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时间:2017-03-29 17:04:5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悲惨世界》被认为是电影电视改编的“永恒的主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1】

  悲惨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史诗般的歌剧电影!可以说,我看这部片值了。

  结尾处在广场上的庄严激昂的画面,我简直有想站起来举臂高声呐喊的欲望。

  看这部戏之前,我以为第一次看歌剧电影会不适应,以为会像舞台剧那样画面平淡。

  不是,我看到了很大部分面部特写镜头,使我有一种感受是,非常的体贴的真实感。

  我真的觉得遗憾,中国怎么就没有人能拍出《悲惨世界》如此具有气场、庄严、又是歌剧式的电影呢?

  是怕我们中国人接受不了歌剧吗?不,我第一次看不仅不会抗拒,反而感觉片中许多场景因为现场的演唱而更突出了所表达的意思,而更具有力量。

  因为影片所讲述的背景正是19世纪法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青年志士心中的压迫、被奴隶、对正义与自由的向往,满腔热血,化作如猛虎下山的咆哮,齐声合唱震撼山河。

  影片开头不久,冉阿让出狱受尽众人白眼,沦落遭主教救济,夜晚偷走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住,不料主教竟说银器是送给他的,从而挽救了他。

  主教的言行开始令他忏悔,场境是站在山巅的一角,不断地叩问自己:主教是神派来拯救他的圣人,他决定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配以瞬间拉开场景的镜头,直抵云霄中耀眼的阳光。

  我没有看过原著雨果的《悲惨世界》,我知道电影很难与文字作比较,镜头要做的是一眼、一个画面要带给观众的观感,而文字肯定描写得更详细完整,一呼一吸都能做到映入你的心中,镜头要带给你们的是冲击感。

  我觉得歌剧式电影非常整体地把悲惨世界带给观众,它克服了舞台剧的单一枯燥的场景,强化了飘浮时代,国家与个人命运在革命动荡中的境况。

  战争、奴隶、食不裹腹的贫民、为生存被迫出卖贞操的芳汀、市侩奸诈的房东夫妇、忠贞的警察贾维尔(直到最后被冉阿让放过,而动摇对天职的忠贞,最后站在矗立的城墙边,纵身坠入滚滚的湍流中。

  )、柯赛特与马利尤斯的邂逅相恋、满腔热血号召发动革命的正义青年……

  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中间不会让你有闷场,情节紧凑,高潮迭起。

  冉阿让的忏悔仿佛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忏悔,我们都是渺小的个人,我们曾经不断的犯错,我们曾经豪情万丈、理想丰满,我们曾经深陷又挣扎,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还在不断地重复旧路,我们还在不断地犯错,我们不可原谅,我们美好的一切仿佛早已远去,永不再来,我们孤单影只,匆忙恐慌,为五斗米而贱卖尊严,我们不断追问自己,心中的向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谢,我们要追求什么?我们曾经的梦想还有没有努力去追逐过、实践过?

  这帮热血青年怀着祟高的理想,为实现自由、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未来而就义,但其实他们只是追求最基本的权利,他们在追求可以公平竞争,人人平等,能保障生存的环境。

  国家是因为人而组成的,是为服务这个国家里的的公民的,如果它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那百姓就会奋起推翻它,建立一个保障百姓的国家。

  正义仿佛就浑然天成,它是人们立世的底线,用以区分丑恶与黑暗,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量。

  这部片仿佛是对自己的叩问,仿佛是对自己价值观的修正。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2】

  常做一种梦:无比瑰丽的风景突然展现在我眼前,惊叹,涌起要膜拜的激动,赶紧拿出相机拍摄,可是,不是镜头坏了,就是相机坏了,拍不下来,遗憾。

  可昨晚的梦,有了突破。

  又一次梦见瑰丽的风景,拿出相机,将这美景顺利地拍了下来。

  早晨醒来,觉得惊讶,发生了什么,让我的潜意识有了这样一个突破?

