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杀人回忆》观后感

《杀人回忆》观后感

时间:2017-02-25 16:12:3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杀人回忆》观后感

  《杀人回忆》观后感,她证明电影可以做到零缺点,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杀人回忆》观后感,欢迎阅读!

《杀人回忆》观后感

  《杀人回忆》观后感【1】

  这是我所看过最完美的一部韩国电影。

  没有之一。

  当看到我这句话,估计会有人纳闷——

  怎么又一个人出来唱赞歌了?虽然得分这么高,我硬是没觉得这部电影好在哪儿呀?!

  有人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也很正常,我们的口味已经变得如此“挑剔”了,我们都被好莱坞训练成喜 欢“高感官刺激”“瞬间获得”的模式,被日本动漫训练得要么很搞笑要么很出人意料,斗智搞笑如《 柯南》《金田一》,斗勇刺激如《谍影重重》《黑暗骑士》我们才会觉得爽。

  很遗憾,这部《杀人回忆》远远说不上“搞笑”“刺激”,它的诙谐元素顶多只能说得上是“局部有趣 ”,它的悬疑惊悚元素顶多也只够的上目前侦探犯罪片的平均水平。

  所以,在其如此高赞誉的怂恿下 ,我们自己细心看来,发现却如此平淡,好是好,没想像中的好,甚至有点失望。

  我啰唆了那么多,最后也只能坦白承认:我没能力完全解开大家心中的疑惑——去承认它就是部顶好的 电影。

  我只是来写点什么,梳理一下我自己的观影感受罢了。

  首先,必须明确两点:

  一,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案件。

  二,这个案件是最终无法破案的。

  也就是这两点,决定了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它不可能像一般的悬疑片那样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因 为事实就并不是那样的,生活的节奏本就悠长平淡,即使剧情有所发展,也应该是缓缓地慢慢地层层推 进才符合逻辑,正如电影所展示的那样。

  能想到这一点,你就该明白,电影的确展示得很自然,拿捏得 非常完美。

  但无论怎样,从观众感受而言,如果你只是完美地展示了一个并不让人很惊奇的故事而让观 众无特别感受的话,纵使你对事实表现得无比出色,大家也不可能会特别满意的。

  所以,如果电影在120分钟,两警察在火车洞中无奈放走“小白脸”这一刻结束的话,我只会给这部电影 四星。

  所以,电影的精华,就是在最后的几分钟里。

  已成商人的警察大叔最后回到第一个发现尸体的沟渠里探望,跟一个小女孩开始了一段对话。

  从小女孩的口中,大叔得知也有一个人也来探望这里还表示“想起以前在这里做的事情”,他顿时认为那有可能就是凶手,于是他追问该人相貌有何特征。

  小女孩寻思半天,也只能重复道:没啥特别,很普通的呀。

  大叔听后若有所思,突然转过头来,直面双眼瞪着镜头,屏幕上满满地充斥着他那大饼脸。

  那一刻,我呆住了,全身汗毛竖起,起满了鸡皮疙瘩。

  这绝对是一神来之笔,就凭这一个镜头,我必须给这电影打上满分。

  如果你没明白,这一镜头多有深意的话,请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这一起悬而未决的真实案件,事隔多年,凶手很有可能还没死?如果他没死,这一刻他是否也会坐在电影院或者电脑前观看这一部描述他所作所为的电影?如果他在看着这部电影,当他看到那大饼脸最后瞪着镜头,也就是瞪着他本人看的时候,他会作何感受?。

  明白了没有,最后 大饼脸瞪着屏幕看 这一镜头,就是拍给那凶手看的!

  而电影取名 《杀人回忆》, 就是说明了,这是为那凶手而拍的,让他重温他那独有的“杀人回忆”!!!

  明白吗?如果你想弄明白导演最后镜头的用意,你就必须尝试代入那凶手的角色去看去想!——如果你是那凶手,你看到最后一幕,你会有何感想?

  不会觉得很寒心?

  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都以为众人皆忘,而他自己也蛋定下来,过上平稳的日子了,没想到,有这么一天,有人把它找出来,居然还拍成电影。

  而最后一幕, 那大饼脸含泪瞪着镜头,看的不正是那个凶手么?不正像是一张已觉察真相欲求伸张正义的脸孔么?

