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收件人不详》观后感

《收件人不详》观后感

时间:2017-02-25 16:25:1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收件人不详》观后感

  《收件人不详》观后感,这是属于金基得式的草木含悲,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收件人不详》观后感,欢迎阅读!

《收件人不详》观后感

  《收件人不详》观后感【1】

  不得不承认,韩国人在战后的年代里过着很苦逼的生活,当然这也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必然经历的一段时期,记得一段对比数据是关于韩国和菲律宾的,两个国家在二战之后从民众的教育水平、工农业的比重及产值、国土面积和人口都是相当的,从自然资源角度菲律宾似乎更丰富一些,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后,韩国的人均产值达到菲律宾的3倍,这不得不叫人惊叹,这一发展经济学的命题还是很叫人着迷的,尤其是从我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在回顾那一段历史的时候。

  整部电影重复的场景真的会叫人绝望,三次出现的收件人不明的信件,每一次的出现都是一次希望的落空,有的人就是靠着不切实际的希望而活着的。

  美军的演习在那样的贫穷村落里面实在是滑稽,厌战的美国士兵,在多山的韩国心理也不免扭曲。

  绝望的还有那个混血儿,勤勤恳恳工作仍无法摆脱造人其实的命运,还要受那个男人殴打,人的愤怒总是要发泄的,而这样的发泄一旦来临就是要通过毁灭一些人来实现。

  还有那个女学生,生活中充满悲剧,家人、同学还有曾经对美国人的幻想,就像是那个自杀的母亲,预示着这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将来仍要继续。

  被小混混欺负的男孩,也是无法反抗命运最后也是通过那样的方式将愤怒发泄出去:袭击美国兵和那些欺负过他的人,正义是靠弱者的愤怒来正名的。

  以及那个曾经的富农。

  曾经的韩国老兵,生活在过去的小小荣耀中,那个微不足道的荣耀是他的一生,也会因为收到认可而抬头挺胸。

  随后的结局也是教人拍案叫绝,不得不佩服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功力,在一切都凋谢的那个时候,希望却姗姗来迟,不过是毫无意义的,一切都成为了不堪回首的旧事。

  《收件人不详》观后感【2】

  三年前看《野兽之都》,一不小心就成了“金基德迷”,以后断断续续看完他所有作品。

  总的来说,他的电影都有极强的形式感,画面尤其精美。

  影片人物对白很少,哭和笑是最好的语言,像《漂流欲室》中的哑女、《坏小子》里的男主角、《空房子》里男女主角,他们只是用眼神和表情和动作传达喜怒哀乐,虽然如此,观众却能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引起共鸣的同时浮想联翩。

  比如在《弓》中老人和少女在为他人算命,两人通过耳语,还产生了一种神秘气氛和悬疑的效果。

  一个民族的隐喻

  酷爱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剧的金基德,性和暴力这孪生姊妹贯穿他的所有作品。

  他决不回避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但大多以隐喻的形式出现,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创意、新颖大胆的构思。

  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在其早期作品《鳄鱼》、《野兽之都》及《鸟笼旅馆》之上,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民族隐喻——残酷的孤岛。

  孤岛这个意象,在他片中重复出现,从《漂流欲室》中的“水上旅馆”为《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水上寺庙” 逐渐演变为《弓》中的废船。

  在“岛”这个大意象下,他的影片中还遍布着各种充满暗示的符号,比如鱼、少女、水草、弓、鱼钩。

  这些意象都在力图表现一个民族被切割、被伤害的形态。

  《漂流欲室》里哑女为了让男人回来,竟将带钩的鱼线放进自己的下体;《打回头的情书》中女孩为了眼睛复明而委身美国大兵,当大兵要在她胸前刺字时,她又亲自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在这已不是简单地挽回民族尊严的问题了,而是韩国人遭到轻贱时,采取玉石俱焚的强烈反映,这是韩国数千年悲情绵延下来的产物,也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

  在《空房子》里——泰石看到善华被变态的丈夫折磨,他忍无可忍,用高尔夫球杆击打善华的丈夫。

  这样的情景只能算“软暴力”,当隐忍遭到蔑视甚至让人绝望时,很难想象那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情欲的关键

  女性在金基德电影中无疑是举足轻重,她们是剧情的关键,矛盾的核心。

  金基德不止一次将形形色色的女人变成了妓v,《撒玛利亚女孩》似乎都在揭开社会血淋淋的伤疤,同时揭示人的本性。

  在《撒玛利亚女孩》中两个未成年少女为攒够去欧洲旅行相约卖淫,一个负责望风,另一个则负责肉体交易。

  一次,在警察抓嫖过程中卖身的女孩跳楼自杀,目睹惨状的另一个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决定和那些与朋友交易过的男人睡觉,并把钱换给他们,以期获得救赎。