  第一时间想到,昨晚看了电影《悲惨世界》。

  实话实说,这部电影多数时候让我觉得沉闷,不习惯音乐剧的风格,甚至几次想关掉电脑。

  不过,和女友一起看的,再者也希望把这个故事看完。

  小时候,我家穷得像悲惨世界,但哥哥竟然花钱买了一套四部还是五部的《悲惨世界》的书,被妈妈少见地骂了一次。

  后来这套书只剩下一本,不知被我翻了多少遍,却没记住情节,只记住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所以说,这个故事在我心中没头也没尾,这种感觉不舒服,最好是把这个故事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即把一个事情看完整,完整了,能量就顺了。

  因这种动力,将电影看完。

  到了最后,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下子高了两个八度,从我心中的平庸级别变成了“极好的电影”。

  让我内心有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冉阿让临终前的话,他说,感谢上帝,让他带着爱,而不是带着仇恨死去。

  然而,这样的一幕,或者说这部电影为何能如此触动我,让我的潜意识得以升华?

  带着这一问题,起床,淋浴,让热水喷洒到头上——这是我很喜欢的思考辅助方式。

  果然,当身体放松、头脑放空,让意识之流自由流动时,我有了非常丰富的自由联想,终于细致地看到,我过去的梦,是卡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果,而梦之所以发生转变,即我的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得以突破,是电影《悲惨世界》的功劳,特别是冉阿让死前的那一番话发挥了巨大作用。

  尚没有准备详谈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一点会到最后的长篇分析文章中,还是先简单谈谈雨果和他的《悲惨世界》吧。

  电影《悲惨世界》中,是冉阿让得以救赎。

  19年的牢狱之灾,以及被判入狱的严重不公平,让他心中怀有强烈的仇恨,但先是神父的源自彼岸的爱,接着是与养女珂赛特的人世的爱,让他放下了仇恨,内心得以转变。

  但雨果的现实世界中,他或许是借以这样的一个形象,来救赎他自己。

  雨果,1802年出生,父亲利奥波德·雨果是军人,是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的亲信忠臣。

  雨果的妈妈,索菲,并不爱丈夫,只是因不想孤独而结婚。

  他们本来已有两个孩子,索菲不想再生育,但利奥波德在一次就任新岗位的路上,一时兴起,半强迫地与妻子发生了关系,而就是这一次让索菲不能原谅丈夫的性事,孕育了法兰西最伟大的文学家维克托·雨果。

  读到这一段文字,或许你会联想到,沙威的原型是谁。

  雨果的生命由此而来,这算不算悲惨世界的开始?好在,索菲非常爱这个儿子。

  但是,雍容华贵的她,怎么都爱不上丈夫,却爱上了利奥波德的一名战友法诺德拉奥里将军,与他有了10年恋情。

  这场秘密恋爱,因法诺德拉奥里卷入了反拿破仑谋划身死,才被曝光。

  随即,利奥波德将军起诉与妻子离婚,在官司期间使用了种种手段,还在法庭上朝妻子吐唾液。

  法庭最终判他们分居,但不得离婚。

  婚没离成,但利奥波德从此后很少回家。

  冉阿让不断问:Who am I?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悲惨世界中的每一个角色中,譬如:芳汀是谁?

  芳汀这个形象,可以说,很可能是雨果对母亲整个形象的一种整合处理。

  她很美好,但她偷情。

  母亲偷情,通常来说,对儿子的打击不亚于对丈夫的打击。

  他会怀疑,母亲是妇人。

  所以影片中,芳汀沦为女人。

  但他为母亲辩护,所以影片中说,芳汀是纯属无奈。

  芳汀沦为女人后自述说,她被一名男子始乱终弃,也可视为雨果对母亲与父亲婚姻动荡的一种理解。

  父母闹离婚,这意味着,雨果的童年终结了。

  对应到影片中,是芳汀死去了,而冉阿让——雨果想象出来的理想父亲,要去拯救珂赛特。

  对父母最失望的时候,尚是孩子的雨果,会不会想象理想的父母来拯救自己这个孩子?

