钟爱,以致于将其视为不可替代、无法重现的历史神话,另一方面则始终不放弃运用理性揭秘经典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震撼之谜,企图将其降级为一部可理解的、能够被模仿的亲近之作。

  本文将介绍一种对《西北偏北》的理解方式,选自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夫妇撰写的经典电影教材《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最后一部分的电影评论示例分析。

  这不仅是一篇针对个别电影的个别解读,最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够生发为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论,从而拥有普遍意义。

  作者将《西北偏北》视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仔细研究了这部电影的运作方式。

  首先这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电影。

  尽管希区柯克一向宣称,他拍的是惊悚片(thrillers),而非侦探片(mystery films)。

  不过作者认为这部电影仍然借助了侦探故事的情节模式。

  一个侦探式的主人公代表观众的视角去解开影片所制造的谜团。

  惊悚片强调悬疑和惊奇效果,鼓励导演在剧情中误导观众。

  因此,《西北偏北》是两个片种的混类型。

  像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一样,《西北偏北》采用双线叙事模式。

  其一是一群间谍误会广告业务代表罗杰·索希尔是美国情报员乔治·卡普兰。

  虽然那群间谍一直无法抓到他,但是索希尔自己反而成为他们所犯下的谋杀案的主嫌犯。

  所以,他必须逃避警方的追捕,设法找出真正的乔治·卡普兰。

  不幸的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乔治·卡普兰这个人存在,这不过是美国情报局(USIA)设下的饵。

  另一条叙事线,是乔治·卡普兰遇到了伊娃·康达,然后两人之间发生一段主流电影不可或缺的罗曼史故事。

  除却运用双线叙事模式外,该电影的中心情节含有许多传统叙事惯例。

  譬如“搜索”的模式:索希尔出发去寻找卡普兰。

  “旅程”的模式:索希尔一路从纽约到芝加哥,再到南达科塔的瑞比城。

  一路换乘出租车、火车、卡车、警车、巴士、就护城及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

  为了使由各种叙事惯例编织而成的复杂情节看起来合理一致便于理解。

  首先,影片制定了一个精密的时间表,包括四个昼夜:一天半发生在纽约;第二晚搭上前往芝加哥的火车;第三天在芝加哥和皮瑞站;第四天在总统山。

  其次,主人公要保持统一的形象和性格,由加里·格兰特出演巩固了这个形象作为一个广告商机智、绅士、优雅、充满男性魅力的形象特征;再次,重复出现的母题,也让此片有了统一的调性。

  如索希尔身陷的陷阱都在高处:汽车差点跌入悬崖;爬上范·丹在悬崖上的别墅;以及最后和伊娃悬在总统山壁上雕出来的石脸上。

  索希尔不断变换交通工具也形成一个重要母题。

  仅是外部叙事上的统一,并不能解释本片在情绪上所造成的冲击力。

  对于影片内部不断营造的悬疑与惊奇,我们需要借助波德维尔创造的认知层级(hierarchy of knowledge)这个概念进行分析。

  情节提供故事内容范围的尺度拿捏形成了认知层次。

  最简易的方式就是问:“谁在什么时候知道什么”。

  在《西北偏北》中,形成了中情局、观众、索希尔这三个认知层级。

  导演的叙事安排就穿插在这三个层级之间。

  本片最直接操控观众认知的方式,就是通过视觉上的主观镜头(optical POV)。

  这个策略限制观众在那一刻只能知道该人物所知道的事情。

  比如,影片开始时,影片的镜头多是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他看到什么,观众才能看到什么。

  观众的认识能力和主人公同一。

  观众和索希尔一样希望尽快找到自己被误认为卡普兰的原因。

  影片采用这样的策略引入影片的第一个悬念:谁是卡普兰?观众的认识水平被影片限制了38分钟,在几乎快要失去等待耐心的时候,影片通过一个索希尔逃亡的全景镜头,将我们的视野从索希尔的感知能力中解放了出来。

  观众来到中情局,知道了卡普兰身份的真正秘密,而索希尔依然在逃亡路上。

  在这个时刻观众的认识能力超过了主人公。

  观众认识范围的改变,提供给剧情一种惊奇的效果,我们拥有了比主角更多的故事信息,在接下来当索希尔每一次设法寻找卡普兰时,就会引发“他是否会发现这个事实”的悬疑气氛。

