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三个白痴观后感

三个白痴观后感

时间:2020-11-29 12:53:1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三个白痴观后感汇集

  我们的心是脆弱的,得学会去哄它,在我们心有所惧怕的时候,捂着自己心口对自己说:“Alliswell!"这样我们就能有勇气去克服畏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个白痴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三个白痴观后感】

  我们今天看了《三个白痴》这部电影,里面讲了在印度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一座工程学校,学院中有一位院长,他很死板,有位学生把书上的知识全背了下来,而三个白痴中的一个把生活中的比作了,而是把三个白痴中的一个赶出了教室。

  看这个校长死板吧!他虽然很死板,也很爱仪容。

  他每天都要2点的时候刮胡子,并放上一段美好又动听的印度睡曲。

  看这个院长有死板又爱干净,他是不是很爱臭美呢!

  那三个白痴中有一个主角叫兰彻,他很聪明,当时学的东西立刻就可以运用,在咱们看来他不是白痴,而别人看来,他是一个比白痴还白痴的一个人,因为他替别人考试,在毕业书上别人的名字,他学了4年,大家一定说他是个白痴吧!

  我懂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

  【篇二:《三个白痴》观后感】

  “哈哈”“哇”“咦”当你听到这些感叹传到你的耳朵里时,请你不要感到惊讶,这是怎么一回事?告诉你吧,这是从我们224班传来的,要想知道为什么,请往后读吧!

  原来,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常老师大发慈悲。给我们全班看电影,于是就在周三的下午用了三节课时间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三个白痴》。其实“三个白痴”并不是真正的三个白痴,而是运用了反语,是指三个聪明的人。这“三个白痴”在同一所著名的工程大学。一开学,“三个白痴”中最傻的一个白痴,运用“盐水有极强的导电性”的知识,电昏了一个老师。接着又向校长提出了“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不用铅笔写字,而要耗费百万资金发明在失重情况下能使墨水正常流出的钢笔”,使得校长难堪。在课堂上又勇于提出新观点,但却被老师把他赶出教室了。这些给他的朋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让另外两个白痴陷于两难之地,可是,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总是说“All、is、well”,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他总是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同时也鼓励别人。他很乐观开朗,喜欢工程学,他热衷于创新发展而不是死记硬背,成为书呆子。因为他让提倡死记硬背、制造巨大压力的校长当着全校人的面丢尽了丑。这时候我们全班也看得哈哈大笑,笑得肚子疼,有些甚至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这就是你刚才听到的感叹声和笑声了。虽然这个“白痴”很搞笑,但是他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成功了。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人,而他的朋友也成了署名的摄影家和工程师。

  我被这个“白痴”感动了,深深地感动了。被他的创新精神感动了;被他的仁义感动了;被他的乐观感动了。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我最不具有的就是乐观,每当遇到挫折和困难,第一时间就是叹气,而不是像那个“白痴”急中生智,开动脑筋解决办法。所以我要学习“白痴”,学习他的乐观精神,勇敢、聪明的对待每一件事,心中想着“一切顺利”,使自己心中充满勇气,这样就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情了。另外,在创新方面我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遇到问题要认真地想,如何用更简便的方法去解决,并解决得又快又好。有办法就要付之行动,空想而不去实践,这是没用的。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和做人。

  你一定很想知道那个“白痴”是叫什么吧,告诉你吧,他的名字叫兰彻,真名是旺度。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我建议你也去看看吧!

