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首先很感谢李嘉诚基金会和学院,让我们11个同学能有暑期香港实习的机会,也感谢学院职业拓展中心和带队的老师为我们能够在香港顺利实习所作的各项工作,谢谢!
暑期香港实习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对于才刚刚适应香港生活节奏的我们,又不得不背上行囊返校,常会感慨时间为什么会流逝的那么快。回到学校的那一刻,亦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远离了香港。离开香港时,还是有点不舍,而让人不舍的原因是什么?
从香港回来后,每天围绕在大脑中问题:“在香港实习了一个月,学习到了什么”,问了自己良久也反思了很长时间,但始终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实习单位的负责人曾对我们说“你们来香港实习时间比较短,并不要求你们能够学习到多少东西,而是通过这一个月的工作生活,你们可以感悟到一些与之前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东西,那这次实习就是值得的”。说到这个方面,在香港生活了一个月我并没有什么大彻大悟,而一直浮现在自己脑中的是香港人工作时一丝不苟的样子和充满热情的工作态度,这难道是我这一次香港之行的最大收获?而在香港学习到的这种和内地太不一样的工作精神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本实习报告将分为三部分,一是香港印象,二是对工作内容的反思,三是结语,也希望能通过这三个部分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一、香港印象
在过关进入之香港后,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景色,一栋又一栋的建筑从眼前飘过,心中并没有特别多的新奇感。因为香港也是一个钢筋水泥的城市,与上海、深圳、广州等所谓的大城市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也就不会觉得香港有很特别之处。然而就在一个月后快离开香港时,心中却有点不舍。香港有什么让我有了这种变化?
或许香港人日常中的一幕幕场景能够给一些答案:香港市民一个接一个地在公车站或者地铁候车,后面来的人很自觉地往队伍后面走去;吃午饭时,人流量非常的大,但在茶餐厅门口却没有你争我抢,餐厅里面坐满人后则会很自觉的在门口排着队等着;在过马路时,不小心撞了别人,立马会微笑着道歉;在路上遇到困难,人们则会非常热心的给予帮助;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则会非常及时的道谢,同时亦会因给别人添麻烦而感觉不好意思……这些看似很普通,在内地也会很经常上演着,但这里面却似乎多了一份礼貌、友善。这是我对香港大众生活的初步印象,而紧接着为期一周的参观交流活动又会带给我什么?
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参观了香港立法会、廉政公署、平等机会委员会、强积金管理局、香港政府新闻处等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香港不同阶层的工作内容,而其中的交流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和香港新闻处副处长的交流活动。经过他的介绍,我们对香港的政府机构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政府新闻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重要组成机构。说到政府的新闻管理机构,我们则会很快联想到国内的一些政府机构,但它们的职能却完全不同。香港新闻处充当的并不是管理者,而它们对自己角色的界定是一个服务者,是政府与各传媒机构沟通的渠道,专门设立一个本地公共关系科。当媒体报道不利于政府的负面信息时,该处可以做的只是向各大媒体提供对这一事件的官方解释或者把这类信息快速的传递给行政长官或者相关的机构,它们不能发布行政命令阻止新闻媒体的报道。它们也没有自己的电视台,有的只是一个网站和一个之声,换句话说香港区政府掌握的舆论阵地非常的少。就此有同学提出疑问“当香港发生大事件时,比如SARS或者禽流感突然爆发,新闻处会采取‘捂盖子’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吗”。就此,该处副处长回应说“就算想,也没有机会。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从其他的媒体那儿获知相关事件的信息”。此番回答包含着什么呢?或许答案不言自明。
整一周的参观交流活动结束完后,有幸的做了一次义工。说到去做义工,一开始还是很兴奋的,毕竟在我们之前的生活中并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义工经历,有的话也是些简单的志愿者活动。当我们来到目的后,发现需要与一群不同年龄阶段的智障朋友一起玩。起初大家或许心里还有点接受不了,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分组时大家都因为“无奈”而一窝蜂地选择去跳舞,以避开和这群智障人士一起。当全部人离开前往跳舞的地方时,一个智障朋友就和社工说“你很惨呀,都没人愿意和你玩”,气氛变得有点尴尬。社工楞了一下,然后笑着回答道“那就我们自己玩啦,打麻将或者打牌呀”。听到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我良心发现,就很大声的说“我陪你们玩”。此时,有几个同学也留下来了。
开始时心里想着“这些智障朋友也怪可怜的就陪他们玩玩吧”。后来和社工聊天中,问了她一个问题:“在和这些智障人士的交往中,会不会因为沟通问题而烦恼?毕竟他们智力还是有一些欠缺,沟通会很麻烦”。社工却笑着回答“不会啊,我和他们在一起每天都很开心啊,而且是从上班的那一刻算起”。一开始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后来才渐渐地明白了。在与这些智障朋友玩的过程中,因为我们会和他们一起玩而很开心,没有计较起初的那一幕,在这一过程中我也觉得很开心。他们就像一群小朋友一样,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理解,彼此间不会有猜忌,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斤斤计较。这时的我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自由。心想这或许是因为生存的缘故,人们需要伪装自己、隐藏自己,最后连自己都忘了。想到这里冒出了一个问题“智障朋友可怜还是我们自己可悲呢?在问到社工“为什么会从事这个职业时”。她答到“因为从小就一直有做义工,自己也喜欢帮助别人,社会也鼓励人们这么做,于是慢慢地有了一种奉献与帮助他人之心”。回顾我们现在所被抱怨的社会,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回答中懂得一些什么呢?
