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2 18:10:2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

  一、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二、学习对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背诵全文。

  水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

  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

  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梳理语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

  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

  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

  词语:·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

  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内容

  《秋水》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

  2、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学习方法

  1、积累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2、熟读课文以致成诵

  四、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

  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全文解析

  七、重难点

  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的构成:

  (1)动词(动宾)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忌不自信/毋吾以也/未之有也/莫已若/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 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北面而事之东面而视

  (2)介词(介宾)

  ①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吾谁与归

  ②一般词作宾语倒装是以谓之文也一言以蔽之

  4、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1)写景对比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秋水》课文说明

  课文节选自《庄子》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写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壮;第二句写河面宽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极言黄河之开阔。一、二两句同时也道出了河伯骄傲的原因。第三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写“壮阔”(一、二两句)与写“骄傲”(第三句)之间,有一个“于是焉”,强调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第四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文意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第五句写大海的辽阔,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与前“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深感自己渺小,然后向海神发出由衷的感叹。第六句用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强调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河伯的认识也不同了。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妄自尊大,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学案练习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

  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

  2、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伯夷之义(轻视)

  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我之谓说(说的就是我)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意思是(  )

  A、现在我要看到你是那样的困难。

  B、现在我想看到你,那是不困难的事。

  C、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的无边无际。

  D、现在我看到你,真是一言难尽。

  4、文学常识填空。

  《秋水》选自,庄子,名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与并称“老庄”。《庄子》又叫,是由所著。全书现存篇。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以天下之美     (  )

  ②野语有之曰     (  )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

  ④我之谓也      (  )

  二、综合园地

  6、请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7、与“莫己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A、秋水时至

  B、何陋之有

  C、顺流而东行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

  《秋水》复习练习题

  一、书下注释

  (1)节选自《 》。作者( ),( )时( )家、( )家,名( ),( )家代表人物。与( )被世人并称为“( )”。著作有《 》,亦称《 》,本文体裁是( ),寓言故事还有《 》、《 》、《 》、《 》。

  (2)秋水:( )。水,这里指( )。(3)时:( )。(4)灌:( )。(5)河:这里指( )。(6)涘( ):( )。(7)泾( ):通“( )”,( )。 (8)渚( ):( )。(9)不辩牛马:( )。辩,( ),现在写作“( )”。

  (10)于是焉:( )。(11)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己,( )。

  (12)欣然:( )。(13)东面:( )。面,( ),( )。 (14)端:( )。

  (15)旋:( ),( )。(16)面目:( )。 (17)望洋:( )。

  (18)野语:( ),( )。(19)闻:( ),( )。(20)莫己若:即( ),( )。

  (21)我之谓也:( )。(22)且夫:( )。(23)少仲尼之闻:( )少:( )作( ),意思是( )。 (24)子:( )。

  (25)轻伯夷之义者:( )。 轻:( )作( ),意思是( )。

  (26)长:( ),( )。 (27)大方之家:( )。方,( )。

  二、通假字

  不辩牛马 “( )”通“( )”,( )。 径流之大 “( )”通“( )”,( )。

  三、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 ( )。 (2)面:东面而视( )(3)闻:闻道百( )。

  以为莫己若者( )。 河伯始旋其面目 少仲尼之闻( )。

  天涯若比邻 (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

  (4)始:始旋其面目( )。 (5)之:野语有之曰( )词,代指( )。

  始吾弗信( )。 我之谓也( )词,无实义,( )。

  (6)于:至于北海(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表( )。

  四、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古义:( ); 今义:( ),泛指( )。

  (2)于是焉 古义:( ); 今义:( )。

  (3)至于北海 古义:( ); 今义:( )。

  (4)东面而视 古义:( ); 今义:( )。

  (5)大方之家 古义:( ); 今义:( )。

  五、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时:( )词作( ),( )。

  2、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 )词用作( )词,( )。

  3、顺流而东行 东:( )词作( ),( )。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 )词的( )用法,( )。

  5、轻伯夷之义 轻:( )词的( )用法,( )。

  六、成语

  ①( ):原指( ),今多比喻( )。

  ②( ):( )。

  七、主旨

  ( )

  八、思考题

  (1)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 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3) 河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 你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秋水》课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填空:

  (1)庄子,名 ,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 是庄子所作。

  2.解释加点的词语: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不辨牛马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始旋其面目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伯夷之义者 子之难穷

  则殆矣 大方之家

  3.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日 ( ) 我之谓也 ( ) 少仲尼之闻 ( )

  泾流之大 ( )

  4. 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古:   今:

  (2)至于北海 古: 今:

  (3)于是焉 古: 今:

  5..一词多义

  始 河伯始旋其面目 见 不见水端

  始吾弗信 见笑于大方之家

  闻 闻道百 面 东面而视

  少仲尼之闻 伯始旋其面目

【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上册语文教师教案02-15

一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08-20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2-2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6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27

二年级语文上册《风》教案01-23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4

一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教案02-22

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06-27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