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我要复仇》观后感

《我要复仇》观后感

时间:2017-02-25 17:17:2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我要复仇》观后感

  《我要复仇》观后感,这部片子不仅残酷而且绝望,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我要复仇》观后感,欢迎阅读!

《我要复仇》观后感

  《我要复仇》观后感【1】

  这是一部足够震撼的电影。

  同复仇三部曲中的另一部作品《老男孩》相比,《我要复仇》对镜头的运用更加纯熟老练,丰富的镜头语言很好的支撑起了整部影片。

  对比与象征性镜头加剧剧情的矛盾冲突的同时使影片更富悲剧色彩。

  场景的构建也更趋向于写实的近景,并加入了许多的中景和远景。

  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依靠动作和神态,细部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放缓节奏却难得的用一系列干净利落又富有想象力的剪辑保持住了情节的紧凑。

  在对题材的表现方面,仍然桀骜不羁,用众多极具感官冲击力的写实镜头摊开一堆赤裸或是交媾的肉体、一地模糊的血肉和淋漓的伤口。

  令人不适的同时又让人欲罢不能。

  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对生活现实的荒诞性表现,以写实的手法描写那些苦痛和酸楚,再用夸张的手法放大它们,在这种表现方式下,矛盾冲突既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大动力,其本身也在情节走向中一点点膨胀,最终构成本片极为强烈的戏剧张力。

  《我要复仇》表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割裂所导致的问题,两个本来毫无过节的人,在阴差阳错的种种巧合中被畸形的联系起来,而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这种联系的产生,却又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底层阶级的人受尽生活现实和欺辱;中产阶级承受着物质和精神生活双重倒退的压力。

  在缺乏沟通、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互不理解的社会中,他们都无处发泄心中的委屈和无奈,都对自身的境况愤愤不平,因而当那些鬼使神差的机缘巧合将二者放入同一个器皿里的时候,矛盾和冲突的纠缠交错便不再单纯可辨。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就很好的展现了双方心中的困惑和不解--“我是否得罪了谁呢?”,这句介于设问和反问之间的喃喃自语,其潜台词不难理解:我谁都没有得罪,我工作努力,心怀希望,为什么要遭这种报应?说到底,连孰对孰错的争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影片表现的只是极端情况下人性中那些丑恶力量的爆发和道德伦理的沦丧,这种赤裸裸的自我解剖让观者不适的原因并非是它制造出的惨相,而是它用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同为人类,每个人都有失控,进而变为野兽的可能。

  在表现人性极恶的同时,影片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经济环境的动荡带来的是大批的失业人群,不法分子抓住人们在生活无望的迷茫下急于寻找出路的心理坑蒙拐骗。

  人人都忙着自保,靠着微薄的希望麻木的活着,哪里轮得到去体恤他人的痛苦和不幸?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越是被逼到角落,就越容易失控。

  没有谁足够为悲剧的发生承担一切责任,这就是最大的悲剧--我们既是它的受害者,也是它的制造者。

  影片在这个问题的阐释上做的粗暴而直白,角色命运的发展一步步走向毁灭,阴暗的近乎绝望,而同时,这种设置的效果更像是原子弹--将一切希望摧毁,后而重建。

  或许这类型电影的现实意义正在于此--通过对人性、人生末日式的展现,诫告观者,珍惜身边人,勿忘生活之美好。

  《我要复仇》观后感【2】

  相信看过此片的人心中都有一种难以述说的郁闷。

  对于朴赞旭这部影片,我实难将之与后来名噪一时的《好男孩》和《亲切的金子》相提并论,虽然它与这两部作品同为复仇三部曲系列,但这部作品更直接,更血腥,更令人感到肠胃的不适。

  同时,我不想与那两部并列而提的是,这部作品显然具有更大的野心,题材也远远超出那两部的个体性,这是可怕的事情,当复仇变成一种社会性问题时,复仇本身就成了正义的,甚或成了一种时尚的社会源动力,这意味着一种变革,远比个人的仇恨要剧烈得多,也远比一个人的所谓人性扭曲而常态许多,但这种常态何尝不是世界的扭曲呢?

