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时间:2017-12-06 14:13:3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导语:柴静推出其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首发于人民网视频专题,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希望大家阅读的时候能够更加了解雾霾的危害。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一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 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 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陽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 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 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陽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二

  今天周末正好有些空闲时间,就静下心来观看了最近网上疯传的,央视原主播柴静自费拍摄的关于雾霾题材的专题调查记录片<<穹顶之下>>,视频时长103分钟,比较长,但我并没感到枯燥乏味,而是认真耐心地看完了整个视频。

  观后的感受有四:一是上了堂生动,翔实的有关雾霾来龙去脉的科学普及课;二是对雾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非常震惊;三是对目前空气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心情格外沉重;四是对柴静在离职之后,还 愿意自己花一百万,花如此大精力调查拍摄了这么一部关系百姓生存环境,生存质量,关系子孙后代健康的记录片心生敬意,佩服之至!

  雾霾到底是什么? 从哪儿来?又该怎么办? 这不仅是柴静关心的,是她调查拍片的初衷,更是我们全国人民都想知道,都想弄明白的,以前我还 不太清楚它的潜在危害,听到广播里播报:今天空气严重污染,还 不以为然,看到不少人戴着口罩,还 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但有一次亲自体验后,我再不这么认为了,记得一天在外办事,整个一天喉咙就是不舒服,老想着咳嗽,本以为自己感冒了呢,想不到睡了一晚后,这种症状竟然完全消失,我这才意识到这恐怕是空气惹的祸吧。看了这个记录片,更是上了一堂科普课,它以大量翔实的数据,科学的分析解说,历年空气质量的对比,和其它国家的对比,甚至用生动的动画形式把艰涩难懂的东西作了形象的说明,让我明白了雾霾来自哪里?为什么最近几年会特别严重?它有哪些明显的危害和潜在的危害?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到他们调查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感觉心情特别沉重,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柴静说:以前不清楚空气中是什么味道? 现在清楚了空气中弥漫的是"钱,钱,钱"的味道(大意),其实很多减排措施通过努力是可以同步跟上的,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一已的眼前利益,可以造假,可以蒙混过关,调查的事实触目惊心,再不引起重视,加强全民环保意识,制定措施,严格执法,那"现在的雾霾还 只是开始"呢,发展下去贻害的不仅是当今的全国同胞,也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

  最近欣喜地获知,2015年2月27日第12届全国人大第13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任命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一个环境科学和工程上卓有建树的专家),足以说明中央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和决心,我们希望并期待新的环保部长上任后,能重视空气质量的治理,还 全国百姓一个纯净的蓝天,还 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令人气愤地是,在为柴静《穹顶之下》记录片喝彩的同时,也听到网上传来的恶意攻击声,显然记录片触及了某些利益集团的痛点,骂声就随之出现,但我支持柴静!佩服柴静!因为我坚信如果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没有一点正义感,是不可能自己花钱,自己费心费力去调查拍摄这么一部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公益片的', 正如她自己所说:“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 柴静 ,好样的!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三

  柴静 -《穹顶之下》观后感  前段时间一段柴静 -《穹顶之下》关于环境污染与治理的视屏在网上传疯了,各种评价都有,而且短短几天视屏就被封杀,我觉得我应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在朋友那点得到这段视屏,103分钟,用一口气把它看完,直叫人荡气回肠,写下了这篇感受。

  视屏是有柴静演讲的,视屏的内容是这样的,她描述现在的北京现在一个月有25天是雾霾天气,而中国有25个城市处于雾霾之中,在雾霾天气里,出现嗓子不舒服人群与MP2.5的含量成上升关系,2013年她怀孕,她听到孩子的心跳,但孩子未出生就得做手术,她认为这是环境污染所致。她去勘察河北,河北是燃煤消耗和钢材生产大省,在那里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她只好亲自携带采样仪,在雾霾中生活一天,结果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15种致癌物质,最危险的一种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4倍。她还告诉我们,在北京,每天高峰时段,有34%的车在路上堵着,六环以内每小时PM2.5的排放量是1吨。达到这个量的是1860年的伦敦,也在1952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52年12月5日,云层之下,用火把来照明,那时候不知道MP2.5,但是那天SO2浓度高出190倍。在62年后她前往因雾霾丧生者的墓地凭吊。为考察同样恶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在公路边直击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

  对一些人所称的伦敦雾霾治理四五十年方见成效的说法,她说她发现开始治理的头十年就降低了80%的大气污染物;她还把官员和业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众视野之中:一艘海轮排放的PM2.5几乎等于50万辆货车,而轮船和飞机的燃油还没有得到像汽车用油那样的哪怕不算严格的监管。她拜访各方面专家,她问中国石化集团前总工程师、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湘洪为什么是石化行业而不是环保部门主导油品标准制定?为什么不公开油品标准升级的成本?有没有可能放开油品市场?她处理了数据,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

  视屏的最后,她看到家门口有一片工地裸露,她试着与施工者交涉,结果扬尘的土堆得到覆盖;楼下的餐馆没有加装油烟处理装置,她打了举报电话12369,餐馆老板果然装上了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加油站的加油枪汽油挥发严重,她又向环保部门举报,加油站答应马上修好防挥发装置。她说,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个数字。只有信息公开,才能治理污染,我们要从普通的小事做起,此时此刻此地大家一起抵抗污染,保护自己和爱的人,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是清洁和美好的。她建议网友:表达自己的不满、维护自己的权益。

