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

时间:2020-06-24 18:23:4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绿皮书》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1

  绿色,是一种美好的颜色。自然界中的绿色,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生活中的绿色,更代表着环保,意味着一路畅通。但是在上世纪中期,一本绿色的小册子,却是黑人手里拿着的一份“耻辱”。绿皮书全称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专门为黑人而写的一本旅行指南,而电影《绿皮书》片名的灵感正是得益于此。

  偶然浏览手机网页,得知《绿皮书》斩获第91届奥斯卡三项大奖,3月1日全国公映。于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欣赏了这部感人的影片。

  《绿皮书》是一部喜剧、传记类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是一部笑中带泪的温暖人心的作品。

  一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博士,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托尼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

  剧中的两位角色把人种之间微妙的反差感演绎得十分到位,一个举止粗鲁的白人司机,坐在后排尊贵座位上的则是举止优雅的黑人钢琴家。一个大老粗和一个优雅的艺术家,一个白色上等人和一个黑皮肤的受歧视的下等人,在观念与生活习惯方面迥异的两个人,因善良、纯真而彼此改变,最终真情相拥。其中有那么一刻,对于剧中歧视黑人的行径,让人心生酸楚,但最终圣诞节之夜钢琴家与司机的拥抱,让冰雪消融,顷刻春暖花开。

  在上个世纪中期,黑人还不能受到平等对待。1936年出版的第一本绿皮书里,标注了每个城市黑人可以进入的旅店或餐厅,如果没有它,黑人到了美国南方出行甚至会遭到羞辱和危险。直到60年代中期,平权运动有了进展,才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不难理解剧中黑人演奏家唐博士的苦与痛。

  剧中的唐谢利博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但是,要命的是,在那个年代,他拥有黑色的皮肤。在比较发达的北方,他有一定生活空间。被邀演出,生活富足。但是,骨子里的歧视,使他脆弱,只想隐藏。

  比如,他的家中,用极尽昂贵的奢侈品装饰,需要展示的是一份“浮华”。他接待客人的座位,是“高高在上”的座椅,需要的是身体上的“高贵”。他明明是一位演奏家,可就是喜欢别人称他为“博士”,且拥有多个头衔。比如,生活中的他,不在车上吃东西,不吃(只有黑人才吃的)炸鸡,不随便捡拾他人物品,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白色垃圾绝不随便丢弃,他虽然是黑色的皮肤,但是在行为修养上已经完全达到了白色上等人的水准。甚至于“超越”。而这一切,都是他极其渴望拥有真正的尊严的脆弱表现

《绿皮书》观后感2

  《绿皮书》背景是讲美国民权运动,黑人刚刚获得胜利后,在南方地区种族歧视严重地区,黑人钢琴家巡回演出践行法律实施的艰难。

  影片主人公托尼是钢琴家唐为巡回演出临时应聘的司机及保镖。唐是黑人钢琴演奏家。托尼有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家里来了两个黑人服务人员,用过的杯子都被他丢尽垃圾桶,而为了生计赚钱做起了黑人唐是司机。

  影片有非常多的对比,在托尼和唐身上种族、行为习惯、待遇等都有鲜明的对比。托尼虽然是白人但就是个小混混,社会的底层,啥不讲究,能吃能喝能睡,一点礼节没有,在黑人面前感觉有高贵的血统。唐是个黑人,受过高等教育,有贵族的礼节,在白人面前忍让,在艺术上受到白人贵族的崇拜,但在生活上一样还是受到歧视,住黑人专用宾馆,不能和白人贵族一起用餐,白人贵族也是把唐作为一个消遣的工具。

  但是唐不这样想,黑人刚刚获得平等的权力,在北方城市尚且还有种族歧视,在南方地区就更不用说了。他在北方城市生活的很多,但是为了黑人更多的利益及推行法律的执行,毅然决定去南方种族歧视严重的地方去巡演,其就是所谓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制度规定了但没有去执行的等于零,执行也是需要刷流量的,流量多了,自然就习以为常了。

