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时间:2024-06-23 10:04:25 教案 我要投稿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题;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3分钟

  三、初步感知内容 : 默读思考 10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

  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

  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四、学习字词: 2分钟

  1、生字正音:

  憎恶(zèng wù) 疮疤(chuāng bā)

  霹雳(pīlì)

  震悚(zhèn sǒng) 诘(jíe)问

  2、整体感知内容: 20分钟

  (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懂得许多规矩,繁琐的礼节,迷信等内容则详写。

  第二件事向我讲长毛的故事。写的较详。

  第三件事写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这里没有详写长妈妈怎样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本书的,重点写我如何喜欢《山海经》及其他好书。这件事写的详细。

  (2)这样安排与什么有关?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长妈妈与《山海经》本无任何关系。看到“我”对《山海经》的念念不忘,就来问是怎么一回事,在“我”看来,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既然问了,也就对她说了。当听到长妈妈说“三哼经”买回来了的时候,“我”全身都震悚起来了。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准的保姆,居然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又怎能不使“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反映了她虽然粗俗却很细心。她给“我”买的《山海经》虽然粗拙,但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成了“我”喜欢读书的启蒙。

  (4)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的词语)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

  具体分析过程:

  阿长是一个没有姓名的保姆,大家是用别人的名字来称呼她的。

  “我”起初对阿长的看法:“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①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还竖起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点着鼻尖。②向母亲告“我”的状。③她粗俗: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我”所不耐烦的是她懂得许多规矩:除夕夜教“我”新年第一天如何说祝福的话、吃福橘等繁琐的礼节,让“我”如同受磨难一般。还有许多麻烦事如:有关死人、生孩子、拣饭粒、晒裤子的竹竿等。虽然愚昧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很善良。

  让“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的原因,是她常对“我”讲“长毛”。拿人头当饭吃、拉小孩去当长毛、女人脱裤子敌人的炮就不响了。她肚子里装满了故事,“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却不料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幼小的“我”具有很大的诱惑,实在是深不可测。使我对她的感情由厌恶到赞叹。

  “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以致于念念不忘,没有人愿意替我买,作为保姆的长妈妈却帮“我”买回来了,满足了孩子内心强烈的愿望。“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发生了大的改变,产生了新的敬意。

  四、课堂小结: 2分钟

  鲁迅认为长妈妈与《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长妈妈就没有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达到高潮的。

  五、课后拓展:

  你对本文还有什么疑问或自己的看法?请谈谈。 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试题。

  B组(中等生):整理笔记,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没有姓名 行为粗俗(不大佩服)

  长妈妈

  礼节繁琐 迷信 (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 (产生敬意)

  帮“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

  诚挚的感情,对她的思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二、总结人物形象。

  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结合情节)

  1.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2.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 ,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不说“死掉”而说“老掉了”,是避讳修辞;而关于长毛的传说,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平军。

  4.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讨论这一点,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经》——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此时“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后来,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即是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别人“不能做”,“她却能够成功”,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二、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三、体验拓展,内容探究。

  (一)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的话: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二)理解延伸

  1、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以《阿长买》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③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④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附: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四、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写一个人物,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标题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

  B组(中等生):口头作文,说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整体情况,又能鲜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文中所记事例,掌握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进行简单陈述。(请一两个同学来讲)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比较本文与《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及《阿长与〈山海经〉》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研讨新课: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明确:

  (1)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首先是刻画主人公时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呼后应。先写阿长的种种缺点令我不满、繁琐的礼节等内容、然后笔锋一转,着重写了给“我”买《山海经》一事。“我”渴望得到《山海经》,可谁也不肯帮“我”,只有阿长主动帮“我”买。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是那么仔细,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满足孩子的愿望是那么认真,郑重其事。

  其次,运用多种描写使人物更加生动鲜明。①细节描写。如:她在向别人絮说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指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体现了她质朴的一面。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伸出---按住---惶急 摇---笑---塞等动作及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喜和热情的语言,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还有文章线索明确清楚,详略处理的巧妙