通过回顾上面几个片段,或许多少可以明白香港让人留恋的不是它的繁华,也不是随处可见的名牌,而是它实实在在的“规范”与“秩序”及“自由”。同时,香港亦充满着一种乐施与善的文化氛围,而它也在深深的'吸引着我。
二、对工作内容的反思
实习的机构是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该机构是服务于香港的非政府组织,它并不直接向香港市民提供社会服务,而是管理和服务于其机构会员——香港401间非盈利机构,也会向政府提交社会福利政策建议书,为市民争取更多的社会福利。拿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却不听命于政府,这与我们内地有很大不同。
从上班开始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忙碌于工作中,工作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社联机构会员年报电子化,二是CSR可持续发展报告电子资源网。第一个工作内容主要是收集社联各机构会员的年度报告,一开始部门的负责人讲述了该项工作的背景和意义。在香港,加入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NGO都需要把一年来的工作及财务情况进行总结而形成年度报告并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外界了解该机构的活动及监督,以提高非盈利机构的透明度。而随着香港社会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媒介,越来越多的人是从互联网获得信息。为此香港社联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机构会员年报电子化”的计划。该计划主要是收集各机构会员的电子年报或者是将其纸质版的年报扫描成图片,并建立专门的网页把这些材料放在一起,提高非政府机构信息电子化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香港市民方便地了解到各非盈利机构的状况,让大家参与到香港非盈利机构的发展中,最终促进香港慈善事业。我们所做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也就展现出来了。
开始时我们的工作也相对简单一些,就是从那些同意参与这个计划的机构的网站下载其PDF格式的年报把他们转化为图片格式,并在电子表格上标注其是否有电子版的年报、下载了哪些年份的年报等,它能反映我们的工作进度。虽然第一个星期的工作内容大部分都是重复的,但两天内我们就把手上的表格处理完了,并及时把工作进度上报负责人。因为其他的表格还没收集回来,我们就在原本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并做一些细化。这时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收集那些已经同意参与该电子计划但其网站上又没有电子版年报的机构的信息。部门负责人建议我们直接去找那些机构的年报书籍并把它们扫描下来,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觉得这样做会比较浪费时间,于是就建议是否先发一封邮件给各机构询问它们是否有电子版的年报。如果有的话我们的工作量就会小很多,但同时我们也做好了应对措施:上社联的图书馆把能找到的机构会员的书籍的编号,并标注好,一旦它们回复没有电子版的年报,我们就能快速找到书籍并进行扫描。部门负责人听后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并让我们草拟了一封发给各机构的邮件,而恰好是这封邮件让我对面前的工作进行反思。
在草拟邮件的过程中,部门负责人并没有说明是写英文的还是中文格式的,而我习惯性地以在学校的格式及用语写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自己的工作环境:香港大部分使用英文进行书面的沟通和交流。即使使用中文,也是粤语式的中文,普通话的普及程度是比较低的,而我却使用的是普通话的用语,很显然这样写出来的邮件,香港人一时半会是看不明白的。虽然主管没有说我什么,但是从他抄送给我的邮件中看到,我们草拟的邮件还是更改了大部分的,或许我的帮忙会给他们添麻烦。这也就凸显大学生刚进入职场时因经验缺乏,而会以自己原有的习惯去适应一份新的工作。这恰巧是不利于个人在职场上的发展,对于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是一种警醒。
在社联工作了大概一个星期后,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接到了另一项工作——可持续发展报告电子资源网,该计划主要是为了方便香港市民了解“获得香港2011年度商界展关怀(CSR)标志”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各项努力,我们的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方式和第一项工作差不多,但该工作主要是面向企业。在着手做这项工作前,CSR的同事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该项计划产生的前后关联的事项,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了香港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举个例子,我们在处理一些公司的回条(用于确认获得CSR标志的公司是否参与该计划)时,需要从表格的最上面一直检查到页尾,每一项需要填写的内容都必须确认填写正确,如确认该公司的中英文名称,公司提供的下载地址是否能够直接下载到该公司的报告,其中年又分为中英文下载地址。因为该回条的下面有详细的说明,香港社联只能用该公司提供的网站地址上的资料,而为了确保正确性,必须登陆该公司的网站一一核对。各项信息核对完后,需要在该回条上注明有哪些问题,方便其他的同事在看回条时知道我们现在信息处理到了什么地步。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工作内容是最初的那一步。如果分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便会影响到其他人的进度,这时团队精神要求是很高的。