  在随后的剧情中,观众的认识能力多次超过主人公。

  比如,当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的帮助之下在火车上逃脱了警察的追捕后,观众一开始和男主人一样沉浸在一场艳遇之中。

  不过,当女主人公托人将一张小纸条塞进另外一个厢房。

  接入手打开纸条的镜头,上面写着:“明天早上我该如何处置他?”摄影机一退后,观众马上就发现,读纸条的人正是追杀他的间谍,原来伊娃也是间谍群的一员。

  而索希尔要到影片的十分钟后才知道了这个事实。

  正是在这十分钟的时间内,导演安排片中的那场著名的高潮戏,索希尔被一架飞机暗杀。

  片中另外一场戏,中情局的教授将伊娃卧底的身份告知索希尔,他们制定计划以帮助伊娃重新取得间谍头目的信任。

  观众的认识能力在这场戏中被降到最低水平,我们能看到的是索希尔和教授在上飞机前的谈话,而具体计划估计是在飞机上制定的。

  这是一次中情局知道、男女主人公知道,唯独观众和反派不知道的计划。

  所以当他们完成计划在树林重逢时,影片又制造了一次惊奇。

  再如,影片最后部分在总统山下别墅发生的事情,是全片第一次让索希尔知道的比其人物都多的地方。

  他发现了对方私运的来龙去脉,以及发觉坏人即将杀害伊娃的阴谋。

  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全片开始时以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为主导的视觉叙事中 ,观众被引导去注意男主人公能否成功。

  这时,被限制的线索是中情局的行动,所以当他们命悬一线,观众也不知道怎么办时,中情局出现了,上演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套路。

  总之,导演通过随时掌控变换片中人物以及观众 的对剧情的认知范围,巧妙地对认知层次进行布局,在一系列“可能”与“意外”的事件中制造出悬疑和惊奇的效果。

  这构成了这部影片以及希区柯克电影的戏剧张力。

  综上所诉,在这篇对《西北偏北》的分析中,两位作者提出了“认知层级”这个核心概念。

  电影艺术家正是通过对认识层级的掌握,从而操控和调动观众观看电影的情绪,这是电影“悬疑”的核心创作手法。

  我们可以将这个概念推向所有以制造悬疑吸引观众的所有同类型电影。

  这篇文章的贡献就在于从微观的文本分析出发,把原本只存在于观众观感的模糊的悬疑气氛透明化,使之成为一种可以普遍效法的创作手段。

  即在一个神奇的希区柯克身上挖掘可以被复制出无数个“希区柯克”的电影基因。

  其他略觉牵强不足的地方还有:

  一、出场关键人物不多,尤其FBI一方,除了几次出面的负责人--教授之外,其余精英部分一概忽略,让人不由憾叹FBI的“不过如此”。

  二、从教授的谈话中可知坎度曾经只是一名学生,在相识维丹后才被FBI接近并成为其卧底,然而她一介普通女子觉悟性竟能有如此之高?一人肩负重任,何以承担?并未接受职业训练,为何伴虎多日丝毫马脚不露?

  三、火车上初崭露的坎度沉稳睿智,极富有熟韵风范;而往后的表现却大失丰采,或举措失张,或情绪波动,反而是男主角罗杰愈挫愈机智,似乎更适合做间谍。

  四、整个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后半部分创作性不强,过多于画面惊险度和震撼力上下功夫;且往往能轻易推测出之后的剧情推进。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观看曾经的经典,总会因效仿过多而错过了最佳的欣赏角度,感觉处处俗套;这实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生活,艺术的处理未必要求做得如此面面俱到,符合客观。

  如果单论其成就,这部影片从剧本、调度到剪辑都有着极高的水准,事实上几乎现代电影的教科书上都会提到影片中的若干片段。

  从影片的整体气魄上来说,也是希区柯克最为大开大阖的一部。

  而每个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细节,又无一不是苦心经营、机关算尽后才呈现出来的。

  因此从纯欣赏的角度来说,《西北偏北》确实算得上是希区柯克的杰作之一,它将继续屹立于悬疑创作的顶峰,为后人所借鉴景仰。

【《西北偏北》观后感】相关文章:

1.广西北海导游词

2.西北农林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

3.广西北海老街导游词

4.广西北海导游词范文

5.广西北海银滩导游词

6.歌剧魅影观后感-观后感

7.屈原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8.《大鱼海棠》观后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