  开始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对长妈妈的感情发生大的转变时语言则变得深情了。

  (2)本文与《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具体是:卖灶糖老汉明知小女孩不可能做他的媳妇,到死都疼爱小女孩。别人都只拿“我”开玩笑,老汉却满足了“我”的愿望;家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想要一部绘图《山海经》,但就是没有人帮“我”。每人把它当回事,阿长主动问“我”并帮我买来“我”向往以久的《山海经》;“我”对李小屹美好童心的呵护,李小屹却毫不知情。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比较。

  两篇文章的题目都突出了所要写的内容,都能表现出文章结构的特点。

  不同的是:前者用了“从…到…”的句式,表明所写内容是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后者用“…和…”的句式,“和”的前面写人,后面写人和书,都是为突出人物。

  两篇文章都写的是少年时期的生活,都是怀念故乡的人或事。前者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后者则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深化中心。

  前者在文中只提到了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是为了增加百草园有趣的生活。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后者侧重描写长妈妈的言行,突出人物特点,以达到赞颂祝福长妈妈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分析了不同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了解掌握了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材料的详略安排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位你熟悉的人。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梳理知识。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写法:

  1、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呼后应

  2、多种描写使人物生动鲜明

  (1)细节描写;(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3、线索明确清楚,详略处理的巧妙

  4、语言幽默,富有情趣

  比较:《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主人公对孩子的关爱。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描写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的嘴里。”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听到他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劳动妇女,联系课文的标题可以体会到,作者把阿长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同构思的新颖和巧妙。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3

  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1、重点字词注音。

  2、了解作者情况。

  3、阅读文本,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困惑。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谁讲给儿时的鲁迅先生的?(长妈妈),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长妈妈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2、昨天大家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从词语积累、作者介绍和课文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下面请各组内交流学习准备的基础知识部分,我们来对照大屏幕互相检查订正,加深印象。

  (1)字音:

  骇(hài) 掳(lǔ) 震悚(sǒng) 惶(huáng)急 诘(jié)问 渴慕(mù)

  (2)作者: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中篇小说《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四、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回忆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哪些生活片段?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称呼的由来

  切切察察

  睡相不雅 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粗俗、喜欢搅舌,没有 规矩太多 文化、愚昧无知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 讲长毛的故事 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很不幸,又渴望平安。

  在这些生活片段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何变化?

  ①“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仪式、繁琐道理)

  ②“然而我有时也对他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讲长毛的故事)“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夜间伸开手脚占领全床也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③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甚至变得憎恶(谋害隐鼠)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他却能够做成功,他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买《山海经》)

  2、应该说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真正使作者态度发生变化的是哪件事?(买《山海经》)

  下面请同学们听读19—31段(老师范读),从文中找找哪些片段流露出作者和阿长之间深深的感情?

  ① 22段:阿长来问《山海经》的'事,我是什么态度?

  明确: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再说我平时也比较讨厌她,对她的问表示一种不屑。

  ②24-26段:阿长买来《山海经》,“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使我又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阿长的行为与“我”的家人和远房的叔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人谁也没有阿长知道“我”的心,谁也没有阿长关心“我”,再说买《山海经》要跑很多路,打听很多地方,也没有人像阿长这样操心费事,况且,阿长又没有文化、不识字,她买《山海经》的艰难过程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更加突出我的惊喜和对阿长的感激。

  ③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十分粗拙的本子,与后文的好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在我看来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明确:这四本书是长妈妈费尽心思,跑了很多路买来的,凝聚着长妈妈的心血,对书的珍爱体现了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五、探究提升——思想对话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两段,小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的心理,阿长一生不幸,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鲁迅先生又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她,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更加突出对长妈妈的赞美和颂扬。

  六、总结评价——自我对话

  本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段,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长妈妈形象。她饶舌多事、愚昧无知,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德,作为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专门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作传,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深情和怀念。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3、4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5、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四、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设置问题情景二:

  教师: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教师补充: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里,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参考: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第二课时

