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9 07:50:08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结合“买文具”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含义与特征。

  2. 能认、读、写小数。

  学习重点:

  简单小数的读写

  学习难点:

  1. 小数意义的理解。

  2. 小数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说说你对元、角、分有哪些认识?

  2.你会读出下列小数吗?

  例: 每支铅笔0.50元(读作:零点五零元)

  每支钢笔 8.00元 每把尺子1.06元

  每个笔记本3.50元 每盒水彩笔 16.85元

  3. 你能用小数表示下列的'数吗?

  5元4角=﹙ ﹚元 15元9角=﹙ ﹚元

  二、自主学习新知

  1.认识小数

  ﹙1﹚教师出示“买文具”具体情境图,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多少。

  ﹙2﹚学生独立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

  每个笔记本﹙﹚元﹙﹚角 每把尺子﹙﹚元﹙﹚分

  每支钢笔﹙﹚元 每支铅笔﹙﹚角

  每盒水彩笔﹙﹚元﹙﹚角﹙﹚分

  ﹙3﹚学生自主认识这些小数

  ﹙4﹚师随机说明:像3.50,0.50,8.00,1.06,16.85……这样的数都叫做小数。

  ﹙5﹚同桌合作交流:观察小数,你能发现小数有什么特点?

  ﹙6﹚交流反馈小数特点。

  2.小数读法 ﹙1﹚ 自己试读小数16.85。

  ﹙2﹚ 学生合作互读小数:3.50,0.50,8.00,1.06

  ﹙3﹚ 学生自主归纳小数读法的要求。

  ﹙4﹚ 自我检测:读小数。

  0.02读作: 20.00读作:

  3、小数的写法。

  ﹙1﹚师随机提出问题。

  ﹙2﹚学生互相探讨小数的写法。

  ﹙3﹚反馈小结小数的写法。

  ﹙4﹚学生互读互写。

  三、老师根据学生互动结果进行课堂总结。

  四、检测达标

  1.基础达标题。

  找小数。﹙在小数下面画横线﹚

  2 3.2 0.02 1.00 50 10.00

  读小数。

  0.7 读作: 0.09读作: 10.02读作: 10.00读作:

  2.巩固提高题

  2元1角=﹙ ﹚元 7.52元=﹙ ﹚元﹙﹚角﹙﹚分

  50.50元=﹙ ﹚元﹙﹚角﹙﹚分 8分=﹙ ﹚元

  10元2分=﹙ ﹚元 1角5分=﹙ ﹚元

  五、拓展迁移

  小熊的妈妈带小熊到超市购物,他们买一支牙刷1.23元,一盒牙膏3.46元,聪明的你能否用你所学的知识算出小熊的妈妈一共花了几元几角几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垂直,会判断垂直现象。

  2、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应用垂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黑彩笔,三角板

  2、教师准备: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准备好的图)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引入,体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前两天我们开始学习有关线的知识,今天继续来研究。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作品中有的折痕是相交的,有的折痕是平行的,有的折痕虽然没有相交,如果想成直线的话,延长之后就可以相交。

  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可能是互相平行的,也可能是相交的。(板书:平行、相交)将黑板上的图调整为两行摆放。

  师:有关平行的知识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相交及有关的知识。板书:相交

  2、探索新知

  (1)认识垂直

  师:只要相交就会形成角,你能在③、④、⑤中找到这些角吗?这些角都是什么角,你能用三角板量一量吗?(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找角。边说边借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

  生1:③号中有4个角,这个比直角小,所以是锐角;这个比直角大所以是钝角。另外两个角和这俩一样。

  生2:④号中将折痕延长相交后也有锐角和钝角。

  生3:⑤号相交后形成了4个直角。

  (师在生叙述中将④号折痕延长并相交,⑤号中标出直角符号,顺便问:标出一个直角符号能不能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通过大家用三角尺测量,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有时形成钝角和锐角,有时形成直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垂直)将黑板上学生作品调整为三行摆放。(如下)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垂直?为了说着方便我们给直线标上字母ABCD。

  生:互相垂直就是AB垂直于CD,CD也垂直于AB。

  师:说的真完整,当直线AB和直线CD互相垂直时,我们说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可以写成AB⊥CD,也可以说直线CD垂直于直线AB,写成CD⊥AB,称直线AB是直线CD的垂线,直线CD是直线AB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常用字母O表示。(边说边板书:AB⊥CD,CD⊥AB)

  师:(指着③、④、⑤)这些都叫做两条直线相交,但哪个特殊?