  【篇三: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这是一部揭露填鸭式教育丑恶本质的经典电影,两个多小时,恶作剧的情节,含泪的微笑;流畅、优雅,似乎浸润每个细胞的音乐旋律,使每一个用心灵解读作品的人,心灵都会受到震撼,一场革命,一次头脑的风暴。《三个白痴》给人一种清新脱俗、豁然开朗之感,我真感谢给我们创作这么好作品的人,就在这时我也很想,希望会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号入座,还原自己,而不是一辈子做别人,盲目的跟时间赛跑,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人生下来就要奔跑,不然就会被踩到”。试想我们每个人,其实就是这样一路奔跑过来,这让我想起《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他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我们每天都在奔跑,奔跑的意义却不同,电影诠释了生命的紧迫,竞争的残酷,但真正的意义在于,就像阿甘母亲给阿甘的这句话:“放下包袱,继续前进,你和别人没有任何的不同”。阿甘的妈妈从小就给阿甘一种自信。但我想对我们的孩子说,“你与众不同,做真正的你自己”。这种自信会让我们的孩子找回自己,生命就像自由飞翔的小鸟。

  可是,孩子们常常从生命出生那天起,在被灌制的模型中成长,小学、中学、大学,在期待的眼光中塑型。这有多么可怕,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是模块吗?带着镣铐跳舞,何谈生命的潜能和美丽?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了,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以不是科学家,但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蓝领”,因为世界需要!

  在电影中,这所国家一流的帝王理工学院里,只有能把名词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丝毫不差的学生才称得上是佼佼者,谁得高分谁就有一连串的“功名利禄”,仿佛毫不怀疑地认定:分高的学生就一定是学得最好的,殊不知几十年来的一成不变谋害了多少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学生。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兰彻,就像是一阵清风,吹开了一直以来腐朽教育的污浊表面,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抗争。他热爱的是工程学,并不是工程学能带给他的就业前景和社会地位,让人钦佩。兰彻在面对传统机械教育制度下的机智回应,以牙还牙,而非蛮力,将生命的智慧进行到底,没有人知道他下一步将要做什么,没有人说得过他的“大道理”,也没有人能够扭转他潜在的成功,他就是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

  可他不是一只杜鹃鸟,杜鹃鸟抢占了别的鸟的巢,从中影射了社会竞争的残酷。哲学中说,有竞争就存在残酷,我认为合理公平是竞争的润滑剂,使竞争减少了火药味,不至于摩擦出战争的火花。今天,如果日本的“良心”里还有合理公平,这四个字,也不会对钓鱼x野心勃勃了,虎视眈眈了。话题远了,还是回来吧。

  “跟时间赛跑,不会是我输了”,这是电影里的台词。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也做着美丽的梦,曾经以为只要努力,什么都会好,当命运的发条被拧紧,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是你奔跑的速度,速度越快,你真正的理想只是在另一个时间隧道里沉睡。突然有一天,你在时间的夹缝里,看见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它不够美丽,却与众不同,自信与脱俗,优雅与坚忍,放射出的生命光华,退却了你内心的浮躁恐惧,浅薄,我们的生命豁然开朗,不会再有活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别人的遗憾,我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都会成为自由飞翔的小鸟,让心灵追寻所想长大,让心灵自由歌唱!

  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变你自己,改变我们的内心,以不同的眼光欣赏我们的学生,孩子,他可能是科学家,也可能是工人,但必须是只快乐的小鸟!可以跟时间赛跑,但必须选对方向;可以跟时间赛跑,但必须让心灵飞翔。

  时间啊,别碾碎了我们的心,一颗在时间夹缝里,朝着心之所想,奔跑的心灵!追求卓越,成功就在眼前。

  【篇四:《三个白痴》观后感】

  看完《三个白痴》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生命”。感觉如果一个学校里有一个兰彻,那么就如同涓涓细流流过沙漠,让我明白什么是“活力”,什么是“力量”!只有有一个兰彻式的学校,才可以称之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地方。

  影片名《三个白痴》,极具嘲讽意味,他们屡犯纪律、挑战权威,与教条格格不入,说他们是白痴,其故事的结果无疑是对应试教育下的我们最大的嘲讽。最喜欢兰彻那句“All、is、well”,给我点阳光,给我点雨露,我就能活出精彩!我们不要自我设限,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这是兰彻让我懂得的信念的力量。这样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人在面前,他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1、兰彻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只是一个仆人的孩子,但没有自卑的情绪,自己偷偷去学校听课、做题,直到老师发现这个小天才。这与中国以前许多影片很相似,家庭贫困的孩子在教室外听课,他们要比教室内的孩子听的更好。正更验证了“公鸡喂米”,不如“公鸡寻米”的实验。这让我看到现在我们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兴趣的不良后果。

