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四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感知雷和闪电现象,对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见过闪电和打雷吗?
(播放打雷和闪电的视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觉)。
二、出示图片,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
1、教师:为什么会打雷和闪电?
小结介绍:雷雨常尝会在夏季发生。因为夏天空气急剧上冲,使得云朵里带有许多的.电。当云和云碰撞时,就会发生打雷和闪电的现象。
2、请幼儿想一想,在刚刚观看的视频里,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见打雷?
小结:先看见闪电,然后听见打雷。告诉幼儿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传播得要快,因此先看见闪电,然后听见打雷。
三、观看图片,交流保护自己的方法。
1、师生共同讨论:雷雨时自我保护的方法。
2、看图说说:下雨打雷了,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这样做安全吗?
(1)雷雨时,在家里的小朋友关上电视对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雷雨时,要把家中的电源切断,最好不要使用任何电器。因为电线受雷击后,很容易把强大的电流传到电器上,使电视机、电脑等电器发生爆炸或烧起来,造成危险。
(2)雷雨时,不能在哪里躲雨?为什么?
教师小结:雷雨时,不能在空旷的地方停留,更不能玩地上的积水,还不能在大树下躲雨,也不能在高压线附件走动。因为水、木、铁都会导电。
(3)雷电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教师小结:
雷电会击中人或动物,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现在人们在高楼上装有避雷针,使雷电不会击中高楼。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2、能团队合作,积极参与交流、竞赛。
【活动准备】
1、PPT《两支军队》的画面。
2、PPT关于迷彩服产生的介绍;各种有保护色动物的图片。
3、隐藏在背景里的动物图。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价值分析:导入主题,激发幼儿了解保护色的兴趣)
师:究竟谁能取胜?为什么?
小结:穿迷彩服的士兵隐蔽在丛林里,不容易被发现,服装的颜色掩护了他们。
二、交流讨论。
(价值分析: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及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1、集体讨论:
师:迷彩服是向什么动物学习的?为什么会向它学呢?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和它生活的环境很相近的颜色,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人们就是学习了动物的这种特殊本领。
2、小组闯关:
第一关:必答题
分两组轮流选题介绍各种动物保护色的知识。
第二关:抢答题
两组队长负责举牌,抢到题的队长和组员均可答题。
第三关:眼力大比拼
每组两张大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团队合作,比哪队找出藏在图片里的动物朋友多。
3、宣布闯关结果。
三、迁移经验。
(价值分析:——产生进一步探索人类向动物学本领的兴趣。)
师:动物的保护色真有用,人类从动物的.保护色中还学到了什么?
小结:动物利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人类根据动物的保护色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师:除了保护色的本领外,人类还学习了动物的哪些奇特本领呢?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虽然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这个原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幼儿比较容易地感知。本次科学活动,就是让幼儿通过动手实验,直观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以及空气的多少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活动目标:
1、实验探究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喜欢做科学小实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小相同和不同的玻璃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打火机、记录卡;
经验准备:提前与幼儿玩装空气的游戏,引导幼儿了解我们周围都有空气,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谜语: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蜡烛
2、点燃的蜡烛有什么现象?有什么办法让蜡烛熄灭呢?如果给蜡烛上面罩上一个玻璃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激发幼儿已有经验,进行猜想)
二、实验操作,探讨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一)实验一: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点燃蜡烛,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师幼共同做实验,验证猜想,交流发现。
3、师幼交流、讨论,梳理总结。
小结:实验发现,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二)实验二:实验感受空气的多少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玻璃瓶,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师幼交流、讨论,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发现小玻璃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玻璃瓶中的蜡烛后熄灭。这是因为小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短,就先熄灭了。而大玻璃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
(三)实验三: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长短、玻璃瓶大小的关系,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愿望
1、点燃两根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瓶,引导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幼儿动手实验,观察哪个蜡烛最先熄灭。教师巡回指导。
3、 师幼交流、讨论,梳理小结。
小结:同样大的玻璃瓶罩上长短不同的蜡烛,长蜡烛的先熄灭,短蜡烛后熄灭。也就是说,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长短、玻璃瓶大小有关系。
三、活动延伸: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
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引导幼儿回家或者到科学区操作验证,与同伴一起分享。
四、安全提醒
蜡烛虽然用处很多也很漂亮,但我们平时在家里千万不要自己点蜡烛玩火,那样是很危险的,要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中班的孩子对科学探索活动充满了兴趣,而蜡烛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但幼儿对蜡烛的使用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即使是家里有停电现象,为了安全起见,通常都是家长点燃使用的,但孩子对点燃后的蜡烛发生的现象比较感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2、通过幼儿自己亲自种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兴趣。
3、初步让幼儿尝试记录表的登记。
二、活动准备:
1、绿豆芽若干,绿豆种若干,花盆每人准备一个以及一袋土。
2、多媒体课件。
3、烧好豆芽的图片以及豆芽生长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视频展示:“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2、让幼儿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泡好的绿豆芽。
教师实物展示“泡好的豆芽与没有泡的豆芽有什么区别呢?”幼儿自由讲述,帮助幼儿了解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教师把已经泡好的`豆芽分别发放在每个幼儿的桌面上。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1、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怎样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2、演示豆芽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并提问:(第一天,我把绿豆放到水杯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绿豆变大了,长出白白的细芽,这是第几天啊?绿豆脱了绿色的外衣,这是第几天啊?豆辨分开,细芽长得更长,这又是第几天啊?豆辨长出紫红色,长出小叶子,你看到了吗?绿豆芽长得比水杯还高了,这又是第几天啊?生成的豆芽可以上桌了,小朋友们你瞧见了吗?)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1、“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2、出示烧好的豆芽图片,让幼儿看一看,并想象如果现在这些好吃的豆芽摆在你们面
前,你们想吃吗?从而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五)师幼合作种豆芽。
1、教师展示种植豆芽的成品让幼儿观赏。
2、教师讲解种植豆芽时幼儿该遵守的规则,并让幼儿轻轻的把自己的小椅子搬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开始种豆芽。四、活动延伸:“记录表的登记———豆芽的长过程”
1、教师展示图片“记录表的登记”,教幼儿自己种植的豆芽由自己来登记豆芽生长发芽的全过程。教学反思:《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让幼儿认识到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并能尝试设计对比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值得高兴的是每个幼儿都做了实验,这给课堂增添了许多精彩之处。因此可见,做好课前准备是多么重要!
不足之处:
1、在介绍豆芽的特征时只围绕了绿豆芽,其实还可以延伸到黄豆芽和红豆芽。
2、视频展示豆芽生长过程时,没有讲得很透彻,让幼儿没能理解清楚。
3、在幼儿种植豆芽时没有提前讲好规则,导致种植时秩序活跃了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7
科学教案07-26
【精选】科学教案10-17
科学教案【必备】08-14
实用的科学教案09-17
科学教案(荐)09-02
【精华】科学教案10-04
科学教案【精】12-08
(推荐)科学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