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2 17:23:16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立方体的特征及其各部分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但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的长方体(实物出示),我们把这类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立方体.(板书)

  2、认识立方体的特征:

  (屏幕演示)把长方体的高和宽延伸,得到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叫它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板书)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正方体,然后也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提问:

  (1)正方形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面面积大小怎样?

  (2)正方形有几条棱?每条棱长度怎样?

  (3)正方形有几个顶点?

  (板书:正方体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每条棱长度相等)

  问: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屏幕显示)

  3、: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板书设计:

  正方体(立方体)

  面:6个面每个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棱: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顶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p.10~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一)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统计(二)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当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图形间隔排序的规律。

  2、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

  3、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小朋友已会按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排列。

  2.材料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粘纸。

  重点难点:

  1.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2.按一定顺序排序。

  活动过程:

  一、红黄椅子间隔排队,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宝宝们,你们看,今天的小椅子也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有什么颜色呀?那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不好呀?幼:红色、黄色、红色、黄色??.师:黄椅子和红椅子一个跟着一个排排队,好看吗?

  师:图形宝宝也想像它们这样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排队.

  二、图形排队,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1请小朋友找条小椅子轻轻地坐下来,图形宝宝来啦!

  2哪个图形宝宝来啦?出示圆形图形.来了几个.(1个)

  3、教师边放圆形边说:圆形宝宝请你排在小花后面,圆形宝宝后面跟着谁?同时出示三角形图片。三角形宝宝请你排在红线上,三角形宝宝后面跟着??.出示圆形

  4、圆形宝宝请你跟紧三角形哦夷,圆形后面会跟着谁呢?你们猜会是谁?(三角形)

  5、圆形和三角形宝宝怎么排排队的呀?(一个跟着一个)

  6、一个跟着一个,谁跟着谁呀,三角形跟着谁呀,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吗?(伸出小手说)

  7、谁排在最前面呀,圆形后面跟着谁呀,教师指幼儿念完,教师继续念空位的图形,哎呀,糟了,还有两个宝宝掉队了,我得赶紧把它找回来。

  8、手拿圆形和三角形,这两个调皮的宝宝,一起跑出来了,谁能帮助它们呀,像前面的圆形宝宝这样,一个跟着一个交替的排。

  9、请幼儿来操作,并集体检查。

  三、.游戏“什么图形不见了”

  1、记住它们怎么排排队的吗?小眼睛遮住,不许偷看哦,师将圆形藏入口袋。哎呀呀,哪个调皮的`图形宝宝藏起来了?

  2、集体检查,跟着幼儿找一找,边指边念。我们一起把它喊回来好吗?圆形宝宝快回来?

  3、小眼睛闭起来,请一幼儿将图形宝宝藏好,哎呀,这次哪个调皮的图形宝宝不见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把它喊回来,集体检查。

  四、儿操作“图形宝宝来排队”

  1.师:哎呀,玩到现在一直都是谁排在前面呀,三角形宝宝有一点点不开心了,它说圆形宝宝我也想排在最前面,你能让我排在最前面吗?

  2、师:圆形宝宝说,好吧,就让你排在最前面,不过要请你排在小红花后面,后面的宝宝都要跟着你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

  3、师:们猜三角形宝宝后面是??都排在什么上面。你们想不想帮助它们重新排一排?

  4、师:看一看上面有什么,长线是让谁站在上面的呀,帮助谁排在最前面呀。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一起开着火车到外面找找还有什么是一个一个排排队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认数

  一年级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概括分数可以化成小数的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并能正确的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2、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二、教学新课

  1、让学生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1/21/3.3/42/55/68/153/22

  5/82/97/101/129/144/253/40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三、引导观察

  (1)观察两个框内的分数,各有什么特征?(他们是最简份数)

  (2)把这些份数的分母分别分解质因数。

  (3)再次观察这些份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归纳

  (5)议一议

  (6)请每个同学举出两个例子,验证一下刚才概括的这个特征是否正确。

  四、应用这些特征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

  五、巩固练习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0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24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10-2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7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14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4篇05-09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5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