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七年级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

时间:2023-11-21 16:02:2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2.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课堂教学过程:

  一、运用实例 导入新课

  引例 一个长方形鱼池的长比宽多2米,如果鱼池的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那么这个鱼池的面积将增加39平方米,问这个鱼池原来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然后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同学们在什么地方有问题?

  要解方程(x+3)(x+5)=x(x+ 2)+39必须将(x+3)(x+ 5)、x(x+2)展开,然后才能通过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整理,这里需要要用到整式的乘法.(写出课题:第七章 整式的乘除)

  本章共有三个单元,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这与前面学过的整式的加减法一起,称为整式的四则运算.学习这些知识,可将复杂的式子化简,为解更复杂的方程和解其它问题做好准备.

  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首先必须学习幂的运算性质.(板书课题:7.1 同底数幂的`乘法)在此我们先复习乘方、幂的意义.

  二、复习提问

  1.乘方的意义: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乘方,即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 (2)a3; (3)(a+b)2; (4)(-2)3; (5)-23.

  其中,(-2)3 与- 23 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 与- 24 呢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am+n, 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计算:

  (1)107×104; (2)x2·x5.

  解:(1)107×104=107+4=1011;(2)x2·x5=x2+5=x7.

  提问学生是否是同底数幂的乘法,要求学生计算时重复法则的语言叙述.

  课堂练习

  计算:

  (1)105·106; (2)a7·a3; (3)y3· y2;

  (4)b5· b; (5)a6·a6; (6)x5·x5.

  例2 计算:

  (1)23×24×25;(2)y· y2· y5.

  解:(1)23×24×25=23+4+5=212.(2) y· y2 · y5 =y1+2+5=y8.

  对于第(2)小题,要指出y的指数是1,不能忽略.

  五、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六、作业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2

  教学目标

  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法则,会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基本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的推理过程及运用

  难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表示什么意义?(是乘方运算,表示10个2相乘;也可以用来表示运算的结果)

  2.下列四个式子① ,② ,③ ④ 中,运算结果是 的有哪些?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幂只有当底数相同时才可以乘起来,同时初步感受计算的方法)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 米,若一年以 秒计算,那么光走一年的路程是多少米呢?

  学生列出式子 。这个式子怎样运算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你能计算出 吗?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那么 等于多少呢?更一般的, 等于多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发现运算的方法了吗?

  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用公式表示是: (、n都是正整数)

  动脑筋

  当3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怎样用公式表示运算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解答,最后教师总结: (,n,p都是正整数)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1) ;(2)

  分析: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强调初学时要注意弄清楚计算的步骤。

  例2 计算:(1) ;(2)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题意在进一步训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法则进行计算,点评时要强调对法则的运用。

  例3 计算:(1) ;(2)

  学生解答并讨论,教师注意拓展学生对法则的运用,培养符号演算的能力,指出公式中的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或式子表示的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计算:

  (1) ;(2) ;(3) ;(4)

  2.计算:

  (1) ;(2) ;(3) ;(4)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3. 计算 ;(2)

  4.制作拉面需将长条形面团摔匀拉伸后对折,并不断重复若干次这组动作. 随着不断地对折, 面条根数不断增加. 若一碗面约有64 根面条,则面团需要对折多少次? 若一个拉面店一天能卖出2 048 碗拉面,用底数为2的幂表示拉面的总根数。

  (用以提升学生运算的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五、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如:对法则的理解,解决了什么问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探索规律的数学思想等等)

  六、布置作业

  教材P40 第1题,P41 第12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3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幂的概念,具备了幂的运算的方法,为本课打下了基础,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而本课内容又是学习整式除法及整式的乘除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进行体会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背景中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解释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索及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幂的意义,将同底数幂相乘转化为几个相同因式相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归纳,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旧知链接、情境引入、归纳法则、探索拓广、反馈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旧知链接

  活动内容:1、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方,那么乘方的意义是什么?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课前将数学符号表述写黑板上,上课只口答文字描述。)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54,x3 ,(-2)2,-22 。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

  3、 2m×2n等于什么?(1/7)m ×(1/7)n呢?(-3)m×(-3)n呢?(m,n都是正整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及重视算理的习惯。

  第三环节新知探究,归纳法则

  活动内容一:你能用字母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并说明理由吗?

  (1)将引例中的各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字母算式。

  (2)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3)试猜想:am . an=( ) (自主完成改写算式,观察思考,并进行猜想,发表见解。)

  (4)验证你的猜想。

  (5)小结归纳法则。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用进行验证。对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用语言、数学符号两种方式表述,便于理解和记忆,互相补充。)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 an=am+n(m,n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小结归纳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符号、化归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二:am · an · ap等于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am· an· ap = am+n+p

  法则应用注意事项:(1)等号左边是同底数幂相乘法。

  (2)等号两边的同底相同。

  (3)等号右边的指数等于左边的指数和。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等整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同底数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时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也成立,培养学生的联系拓广能力。

  第四环节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一:

  例1、计算:(1)(-3)7×(-3)6(2)(1/111)3×(1/111)2

  (3)-x3.x5(4)b2m.b2m+1

  (学生口述计算的每步过程和依据,师板书(1)解题过程。强调运算方法;强调字母a的`指数;强调括号问题。其余自主完成计算,板演练习。集体讲评纠错。)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步骤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算理,并深刻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达到熟练、准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目的。

  活动内容二: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s.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独立审题,认真计算,交流讨论,发表见解。小组内交流方法。小结归纳,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用心审题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课本随堂练习

  1.计算:

  (1)52×57;(2)7×73×72;

  (3)-x2·x3;(4)(-c)3·(-c)m.

  2.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4×109次运算,它工作5×102s可做多少次运算?

  3.解决本节课一开始比邻星到地球的距离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自主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尊重他人意见,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及哪些数学思想?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评价,大胆发表见解和疑问。)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整理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7.1A组1.B组1、2、3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给他们时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整体的数学思想,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努力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课上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展示学习效果,教师只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点拨部分难点即可。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相关文章:

《鸡兔同笼》教案09-22

小数乘法优秀教案08-04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1-03

8的乘法口诀教案08-06

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法04-11

五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教案08-26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09-29

《乘法简便运算复习》教案09-07

—学年下学期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数学学期教学目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