  唐在巡演过程中处处小心,处处隐忍,在随着和托尼的接触中,慢慢释放了自己的压抑,结果都出事,托尼来救助。两人在接触过程中慢慢消除种族其实,变成朋友。

《绿皮书》观后感3

  托尼所在的酒吧歇业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托尼很快陷入了生活拮据的局面。他不得不在小餐馆里与人打赌吃热狗,来赢取50美金家用。

  电影开头便认真描绘了男主托尼嫌弃地丢掉黑人水管工用过的水杯的镜头。没错,他是种族歧视者。

  即便这样,在应聘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的私人司机面试中,托尼说我不介意给黑人工作,我前两天才在家里宴请了几位黑人朋友。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的父亲因为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而低声啜泣的午夜,中年男人的无奈与苦楚在那一刻、在电影里让我泪流满面。一分钱压倒英雄汉,在现实面前,我们曾经觉得无奈的事似乎都成了出路。

  改变需要勇气

  钢琴家谢利博士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有地位,但是因为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侮辱和欺凌。他也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应该是雨中谢利咆哮的一段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

  托尼动手打了侮辱谢利的警察,两人被关进了看守所,谢利博士告诉托尼:靠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会让你占理。在那个无奈的社会,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而是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

  谢利博士明知道南方种族歧视很严重,他依然选择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大众。圣诞演出,谢利在不让黑人入内的餐厅那段。按照剧情的铺垫,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以为他会妥协,完成演出。然而我终究是庸俗了。谢利博士毫不犹豫地说:要不然让我进去用餐,要不然就取消今晚的演出。这大概是整部剧最给人勇气的改变。

  故事的最后,平安夜,托尼主动拥抱谢利博士的那一瞬间将改变演绎到极致。

  生活需要温情

  看了很多影评都在讲民族文化,可是更吸引中年妇女的应该是托尼与妻子之间的温情。影片中很多温情的镜头,让人觉得温馨而感动。托尼出发前,将预支的工资交给妻子,妻子再三强调要写信回来,可是都是被拒绝的。即便如此,托尼在南下巡演的路上还是很用心地给妻子写了信。

  整个故事除了南下巡演的路线,就是托尼写给妻子的四封信。信件真是一个高明的处理方式,不仅从客观角度描述了谢利博士,也不着痕迹的描述着托尼在谢利博士影响下的变化。

  在谢利博士指导下,信件内容很感人:没有你的时光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与你相爱是我所做过的最轻松的事。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遇见你的那天我已经爱上你,今天我爱你,余生我也一样爱你。我想这是内心深处对妻子和家庭厚重的爱,才愿意接受这种改变吧。

  托尼睡前亲吻妻子小照片的镜头,故事最后托尼妻子与谢利博士拥抱时说谢谢你帮他修改信件的镜头,都让我心头一暖,不得不说中年妇女感动的镜头真的不一样。影片所传递的关于家庭、关于夫妻、关于亲情的相处之道,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思考的。

《绿皮书》观后感4

  影片中除了大环境之下跨越种族的非常友谊之外。更是用主人公唐和托尼彰显了很多人生哲理和职场规则:

  一、要想在职场或者人生事业当中取得赏识,那就先提升自己的价值;如同影片当中正是因为托尼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唐才会用各种心理以及行为战术来拉拢他;二、身为职场员工,要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或手段;因为老板雇佣员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就像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贴在公室门外的警言“遇到问题,先想好三个解决方案再敲门”一样。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相应你的价值也就越大。同时,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独自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一个人最值得珍贵和自傲的东西是正直、善良、正义、感恩和忠诚;就像托尼,虽然言语粗俗,行为鲁莽,放浪形骸,而且还很油腻。但他始终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无论险境如何残酷,他都能与唐共进退。突然又让我想到早些年网络流行的一句话“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四、解决问题往往有很多种方法,这句话用到托尼身上,我感觉再恰当不过了。其实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感觉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妨跳出固有的思维,换一种思考方式,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要有观察入微的能力和大局观意识;这一点从遭遇酒吧小混混搞事时,他用枪来威胁对方,没有交战的腥风血雨,却展现了他对形势的理性戒备和对自身力量的合理预估,所以他真的是带了把枪。从这点细节来看,唐是不及托尼的谨慎;在警察抓到唐跟另一个男的干坏事的时候,托尼则好声好气地贿赂两位警察,因为他一方面是想尽快让唐摆脱麻烦,另一方面他又尽可能地在避免事情闹大之后可能对唐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六、无论做什么都当全力以赴,不留余力。就像***总经理的口头禅“要么成,要么死”一样。这是一种魄力,也是一种鞭策和信念的坚定。