  2、兰彻一直主动解决问题。

  当想上学没有机会时、当与老师顶撞时、当因为帮朋友出状况时,他都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常人会因为吃不上饭而眉头紧蹙,而兰彻却会混进婚礼现场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与兰彻的区别,也是我们命运不同走向的写照。

  3、兰彻一直充满热情。

  兰彻会把他看到的一切问题说出来,认识的、不认识的,但都是善意的,不求回报的。他会帮那个“小个子”出主意,让他来学校听课;会帮同学完成模型,救人之急;会告诉朋友坚持梦想,有所取舍;会为了朋友的安危,去偷拿试卷。只有这样一个关心他人,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4、兰彻是个很坦荡的人。

  刚入学的心生惧怕学长,学生惧怕老师,因为随时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而兰彻不怕,他心中没有功利心,有的只是无限追求这样一个人永远是无所畏惧的。他做的只是他想做的,他会做他能做的!

  一直感到大学生活的陈闷、乏味,怪教育制度怎样。其实无论环境怎样、制度怎样,最重要的是自己拥有怎样的心态,敢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心。只要一点阳光一点雨露,就可以对自己说“All、is、well”!

  【篇五: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大学生的压力来源,最近看了一个电影,名叫《三个白痴》,其中描述的就是关于大学生压力问题,很多国人不喜欢宝莱坞的电影,言到它的风格统一化,每一部电影必然有一段歌舞。这让电影看上去不像是电影,而像是歌舞剧!我自然不同意这种观点,而我看来,中国的电影的已经太商业化,好似所有的导演都找不到了剧本。永远都是一些无聊的剧情,无聊人物发展!当然我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讨论电影的发展问题,我想说的是大学生压力来源问题!

  《三个白痴》中描述到,一个家庭独立支撑着一个大学生,而那大学生也是努力学习,为的就是给家里带来回报。他所有的学习好似都是一目的性的学习,他害怕失败。因为他输不起。他害怕!害怕明天。害怕未来,所以他压力越来越大!这让他在大学四年丝毫没有长进!

  1、家庭给他的压力,农村来的大学生,背后往往就是一个家庭,家庭很温馨,温馨得让人害怕。他们无私的奉献让大学生感到压力,他们付出,口中从来不要求回报,可是一般的大学生处在这种家庭里面,他自己心中又会如何作想,父母不需要回报。可是他的给予就已经在自己肩头压起了千斤重担!

  2、社会的压力,社会是商品社会,人需要推销自己,大学生更需要这样。一个人在社会中需要生存,就必须去适应社会,这就是大学生有一大压力,他们没有深入接触社会,他们对社会陌生,但是他们又需要立马接触社会。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是所有生物的天性。无可奈何,人必须适应,所以大学生在彷徨。这无形的压力更是在大学生肩头加了又一座大山

  3、学校的压力,学校虽不如社会,但是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中学!大学生能接触很多。大学的竞争丝毫不亚于中学的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学给予每个大学生一个舒服安逸的环境,很多大学生堕落其中,每当他看到他人的成功之时,压力剧增。自己为何不如他人,这种对比,让人感到压力!

  4、创造与获得的压力,这种压力很难解释,一个人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得来东西,好似一切都顺其自然。可是当一个人慢慢长大以后,他就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理所当然的应该得到某种东西!自己所能够创造的东西是什么,可是自己使用的,获得的比自己创造的多吗?大学生明显是这一群人中的典型,他们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创造财富,可是他们却有着极高的思想思维,他们能够想得很远,能够比较,比较自己创造的与获得的,是否对等!如若他们创造的远远少于获得的,这无疑是给了他又一股压力!

