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郑义门第二集观后感

郑义门第二集观后感

时间:2017-04-01 08:55:5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郑义门第二集观后感

  央视多频道热播 媒体称罕见 以我市浦江郑义门为原型的廉政文化动画片《郑义门》,3月7日起正式登陆央视,来看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后感吧:

郑义门第二集观后感

  郑义门观后感【1】

  “郑义门”以突如其来的方式闯进我的视野,当我转过一座巨大的“孝”字壁照,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略显笨拙的祠堂门楼矗立在广场上,门楼上“江南第一家”的牌匾提醒我这就是显赫一时的“郑义门”旧址。

  没有红墙碧瓦的辉煌,没有步步高升的台阶,没有张牙舞爪的石狮子,甚至没有威仪的门神,墙面上的白灰从明朝长途跋涉而来,充满了皱褶,像一张布满水渍的宣纸,写着久远的气息。

  郑氏祠堂的粗枝大叶,与“郑义门”的地位形成强烈的反差。

  “江南第一家”的牌匾为朱元璋所敕封,两边挂着一幅周正的对联:“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

  ”区区十九字的组合,昭示着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家族,它们如同一组密码,一打开就揭露了这个庞大家族的隐秘。

  “江南第一家”,“九世同居”,这些词汇组成一个空间的宽度与时间的长度,而后来的历史证明,郑氏家族同居的历史继续延伸到了十五世,“郑义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响亮的义字招牌。

  大的义门一般都会立有朝廷亲赐的下马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我不知道“郑义门”有没有受此恩荣,但我还是不由地正了正身子,恭敬地随着人流迈进了祠堂。

  大门两侧徐徐展开“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耕、读”十个大字,仿佛一群黑鲤从水底钻出来,浮在水面上,闪着黑漆漆的鳞光。

  十个字组成了绵延600年的“郑义门”时光画卷,每一个字就是它截取的时间点,每一个字都构成了“郑义门”精神境界上的乌托邦。

  进入大门,只见一排古柏横亘在太平池边,对应着古老的祠堂,让人触及到了祠堂顽强的生命力,它们如同一群从岁月深处踱步而出的长者,虽佝偻着身子,依旧精神矍铄。

  它们保持着肃穆的姿态,如同一张标签,验证了这个祠堂的古老,其实郑氏祠堂远比这些柏树更加古老。

  我去过很多祠堂,但眼前的这座着实让人吃惊,建筑占地面积达到了6600平方米,5进64间,号称千柱屋,像这样巨大轮廓的建筑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甚至保留了枝稍末节,实在是一个奇迹。

  它躲过了各个朝代在江南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躲过太平天国的火把,这座作为封建余孽的代表作居然也躲过了红卫兵的大刀阔斧,这除了郑氏族人的精心呵护之外,冥冥之中好像得到了某种神力的眷顾。

  这一切的神力,都源于“孝义”,两个简单的汉字深入他们的骨血,深植灵魂,像指南针一样指示他们的生活。

  “孝义”被郑氏家族整整托举了600余年。

  郑义门观后感【2】

  央视多频道热播 媒体称罕见 以我市浦江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为原型的廉政文化动画片《郑义门》,3月7日起正式登陆央视。

  根据浙江省委、省纪委的统一部署,廉政文化动画片《郑义门》由浙江省广电集团、浙江蓝巨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

  该片共12集,每集时长10分钟,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该片主要围绕中央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传颂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为全面从严治党、弘扬新风正气、传播核心价值营造良好氛围。

  从3月7日~18日,《郑义门》在央视综合频道(1套)每晚18:40档播出,每天一集;军事农业频道(7套)于3月7日~12日20:35档播出,每天两集;少儿频道(14套)于3月7日~12日20:00档播出,每天两集。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江南时报》称:“这些天,中央电视台用多个重要频道在黄金时段一起播出动漫片《郑义门》,这样的模式非常少见”

  兴旺900年 江南第一家 浦江郑宅镇的郑义门,号称“江南第一家”。

  900年历史,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这一家族15代同居生活,300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郑义门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遭罢官。

  郑氏先人已不在,然而留下的家风家训,却实实在在刻在石碑上,流淌在郑氏子孙的血液里。

  《郑氏规范》虽然是郑氏的家训,延续的是郑家的家风,但包含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郑义门观后感【3】

  或许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窗外的寒风呼啦啦地刮着,76岁的郑绮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即将到来,他穿上祭祀用的礼服,颤巍巍地击响了祠堂的钟声。

  片刻钟,一群细碎的脚步从各个方向汇集到祠堂上。

  郑绮端坐在太师椅上,冰冷的面色融化在黑漆漆的光线中,仿佛一块坚硬的铁板。

  他环视着跪在地上的子孙,深思了许久,喉咙里迸出一句话:“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之!”

