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

时间:2024-06-06 16:38: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字经》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1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音乐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复习旧知。

  二、诵读感悟

  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来讲一讲吧!(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只有知道这些,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他们的方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今天学的《三字经》中的典故,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音乐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复习旧知。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来讲一讲吧!(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只有知道这些,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他们的方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今天学的《三字经》中的典故,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第三课

  教学内容:

  《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三字经》部分内容。

  3、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对《三字经》内容及含义的理解,学习《三字经》中有积极意义 的内容。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

  教学模式:自读感悟、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复习旧知。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来讲一讲吧!(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只有知道这些,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他们的方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今天学的《三字经》中的典故,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三字经》教案2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讲解这几句的意思。

  (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三)扩展活动: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不抢先,能让人,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

《三字经》教案3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 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三字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

  学生会判断《三字经》中的精髓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演讲与名言推荐。

  1、 课前演讲《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2、 演讲评分

  3、 名言推荐。

  二、 导入。

  师:“常回家看看”不仅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而且还唱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那就是对家的重视。《三字经》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夏传子家天下”。今天,让我们再次学习《三字经》,再次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 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

  1、 提出要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背诵,并简要阐述喜欢的理由。

  2、背诵《三字经》片段并简要陈述理由。

  四、要求学生谈谈学习《三字经》后的收获。

  1、提出要求:请学生结合《三字经》的内容,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2、 学生谈收获。

  学生1:九峰人的座右铭是“先成人再成材”,这句话说出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和“孙康映雪”等典故教育我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多交良师益友,努力学习。学了《三字经》,我还知道: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连动物也不如。

  学生2:《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这句话就是:“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这句话告诉我们:勤劳就有功效,嬉戏是没有益处的,应该警惕自己,时时勤勉用功。读了这句话,我懂得了凡是勤恳学习的人,一定会有进步。如果怠惰嬉戏,不但没有益处,而且还会有损害,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生3:“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启示。如果一个人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不懂礼的话,就会容易说错话,如果懂得礼节,大家便乐意和你为友,并且尊敬你。我们现在求学,常常与老师亲近,要学老师良好的言行,功课上有疑问要请教老师,不要和老师疏远。对于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学,要与他们和乐相初。

  五、拓展阅读,并让学生尝试写《三字经》。

《三字经》教案4

  一、教材简析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全书的主旨在于传授儿童做人的基本道理和一些历史文化常识,同时启发学生要勤奋学习,指出学习对于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童蒙读本,幼儿园大班下册第八讲“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授课时间为2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背诵“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并理解期中的含义。

  2、懂得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难点:背诵并理解所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谈话法:由师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3、游戏巩固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快乐巩固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

  师:认识它吗?(蚕)

  谁知道它有什么本领?

  2、(1)蚕

  小朋友现在开始学习就像是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多学些本领,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教学反思:

  我选择的《三字经》教学内容为大班下册第八讲“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之所以选择这几句是因为它对幼儿园孩子而言比较容易理解,有蚕宝宝,小蜜蜂,比较贴近生活,也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

  教学以图片导入开始,吸引了孩子的`兴趣,通过谈话、讨论说明了蚕、蜜蜂对人们的用处,引申出三字经“蚕吐丝,蜂酿蜜”,从而,转到小朋友的本领有哪些?通过设置问题如果小朋友不学习会怎样?引出句子“人不学,不如物。”然后由指读、编律动、游戏诵读,巩固所学知识。最后以谈话法回到主题,好好学习,珍惜时间,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结束课程。课堂上,孩子兴趣很高,积极配合,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初步背诵,教学目的达到,课堂效果良好,但还出现一些问题,在前半部分讲解时语速太快,孩子理解不透彻,活动中孩子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出现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我

  们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灵活的课堂教育机智,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三字经》教案5

  教学目标:交流《三字经》的诵读与理解,激发学生爱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三字经》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二、小结: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

《三字经》教案6

  教育目标:

  1 通过“三字经”的积累、挖掘,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扩大视野,提高素质。

  3 勇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准备阶段:

  背诵“三字经”中的一些内容;为“三字经”中喜爱的故事绘制插图;创作“三字经”。

  实施阶段:

  甲、乙:《“三字经”伴我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人生篇

  甲: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难,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藏。其中,许多引人深思的名言,正是他们人生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让我们共同吟诵《三字经》的一些内容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乙:《三字经》中都蕴涵着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杨楚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于砚颖(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马晓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王都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班主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二、道德篇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传统美德都有哪些吗?(指名回答)告诉你们吧,《三字经》里就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呢?