  一、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二、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三、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ノ冶樟搜劬Γ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ノ以陔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フ夤适潞苊览觯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ノ曳路鸺堑迷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ハ衷谖宜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ズ颖叩目萘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ハ衷谖宜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ノ揖鸵凝视他们……ノ艺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ノ艺姘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サ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情感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手法先抑后扬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体会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使用说明】

  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阿长( ) 骇( ) 掳( ) 惶急 ( )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

  粗拙( ) 憎恶( )( )絮说( ) 孤孀( )

  2、理解下面词语。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震悚:

  3、文学常识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4、相关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走进长妈妈。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情,重点写的是哪件?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AB层同学必掌握)

  3、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AB层同学必掌握)

  4、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你能总结长妈妈的形象吗?

  5、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层同学必掌握)

  6.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训练】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说说你的看法。

  【自主练习】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答: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3、文段⑤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

  5、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惶急( ) 诘问( ) 保姆(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

  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是谁讲的?保姆阿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写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二、疏通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 wù絮说xù惶急huáng烦琐suǒ骇hài掳去lǔ

  疚疮疤jiǔ chuāng bā诘问jié惧惮dàn渴慕mù疏懒shū

  霹雳pī lì震悚sǒng粗拙zhuō孤孀shuāng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事件的次序划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归纳。

  明确:

  1、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与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1)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用简明语言概括课文的能力、分析语言蕴含情感的能力。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散文组织材料的线索,了解文学作品中细节的写法和作者先抑后扬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2.《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山海经》。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人物──阿长(外貌、动作、语言)(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从地方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明确: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

  交给“我”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纯朴。

  买《山海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总结: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明确:“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明确: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三、质疑探究

  1.你从这些事中,看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2.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四、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1.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2.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3.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1)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2)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3)先抑后扬法: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五、课堂小结

  1.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撼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深刻体会。

  六、作业布置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请你写出来(200字左右)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三、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

  目标二、目标三

  难点:

  目标四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二、三;第二课时完成目标四;课后完成目标五。

  第一课时

  一、引入: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

  写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一:点名回答

  (一)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点评检查情况并一分钟记忆。

  三、导入:

  现在我们看到课文的标题。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她除了给我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还为我做过什么事?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请大家将课文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四、课文讲解,完成目标二、三:

  (一)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可以自由讨论。

  1、看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明确问题一: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

  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明确问题二:引导归纳,教师小结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

  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

  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

  《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

  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

  “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

  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明确问题三: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

  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

  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

  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

  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明确问题四: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

  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

  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三)小结:将上面归纳的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构成附表一。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9

  一、识字预习展示:

  1、认识生字

  骇hài人听闻 掳lǔ掠 震悚sǒng 惶huáng急jí

  疮chuāng 疤bā 诘jié问 渴kě慕mù

  疏shū懒lǎn 霹pī雳lì 孤gū孀shuāng

  鼹yn鼠sh

  2、解释词语

  (1)谋死:谋杀。

  (2)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3)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4)惶急:恐惧着急。

  (5)渴慕:迫切地羡慕。

  (6)惧惮:惧怕。惮,害怕。

  (7)诘问:追问,责问。

  (8)烦琐之至:繁杂琐碎到了极点。之,到。至,极点。

  (9)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骇,震惊,惊吓。

  (10)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它的奥妙。名,说出。

  (11)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12)情有可原:基于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谅过错。

  3、词义辨析

  “和蔼”与“和睦”

  都含有“和气”的意思。“和蔼”着重于性情温和,态度亲切;带有庄重的意味,又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

  “和睦”强调相处得好,不闹矛盾,不争执;使用范围比较广。

  二、整体感悟:

  速读课文,用两三句话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作者回忆童年时期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断,重点叙述长妈妈关心自己的爱好、寻购赠送《山海经》一事,表现了长妈妈虽无文化却十分善良、朴实、尽心尽责的特点,深切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三、梳理文章表达思路:

  说出文章组材线索或顺序(结构方式),梳理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

  1、线索:

  文章以作者童年时期跟长妈妈相处的经历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题。

  (也可以说以作者童年时期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憎恶—讨厌—不耐烦—敬意—敬意淡薄—新的敬意—怀念)