  在我看来,芳汀的故事脆弱,有些经不起推敲,有些像孩童想象的简单处理。

  同样,沙威的偏执形象,也有些经不起推敲,他太过于脸谱化了。

  我想,这可能也是雨果对父亲形象的处理。

  孩子不能处理父母的好与坏时,会使用分裂的方法,即将好父母与坏父母彻底分开,将好父母归到一个人身上,而将坏父母归到另一个人身上。

  芳汀,是命运悲惨的好妈妈,而那个旅店的女老板,则是纵欲无度贪得无厌的坏妈妈。

  沙威,是偏执粗暴没有人情味的.坏爸爸,冉阿让,则是温暖、具有伟大牺牲精神的好爸爸。

  冉阿让,是《悲惨世界》中最触动人心的人物,而这种具有伟大牺牲精神的男子形象,在雨果的重要小说中一再出现。

  譬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九三年》中的郭文。

  特别是后者,作为革命派的郭文捕获了保皇派侯爵郎特纳克,但却因郎特纳克救过三个孩子,而放过他,却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由此可以看到,这些形象有共同点:被迫害,但有伟大人格,为救孩子,甘愿赴死。

  我想,这是雨果处理自己内心许多情结、特别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方式。

  依靠这样的想象,雨果自己内心的罪恶感得以一定程度上的修复。

  很多人可能看了我这句话会反感,会说,写了这么多部伟大作品的作者,他内心有什么罪恶感,他的人格一定很伟大。

  事实是,若论品格,雨果的品格的确有不靠谱的地方。

  我的文章一再写,若无觉知,人生就是一场轮回,成年的命运,是童年命运的自动轮回。

  雨果的童年是悲惨世界,他的成年又如何?

  他的成年生活有两个脉络,一个脉络是,他永远不断地在找年轻女人的新鲜肉体。

  甚至,他还抢了自己儿子的情人。

  另一个脉络是,他组建的家庭,比自己原生家庭都不如。

  他的孩子们的命运,远比他的命运悲惨。

  他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两个儿子和他最钟爱的女儿都先他而死,另一女儿,因失恋而精神失常,并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

  失恋而精神失常的女儿,与毕生都在寻找年轻女人的新鲜肉体的雨果,以及雨果母亲索菲的偷情,这三个故事放到一起,就可看到雨果家族对爱的匮乏。

  特别是,雨果对情欲,简直就像是掠夺。

  作为父亲,他是冉阿让的相反。

  冉阿让将珂赛特让给马吕斯,而自己伤心至死,而雨果却是抢了儿子的恋人做自己诸多情人中的一个。

  可以想象,雨果对母亲,也有匮乏感和索求感的结合。

  那么,他如何处理人类的一个原罪——儿子与父亲竞争母亲?

  雨果的方法,就是在小说中一再制造冉阿让这样的形象。

  冉阿让是理想父亲,宽厚,有无私的爱,他彻底处理了自己心中的仇恨与嫉妒,他简直就像是基督。

  神父点燃了他对爱的信心,而他将自己变成了上帝的绝对仆人。

  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根本无须竞争。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用更多笔墨描绘了1832年的法国小革命,马吕斯和他的青年学生战友们,不惜自己生命,向僵化的、严重不公平的权力体系开战,而他们,其实却是权力体系中大人物的儿子们。