  而这些都恰好与***的企业文化相映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移动互联网健康产业的健康管理公司,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帮助公司的发展,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但公司又有着自己的原则,人才观德为才先,积极主动,专注极致,敢于担当便能很好的体现。另外,好的发展环境与企业文化才是一个公司能不能长远生存的决定,所以,与其说《绿皮书》是日冠奥斯卡最佳影片,不如说是一部诠释人生规则、为人处事、职场规则的立体式教科书。

《绿皮书》观后感5

  最近总是在家呆不住,要出去逛逛,走走,没事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所以,说走就走,买了两张《绿皮书》电影票,和闺蜜兴致勃勃的奔向电影院了!

  你要问我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为: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的故事。但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注意,这里的托尼是白人,唐是黑人)。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虽然是一部外国影片,说的也是英文,但丝毫没有影响观众的观感,影片中主角之间的对话时而幽默,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我们是完全沉浸在其中的,可以说拍得非常好了!

  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托尼(白人)的一系列变化,真的特别有意思!

  影片的开始,托尼的妻子叫了两个黑种人到家里修理东西,临走的时候,他的妻子倒了两杯水给那两个黑人喝。结果,等黑人走后,他一直不停地看向那两个杯子,眼神里透露出藏不住的不适感,最后还是没忍住,把那两个黑人喝过的杯子毫不犹豫的丢到了垃圾桶。看到这里,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种族歧视这一思想,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意想不到。

  由于托尼需要钱,而暂时又没有工作,唐又给的价钱到位,所以,即使他打心里不是很乐意为唐服务,但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合作关系,也是一道风景,一个白人为黑人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托利连唐的行李都不愿意碰,就因为他是黑人,每次开门都要用手绢擦车门,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打心底不愿意接触唐的!

  可是,随着巡演的进行,一路上他们之间虽然有磕磕碰碰,也有吵吵闹闹,渐渐地,托尼发现唐并不是那么讨厌的,他感觉到唐并不是真正的开心,唐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喝酒,于是,托尼试着靠近唐。

  他们之间总之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托尼鼓励唐吃炸鸡,还是用拿着吃,要知道唐是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的,毕竟他可是受过很好的教育和教养的人,这也恰恰是托尼和唐有意思的地方,原本地位低下的黑人唐才应该过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他却是有着高超技艺的钢筋家,但依旧不被白人接受,人们只是拿他当演奏的老黑看待!比如唐被酒吧的白人欺负,托尼伸出援助之手,救唐出来。再比如由于天黑,路况不好,他们误入了村庄,被警察关起来,就因为该区域不允许黑人进入,最后还是唐打电话给高层,才获救了!这样的事情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到最后,唐和托尼居然成了可以拥抱,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这期间是两颗心的逐渐靠近,其实,也是两个人的自我救赎和彼此救赎!影片的最后,唐来到托尼家,跟他们一起过圣诞节,皆大欢喜,托尼也不再排斥黑人了,因为他收获了朋友,唐!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既诙谐又引人深思。就因为肤色不同,就剥夺了他们做为人的权利,不让他们靠近白人的生活区,不让他们和白人一起吃饭,哪怕你是很著名的演奏家,依然享受的是低人一等的对待。尽管高中历史也学过,三角洲贸易,那些被卖的.黑人奴隶,他们的生命简直还不如蝼蚁,真的有些可怜他们!好在,唐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虽然活得辛苦了些,孤独了些,最终也收获了朋友,收获了自尊,收获了自己的人生!