  乙:请听故事“孟母三迁”。(过雨嘉)

  甲:孟子有一个深爱他的好母亲。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爱表现在父母身上是那样的真切。父母的爱是遮雨的伞,父母的爱是一阵清凉的风,父母的爱是滴落的泪水……你们知道吗,在法国,也有一个“孟母择邻”的故事呢。请听《“孟母择邻”在法国》(麦嘉琳)

  乙: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黄香温席”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吗?那拳拳的赤子孝心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欢迎潘泽航同学为我们讲“黄香温席”。

  乙:我想问问大家,作为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甲:晚辈孝顺长辈的一片赤子之心令我们感动,长辈教子有方的故事又让我们深知父母的一片苦心。兄弟姐妹之间又应该是怎样的爱呢?请看《孔融让梨》。

  乙:同学们,让我们努力成为一名拥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好少年吧!请听三句半《人生美德》

  三、学识篇

  甲: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积极地学习,不断地总结,才能获得成功。我们班的许多同学被“三字经”中一个个酷爱学习的人物所感动,还为这些人物的精彩故事配了插图呢。请同学们快快欣赏吧!

  张曦月(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毕磊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王佑安(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张金旋(若梁□,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四、创造篇

  甲:人生如一本书,愚人哗啦啦地翻过,而智者潜心细读……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字经》,讲了《三字经》的小故事,让《三字经》指导我们天天进步、健康成长吧!让我们畅谈自己的创作的《三字经》吧!

  五、班长总结

  同学们,在这次《“三字经”伴我成长》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三字经,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的三字经。这只不过是活动的刚刚开始,我们还需把这项活动延续下去。让“三字经”指导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爱学习、勤劳动、身体棒的丁香好少年吧!让我们共同吟诵“少年丁香说”。

  六、班主任讲话

  我丁香, 前汇文。历史久,人才出。

  有温情, 环境美。重素质,活动多。

  服装展,赛娇艳。春秋游,长见识。

  剧场里,增修养。游园会,比技艺。

  运动场,都争先。学历史,展未来。

  师生们,齐努力。丁香花,更灿烂。

  结束: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二(3)班主题班会《“三字经”伴我成长》到此结束。

《三字经》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篇课文。背诵《三字经》节选。

  2,会认至少十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在读文中理解课文,利用插图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懂得一些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几本书的节选。

  (二)通读古文:教师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通读这组文章。要求:正确,流利。

  (三)交流整体感受:读了这组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四)品析赏读:你最喜欢那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总结体会,整合感悟:学生带着各自对文章的感受,再次通读本组文章。

  (六)字形的记忆与书写指导:

  1,在这组文章中,你又认识了哪些字

  2,出示本课的六个生字,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如:非字,学生可能会说:非字像个梯子,把梯子一分为二,再反过来拼装而成。

  (七)总结与延伸: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蒙学读本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今天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同学们课下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诵读。

《三字经》教案8

  教学内容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

  二、 理解句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 指名读,正音。

  3. 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 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三、拓展阅读

  1. 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苏洵壮年好学》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总结延伸

  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的。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三字经》教案9

  【教学资料】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原文,积累语言。

  2、明白《黄香温床》《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孝敬父母,互相谦让是传统美德。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

  3、培养学生“感恩、爱”完美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学习古人的孝敬父母。互相谦让礼仪道德。

  【教学准备】

  1、《黄香温床》《孔融让梨》配音动画课件。

  2、《三字经》朗读录音。

  3、学习资料的课件设计。

  4“经典诵读能手”头饰、“经典诵读小名星”头饰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黄香温床》《孔融让梨》的故事吗想看一看吗

  2、播放《黄香温床》《孔融让梨》动画课件,要求学生认真看,用心听,用脑想,能说出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各做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看完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这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的片段资料,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原文。

  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二)诵读感悟

  1、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学生自由读,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龄、能、融、染、犁、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读熟读顺。

  4、看大屏幕个别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布置诵读评比规则。

  5、师提示,古文的`朗读不但要正确还要读出节奏韵律,播放《三字经》朗读录音,学生听后先说感悟再试着自己读一读。

  6、指名学生个别读——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之美。)

  出示课件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7、接火车读。小组读。各小组评选“经典诵读能手”带上头饰。师生鼓励。

  8、由“经典诵读能手”上讲台诵读,评选“经典诵读小明星”带上头饰,师生鼓励。

  9、男女生互相接读。为人子,。亲师友,。香九龄,。孝于亲,。融四岁,。弟于长,。

  10、全班同学打节奏,齐声背诵

  1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的资料你们已经记住了,老师期望你们回家把古诗文背诵给家长听。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拓展升华