  故事情节不想多说,但我们可以大体上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聋哑人鲁的视点,一个身有残疾的穷人他所面对的世界,贫穷,琐碎,毫无生机,而第二部分自从那个小女孩意外死亡之后,老板的视点几乎替代了鲁,在他的眼中,依旧是贫穷,依旧是无可奈何,但这些都被他本身所具有的仇恨而掩盖,所以他的贫穷虽然深刻,但并不是他所切身感受的。

  其实这样一来,影片虽然在叙事上采取了两个视点续行的方式,但实质内容上却表达了一个主题,即贫穷,而贫穷的根源是什么呢?这便牵扯到另一个人物,即鲁的女友――咏咪。

  咏咪这个人物对鲁的拯救不仅仅是只是一份爱情的问题,更具有社会意义,导演对其有了一个身份上的象征,即狂热的左翼分子,虽然好象一事无成,但对贫富差异的痛恨远比鲁由于切身感受来得更具有理论性,虽然其行为作法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革命者所要做的,但其的存在将影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极度地彰显了导演的野心。

  咏咪装作一个聋哑人而结识了同样在聋哑学校中的鲁。

  不可否认,影视作品也好,现实生活也罢,一些身有残疾的人往往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聋哑即也是如此,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真正的弱势便是贫穷,这是毫无疑问的。

  于是,咏咪混入聋哑学校这看似十分滑稽的剧情安排便有了导演内在的情结,即咏咪从一开始即站在社会弱势的基础上的,加之后来咏咪对鲁的帮助,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咏咪即代表了弱势者,是贫苦人的代言人。

  咏咪偷渡北朝鲜未成,后来自己建立了一个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左翼组织,并且在大街上宣传着自己的主张。

  在这点上,咏咪是无助的,没有任何支持,换句话说,她是一个孤胆式的英雄,她只能凭借着自己的意识去看待及对待社会上她所见到的不公平。

  这其实也是许多生活在温饱边缘的有志革命者的状态,但导演显然不希望这种无助的存在,所以在结尾处安排了所谓的恐怖组织为咏咪复仇的那一幕。

  在前文没有做任何铺垫,即便是咏咪临死前的话语也极可能被观众当作一个戏言,所以那玩刀子的四个人站在老板面前时显得极为突兀,但正是这种突兀恰恰表明了内在的贫困的力量,隐藏的,适时爆发的,虽然只是小范围的,却表明着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咏咪看到了鲁的难处,她建议鲁劫持老板的孩子以换取为姐姐治病的钱。

  没有杀富济贫,只是让穷人能够看上病,过得好一些,这对富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

  显然,咏咪不是一个恐怖的分子,也不是为个人利益的歹徒,她只是对社会的一种要求,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而对鲁这种建议虽然在客观上的为了帮助他的困境,但主观上却是一种内心中的政治主张的微小实现。

  但事件并不如策划中的那么完美,鲁的姐姐不堪忍受困境,小女孩也意外地溺水死掉了,事情变得极为糟糕。

  姐姐的死令鲁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者,他什么都没有了,而在这个时候,咏咪从肉体上接纳了他。

  一般来说,各种艺术家对性爱都有一种迷恋,并且为性爱找出了各式各样的理由,也找出了各式各样的深层的社会根源及象征意义。

  本片也不例外,咏咪这种性爱是对鲁这个真正的一无所有者的拯救,即革命者对穷苦者的接纳,虽然影片可以说当双目对视的那一刻起,这性爱的过程便注定了,这似乎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但实质上,意味着革命者的根源就在这些弱势的人群中,即两个人本来就是一个阶层,这是无法更改的,这也是能够相互得到宽容或接纳的前提。

  但小女孩的死却很可怕,虽然咏咪的策划是抱有良好祝愿的,但溺水的意外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小女孩很天真,但她却是老板的女儿,是注定的有钱阶层,是注定的有钱人的后继者,所以她的死实际上是对有钱人未来的一种破坏,即对有钱人是否能够长久的一种破坏,虽然是无意的,但只要无产者有这种革命的愿望,肯定就会有这种冲突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老板看着咏咪及鲁和小女孩亲热的照片时,我们都以为老板会放过咏咪的,但导演无情地让咏咪死去,无论如何,这种贫富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虽然可以暂时的存在,但却不可能相互妥协的。

  小女孩死后,影片的视点开始转向老板,这时有一个细节,即警察问老板的发迹史。

  老板原是一名电机工程师,这一点很重要,不但为以后情节设置上提供了保证,而且将老板的社会性表露无遗,接受过高等教育最后变成了有钱人。

  他的有钱人身份并不是天生的,而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后天形成的,甚至也遭受过妻子的白眼等,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一方面十分理解没钱人的苦衷,另一方面他同样憎恨贫穷。

  一个无产者变成有钱人后的最常态的一种心理契机,所以才有了影片后面他杀死鲁的那一刻说的话,知道你是好人,但必须杀你。

  当然,这种心理状态也表明他具有充当那个吃毒药而死的小孩的父亲的可能性。

  小女孩火化的情节极为恐怖,镜头伸到了棺材里面,那个布娃娃头掉了,较为符合影片的整体风格,但紧接着小女孩的显灵则令人多少有些难以琢磨,淌着水的小女孩问父亲为什么没教自己游泳?