《绿皮书》观后感6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xx)》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民生健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xx)》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民生宜居为理念,以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宗旨。

  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建设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绿色城市。

  报告指出,面对极端的降雨事件,许多城市缺乏科学的预警机制、应对技术和治理手段。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绿皮书同时公布了20xx年中国生态城市前十位,其中北京位列第四。

《绿皮书》观后感7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

  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影片于20xx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xx年3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于20xx年1月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多项提名。1月,马赫沙拉阿里凭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电影最佳男配角、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20xx英国自由电影奖最佳男配角奖。2月25日,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电影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个电影很独特,很动人心弦。

  首先,感受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幸运!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大家庭,但是,没有种族歧视,大家和睦相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自己的国土上,哪里都如自己的家园。这是多么幸运啊!唐虽然是世界上优秀的钢琴家,虽然是嘉宾,但是,不能与主人一起进餐,不能与主人共用厕所,即使是在宾馆这样的公共场所。这在泱泱华夏,真是显得不可思议!

  一个硬币有两面。幸运的另一面是什么?是责任。所以,我们要自律精进,立身行道,让全世界共享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弘扬,支持更多的人和谐相处,支持更多的生命活出尊严与色彩!

  其次,感受到人生的风雨兼程。为了实现更加高远的目标,更有价值的目标,我们难免遇到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的时候。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唐选择巡回演出,虽然收入更低,更加辛苦,更多风险,但是,如果不与白人打交道,就失去生命感召生命的机会。

  人生立正行远,但是,正路不等于是笔直的,一帆风顺的。

  再次,感受到修行的重要性。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是这么说的:“一个人,不管心地多好,如果脾气不好,都不能算是个好人。”托尼在旅途中,有几次因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心情动手打人,结果其中一次惹来麻烦,被关进监狱,差点错过演出。

  还有,感受到不管世界如何,外在如何,我们都可以创造颇多的可能性。托尼与唐,差点没有谈拢;经过磨合,竟然同住一个房间,甚至在圣诞夜,唐竟然走近托尼的家。

  同时,感受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唐在一些事情上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比如,解手要去洗手间,还有,不能偷别人的东西,以及每次弹琴都全身心投入等。“流俗众,仁者稀。”别人如何,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但是,自己如何,我们可以作主。“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还有,感受到一个事情的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唐的天赋与才华,因为他身处种族歧视的国度,所以,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他的生命价值与幸福指数受到严重影响。有一次,他一个人出去,想喝两杯,没想到被人欺凌,仅仅是因为是黑人。幸亏托尼智慧解围,否则,后果更糟。

  最后,感受到人生意外无处不在,惊喜无处不在。我们需要珍惜缘分,活在当下,需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需要“因上全力以赴,果上自在随缘”。托尼与唐,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哪里容易想到,从应聘司机开始,竟然会发生这么多彼此成全的故事,竟然成了好朋友?

  在此,谢谢为了这次活动精心准备与无私奉献的所有家人们!

  衷心祝愿大家从中学习多多,因此过得更加美好!

《绿皮书》观后感8

  电影中的优雅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除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讲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途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绿皮书》观后感9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平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平,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中国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绿皮书》观后感10

  《绿皮书》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一部好电影。不像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让人看不懂,《绿皮书》获奖在我看来名至实归。电影的故事情节逼真写实,节奏松弛有度,戏剧冲突自然又精彩,人物对话言之有物又妙趣横生,人物个性鲜明又合情合理,演员表演更是功力深厚,无可挑剔。最重要的是,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具有无可争议的进步性。

  先要讲讲什么是绿皮书才能了解六十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是何种样子,这有助于很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性。绿皮书是一本旅行指南,不过这个旅行指南是专门针对黑人的,因为那个时候的黑人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都不享有迁徙自由,住店自由,只有很少的酒店和饭馆接纳黑人顾客。这本绿皮书就是专为去南方旅行的黑人准备的可以接待黑人顾客的旅馆和饭馆的名录。其实,仅仅这本绿皮书的存在就足以说明美国六十年代时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