  以对隐鼠之死的态度变化为主线,中间插叙其他材料。

  2、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

  长妈妈的低声絮说和睡相。

  长妈妈教“我”规矩和道理。

  长妈妈的太平军故事。

  长妈妈寻购赠“我”《山海经》。

  四、重点探究:

  找出表现中心内容的重点语段、疑难语句或词语,探究其表达的具体内容(紧扣中心,概括语段内容,解说语句、词语含义)。

  ①语段: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答:从孩子心理角度叙述长妈妈的低声絮说和睡相,表现她是一名没有文化修养的劳动妇女。

  (2)“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答:从孩子心理角度叙长妈妈教“我”做人规矩和道理,表现她是一名善良而尽心尽责的保姆。

  (3)“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

  答:长妈妈的太平军故事,表现长妈妈的社会意识受统治者的影响很深。

  (4)“但当我哀悼隐鼠……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答:长妈妈寻购赠“我”《山海经》,表现她对“我” 的关心。

  ②语句:

  (1)“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这是作者从孩子看人论事往往以个人利害为依据的心理角度评论长妈妈的一句话。一是“我”疑心长妈妈的“切切察察”跟自己在家里遇到的小风波有关系,因为“我”如果“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是“她的睡相挤得我没有翻身余地”。从这两方面看,不佩服是因为长妈妈触及“我”的利益引出的情绪。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作者为什么对长妈妈买回《山海经》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答:这是心理描写。“霹雳”本来是指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用在这里是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为作者没有想到他一向所讨厌的、憎恶的、大字不认识一个、连书名都讲不清楚的阿长,会为作者买来他所渴慕的《山海经》,这让作者感到震惊、惊喜、激动、感激。

  ③词语:

  (1)“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答:大概,在这里不是表猜测、推断,而是表示数量范围大,但还不是全部,相当于“大部分、大都”的意思。这句话也是从孩子不愿受约束的心理角度看规矩,因而说是不耐烦。

  (2)“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答:“保姆”、“长妈妈”、“阿长”三种称呼连在一起,表现了我对长妈妈辞世的深沉的哀思。

  “不知道”和“仅知道”对举,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生平知道的很少的遗憾与愧疚。

  五、美点赏析:

  精读精彩语段或关键词句,从下列赏析角度解说各用什么手段、表达了什么内容、表达效果如何。

  ①谋篇立意:

  (1)先抑后扬,抑中有扬。

  答:文章前半部分“抑”的内容,是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叙述的。有的依情绪而变,如对长妈妈的睡相,前文说不耐烦,下文另依不同的心境就说情有可愿。有的“抑”中有“扬”,如长妈妈不准“我”顽皮,教“我”做人规矩和道理,从孩子的心理角度说不耐烦、嫌麻烦,换一个角度看,实在是表现长妈妈对“我”尽心尽责。因此,文章整体立意是对长妈妈表示敬意和感激。

  (2)照应。

  第一小节、p55第六小节、p58第二小节: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答:前后相互照应,以“我”在隐鼠问题上对长妈妈的态度变化,表现“我”对她的“憎恶”是一时的情绪所致,对她的“敬意”才是根本。或者说,这种变化表现了“我”的整体心情:失去隐鼠是小事,不值得计较;得到《山海经》是大事,令人终生感念。

  ②表达方式:

  (1)议论:

  p55五、六两小节: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答:这两小节议论,是叙当时“我”听了长妈妈的神力故事之后的孩子心理。孩子看人论事仅凭一时感情用事,这两段议论就点明了这一点:那敬意随着孩子的心情变化而变化,那不佩服的情绪也随着孩子的心情变化而变化;于是,这就会使我们想到,那隐鼠之死引发的憎恶之情当然也是孩子一时感情用事的结果,都不是对长妈妈的根本性评价。这就使前半部分的贬“抑”服从于对长妈妈表达尊敬、感激之情的主题,跟后面的褒“扬”统一了起来。

