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优选)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一颗星的颗。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3.理解马丁·路德·金在文中所表述的和平斗争主张。
4.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简介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
2.教师课堂播放课件《马丁·路德·金》和《我有一个梦想》的音频片断。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怎样划分本文的演讲思路?
讨论后明确: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7-16)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第三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第一部分是这次游.行活动的原因,也是演讲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这次活动的策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
2.《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特征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构成了演讲词《我有一下梦想》的灵魂。充沛的情感是这篇演讲词的主线。演讲者从“结束种族奴役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国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兑现诺言的义正辞严,到“我梦想着”的灿烂前景;把梦幻、新曲、圣歌综合起来,寄托了演讲者悲愤与热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在与听众的心理中回荡,明确的斗争原则,切身利益的呈现,美好未来的展望,都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三、具体研习
1.演说辞开篇阐明了“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说这是保障黑奴权利的一部法典。作者高度评价了宣言的巨大意义,说它“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样,作者首先为黑奴争取民权自由运动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说明美国自颁布宣言以来,黑奴就应该而且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将美国政府置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境地,也为以后的斗争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
从内容上看,在阐明宣言的意义后,作者笔锋陡转,向人们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国让人失望的现实,“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黑人的这种悲惨的处境与首段中宣言的光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比之下,文章自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增强了对敌的战斗力和内容的感染力。
2.由演讲辞第二部分能看出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吗?
明确:能。第二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第7段至第8段),提出斗争原则和对白人的态度。斗争的原则是不使用暴力。这和马丁路德金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对白人的态度,不应该全不信任,因为普通白人的命运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第二层(第9段到第14段),指出斗争的目标:黑人获得自由,争得正义的权利。这一层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飞瀑直泻,表达了黑人争民权,争平等,争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第15段至第16段),指出坚定的信念。斗争是长期的,不是这一次游.行就能解决的,黑人的境遇也许暂时还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只要我们怀着不变的信念和热忱,坚持下去,正义的愿望终会实现。
更大的情感伤害;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达到的目的绝不含糊;信念――长期斗争才能成功,胜利总会实现;激情――蕴含着理性的导向,因为斗争仅仅有激情没有理智往往失败。
3.本文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明确: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7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是一篇演说辞,作者面对着集会群众充满了热情,但激昂的情绪并没有使其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紧围绕着争取黑人民权这一中心,先谈美国让人激动的历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让人失望的现实,由现实中政府兑现诺言的紧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梦想。全文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整体性强。其冷静深入地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使得文章周密老到,无懈可击。
2.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极富特色。马丁·路德·金有着“黑人之音”的美誉。他的这篇演说文字生动流畅,语调热情,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尤其是演说中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显示出作者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作者把美国应该履行的义务比喻成“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被退了回来,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虚伪与可鄙。“我梦想有一天”五个连续的排比段落使得这篇演讲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感情色彩,气韵流转,一气呵成。这扎根于美国现实中的梦想是那么亲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黑人群众渴望自由平等的.心声,也增强了人们为民权而斗争的力量。
五、小结
这篇演说辞蕴含了作者的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的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六、扩展阅读
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
[美]理查德·尼克松
因为你们的成就,使天空也变成了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当你们从宁静海对我们说话时,我们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获得和平和宁静。
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为一体,他们对你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也与我们共同祈祷,祈望你们安返地球。
欣赏提示:
1969年6月19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点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6月21日,乘坐该飞船的两位美国宇航员首次在月球上登陆,开辟了人类历史性旅程的新纪元。尼克松的这篇演讲,就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之际,通过电视向他们发表的。
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是当今世界的政治领袖们发表的最有特点的演讲之一了。说它最有特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简短,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句话;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两位地球人发表的首次讲话,虽然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得很珍贵。我们说这篇演讲很有特点,主要是因为尼克松抓住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珍贵时刻,把对这位宇航员的讲话,扩大到以全体地球居民为对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中,谈“天”说“地”,从月球上的“宁静海”,谈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宁静”,使听众不由自由地产生某种联想,不仅借机炫耀了美国的科技实力,而且宣扬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鉴赏训练:
假如有一天,你作为中国首位登上月球的一名科学家,请你对全国乃至世界发表演说,你将怎样演讲?你能围绕这个主题撰写一篇精短的演讲词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 笞(chī) 因利乘(chng) 万乘 (shng)之势 将(jing)数百之众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四、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②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五、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反复朗读,理解寓言的含义。
能力目标: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情感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含义。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反复朗读《白兔和月亮》,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白兔和月亮
周国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二、朗读《白兔和月亮》,整体感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掌握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由地散读,讨论理解寓意。
思考1: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第二问,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思考2: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围绕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不鼓吹一无所有。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讽刺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
思考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正确面对得失,把握人生态度。
思考4:由你读到的这个故事思考:什么是寓言?
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短小而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中,就叫寓言。
基本特征:象征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四、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五、感知语言: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让学生试着仿写,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句子。
1、 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色。
2、 _______________无忧无虑的嬉戏。
3、 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地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举世无双。
5、 _______________一扫而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
2、概括人物特点,合作交流,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彼此对应、对比映衬的写法;
3、试写空城计用意,转化语言,推荐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 齐读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 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过渡:同学们知道吗?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学了三篇文言文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在自学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呢?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看课下注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 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过渡:大家到底理解得怎么样,是否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呀,老师挑几个难理解的句子考考大家,怎么样? 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谁来讲? 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多次被艺术家们搬上了荧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电视片段啊?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国》,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着,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乐于和同学交流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围绕这两颗星,我国劳动人民为它们创作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是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各段表示时间的词句,试着理解该段大意。
3、学生汇报。
板书:
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一天一天从此以后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一句话简单讲述该段大意。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五、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六、作业
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从相识、被迫分离到一年一次鹊桥会的全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逐部理解,深入体会。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板书: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结婚→生儿育女→老牛诀别
2、你能够利用文章中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吗??
(指导学生抓住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
3、教师引导:故事中的角色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们喜欢这则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
板书设计: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 结婚 → 生儿育女 → 老牛诀别
哥嫂待他不好 老牛指点男耕女织 话别留皮 趁机抓走 鹊桥相会
照看老牛周到 相识成婚幸福美满 天河相隔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章的细节,如“披上的牛皮没有能量,怎么能够把他们三个人带上天空呢?”“为什么不能够从天河上飞过去?”“披着牛皮飞不过天河,为什么喜鹊能够飞过?”等产生质疑,说明学生对民间传说并不够了解。
2、让学生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但学生囿于条件所限,无人给他们讲,也鲜有接触的机会。
语文教案 篇7
【课堂整体设计思路】
本文系该届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文言知识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学习之趣、语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于以上三点,第一课时将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点,来感性认知古文。字字落实及当堂成诵的教学环节将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课题
《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简要概括。
3、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
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
二、说趣
(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三、投影
“文学常识”
“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文字注音”。
四、投影:“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五、概述文意
(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六、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七、投影
1、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2、主要内容。
3、方法:
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八、投影:“同心圆”
想象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7-22
[优选]语文教案04-14
语文教学教案01-29
语文教案[荐]02-10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06
实用的语文教案11-04
比尾巴语文教案11-02
语文教案(通用)08-06
语文教案(集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