  在《雀笼小客栈》中,金基德把一尾金鱼和一组被焚烧的写真照片在首尾呼应,表现出妓v的轮回和两位妓v仪式性的交接。

  在这些作品中不单是对“性”的单纯阐释,其间内在蕴涵着佛家“救赎”、“因果报应”、“轮回”的意念,《春夏秋冬又一春》中——(1)在无邪的小孩把石头缠绕在鱼、青蛙、蛇的头上,看着它们挣扎喘息而手舞足蹈。

  讽刺的是,小孩历尽沧桑,成为老和尚,他收养的小孩,变本加厉地将石头硬生生塞入动物的口腔。

  (2)老和尚拉着石像上山是通过惩罚而自救(3)弃婴后的母亲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对恶人的惩罚。

  显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体现出佛家善恶有报的思想。

  在处理情欲方面,我觉得,金基德是继杨德洛维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喜欢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寻找共性的导演。

  在他作品里,动物出现每个角落。

  金基德营造出一幅动物与人共存的宁静和谐画面:春天寺庙里跑着欢快的小狗,夏天换成了大公鸡,老僧借公鸡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于岸边。

  秋天他带着小猫并用猫的尾巴写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条蛇。

  在中山路边蛇的交媾预示了小僧人的性成熟和冲动,情窦初开的小僧人幽会少女偷尝禁果,破了佛教中的淫戒,鱼和蝈蝈是重要的调情功臣。

  离奇得如同梦境

  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金基德说过:“如果我的电影不能表现这特别的10%的人的生活,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他所拍摄的生活往往超脱于现实,有的甚至在现实中无法发生,不过是导演一相情愿的构思,在他电影里人与现实关系往往超脱于社会常态,现实和梦幻纠葛在一起,令人进入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

  在《空房间》中青年泰石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发传单,他把传单塞入钥匙孔中,如果过了几天这个传单还没有被人拿掉,泰石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做饭洗澡,作为交换,他会把房子里破损的电器修理好,替人家把脏衣服洗干净。

  这让我想起了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那个发广告单溜到别人家寄宿的殡仪馆销售员,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撬门锁后者是偷配钥匙。

  与《爱情万岁》不同,《空房子》的主题却不是反映底层人的生活苦涩和心灵的苦闷,它的视角转向了都市形形色色的家庭,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心态,有还有他在监狱里开始进行“隐身术”,出狱后他来到女人的家,女人的丈夫根本看不到他。

  于是,三人开始了奇特的同居……在这里我们不是想说他的创作来自臆想,如果深入了解金基德后,我们会发现然他的创作绝非空穴来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通过个人和周围人的经历、故事创作的`——比如《野兽之都》从他在巴黎学习美术时的经历提纯所得;《海岸线》与他的从军经历有关;《坏小子》其中的女主角金森华就是以金基德的情感经历演化而来;至于《春去冬来》则是我本人的一些很痛苦的经历和磨难才创作出来的。

  出于惩罚而自虐

  如果说三池崇史和朴赞郁是名副其实的“施虐高手”,那么金基德、冢本晋也则是不折不扣的“受虐专家”。

  而冢本晋也出于无缘由自我的快慰,金基德更多是出于惩罚而自虐(抵命)。

  像《坏小子》中妓院打手亨吉在公园强吻女大学生森华,森华赏了亨吉一记耳光。

  亨吉为了得到森华,不惜陷害她,并把她卖到了妓院,并偷看她被蹂躏的情景而痛苦不堪。

  他亲手毁掉了森华,把她变成了真正的妓x,让她遭受男人的蹂躏。

  以期使森华恨他入骨,以期给森华留下关于他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以期爱上他。

  他极富逻辑拼贴的情节,虽有刻意之嫌,但它总是把观众的幻想逼到死角,在他胁迫下,产生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

  韩国第一

  金基德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题材也相当丰富,其中形式感最强、最富玄学色彩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贴近现实的是《海岸线》,情节最饱满最具张力,表现民族之痛最深刻的是《收不到的情书》,最集中笔墨写男性的是《坏男人》,最集中笔墨写女性的是《漂流欲室》,看来最单薄却最富隐喻色彩的是《弓》(弓在电影在片中首先是老人用来抗拒外部世界的武器,老人用射箭来阻挡外人对少女的侵扰;作为乐器,它是人物表达情绪的工具,最为诧异的是在片末弓箭象征着老人的阳物,那最后一箭真是惊世骇俗)。

