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时间:2023-12-04 16:02:0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材说明:

  教材先出示有各种小动物的实际场景图,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分类整理。通过分类整理成象形统计图,让学生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习统计时,要引导他们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经历把整理出的数据用图表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经历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从中理解并掌握一些有关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己动手统计,在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是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2、感受数据的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大象奇奇也要过生日了,他还想跟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一起过生日呢,你们愿意吗?看,奇奇来了。(大象: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过生日。待会儿还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小动物们戴着头饰唱生日歌边依次入场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现在容易数得清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二、展开新课:

  1、初步认识统计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怎样排队比较整齐又容易看出每种动物有几只?

  学生上台操作。引导学生排不同的队形。

  师:小动物们还带来了他们的照片,你们也能像刚才一样给他们分组排列吗?

  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手动手理一理,贴一贴。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可能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整齐、漂亮作为评价标准,恰当地评价同学的作品。适时引出课本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

  2、尝试统计鲜花

  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带来了好多客人的情况。我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还给大象准备了生日礼物呢!你们准备了什么呢?生答。原来是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你能告诉大象有哪些颜色的鲜花吗?生出示鲜花图片并介绍。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整理,粘贴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并统计出鲜花的数量,然后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哪种贴法最清楚,最容易看出花的多少。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书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举书本向老师、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表意见)

  三、巩固拓展:

  1、统计水果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看,大象奇奇跑来感谢你们了

  大象:谢谢你们的帮助。我想买些水果给你们吃,你们爱吃什么水果呀?学生交流。

  师:水果店里只有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大象不知道哪些水果多买一些?哪些少买一些?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用小组统计的方法。

  师提出活动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选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交流,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一起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师:小朋友,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大象,你现在知道买哪些水果了吗?

  师:小朋友还为大象准备了一首动听的歌,现在就表演给大象听好吗?

  生表演唱: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

  师:大象,你下次还愿意来我们一(3)班过生日吗?

  2、统计各小组得的智慧星的数量。

  谈话: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很多同学得到了老师颁发的智慧星,为自己的小组争得了荣誉,那么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小组是冠军呢?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生:统计每组有几颗智慧星。)

  教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两名学生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星情况。评出冠军小组。

  3、课堂小结: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生自由交流。

  你们想得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统计的情况,好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90—91。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设计理念:课堂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习“猜测—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在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得出可能性相等的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故事导入,复习旧知1、教师讲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在地主巴依老爷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小气的巴依不想付工资给阿凡提,于是想了个歪主意。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这儿这两张纸条让你抽,分别写着“付工资”和“不付工资”,如果你抽到哪一张,我们就按哪一张上写的办,你还是有一半机会的哦”。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怎样想?(引出“可能”)

  2、复习“一定”“可能。”

  (1)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袋子,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一定摸出是红球)

  (2)往口袋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从这样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

  3、揭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学生说想法。(引出“可能”)学生回答。(一定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黄球)二、活动体验,感受过程1、摸球游戏

  2、小结并揭示学法

  1、摸球游戏

  (1)猜测出示透明袋子:袋子里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遮住眼睛从这个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多少次?学生自由猜测。

  (2)验证: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测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

  游戏规则:

  1、摸前先把袋中球搅一搅,然后转过脸去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出后回头看一看,给大家看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把球再放入口袋中,按这样,大家轮流摸,一共40次。

  2、组长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摸完后,组长填写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4、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

  怎样用画“正”的方法来记录,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教师在黑板演示一下。

  活动体验:

  (3)归纳小组汇报统计结果,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填写。红球黄球合计红球黄球次数提问:统计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测差不多吗?我们将各小组结果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继续摸下去,摸到红球的次数和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2、小结:说明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问:

  (1)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摸球的.结果的?你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好不好?

  (2)记录之后我们又对数据作了怎样的处理?可见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通过试验和统计得到什么结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猜测————验证————结论过渡:想不想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做第二个游戏?二、抛小正方体教师出示两个面上都有1、2、3的小正方体。

  游戏规则:

  1、上抛小正方形,不宜太高,看落下时“1”“2”“3”朝上的次数,大家轮流抛,一共30次。

  2、组长派一人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抛完后,派一人填写记录表和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各组汇报,学生上台填入数字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在每个数字个数相同的情况下,抛的次数越多,数字123朝上的次数越接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出来)学生回答(摸一摸验证)

  活动体验:

  学生分组试验,填写统计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6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统计图的重要基础。这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统计的相关知识是一个体系,前后的知识关联性比较紧密,所以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师巡视指导。

  小组长汇报:

  一组: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进行分类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使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

  二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出生年月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

  三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同学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同学们按喜欢足球运动和不喜欢足球运动两类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点线图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喜欢足球运动的有15人,不喜欢足球运动的有30人。

  五组:……

  集体评议。

  2.复习根据统计的结果,并参照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我们整理的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

  生1:从男生和女生统计的结果来看,我知道了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生2:从同学们喜不喜欢足球运动这份数据来看,我发现班级里喜欢足球的人数不多。

  生3:……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同时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教案】相关文章:

《统计与概率》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09-27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09-08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10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3-20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02-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