  大学生是幸福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却又是残酷的!

  我是一名大学生,并非学心理学的,只是简单总结自己的感受,在中学的时候的压力恐怕都给应付高考去了,也不知这大学的压力是为了应付什么而生的?

  【篇六: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前几天,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特意嘱咐我,必须看。后来,我终于有时间把这部印度电影看了一遍,感觉非常的好,可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前段时间,也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非常好看,让人深思。后来,看了史泰龙的新片《敢死队》,感觉非常失望,有一种黔驴技穷之感。就好象当年看张艺谋的《满成尽戴黄金甲》一样。我认为,一个电影,过于依靠外在的影象来刺激观众,就说明对内在的东西信心不足。

  昨天吃饭,和儿子说到这个话题,儿子认为《敢死队》拍摄的也很好,他说,《阿凡达》不一样吗?我说不一样,我说《阿凡达》是为了拯救一群人,《敢死队》是为了拯救一个女人。儿子说,我看一样,《阿凡达》是为了拯救那个女人,才决定拯救那个群体,《敢死队》也是通过救一个女人,救一个岛的人。我想了想,认为儿子说的也有道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维了,不能小瞧。我就和儿子说,改天一起看《三个白痴》。

  《三个白痴》这部电影中反映的是印度80后出生的一代人成长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影片一开始,展现的是两个好朋友一起去寻找另一个失散已久的好同学,途中,开始回忆他们走过的大学生活。

  一个同寝室的同学非常奇特,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大学里的各种传统发起挑战。非常教条古板的系主任成了传统教育的代言人。填鸭式的教育严重压制着学生的创造性,那些充满个性和想象的学生遭到无情的打压和摧残。一号男主角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向学校的僵化体制发起挑战,闹出一个又一个笑话,让人在笑的同时,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产生深刻的思考。压制人性的教育使许多有才华的学生整天学着他们并不喜欢的专业,有些人在压力和打击之下,选择了自杀。

  大学后期,三个人在男一号的引导下,真正的发现了自我,挣脱了束缚,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一次紧急救人行动展现了自主学习的长处,女儿成功生产使系主任对这些淘气小子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多年以后,男一号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并找到了自己爱情。

  故事的结局虽然充满理想色彩,但从中可以看到当代印度人心中的梦想与渴望。

  整个故事非常好看,内容充实,批判深刻,风趣幽默,扣人心弦。影片将印度的传统歌舞和剧情进行了有机结合,感觉不再生硬,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使人心旷神怡。

  影片对现实社会中许多教育的弊端和社会的弊端都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这些现象,在中国也都存在,但我们却很少能看到类似水平的文艺作品。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电影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而我们,即使有类似的好作品,也很难有机会通过宣传部门的审核,让其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在这方面,中国的文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观看一个时代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特征。中国和印度一样,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数人都刚刚解决了温饱,都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充满了渴望,人们都呼唤着有更多好的文艺作品涌现出来,一个宽容的外部环境对好作品的出现,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呼唤禾苗成长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呼唤阳光和雨露。

  【篇七:《三个白痴》观后感】

  电影里的印度人表演确实很夸张,但夸张只是形式,任何电影只要内涵上面是庄重的,揭示的哲理是广泛可接受的,只要能让观众看到真诚的一面,就是好电影。一部好电影是需要一定的哲理作为支撑的,纯粹恶搞的电影是不会让人怀念的。

  《三个白痴》在诙谐中描绘出了印度现行教育体制的状况,跟中国教育现状挺像的,就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舍本逐末”,从表现上来说的“揠苗助长”,为了赚钱而上学,为了攀比而竞争,人们学习的动机不纯。