  寒心吧。

  做过的事情,虽然最终没被发现,但总感觉有人会知道,终究不会被人遗忘,让人提起。

  终究是有人知道的。

  如果你想深入一点,那位大叔,最后一刻 象征的不正是 上帝 么?

  世人不会知道真相,但上帝是知道的,他永远洞悉一切,他永远在看着你!

  或许有一天他会把你拖进地狱,施以数倍于你罪恶的惩罚!

  当你想到这一点,你自己也会觉得寒心,你会感觉自己也是个“凶手”,我们或许没杀过人,但我们也肯定做过很多错事!而这些错事,可能已经离去好久,可能还不曾被发现,永远不被发现,但又如何?我们自己会永远记得自己的罪恶,永远为此而煎熬,良心责备。

  还有上帝,他也是知道的。

  他终究会像那大饼脸一样,盯着你看。

  看穿你的内心,发现你的罪恶。

  《杀人回忆》观后感【2】

  1986年,韩国京畿道化城郡,热得发昏的夏天,在田野边发现一具女尸,早已发臭。

  小镇警察探员朴探员和汉城来的苏探员接手案子,唯一可证实的是这具女尸生前被奸过。

  线索的严重缺乏让毫无经验的朴探员和搭档曹探员只凭粗暴逼供和第六感官推断。

  朴探员听到其老婆说白广豪曾跟踪被害女子李香素,便对白进行殴打、逼供。

  白顺着诱供交代了如何杀人的情景,但白是一个智障者,且双手患有残疾,不具作案条件。

  随后,又发生了几起杀人案,死者均为年轻漂亮的单身女子,穿红色内衣,死后脸上都罩着自己的内裤,是被腰带勒死的,在女尸的阴道发现了剁碎的桃和其它东西,案子均发生在雨夜。

  朴、曹探员无端怀疑,无依据抓人,严刑逼供,遭到舆论的反感,苏探员客观冷静,据理分析,几次排除嫌疑,警察内部为了证明与推翻矛盾不断。

  当发现一位被害者幸存时,探员们来到她居住的山里,她描述了事发时的场景,记得一只柔软的手捂住了她的眼睛,由于她没敢看作案者,而幸免于难。

  探员们在屋外看到凉在竹竿上的胸罩和红色的内衣。

  不久,一位女警察发现,每当雨夜12点,电台都会播放一首《哀伤的信》,杀人案就发生了。

  这时,一个极其符合作案特征的小青年成为最大的嫌疑人,他点了这首歌。

  警方神经绷紧地锁定了他,探员看了他柔软的手,对他严刑拷打,倒吊起来,但却找不到证据。

  当又一个雨夜来临,电台里又响起了《哀伤的信》,探长请求出动大批警力围剿,却因为市民请愿游行,警察要维持社会秩序,不能出警。

  当晚,一个苏探员熟悉的小姑娘成为又一个受害者。

  起初还冷静的苏探员失去了理智,狠揍小白脸,但对方死不认账。

  这时,朴探员送来了寄往美国的DNA检测报告,排除了小白脸作案的可能性。

  失去理智的苏探员不愿相信检测报告,向小白脸连开数枪,幸有朴探员的阻扰未能击中。

  时间到了2003年,朴探员辞职后,在饭桌上对儿子说了一席话,言语中尽是怀疑对儿子整夜玩电脑的担忧,反映了韩国这代人在韩国军政时代由专制而导致的有罪推定的心态,而且这种心态隐然弥漫社会,进入到日常生活中。

  影片最后,朴探员来到当初案发现场,一个小女孩出现了。

  她对他说,不久前,有一个人也来过,他说想再看一下当时他在这里做过事的地方。

  当问到他有什么特征时,小姑娘说,他是一个普通人。

  这是一部没有结果的影片,烦躁的心态是当时韩国社会的整体写照,对于案件,警方仅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急于求成。

  其实,案件有许多地方值得引起警方的注意。

  譬如,白广豪描述的场景如临其境,说明他是目击者;山上的女子是怎么回事,阴道内塞桃预示作案者不具男性功能;当需要警力时,由于种种原因警察不能到达等等。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是韩国社会的现实酿造了案件,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杀人回忆》观后感【3】

  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案件影片,《杀人回忆》无疑要照顾到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件的忠实记录;对时代背景的还原;同时还要考虑到影片的娱乐效果,