  虽然1962年距林肯总统发布《奴隶解放宣言》整整一百年了,可在美国南方和中部地区依然是种族隔离的地方。歧视黑人在美国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不仅在南方,即使在最为开明的纽约也一样随处可见。片中主人公托尼虽然并没和黑人有过什么交集,可因为社会的熏染,也极其轻蔑和歧视黑人,连黑人管道工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最可笑的是,不仅白人和有色人种之间存在鄙视链,白人内部也存在着鄙视链。意大利裔的托尼就被南方警察骂为半个黑人,而托尼对把他误认为警察的酒吧小姐说,我像爱尔兰人吗?让我们知道,那时的美国警察大部分出自爱尔兰裔美国人。电影中偶尔出现的几句针对犹太人的话,也让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知道,犹太人在那时也是受歧视的二等公民。电影里的这些生动情节和对话,惟妙惟俏地展现了六十年初美国社会的众生相和黑暗面。

  革命的真正意义是观念的改变,当然这个观念是先进的观念。就像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言,真正的革命是心灵的革命,没有思想的进步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改朝换代和街头闹事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六十年代的人权运动可以称为真正的革命。美国的人权运动是与美国的思想文化革命同步进行的,如果没有思想文化上的革命,黑人即使一时获得了解放也是不长久的。虽然这个革命不以暴力为主要手段,而且也存在很多革命的滥觞,但因消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破除了有色人种为劣等人的这个在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其进步意义显而易见。

  歧视来自于无知和傲慢。不仅种族之间有歧视,各种人群之间都有歧视,这是差别心带给人类的共同智障。歧视就是鄙视链的极端化。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不仅有肤色的不同,胖瘦的不同,高矮的不同,还有智商的不同,家庭出身的不同,学识学历的不同,拥有财富的不同,社会身份的不同,所有这些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也建构了各种各样的鄙视链。

  对于歧视有不同的应对方式,雪利选择的是非暴力抗争方式。雪利的南方之旅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有意去对抗种族歧视,为的是改造南方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所以,雪利的巡回演出,也是一次革命之旅。作为弱势群体的黑人,采取非暴力的抗争方式与种族歧视作斗争是非常理性的,比之暴力抗争更容易取得真正的胜利。非暴力抗争是攻心为上的策略,黑人只有争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白人的同情和支持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而黑人在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也解放了白人,这一理想状态几乎是所有抗争者最初的诉求,可真实的历史是,人权运动中的黑人解放是非暴力和暴力抗争相结合的产物。

  一部好的电影都是多主题的,高容纳性的,《绿皮书》也不例外。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不仅表现了反对种族歧视的第一主题,还表现了不同背景的两个人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主题,这其中又包含了自我救赎,自我解放的主题,也隐含了对身份社会的批判主题。

  一个本真的人是没有身份感的,因为身份感是外在的,是附加在我们身上的社会性。越是有身份感的人,越喜欢带着面具生活,而且最容易出现歧视心态。一个有平等心的人,对那些有着强烈身份感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反之,则会有一种亲近感。

  法国有个电影叫《触不可及》(The Intouchables),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讲的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没有什么身份感的黑人小伙,与一个残疾的超级富豪互动的故事。超级富豪在黑人小伙身上感受到了他们那个阶层普遍缺乏的真诚,而喜欢上这个看似有点缺心眼的小伙。黑人小伙虽然震惊于富豪家的豪华和奢侈,但却并没因此觉得自己卑微,气场依然十分强大。这个强大的气场来自于他的平常心和平等心,也即一颗没被污染的真心。他并不为自己的肤色,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而自卑,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喜欢那个面试他的女秘书就跟他调情,心理根本没有什么配不配的意识。

  在现实社会中,身份感并不是只存在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精英人物身上,也存在于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身上。见到比自己富的人就自卑;见到比自己权力大的人就巴结;见到洋人就点头哈腰,满脸堆笑,而对自己的同胞则是一脸的不屑;见到名人就去求签名,好像签个名就成了名人的朋友,自己的身价也高了。这也是一种身份感带来的自我歧视,这种自我矮化的心态即来源于差别心。