  这里面有真实的正义。

  同时,也可以说,这也是处理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方式。

  父权,不等于政权吗?特别是皇权、王权,因为它权力上的绝对化,而令其臣民失去存在的资格,所以容易导致严重的对立。

  雨果让沙威做当时巴黎的权力体系的一个代表,是一个或有意或无意的妙笔。

  由此,粗暴而僵硬的父亲形象,就与僵硬而不公平的权力形象,结合到了一起。

  中国的大革命时代,富裕家庭的儿子们,鼓噪着先向地主富豪们开刀,这里面有真实的正义在,但也有超严重的俄狄浦斯情结引起的原罪在。

  一个社会的家庭结构,从整体上看,是这个社会的权力结构的缩影。

  所以,向权力结构开战,也是向家庭结构开战。

  不过,开战从来都不是好办法,虽然开战会震荡乃至摧毁一个腐烂而僵死的体系,令新体系作为一个新生命而诞生。

  然而,若家庭结构或人心结构不变,只不过又是一个轮回。

  并且,很容易就像雨果的家庭一样,是越来越可怕的轮回。

  雨果也洞见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虽然同情弱势群体,但他从来不鼓吹暴力与战争。

  他所在的时代,法国不断爆发革命,共和国和帝国不断轮回,但革命未发生时,他不鼓吹革命。

  革命发生,但被原有权力体系折磨时,他不遗余力地努力保护那些革命者。

  这种融合,或者说人道主义精神,闪耀在他每一部小说中,这是真正的魅力所在,而不是故事与情节。

  李安的电影《少年派》中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真实的故事很残酷,而电影讲的是派幻想出来的一个故事,用来安慰自己,也保护自己的心不至于破裂。

  依我的分析,你也可以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看到两个版本的故事。

  那么,你相信哪一个?

  我会说,两个都是真实的。

  派漂流故事的奇幻版,和雨果的冉阿让,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我们人心中渴望这一部分,它不是虚幻地打动人,而是可以真实地疗愈一个人的心。

  至少,冉阿让疗愈了我的心,终于可以在梦中拍摄到美景。

  美景,就是爱。

  相信了冉阿让那样的爱存在,美景才可以住到我心中。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3】

  那是很多年以前的夏天,苏珊大妈还没有带着她的故事红遍全球,那时候没有几个人知道悲惨世界也有音乐剧,都模模糊糊说好像听过这本书。

  没看过。

  还问,悲惨世界,听名字就很苦,你怎么想看这个?

  我于是又看了一次。

  再看了一次。

  一回首,已经过去了好多年。

  里面的台词几乎可以烂熟到背起来。

  里面的人物几乎比亲人还要熟稔。

  随便点到哪里,总归是能跟着唱起来。

  各个版本的原声,包括刚刚出的25周年,最爱的还是1995Royal albert hall 的dream cast. 狂热至此于是暗暗许愿。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west end 看一次,不,看很多很多次的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创作的一部音乐剧,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

  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

  该剧于1980年在法国巴黎的Palais des Sports首次公演,原本预计上演八周,结果延长加演,共演出了16周,因之后的场地时程已被预订才不得不下档,首演是法语,之后被英国著名的音乐剧监制喀麦隆·麦金塔斯(Cameron Mackintosh),也就是我们说得麦叔,也就是本片的音乐指导改编,于1985年10月8日在伦敦Barbican Theatre开幕演出。

  百老汇的版本则在1987年开幕,并在东尼奖12项提名中夺得八个奖项,包括最佳音乐剧和最佳原创音乐,而且上演直至2003年。

  在百老汇历史中上演年期最长的音乐剧,悲惨世界排行第三。

  《悲惨世界》跨度近半个世纪,从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写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

  其中,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描述得详尽而完整。

  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铁卢战役,与叙述主线游离得较远,且在情节推动上,产生了一个强行中断。

  但雨果宁愿牺牲流畅感,为的是完成阐述历史的野心。

  当然,雨果的野心不止于历史。

  他时时放下冉阿让,错开笔去,分析各股思潮、探讨不同议题。

  他谈革命、战争、拿破仑、起义与动乱……他推崇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却不鼓吹暴力,他说:“人民,深爱着炮手的炮灰”;他认为无知与罪恶是硬币之两面,却依然心怀同情:“对无知识的人,你们应当多多教给他们;社会的罪在于不办义务教育;它负有制造黑暗的责任。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

  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

  ”

  雨果是悲悯的人道主义者,又是虔诚的基督徒。

  他的遗嘱这样开头:“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宗教的本质就在其中。

  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

  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神。

  神如同白昼。

  我留下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们。

  (他留给母亲的只有1.2万法郎)”

  人道主义与基督信仰矛盾吗?不矛盾。

  人道主义反对教会桎梏、宗教迫害。

  但信仰和宗教是两回事。

  信仰是人和神的直接关系;宗教则是人的组织,只要有人,就有罪恶。

  在《悲惨世界》中,论及僧侣制度,雨果有过精彩的评论:“每次当我们遇见道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中时,无论他的理解程度如何,我们总会感到肃然起敬。