  生:④

  师:为什么?

  生:因为④相交成直角了。

  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当相交成直角时,才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垂直要满足哪两个条件呢?

  引导学生总结:①要相交,②成直角。(补充课题:垂直)

  师:清楚的知道这两点我们就能很快判断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

  (2)选择判断垂直的工具

  师:那你觉得下面哪些物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讨论后汇报:书、三角板等可以。

  师:只要带有直角的物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判断垂直了。哪个工具更准确呢?

  生:三角板

  (3)判断垂直

  师:你们能用三角板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吗?互相垂直的标出直角符号。请你完成小篇子上第一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学生用三角板自己判断后汇报,①②⑤不是,③④是。

  (汇报时让学生在小黑板用三角板演示)

  师:有时只用眼睛看是不行的,需要用工具测量才是准确的。

  (4)找一找

  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有没有互相垂直的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多组互相垂直的边)

  师:即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现象?(学生找一找)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3、画一画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你们都学会判断、找垂直现象了,那你们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板就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呢?

  生在课堂练习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后教师黑板演示。

  师: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你们在画垂线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例如:在画垂线的时候交点处出现圆角的问题。

  师:谁有好方法要和大家分享吗?然后用课件演示垂线的画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向学生介绍其它画垂线的方法。

  (2)过一点A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师:老师要求大家通过一点A画直线AB的垂线,至于点A你是放在直线的`上面,还是放在直线的外面,大家自己决定。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下展示)

  你把点A画在什么地方?你怎样通过点A画直线AB的垂线呢?

  (分别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直线AB的垂线的同学上台演示。)

  师: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只有一条。

  4、巩固练习

  (1)出示一组平行线

  要求:请从一条直线上任意取3个点向另一条直线做垂线,并量一量这三条垂线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垂线段能做出多少条?(无数条)

  师:这条线段的长就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顺势引导学生说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发现来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解决问题:修路

  ①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到小木屋最近的路。

  ②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通向小河最近的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从蘑菇房到小木屋可以有许多条路,但只有一条是最近的;从蘑菇房到小河也可以由许多条路,但是只有与小河互相垂直的是最近的。从而体会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从一点向直线所引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5、课后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平行

  相交

  七、作业

  请你用正方形纸折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

  八、教学反思

  我按照原来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课后反思发现了两点问题:

  1、时间很紧张。练习刚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就下课了。个人觉得课一开始的折纸作用并不大,还浪费了点时间。

  2、相交与垂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78÷26×1425×(68÷17)

  1、先说一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它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C、讲授新课:

  例9:9.728÷3.2×7.5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例10:1.75×(24.42÷3.7)

  1、有括号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教师小结:通过小数乘除混合训练,你觉得与整数混合运算比较感觉怎样?

  D、巩固练习:

  4.8÷0.4×64.8÷(0.4×6)

  1、先让学生先试算,教师巡视

  2、抽两名学生板演。

  3、校对,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成两道文字题。

  E、课堂小结:

  1、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F、强化练习

  70.75×0.26÷6.57.36÷(3.2÷0.04)

  G、布置作业:

  P-38第二题和第三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为后面将求积的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进行对比做好准备,也利于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已唤起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知识经验,这里通过买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会和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结合实例体会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复习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注意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注重了让学生通过练习内化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了适时点拨和指导,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及时巩固

  1.课堂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题。

  2.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3-2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10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09-0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5

小学数学教案3篇05-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