  最有韵味的是《撒玛利亚女孩》,他以少有的怜悯和宽容,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浑然天成。

  他采取了类似于基斯洛夫斯基《盲打误撞》方式,摆脱了此前他常用的,以死亡结束痛苦人生的简单做法。

 

  杀人后,父亲带女儿进山给亡妻扫墓,第二天下山后打电话向警方自首。

  当警察赶到时,他的女儿正学开车,看到父亲被带走,她拼命开车追,却跌跌撞撞地搁浅在山道上……这个情景意味深长,连同他所有作品的精彩片段在我的脑际闪回,构成了我对金基德的电影整体印象。

  附:金基德的简历

  金基德1960年生于韩国一偏远山村,1990曾赴法国学习美术,通过一次公开征集剧本的活动开始创作剧本。

  他的人生经历相当曲折,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最终学历是初中(毕业于农业大专,却因为学校为非正式学校,而未获得学历),后来当了5年的兵,从部队转业后,因为工作难找,就到一个残疾人收容所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

  用金基德自己的话说,“30岁之前的生活,我宁肯把它忘了”。

  30岁时,为了追寻自己的美术梦只身去法国学习,两年的欧州生活使他充实了许多。

  回国后他利用闲暇创作剧本,没过多久他的剧本开始获奖,1996年写出了剧本《鳄鱼》,有一个电影公司希望将其拍成电影。

  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共创作电影12部,被我视为“韩国第一导演”。

  《收件人不详》观后感【3】

  美国和韩国的暧昧关系,从美国一再推迟移交对韩国军队的指挥权就可见一斑。

  这对战后确立同盟关系的基友,将交接日期从2012年4月挪到2015年12月,可见韩国并不急于要求得到这份操心的差事。

  美军60多年来的驻扎,让南朝鲜半岛的人们逐渐尊崇“小国侍奉大国以保存自身”的事大主义。

  然而,终于有人愿意站出来揭开疮疤,让所有人审视自身的卑贱性和奴性,这位引起哗然者,就是金基德。

  活得没有人样

  朝鲜战争后,共有2.85万美国士兵留在韩国境内,负责保护韩国的安全。

  但说是保护,其实跟殖民统治无异。

  美国军方跟韩国百姓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收件人不详》里的主要矛盾所在。

  昌古天生有着卷曲的头发和黝黑的皮肤,这都在昭示着他的爸爸是一个美国黑人大兵。

  昌古的妈妈每天都在往美国写信,可是收到的都是“收件人不详”的退件。

  混血的昌古,所对应的恰是“美国”对“韩国”占领的产物,而爸爸的始乱终弃,表达了导演对这种畸形关系的反感。

  比如妈妈用相机给他拍照,他愤怒地把相片抢过来撕掉,这股“不想见到自己”的冲动体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的极度不认同。

  爱慕妈妈的那个狗贩子,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当他看到恩洛坐在美国大兵的车上时,就上前呵斥她离开:“你想变成昌古的妈那样吗?”谁料一语成谶,恩洛险些坠入深渊。

  恩洛为了医治好自己失明的眼睛,答应了跟美国大兵交往。

 

  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他要用刀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恩洛的身上,理由只是为了让她在离开后记住他。

  恩洛当初主动接近美国大兵,似乎是一场事先预谋好的计划,可是当事情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时,她做了一个残忍的决定,用刀再次戳瞎自己的眼睛,还了这份情。

  一刀两断的代价如此深重,就连说“何必当初”都显得多余。

  恩洛和哥哥也存在一种暗示关系,影片一开始便是哥哥用一块写着“美国”字样的木板做了一把枪,用它打伤了恩洛的眼睛,此后他们一直隔阂不断,如同被一条三八线阻隔的朝鲜和韩国,而伤人的利器正是插足的第三者。

  当然,第三者也有其苦衷。

  那位美国大兵对韩国山地十分不习惯,每天跟看不到的敌人为战,浑身上下都有一种反战的欲望。

  情急之下他做了反战斗士,只是下场并不会很顺利罢了。

  在特殊环境下长大的人,往往会有走不出的精神困境,昌古、恩洛皆是如此,但还有一个旁观者昌华,也跟他们一样,在自卑和孤独里挣扎。

  他有一个喜欢射箭的父亲,可是面对美国大兵的枪,却不敢放箭,唯独昌华射出一箭,正中大兵下怀。

  他的果敢出人意料,可是当他眼睁睁看着恩洛被美国大兵夺走、昌古死去之后,他的心理防线崩塌了,做出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他吞下了铁丝入狱,试图勒死混子。