  首先我们撇开她的视屏不说,环境的污染确实是事实,因为自己是一个学化学的人,对这些也许是有点敏感,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惜以牺牲碧水蓝天为代价,国家的能源在大量的消耗着。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大家经常会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你自己做到了吗?回到她的片子里,她说讲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此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难道说,只要我们打破垄断,全面开放石油问题就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雾霾就可以治理好了。事情有那么简单吗?事实果真如此么?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我觉得根本不是这方面的问题,中国现在需要发展,消能源是必不可少的,去说美国怎么做,英国怎么做,各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不能完全照抄照搬,都说中国物资丰富,为什么不利用好,去开发好新的能源。现在科技那么发达,有多少东西是放错了地方的宝,就说我们的污染物S02,它真的只会污染环境吗?我们为什么不采取技术好好的利用它?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环境污染真的很严重,空气质量好不好一对比就知道,现在各种癌症不断发生,基因突变,各种畸形儿,这些事实就在我们眼前。

  我是从乡下来,我们那边主要是农业,没有工业,没有环境的危机感。现在生活在贵阳也没有太多的感触。去年暑假我到城里去打工,在东莞的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真的生活在了穹顶之下一样,四周都是云雾,那种所谓的大城市的繁华被东西笼罩着,我看不见远方,那里的天空是那么的低,我很想看远一点,看看这个城市的繁华,但是,视线的不远处,一切都消失在雾一样的东西里,有时候走过一些旷地,明明周围什么都没有,可是感觉那里的空气不适合我,我不想呼吸,只想逃离。1950年出现了这样一则广告:”如果你有恨的人就买一罐送给他”,这是国外一次大污染事件后出现的市售空气罐头的广告,我们想一想,在我们小的时候中国有瓶装的矿泉水卖吗?没有吧。而现在它已经完全的商品化,这难道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吗?社会的进步需要他吗?当我走到某一个地方渴了就喝水呀,为什么要去买?如果污染到有一天,我们是不是出门要带一罐空气,就像喝水一样时不时的拿出来呼吸一下,或者到商店买空气的概率大过买其他东西的概率,我们真的要这样吗?柴静的片子虽然已经被封了,可是当初不是播出来吗?允许播又封,都是在说明环境污染很严重了。以损耗能源污染环境换来发展真的对吗?咱国家最近几年的环境正在变化也太快了。是该治理的时候了.我们应该总结检讨,总结一下这些年的得与失,成与败。环境污染到了该整治地时候了,浪费资源浪费掉环境,这样的强大有多少中国人愿意,大家更多的是痛惜。

  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爱护它是我们的责任,保护它是我们的权力,我们有权让我们生活的家园干净美丽,环境法不是没有,我们为什么不使用它?我们的环保部门去哪里了?一桩桩案子侵犯生存的事件发生着,在题为《谁承担后果——美国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的著作中,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托纳桑德斯(Frances Stoner Saunders)揭露,为了发动文化冷战,美国中情局向各类美国慈善机构投入巨款。柴静作为一个母亲,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尽管她的行为是负面的,但是也是一种抵制环境污染的行为,在保护环境,如果能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在乎,这样做又何尝不可以。还有人说柴静被“软禁”,是权力的惯性使然,也是一直以来权力从未掩藏过的傲慢的凸显。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的气候变化纲要公约(FCCC),希望全球共同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减排。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更明确对6种温室气体进行减排。《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制定的法律。其中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人人应该遵守这个法律,行使这个权力。

  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在我们不断进步的时候我们要不要尊重他们?作为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和其他国家正积极调处环境正义与可持续发展这对主要的公共政策问题。国内及国际法层面上的讨论不仅涉及到这两个术语的定义,还涉及到这些定义怎样才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具有效力。人权作为一个承载着人类美好理想与追求的庄严理念,在当今中国已成为鲜活生动、惠及全体人民的实践成果。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时,中国的人权事业必将呈现更加美好的图景。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全面统筹、开放合作,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科技进步是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科技、环境、人权的全面发展与良性互动,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幸福和谐的根本保障。维护和发展人权,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倡导互利的原则,打破和消除科技壁垒,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人类。不同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差异选择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倡导平等的机制,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另外,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协议》主要是就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签署协议,根据各国的GDP大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的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多个环保组织和行业协会都对协议不满,认为仅出台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声明远远不够,也不足以向全世界提供足够清晰的信号。

  最后,对于柴静的《穹顶之下》为什么被禁播,各方人士都有自己的说法,在这里我只想说我自己的看法,不管是能源结构的问题,还是执法力度问题,或是企业国家社会责任感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都是很难企及的,我们可以讨论它,深究它,批评它,可是我们甚至连给相关部门一个建议或者提案的有效渠道和机会都没有。但是思考本身就会带来价值,它会指导一个人的行为意识,而这些又是我们多么欠缺的东西。管自己的力量有多么渺小,即使我改变不了别人,但是我能要求自己。不管我生活在哪里,都呼吸着同一片空气,逃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你恰逢在环保事业上,在减少环境污染上做着我们企业能做的,也确实起到作用的事业,为什么不坚持呢?作为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的公民,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我认为,解答环境污染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更努力地主动作为,从而让每一个公民都增强自己的公共职责感。是的,有人说她的数据造假了,有人说她太做作了,那你为环境做了什么努力?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1.柴静穹顶之下 观后感

2.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3.《穹顶之下》观后感

4.关于穹顶之下观后感

5.穹顶之下观后感3篇

6.柴静《看见》读后感

7.柴静看见读后感1500字

8.柴生芳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