处理回条只是该项工作的一部分,接下来打电话给61家大型企业的工作。打电话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但那时它却成了我工作上最大的挑战。在普通话语境上应当是毫无问题的,但在香港使用的语言却是英语为先,粤语为辅,这让我有点难适应。虽然我们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但在工作场合使用英语却还是第一次,所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而一想到要打电话,我就会变得坐立不安,就算拿起电话也犹豫了好久,却始终未能按下号码。后来在和同事的沟通中说到了这个问题,他一直鼓励我说“没关系,尽量去试试,有什么问题你就马上和我说,我会及时过来帮助你的”。在他的鼓励下,我终于打通了第一个电话,情况还算顺利,也把打电话的主要目的说清楚了。第一次和其中一间企业的负责人打电话时,我还是紧张到说不出话来,等对方hello了很久,我也还没能反应过来。平时的我们以为打个电话没什么,但是当我们进入到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感觉却又是不一样了。这个时候我也曾嘲笑过自己,平时不是很大胆吗,为什么现在连打个电话也胆怯。后来仔细想了一下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我过于把问题放大化了,担心自己说不好英语或者粤语导致工作失败。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后面就会简单一些。
在打电话的过程中,还学习到一点就是香港人工作时的激情。当打电话给对方时,不管其职务高还是低,对方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充满着活力。同时会带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香港人工作时并不会把个人的情绪夹杂在里面,而是就事论事,职业操守和素质都相对很高,会让人感慨大公司就是不一样。反观国内不管是私营企业还是政府机关,办事情都得看心情。这对于我而言,让我认识到个人的职业操守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及反映出企业文化。提升个人的职业操守会有利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
虽然在实习期间工作内容不算是很多,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都是打着十二分精神去做事情的。因为我们知道在这里实习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会影响到以后的师弟、师妹们是否能在这个机构实习。在工作的过程中在保证质量时,追求速度。最终在实习结束前完成了部门负责人所交代的两项工作,实习也就画上了一个句号。
三、结语
在香港的这一个月里,虽然没有什么大彻大悟的人生经历,但最起码这段旅程带给了我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对社会有了一种新的认识。香港社会的成功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国现在也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在早期的香港出现过,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而在于市民与政府之间如何去解决问题。一个社会的前进程度与其制度和民众的素养有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其文化积淀的力量。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有着众多的优良传统,但回到今天的社会,还存在什么?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欺诈现象,各种暴力事件,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各种有悖于常态的事情,但面对着这些,可以看看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那时它们比我们还糟糕,社会贪问题更为严重,但他们成功地转型了。为什么?靠的是良好的制度和人们勇于监督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述求。也许这些感想和实习内容没有多大的关系,但这些也是我在香港实习期间的所想也算总结的一方面吧。
最后,再次感谢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和学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
【香港实习总结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香港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