  1、读古诗文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汇报中质疑,再次体会原文的含义。明白做人的道理。

  2、在生活中,你是就应怎样关心爸爸、妈妈的呢看到别人做不对时你会说什么

  3、你该怎样和同学、小朋友相处呢

  (四)总结提高

  黄香和孔融都是之后成为大官,但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的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可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谦虚礼让,富有爱心,懂得礼仪是多么重要。这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我们更要学会用爱和感恩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把学生带入了传统的文化氛围,学生在一遍遍的古典经文诵读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远,兴趣渐生,之乎者也,古训在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然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学习,心灵又得到洗礼和震撼。在学生琅琅“读经”中,感受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意趣横生。

  在教学《三字经》前,我反复阅读教材,明白这些资料中讲了许多历史故事,通篇皆为整齐押韵的三字或四字小节,结构整齐悦目,读来简洁凝练,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根据这一特点,我查阅了超多的资料,制作资料有关的小故事课件,借助这些故事帮忙学生理解其含义及做人的道理。本次教学中,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诵读《三字经》的用心性。在教学资料时,利用《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两个故事,结合文本,由字到句,再拓展到日常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知何为“孝”何为“悌”的道理。另外,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语言特点,主要的教学支点就是“读”,采用自读、练读、指读、合作读、表演读、竞赛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本,并感悟文本。这一系列的过程,层层深入,步步提高要求,从诵读中,教材的押韵美感、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体现出来,或者说正是教材语言特有的声律美感内在地决定了吟咏诵读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因听声而记真切,因吟诵而见其美,美感的教育不是外在的,就在语言的声音美本身!这能够看出每一天让孩子反复吟诵这类读本,美辞佳句尽入腹中,积累日丰,有助于培养学生凝练、典雅的文言语感和美感,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识字量及运用知识的潜力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三字经》教案10

  【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体会其语言的节奏韵律美,并且能熟读成诵。

  2、学习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3、学生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朋友,一个叫黄香,一个叫孔融。

  2、就连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称赞他们,你们想知道黄香和孔融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学三字经礼仪篇第六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页。自由读一读。

  二、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

  2、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其读音,并让学生指出易读错的字音。

  3、听录音,范读。同桌互读,男女比赛读。

  4、师生齐读拍手读

  三、学习故事,理解课文。

  1、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好,接下来,老师有个故事送给大家,请看。(课件播放视频《黄香温席》)

  (1)、你喜欢故事中的黄香吗?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孝顺父母)

  (2)、在生活中你为你的父母做过些什么呢?

  (3)、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的懂事、孝顺,〖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我们来了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意思吧?

  【译文】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和做到的'。(学生跟读)

  (4)、你关心过你的父母吗?你为你的爸爸妈妈做过哪些事情?

  2、在这篇课文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也讲了另一个故事,你知道是什么故事吗?那我们就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1)、你觉得孔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生活中你是怎么尊敬和友爱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3)、说得真好,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尊敬兄长(板书:尊敬兄长)【启示】同学们要知道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根据故事谁来说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的意思?

  【译文】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学生带读)

  3、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懂得谦让、礼貌和尊重他人,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板书:懂得谦让)

  4、拓展练习: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出示课件引导选择。

  四、背诵课文

  1、你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吗?试试看。

  2、老师说上一句,学生回下一句。

  3、同桌拍手读、齐背。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懂得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具备的美德,同时我们还得学好文化知识,希望同学们像黄香、孔融一样做个德才兼备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礼仪篇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懂得谦让

《三字经》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二、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三、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三字经》。

  (2)前面我们已经背了《三字经》中的很多内容,现在我们来比比谁记得多、记得牢、记得巧。(不仅要背,还要说说怎么记的。)

  [建议]

  古文距离学生是遥远的,但是,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的过程之中。

  2. 理解句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自己读,读正确,并思考句子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建议]

  新课标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此处句子的'教学,采用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质疑,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一起交流的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使学生互助合作,教师适时的点拨又恰到好处地解答了学生的疑惑。

  3. 拓展阅读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大器晚成的苏洵》和《韩愈苦读》(见《三字经》第108-109页)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 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 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已运, 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寒夜读书

  [宋]陆游

  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

  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摘抄诗中表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诗句,并有感情地诵读。

  (5)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建议]

  新课标非常重视小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这一部分的教学希望通过学生对相关内容的阅读、背诵、感悟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积累、深化对本次所学《三字经》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同时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4. 自由创编

  (1)《三字经》是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三个字为一句,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每句只有三个字,但简洁明了,含义深刻,又能让我们一读就懂。