  让影片尽快得到观众认同的最好的方式是采取类型片的叙事模式,这个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下形成的电影制作方式,充分掌握了观众的观影心理,将观众喜闻乐见的几种类型影片发扬光大,形成固定的模式,并以此为模板反复制作。

  《杀人回忆》无疑也采用了这种类型片策略。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连环杀手的故事。

  故事的一开始,宋康昊饰演的朴探员就奉命调查一起命案。

  被害者是名女子,衣服被脱光,双手被缚,尸体藏在阴沟里:凶手的犯罪手法无疑让人联想到欧美侦探片常见的变态杀人魔的形象。

  序幕之后,镜头转到了另一个案发现场,被害者跟前者出奇的相似,也是被同样的手法所杀。

  这两起案件很自然的让人想到凶手是同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凶手还在逍遥法外,这意味着还会有人被害,因此也就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悬念。

  在传统的侦探片中往往还会有一位神探,他往往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侦破案件时却能抓住任何蛛丝马迹,从而使案件峰回路转。

  金相庆饰演的苏探员担当了专业侦探的角色。

  他来自汉城,懂得“用脑子破案”,注重逻辑推理,对小镇的探员们严刑逼供的手段不以为然。

  他凭借敏锐的直觉和细致的观察,找到了第三具尸体,排除了对智障少年的嫌疑,观众把破案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除此之外,整个案件也处处透漏出好莱坞侦探片的神秘气质:被害者都是穿红衣服的独行女子;案件往往发生在雨夜;案件发生时,电台总是适时播出一首老歌……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开膛手杰克”、“白教堂血案”等著名的凶杀案。

  以上种种,使得《杀人回忆》具备了侦探片所有吸引人的元素,并且扫除了观众的理解障碍。

  然而,如果仅做到这一点,《杀人回忆》只能算作一部二流的悬疑侦探片,毕竟这个题材的经典影片数不胜数。

  我认为奉俊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类型片的框架,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反思;在类型片的基础上,却处处反类型化;以商业片的包装,制作出了一份艺术精品。

  影片的`开头采用了跟题材及其不搭配的暖色调。

  暖洋洋的阳光,丰收的麦田,嬉戏打闹的孩童,乡间小路上的拖拉机,让人感觉这不是侦探片而更像是一部爱情片。

  探员在调查案件时,竟然有个小孩蹲在尸体上方的石板上跟他调皮,死者的衣物被孩子们拿来玩耍打闹。

  跟传统侦探片想比,奉俊昊营造的这种“阳光下的罪恶”起到了很好的反讽效果。

  警察的破案方式也令人大跌眼镜。

  第一个嫌疑人智障少年是朴探员从女朋友那里得到的线索,而他竟然死抓着这一点不放,不惜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嫌疑人认罪。

  为了尽早破案,他甚至去巫婆那里请求帮助。

  他的搭档曹探员则毫无专业素质,动不动对疑犯拳打脚踢。

  凶手在作案后往往会重返案发现场,这是经典的欧美侦探片破案的一条黄金法则,然而在本片中,“重返”案发现场的不是凶手,而是一个虽然有着特殊性癖好却是确凿无辜的人。

  欧美神探们经典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失去它的神效。

  本片的探员们总结出凶案的一些共同点,比如红衣女子、雨夜、电台播放同一首老歌。

  然而根据这一点抓到的疑犯却被DNA测试证明并非凶手,最后被杀的小女孩也不是红衣服。

  到了影片的结尾,更换职业的朴探员重返故地,这时一个路边的小女孩向他讲述前不久在这里遇见的陌生人,影片向我们暗示他就是杀人真凶,小女孩描述他是“长相普通的人”。

  这又一次颠覆了我们对于变态连环杀手的想象。

  奉俊昊仿佛在告诉我们,案件就那样发生了,平淡无奇却扑朔迷离,这其中甚至传达出了一种不可知论的意味。

  因此本片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处处模仿类型片,却又处处颠覆类型片。

  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从容处理本片的结尾(因为是故事是基于没有告破的真实凶杀案),而且能够摆脱类型片的弊端,充分表达作者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是一种聪明之举。

【《杀人回忆》观后感】相关文章:

1.回廊亭杀人事件读后感

2.回忆的句子

3.回忆文字图片

4.回忆的唯美句子

5.童年回忆的句子

6.回忆前任的句子

7.回忆母校散文优美句子

8.关于回忆的伤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