  圣殿、清真寺、菩萨庙、神舍,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

  人类心中的静观和冥想是了无止境的,是照射在人类墙壁上的上帝的光辉。

  ”人的内心既有被上帝光亮的善,也有罪性与黑暗滋生的恶。

  无论在圣殿,还是在街头,无论在监狱,还是在警所,人性永远是灰色的、暧昧不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雨果笔下,野孩子伽夫罗什勇敢善良,却脏话连篇,喜欢小偷小摸;爱潘妮钟情于马吕斯,如圣女一般为他牺牲,同时又出于嫉妒,将他诱入街垒同归于尽;冉阿让在从善之后,也曾因发现养女珂赛特与马吕斯的恋情,而产生嫉妒、幸灾乐祸,与疯狂的占有欲;甚至那场悲壮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赞美起义者英勇高尚的同时,不忘描写混水摸鱼、瞎凑热闹、怨气凝成的暴力血腥,以及最终导致失败的集体冷漠。

  “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

  ”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这种透彻的洞悉力,集中表现在沙威这个人物身上。

  沙威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在监狱长大,与罪犯为伍,造就嫉恶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观念,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

  他的风格,用我们经常被教导的语言形容就是: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

  乍看之下,确实很难指摘他,因为沙威也是严以律己的。

  他指证马德兰爷爷即苦役犯冉阿让,当以为错认之时,立即一再请求引咎辞职。

  在沙威的世界里,他从不怀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让是坏人,直至街斗之中,坏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

  在最初一刻,沙威震惊又迷惑,对救命恩人冉阿让喊道:“您真使我厌烦,还不如杀了我。

  ”(他第一次下意识地对冉阿让使用“您”)此后不久,沙威有逮住宿敌的好机会,却帮忙救送马吕斯,并最终放走冉阿让。

  在我看来,《悲惨世界》所有人物内心独白之中,有两场最为惊心动魄:一场是冉阿让受卞福汝主教感动而由恶变善;另一场是沙威放走冉阿让之后,在塞纳河边沉思自省。

  沙威发现自己为忠于良心而背叛社会,简直吃一惊;又意识到冉阿让饶恕了他,他也饶恕了冉阿让,更是吓得发呆。

  他一生将法律视为至高,此刻居然出现比法律更高之物:爱和宽恕。

  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让,更不知怎样面对内心,以及这个瞬间变为迥异的世界。

  雨果写道:“他(沙威)有一个上级,吉斯凯先生,迄今为止他从没想到过另外那个上级:上帝。

  这个新长官,上帝,他出乎意外地感到了,因而心情紊乱。

  ”非黑即白、非恶即善的价值观崩溃了。

  “他(沙威)被感动了,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

  ”他觉得自己空虚、无用,脱节……毁了。

  他跳入阴冷的塞纳河中。

  雨果将沙威的正直,称为“黑暗的正直”。

  为何“黑暗”?因为没有光,这光就是爱。

  《圣经》说,一切诫命的总纲是爱,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比如一生从未撒谎的散普丽斯姆姆为救冉阿让,向沙威撒了谎。

  撒谎是罪,救人则出于爱。

  雨果对此评价道:“呵,圣女!您超出凡尘,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拢了您的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愿您的这次谎话上达天堂。”

  在此意义上,《悲惨世界》是大时代的史诗,更是冉阿让个人心灵的史诗。

  卞福汝主教使他看到善,珂赛特令他懂得爱,隐名修道院的生涯促他谦卑,救护马吕斯让他战胜恶念,最终完成灵魂的救赎。

  相比改变制度,改变灵魂是一项更艰难、也更根本的工作。

  愿更多中国人喜爱《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1.《悲惨世界》的观后感

2.《悲惨世界》的观后感

3.悲惨世界观后感

4.启功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5.电影观后感

6.我的旗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7.我的旗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8.悲惨世界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