  现在,我们是新时代的孩子,我们也来模仿,学着编几句流畅的《三字经》。

  (2)交流,比比谁编得更好,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作品。

  (3)每组的代表朗读,评出班级“小作家”。

  (4)自由选读同学的优秀作品。

  [建议]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创编”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5. 总结延伸

  (1)读读今天学的《三字经》,然后进行背诵比赛。

  (2)课后,自由组合成小组,为自己创编的“新三字经”编歌、编曲,并歌唱。

  [建议]

  为语文学习增添乐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又识记了学习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三字经》教案12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你们平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

  1、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1)同桌交流。(2)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3、揭示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一)、自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二)、学文释义

  1、讲(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1)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3)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4)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5)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6)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7)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8)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三、扩展活动: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不抢先,能让人,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

《三字经》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三字经》节选

  2、围绕“善”,让学生在读中知善、懂善,课后能积极行善。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从读中“悟善”、听中“知善”、课后“行善”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三字经》简介导入,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板书“熟读《三字经》,能知天下事。”

  二、新授

  1、以听促读(通读)

  ①师出示教学内容:“人之初。。。。。。老何为”

  学生看拼音,自由习文。(师巡视指导读音,教{jiaojiao}处{chuchu}

  ②师播放多媒体中的范读,学生边听边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注意读音)

  2、以读促学(熟读)

  ①围绕这66个字,展开朗读(注意方式指导,读出韵味)

  如:a.摇头晃脑读

  b.拍手读

  c.同桌击掌读

  ②教师示读或是师生赛读

  3、以促听思

  ①引导学生听《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体会父母的.辛劳,明白做个好孩子的条件

  4.以背促悟

  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学习、背诵《三字经》节选

  ②学生表演背

  5、以写促行

  ①围绕“善”字的演变过程,让孩子们明白做个“善良”人的基本条件

  ②围绕“善”,布置作业

  a.回家后将今天所学内容向父母汇报

  b.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好事),结合课外实践本。

  三、总结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三字经》教案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六组经文。逐步了解《三字经》的语言特点。

  2.通过搜集资料、诵读经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三字经》原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并了解其语言特点。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将《三字经》部分原文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读经文,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三字经》视频资料、歌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三字经》,会唱的可以跟着唱。通过跟唱也对前六组经文进行了复习。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三字经》了,还记得咱们学习经典的口号吗?(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二、学习经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1.学生自由读,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一人读一行,纠正字音。

  3.练习读,把金文读熟。同桌对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4.指出节奏韵律。拍手诵读,争取会背。

  5.思考:通过这六组经文,你知道了什么?2 多媒体相机出示:《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学生认真听,再谈想法。

  6.边读边品再读经文。

  三、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经文对你的指导,如:怎样孝敬父母、兄弟友爱。

  2、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四、

  同学们,老师告诉过大家要“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就是要用的,所以今天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要到什么呀?(学生答:孝顺,友爱,谦让等)对,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吧!

  同学们,“雅言传承中华文明,经典浸润精彩人生”,让我们抓紧时间学习《三字经》吧,因为我们要“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第2页/共2页<上一页

《三字经》教案15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吗?

  《三字经》是学习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源于南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三字一句的韵文非常容易记忆,内容包括传统教育,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它是我国古代对孩子进行论理道德教育的书籍,现在被世界儿童运用,你们自豪不?其实上学期要求我们学习的读读背背里就有一篇关于论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你们还记得吗?(一起背)(羊跪乳,鸦反哺……德有伤,贻亲羞)谁能说说讲的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吗?这段故事就来源于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意思是从前的孟母为了儿子有个能有出息,选择合适环境的事。其实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能够成才,给你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爱亲人、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段关于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有帮助的《三字经》。

  二、新授感悟

  1、出示《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两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两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学生自主识字,“允、籍”

  3、老师配乐朗读《三字经》。

  4、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接读、全班齐读。

  5、师生共同解释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像苏洵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6、教师读故事:苏老泉发愤读书

  7、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讨论、交流:

  (1)为什么苏老泉到了27岁还要用功读书?

  (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

  8、请学生思考问题:

  (1)苏老泉27岁才用功读书,你觉得他做得对还是不对?

  (2)试着想一想:年岁大的人还要不要学习新知识?(苏老泉到了二十七岁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3)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后天教育及时,方法得当,也可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9、配乐集体齐读

  10、指导学生背诵

  三、扩展活动:

  《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或者讲其中故事也可以。

【《三字经》教案】相关文章:

三字经心得体会01-07

三字经读后感09-23

《三字经》读后感03-16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12-01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18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18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18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24

《三字经》读后感(集合15篇)03-25

安塞腰鼓教案《安塞腰鼓》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