  这种沉默中积聚的爆发,如同在父辈沉淀下的奴性中,喷薄而出的火山,用反叛对抗束缚。

  可惜,他们的结局都不是轻松的,昌古以杀死狗贩子、刀割母亲乳房和一头扎进泥地死去做结,一句话都不用说,都已经尽显悲情。

  就像金基德所说:“我一直相信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亲历的伤痛,跟痛彻心扉无法言说的那种痛相比,程度要相对轻巧得多,那些真正承受痛苦的人,他们会选择默默结束生命,或者悄无声息地麻木存活。”

  像狗一样活着

  金基德有句有据口头禅,叫“野生动物般的生活”。

  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一些动物作为隐喻,比如《雏妓》里的红色的鱼,《圣殇》中的鸡和鳗鱼,以及《漂流欲室》中的笼中鸟。

  如果没有动物,他自称的”半抽象电影“又怎么能被人所理解?

  《收件人不详》中出现的喻体就是狗。

  昌古的工作是给一个狗贩子当助手,可每当看到狗被吊死,他都于心不忍。

  恩洛的身边则有一只小狗陪伴,当她的狗被哥哥拿去卖掉之后,是昌华在帮她找回来。

  而其他人,对狗的态度则大相径庭,狗贩子对狗下手毫不留情,毕竟成为了一门营生,怜悯之情也就无从说起。

  昌华的父亲把自家的狗卖了,虽然狗逃了出来,但身上中了一箭,怕是也活不成了。

  那两个卖狗的小混混,在实在卖不掉的情况下,竟然打算把狗烧掉。

  那么,狗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昌古跟狗贩子出去收狗的时候,他把自己装进了狗笼子;而狗贩子总是把昌古当成狗一样非打即骂,拳脚相加,昌古反过来只能把怨气发泄到狗身上。

  片中有这样一段,狗贩子告诉昌古要瞪着狗,“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人眼,因为人的眼里有火”。

  当他不断用言语刺激昌古,昌古终于瞪起了眼睛,狗贩子被瞪怕了。

  这份恐惧,则让他成了“狗”。

  狗就象征着包括昌古和狗贩子在内的所有韩国人,他们有的对自己的境遇麻木不仁,有的则感到无比压抑痛苦,只是麻木不仁者的下场有些残忍,金基德信奉宗教中的因果报应,他让狗贩子被几条狗吊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骂自己国家的人是狗,这必然会招致不满,所以金基德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他的作品在国内国外经历着冰火两重天,国内不受待见,却在国外经常摘奖。

  狗和恩洛的关系则蒙上了一层性暗示。

  她经常用狗来慰,在路边看到两只狗交媾,不但驻足观看,还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这一切都表现出她对性爱的渴望。

  然而她的家中又塞满了大量的毛绒玩具,在心理学上,毛绒玩具过多会让女孩对异性的交往产生排斥,所以她最终跟昌华和美国大兵都没能幸福美满。

  其实,看似温顺的昌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在他的画室里,他曾抱着一幅老虎的画,这在暗示着昌华的心里住着一头猛兽。

  而接下来他一系列出格的举动,都在印证这一点。

  还有一群狗,叫走狗。

  那个向昌华勒索钱财的小混混,是个在美国长大的韩国孩子,操着一口英语,却做着不劳而获的卑鄙行径。

  对于走狗,导演还是保留了自己的看法,至少昌华并没有用铁丝勒死他。

  另外,“眼睛”也是片中另一个重要的隐喻。

  一只眼睛的恩洛,用刀刺伤了昌古的眼睛,昌华也因为用枪打伤了自己的眼睛,三个人因为这“一只眼”的境遇,而被划分进了统一战线里。

  对于金基德来说,这些隐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 “不太专注于叙事,而是抛出事件,让观众拼接、思考,像解密一样将细枝末节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一个惊人结论,而非拘泥于细节。”从效果来看,这些隐喻更深刻地剖开了民族的伤疤,让困兽之斗来得更猛烈些吧!

【《收件人不详》观后感】相关文章:

1.歌剧魅影观后感-观后感

2.屈原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3.《大鱼海棠》观后感-观后感

4.钱学森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5.1942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6.大鱼海棠观后感-观后感

7.华尔街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8.《阿甘正传》观后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