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2.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3.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的找出解答第二问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投影片出示(最好使用复合覆盖式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 [演示课件应用题]
(1)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2.导入语: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步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新授
1.讲解例5
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63页的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 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 4 商
除数被除数
1 24和3的积
1 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习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运用乘除法的综合知识提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除法的综合知识提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情景导入:
师:如果今天我们去游乐场,你们最想玩什么?
(让学生“玩”,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
生:小火车、碰碰车、游船、青蛙跳、卡丁车……
师:如果去玩,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伴随兴趣,引发学生对“玩”的思考,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利于学生独立编题,如何坐人——评出“小领袖”,如何花钱——评出“小管家”)
生:小火车4人/节、碰碰车2人/辆、……(如何坐人)
生:票价……(如何花钱)
2、提出相关数学问题:
A:买5张碰碰车的票需要多少钱?
B:24人能坐满几节火车车厢?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
生:因为一张碰碰车票是5元,5张是5个5元,所以5×5=25元
生:因为一节车厢坐4人,把24人按每节4人做,用除法24÷4=6辆
(3)、小结:
师:上面算式各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是乘法、一个是除法。
生:就来利用乘除法帮助我们解决去游乐场玩的`一些小事。
(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的重点,形成乘除问题的意识)
二、你问我答,师生同乐
1、师:根据如何坐人,如何花钱,结合我们的游乐项目编写问题,看谁能做大家的“小领袖”,“小管家”,组织好大家的游玩?
(要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编算花钱,还是编综计人数的)
2、学生独立编写问题。
3、师:我想你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证明自己有没有“小领袖”,“小管家”的能力了吧,请你的同桌帮你评评吧,请同桌列出算式。
(本课重点在于解决有关乘除法的简单问题,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只列式,不计算)
4、学生列出同桌相关问题的算式。
5、师:小组合作交流一下,评出本组“小领袖”(或)“小管家”。
(列算式情况是否正确,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成共识,列出正确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互助水平,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第2小题
盒饭每盒4元
小兔:我买2盒用了多少钱?
□○□=□(元)
狼:我用了24元钱,我花的钱是小兔的几倍?
□○□=□
小牛:20元我能买几盒?
□○□=□(盒)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交流
四、师生同乐,提升知识
三人击靶,靶环只有8环、9环,每人击三次,一人27分,一人26分,一人24分,
问:他们每次各得几分?
1、设计游戏:四人小组,一人持签,三人抽签,游戏3次,统计三人得的总分。
2、小组汇报结果
3、说出算式,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生:9×3
生:9+9+9
生:3个8同上
生:9×3—1(通过观察,学生得出,9比8 多1,所以26是3个9少1)
生:8×3+1×2(根据上面学生提示,9比8 多1,所以26是3个8多2个1)
五、练习总结,回归自然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第1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9 ÷3=48÷8= 27÷9= 49÷7=
16÷4=42÷7= 54÷9= 81÷9=
18÷3=54÷6= 63÷7= 4 ÷4=
6 ×7=36÷4= 12÷6= 7 ×9=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概括分数可以化成小数的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并能正确的'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2、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二、教学新课
1、让学生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1/21/3.3/42/55/68/153/22
5/82/97/101/129/144/253/40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三、引导观察
(1)观察两个框内的分数,各有什么特征?(他们是最简份数)
(2)把这些份数的分母分别分解质因数。
(3)再次观察这些份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归纳
(5)议一议
(6)请每个同学举出两个例子,验证一下刚才概括的这个特征是否正确。
四、应用这些特征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
五、巩固练习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07-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09-08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3-2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1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5
小学数学教案3篇05-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