  身份感限制了人的心灵自由,使原本自由的心灵被身份给蒙蔽和扭曲了。《绿皮书》里的那个白人托尼虽然一开始也歧视黑人,但却是个没什么身份感的人。他活得真实、自在、简单,虽人在底层,也自得其乐。其实,快乐和幸福只是内心的感受,和财富、权力、地位统统没有关系。就如中国老话说的,农家自有农家乐。高高在上的精英权贵虽然不为柴米油盐发愁,可也一样有他们发愁的事。身在底层的人,可能听不懂,也去不起歌剧院,音乐厅享受那些高雅的音乐,但在街头巷尾打麻将,玩扑克也一样是快乐的。谁能分清那种快乐更快乐,那种快乐更高级呢?

  托尼的社会身份很低微,当过垃圾车司机,酒吧保安领班,头脑简单,手比脑子来的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底层的混混。可在托尼身上,观众看到的是普通人的率真和仗义。恰如老话所说:仗义多在屠狗辈,负心尽是读书人。

  而那个黑人精英雪利,虽然拥有了财富,名声和精英的身份,可因为肤色却成为被歧视、被侮辱和被迫害的人。雪利其实是一个精神上的白人,他不吃黑人喜欢的食品,不听黑人音乐,不了解黑人明星,他喜欢的一切都符合白人上流社会的标准,他的精神世界和白人完全一致。可即使如此,因为肤色的原因,他还是一个不被白人所接受的异类。正如雪利所说的,虽然他们(白人)接受我在台上的一切,喜欢我的音乐,可我下了台仍然是一个被歧视的黑人。在台上,雪利是明星,可下了台,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他用。影片就是以这样的矛盾和反差凸显了种族歧视的荒唐和愚蠢。

  影片的人设十分新颖,一反过去的老套路。白人不再是彬彬有礼,举止文雅的绅士,黑人也不再是粗鲁、野蛮的下层人形象。影片把这个套路掉了个。变成一个粗鲁,野蛮,喜欢施暴的底层白人与一个举止文雅,有着三个博士文凭的黑人精英的故事。

  两个人的故事最为感人的地方是双方的相互改造,这种故事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冲突和张力。而这个改造过程也有明暗两条线,明的是黑人雪利对托尼的教育和改造。而托尼从抗拒到顺从的过程并不是慑于雪利的权势和老板的位置,而是一个观念更新的自觉自悟的过程,表现了他良知的觉醒。影片的精彩之处是,并没把这个改造表现为精英对下层人士的单向度改造,而是表现为双向的改造。托尼对雪利的改造是一个暗线。托尼不会说教,没有什么道德理论,他有的只是一颗简单无诈的心。是托尼的自然率真,赤子之心让雪利走出自己孤僻的生活和孤独的内心世界,摆脱了内心的纠结,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怜的、无所适从的人。有时候,受迫害的一方,会因为长期的斗争和抗拒变得自我封闭,这是受迫害者的心理疾病。

  其实不管哪个阶层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屠狗辈率真仗义,读书人通情达理,所以改造在现实生活中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国产电视剧《父母爱情》讲的就是两个出身不同的人相互改造的故事。有趣的是,无产阶级的军官后来变得像资产阶级那么讲究了,而资产阶级的大小姐却变成了朴实的无产阶级。其实这个改造过程正是人的成长过程。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朋友和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

  虽然整部电影可以说很完美,但最精彩的还是人物对话和台词。尤其是剧终前,当托尼妻子拥抱着雪利悄悄说出那句话后,让我们全家笑喷的同时,一种感动也油然而生。

  整部电影没有一处提到革命这个词,可托尼观念的变化却正是美国文化革命的成果。革命不一定非的轰轰烈烈,血腥暴力,革命也可以悄悄地进行,因为这个革命发生在心里。

【《绿皮书》观后感】相关文章:

1.绿皮书观后感

2.★《绿皮书》观后感12篇

3.爱绿植绿护绿倡议书

4.植绿护绿倡议书

5.爱绿护绿倡议书汇总7篇

6.爱绿护绿倡议书七篇

7.关于爱绿护绿倡议书4篇

8.《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