  他们不由心头一震,悄悄抬起头来看了一眼郑绮,宽大的袖子垂到了地上,老人已经瞌然长逝。

  这句立誓成了一道死命令,郑氏子孙从此永不分家,违背者天诛地灭!这个性格中多少带着几分偏执的郑氏同居第一代先祖,是不是预感到他的家族只有同居才可以化解今后的`灾难呢?

  一声细微的遗言如同一枝响箭穿透了朔风横吹的冬夜,从此改变了这个家族的生存历史。

  在历史上很少有像郑绮那样的家长敢于如此决绝决然地为子孙树立路标,轻而易举地将后代引入到自己设计的轨道上,并苛求子孙永远按照这一路线坚决执行到底。

  就在这一刻,他站在了十五世同居的起点上,他的勇气、智慧、意志、耐性、魄力在郑氏家族的历史长河原原本本地沿袭了下来,一代代地薪火相接,他们成为一群与时间、毅力竞赛的人。

  五世七世同居的大家族并不少见,他们往往被统治者旌表为“义门”,忠孝典范是一定会受到朝廷旌表的,援为社会楷模。

  历史上一共有194家义门载入正史,著名的有山东台前县同居九世的张家,江西九江同居十三世的陈家,他们同居的历史以及知名度都不及郑家。

  浦江义门郑氏,跨越三朝十五世,以“孝义”或“孝友” 列传载入三朝正史,这简直是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郑氏家族一路从宋元走来,虽屡遭朝廷旌表,但也未大红大紫,真正将这个家族推向颠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他为新朝制订了“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忠孝是中国封建文化架构中的母子关系,只有遵守孝义的人才会忠君,才会忠于国家。

  他急切寻找这样的家庭和个人作为范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郑氏家族。

  朱元璋甚至还规定,品学兼优的郑氏子孙可以绕过科举直接入仕,郑家每年可派代表与孔子、孟子、颜回、曾子的后人同时入朝参拜。

  每一个朝代都会隆重树立“义门”典范,唐朝旌表“义门”张,宋朝旌表“义门”陈,明朝旌表“义门”郑,明朝初年的郑家达到了历史上恩荣的鼎盛时期。

  小小的“郑义门”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坐标,这个问题放在国家统治需要的大背景下很好理解,它表明了不同统治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忠与孝与义是一源之水,家虽小,却是国之根本,只有将家的价值观与国的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才能最大化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朝廷需要“郑义门”这样的道德标兵,于是他们被一代代地旌表起来,朝廷希望天下人都像他们一样绝对服从指挥,为国家提供了家族生存的蓝本,为国人行为提供效仿的样板。

  朝廷旌表郑氏,是一种国家行为,郑氏成为家的代言人,成为统治者的宣传工具,也成为国家推行价值观的试验田,所以历次朝代更迭,但义门郑氏地位待遇始终不变。

  师俭堂上挂着一块明太祖朱元璋手书的牌匾“孝义家”,孝友堂上挂着一块建文帝朱允文手书的牌匾“孝友堂”,有序堂上挂着一块朱熹手书的牌匾“忠孝传家”,

  它们深层次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是郑家思想的核心,构成了他们生存的逻辑,它如巨镜一般照耀着郑氏子孙,简单贴切地教导他们怎么做人。

  郑氏家族与朝廷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有着数量众多的为官子弟,经济上也是富甲一方,这样的家族往往会坐大一方,成为遗祸地方的豪强,严重的将会影响国家社会的安定。

  但是,从三朝历史记载来看,郑氏家族恪守国法家规,更多的是在地方上担当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

  回顾一下“郑义门”的历史,这个家族从不以强凌弱,一直和官绅、乡邻、佃户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每年协助官府修筑水利设施,拨出专项的资金用于铺路修桥;每逢稻谷欠收或者青黄不接时,他们设立赈仓,按月救济贫农谷子六斗;开办免费医疗站,为看不起病的乡邻治病,

  不收取药医费;设立义冢,出资埋葬孤寡老人;十里八乡遇到清官难断的家务事,或者邻里之间的争斗,只要请出郑氏调停,一般都能妥善解决。

  这样的义举还很多,郑氏家族经常捐赠库存的白银和粮食,甚至有过毁家赈灾的行为,他们的仁义精神在物资匮乏社会中被极度赞誉,乐善好施也不是他们的一时快意行为,而是郑氏家族600年坚持不懈形成了家族传统,“义”成为郑氏家族最宝贵的家产之一。

【郑义门第二集观后感】相关文章:

1.郑义门第8集观后感

2.郑义门第5集观后感

3.郑义门第三集观后感

4.郑义门第四集观后感

5.郑义门第六集观后感

6.郑义门第一集观后感

7.《郑义门》观后感

8.郑义门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