  我对印度的教育体制不了解,但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牺牲者,我也是有发言权的。现在的孩子太苦了,经历那么惨烈的高考,上了大学,出来后竟然仍是连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没有个明确的了解。学校只教给我们死读书不教我们去主动了解社会需求,了解怎么去运用书中知识,培养了大批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说实话,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学习行为本质上说,跟街上收破烂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garbagein,garbageout”。学校教育和社会基本脱节这是一方面的悲哀。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对于选择专业上的无能为力,不是我们选专业,是专业选我们,或者是我们在掷骰子。高校设置的那几百号专业,哪个高中毕业的毛头小子能够清楚是做什么的,选专业不就是在掷骰子吗?能否上那个专业,也不以你之前的相关积累作为决定因素,而以那些扯淡的语数外数理化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很荒唐,其实国外的做法已经是很好的参考了,人家高考只有选学校的担忧,进去后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才开始选择专业,只是我们所谓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跟不上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的步伐。可怜的同学们花了几年时间学语数外数理化,到大学几乎大多数知识被扔进了垃圾桶,然后努力学习大学专业知识,毕业后这些知识又被社会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到最后真不知道还剩下些什么,或许真的只剩下一颗冰冻的眼泪吧。

  《三个白痴》中有直面这些不合理的东西,男主角是个极其有个人信仰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反抗着不合理的制度,感染着身边同是受害者的同学们,他自信,聪慧,极具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他非常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身边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鼓励身边的朋友反抗不合理的现状,追求真我,虽中途会遭到好友的猜疑和背弃,但仍然坚持不懈的以事实证明打动对方相信自己。

  他的执着让人感动,他救了两个人,都是因为他的执着,他救了两个一般人觉得必定无救之人。

  他的感染力让人敬畏,他释放了两颗心,都是因为他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他释放了两个被束缚却渴望高飞的心,两个不敢正视自己渴望的人。

  电影有褒便有抑,电影的抑表现在对于那些死背书的人的讽刺,其实死背书的人只能说是可怜,倒不至于可恶,可恶的是那种自己明明是愚蠢的还嘲笑讽刺挖苦和自己不同的人,如果一个人死读书但有自知之明,懂得谦逊礼让,倒也不会让人唾弃。

  【篇八:三个白痴观后感】

  一部喜剧能做到有笑有泪已经算成功了,但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给予观众的还远远不只这些。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这一看似严肃的问题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得到了回答。这部电影讲述印度“清华”校园里发生的故事,老师和学生都值得一看。今天中国的教育正在陷入南辕北辙,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校园里学生的个性被忽视被抹杀,很少有教师认为个性其实才是一个学生未来安身立命的真正本钱。这部电影让人在笑声中陷入思考。

  光看《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中文译名,确实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事实上,“三傻”非但不傻,还各有天赋,他们“闹”的也不是好莱坞,而是帝国工程学院,一个拥有残酷竞争法则的小社会。开学第一天,校长就训话,“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它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它们会怎样?它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即使是印度最好的大学,也不过是希望培养出最会考试的学生,再拼命争取一份既体面又高薪的工作。而学生则沦为学习的机器、成绩的奴隶,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另一方面,家庭的压力也让人不堪重负,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家徒四壁的困窘,都逼着年轻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有人不择手段,有人甚至选择自杀。

  有意思的是,这些故事虽发生在印度,但在中国观众看来却感同身受。在应试教育的体系内,我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竞争,早已把“一个好分数、一份好工作”当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试问,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上大学对自己的意义?有多少人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呢?现实如此残酷,电影却让我们眼前一亮,男主角兰乔完全是个“异类”,他做什么事都不按牌理出牌,无视权威还爱耍小聪明,但每次考试都能轻松拿到第一,只因他“热爱机械”。在他看来,“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为了享受人生。”这简单的一句就扇了不少人的耳光。有了他的鼓励,好友法函也勇敢地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梦想,“爸,我做一名摄影师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不知那些习惯了为孩子安排前途的中国家长,听了这样的告白是否会有所触动。