  老板对女儿的怀念是可见一斑的,但更重要的是,老板已经知道了女儿的死的确是个意外,但他还是不能放过鲁和咏咪,因为意外的产生是这些没钱人对有钱人的挑战,一个维护有钱阶层的形象立即确立了起来。

  同样的,在寻找线索的过程中,老板看到了弱势人群的生活窘境,最直接的刺激莫过于因为他的冷漠而被迫服毒的那家人,老板受到了良心上的招唤,所以拯救了那个暂时没有死去的小男孩,并充当其父亲。

  而咏咪此时所做的却是帮助鲁报复那群丧尽天良买卖器官的人。

  这些买卖器官的人无论对有钱阶层还是无钱阶层都是障碍,但实际上,他们之所以能生存恰恰因为他们是依靠有钱阶层得以寄生的,所以实质上,虽然不代表有钱阶层,对无产者的危害却是等同的。

  当咏咪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交到这些人手中时,实际上是一种嘲弄,丝毫没有唤起良知的意味。

  在鲁复仇的同时,老板也找到了咏咪,用电器这代表着绝对现代化的东西杀死了咏咪,后来抓获鲁的时候,老板也用到了这个电器,对于无产者来说,也许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或说最致命的伤害,而有钱者之所以有钱的主要工业原因便是有了电这种能源力量。

  服毒的小男孩终于死去,基本完成报复的老板再也不承认自己是那个小孩子的父亲,完成报复就意味着他要重新回归自己的有钱人阶层,良心在杀戮中已经丧失了,虽然他知道穷人也许并不是坏人,但穷人若破坏了富人的生活,那只有消灭掉,这是有钱人必须维护的东西。

  鲁的死在情理之中,死在水中被彻底释放掉,被榨干了,流尽了。

  当我们为影片中过多血腥暴力的手段而感到五脏空虚,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类似于自虐的情节与镜头挑战时,往往会忽略了影片传达出的导演的社会欲望(我更希望这是一种社会欲望而不是政治欲望,因为贫富差异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东西)。

  对于此片来说,线索肯定是复仇的,只是在人物视点上做了一个转换,从鲁到老板,但其精神内涵的线索却是咏咪这个人。

  在我看来,读懂这个人就读懂了整部影片。

  至于那些镜头语言与血淋淋的情节设置,其对残忍的夸张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当然,少儿不宜!

  《我要复仇》观后感【3】

  昨晚看了《我要复仇》,节奏一直在缓慢之中进行,中间瞌睡、厕所N次,1小时10分后,好戏才正式上演,前面拖沓的铺垫和后面结局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结局也出人意料。

  导演通过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不慌不忙的把一个残酷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到底是谁在复仇,复仇的结果怎样。

  当复仇者被别人复仇时,那种循环、因果,是谁也逃不过的。

  《我要复仇》没有《老男孩》的那种悲烈与惨痛,也没有《亲切的金子》的血腥与怪诞。

  可是作为复仇三部曲的第一部,充分彰显了导演那种以奇异的主人公开始,慢慢制造那种普通群众不能接受之结局。

  从三步曲的时间来,第一部,导演的控制能力初见端倪;第二步,达到颠峰,当第三部呼之欲出的时候,雷声大,雨点小,离人的期望值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要复仇》开篇就是医院和工厂,故事自始至终都透出一种隐忍和执着。

  主人公用工是一个绿发聋哑青年,为了给姐姐换肾,他主动要求捐肾,当得知自己的肾和姐姐并不匹配时,他努力的在工厂的工作去填补医院的支出。

  而当这种工作被废止时,换肾的可能性就降低到零点。

  厕所的买卖器官广告使他决定买掉自己的肾脏去筹手术费。

  可当他总手术后醒来时,买卖器官的商人已经不见了。

  他绑架工厂老板的女儿去筹钱。

  可当绿发青年的姐姐得知绑架后,自杀在浴室里。

  不幸的是,厂长的女儿由于不慎落入河中溺水而亡。

  这时所有的矛盾都激发了……

  绿发青年要向买卖器官的人复仇;厂长要向绑架者复仇。

  经过一系列的复仇,绿发青年残酷的杀死了买卖器官的商人,厂长电死了绿发青年的左派分子女友。

  这时候复仇交汇在一起,最后厂长在如愿以尝的杀死绑架者后,被绿发青年女友的左派激进分子以复仇的名义杀死。

  电影通篇表现的都是复仇,而其中是以爱主线来连接,弟姐之间的爱,情侣之间的爱,父女之间的爱,战友之间的爱。

  爱之深,狠之切……,当爱人非正常死亡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我要复仇》观后感】相关文章:

1.我要上学观后感

2.我要换爸爸观后感

3.我要上学观后感300

4.我要上学观后感400

5.我要上学3篇观后感300字

6.观后感要怎么写

7.我要上学赵小莲观后感高中作文

8.电影王子复仇记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