  影片中,把兰乔视为眼中钉的查尔图是典型的“好学生”形象。在学校里,他把书本背得滚瓜烂熟,为了“第一”常常争得头破血流,毕业后的十年,他开名车、住豪宅、赚大钱,完成了当下中国最典型的“成功模式”。当他得意洋洋地去找老同学兰乔比拼时,却发现对方已经是拥有400项专利的科学家,而自己的饭碗还得仰仗对方的新专利授权。兰乔告诉他,“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有房有车是否就是成功的人生。当然,电影并没有因为这些思考就显得苦大仇深,相反,乐观、热情、快乐的情绪始终贯穿全片,充满印度风情的歌舞片段也令人沉浸其中。在无数场对梦想和未来的期待里,很多曾经的少年都做过这样疯狂、美好又不愿醒的梦。

  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故事太理想主义。因为在现实生活里,追逐梦想并没有电影里那么简单,成功的道路也不会像男主角那样一帆风顺。但电影不正是在替观众圆梦吗?当看到“三个傻瓜”做出种种疯狂之举,看到教导主任被气得眼斜鼻子歪,看到几个人终于艰难地取得一次次微小但意义重大的成功,很多人也许会为自己的青春释怀。

  当然,《三傻大闹宝莱坞》不是在教唆学生挑战老师。影片结尾,以“恶人”形象出现的教导主任终于肯定了兰乔的能力,但同时又指出了他的错误和自大。实际上,“三傻”中并没有彻底的坏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既有令人捧腹的段落,也有自杀等残酷场面。影片展现出大学校园里的死板和残酷,但同时又让观众明白兰乔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行不通。

  正是因为这样,《三傻大闹宝莱坞》才不是严肃枯燥的说教片,所有的道理都通过最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观众。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笑料和搞笑桥段,而且这些笑料绝对不会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和中国观众有什么距离。当然,也会有很多敏感多情的人在影片最后半小时里边笑边哭,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因为“三个傻瓜”的故事确实有让人笑着哭的魔力。

  这部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宏大场面,也没有胳肢观众或是做作煽情。而更像一部厚重而搞笑的百科全书,用乐观的态度调侃那些沉重不堪的话题,用简单的方式力图改变令人窒息的制度,最终以理想主义结束,在笑中带泪后你会思考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影片从开始到结果一直在扇印度填鸭式教育的耳光,“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你们会说这是‘良好的训练’,而不是‘良好的教育’。”并通过主人公兰乔之口提出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追着你”的人生哲学和求学态度,有力地反击了功利的教育动机和机械的教育制度。而这种态度却并不是来自于他的叛逆,而是他成熟的内心促使他做出来自心灵的选择。

  在电影里,主人公兰乔充当了一个理想的圣人角色——他聪明机智却谦逊平和,他待人真诚为朋友两肋插刀,他的善良和智慧抱得美人归,最重要的是不论他做什么都毫无功利心可言,宏扬个性、反对传统教育的结果是他获得了400多项世界专利……

  电影着力打造理想般的美好,也没有忘记揭露现实的黑暗。当贫富差距,自杀率,医疗保障等一些问题相继而出的时候,兰乔又为观众献上了心灵鸡汤:“All、is、well”,一切都会好的,这种积极向上的信念给了所有人力量和希望,最终所有的事情都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影片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残酷的现实和起伏的命运中,拨云见日般地让人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爱情、亲情,而这些美好感情也是实现理想的重要催化剂。

  影片最后,兰乔在世外桃园建立了一所乌托邦式的学校,没有贫富差别的阶级,没有价格标签式的爱情,没有迂腐的老师和呆板的制度,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跟随自己内心的方向,得到真正的自由。

【三个白痴观后感汇集】相关文章:

1.《三个白痴》观后感

2.《三个傻瓜》观后感

3.《三个和尚》观后感

4.《我是白痴》读后感

5.建国大业观后感1000字汇集

6.三个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7.《第三个人》观后感

8.历史经典谜语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