  (2)抒情:

  全文最后一小节: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答: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抒发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怀念之情。

  ③表现手法:

  (1)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答:在对待“我”喜爱《山海经》这本书的问题上,拿远房叔祖、家里别人和长妈妈作对比。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做成了。这一对比,鲜明地烘托了长妈妈的形象,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是真挚的。

  (2)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

  p58第二、三小节: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童年的'作者因为长妈妈给自己买来《山海经》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怨恨完全消失”,认为“那是最心爱的宝书”,这些心理描写鲜明突出了“我”对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侧面烘托了长妈妈以真诚关心博得崇敬的形象。

  (3)欲褒先贬

  作者说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十分粗拙”,用意何在?

  答:欲褒先贬的写法。写书刻印质量差,用意是反衬作者当时惊喜之情,也体现了长妈妈对作者无私的爱,体现了她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④修辞方法:

  (1)排比:

  p58第四小节: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答:作者在这里运用排比手法罗列《山海经》里的图画内容,鲜明突出地表现得到《山海经》之后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同时也使语言表达形成节奏感,富于音乐美。

  ⑤词语运用:

  反用词义色彩,造成诙谐情趣,减轻某些语句中对长妈妈的贬抑色彩。

  (1)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答:阔气,在这里是大词小用。阔气是口语词中形容人排场、开销大方的词语,在这里是把用以形容成年人的词语用在孩子身上,就有抬高自己的地位身份说话的意思,具有幽默意味。

  (2)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答:谋死,谋杀的意思,是一个具有庄重严肃色彩的词语。这里是把一件意外小事故意说成似乎是精心谋划的罪行,反映了孩子对这件事的不满心情。这是庄词谐用,显出诙谐情趣。

  (3)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答:磨难,令人倍受折磨的灾难,这里是指元旦一早就要按规矩祝福的事。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反映了儿童不愿受约束的心理,有一种诙谐意味。

  六、质疑问难:

  有疑必问,无疑设问。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答: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七、拓展延伸:

  联系社会见闻、自身经历,理解文中道理;迁移文中写作手法,运用于自己作文。

  你感受过别人的关心吗?在体验到人家的关心之后,你对他的情感态度有变化吗?请你选择一名关心过你的人,写出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表达你对他的情感态度。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4、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她既是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又是一个生活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所以,文学泰斗鲁迅对她倾注一片深情。请随我一同走近《阿长与〈山海经〉》。

  二、资料助读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三、初步感知

  1、生字注音。

  骇(hài)孤孀(shuāng)掳(lǔ)惶(huáng)急颈(jǐng)悚(sǒng)疮疤(chuāngbā)诘问(jié)渴慕(mù)疏(shū)懒

  霹雳(pīlì)玑(jī)惧惮(dàn)矩(jǔ)懿(yì)灸(jiǔ)

  2、生词注解。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整体感知。

  (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保姆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2)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下面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四、合作探究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使人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课文重点写了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

  二、合作探究

  (一)走进文本

  1、探究重点情节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文章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文章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的劳动妇女。”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三、课堂小结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长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四、板书设计

  饶舌多事善良

  不拘小节真诚

  迷信淳朴欲扬先抑

  无知热情

  乐于助人

  厌烦(喜爱、感激、崇敬)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线索。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线索。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粗拙渴慕

  2、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3、关于《山海经》

  三、作家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1)回顾学过的鲁迅作品;

  (2)请学生简要叙述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3)展示图片并明确。

  四、重点研读(事件、感情线索)

  1、细读阿长(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是什么?生讨论,师明确)。

  2、阿长其人(提炼人物形象,概括其人其事其特点)。

  3、情系阿长(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4、祈祷阿长(生齐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及作业

  寻找阿长——回想身边的阿长。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12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辟头 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13

  学习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

  2、复习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想:

  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等,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要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研读赏析,从而充分体会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普通人的.感想和思考。

  教学设计: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

  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

  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

  C、她懂得许多规矩;

  D、讲“长毛”的故事;

  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风貌的写法。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情感——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一年级我们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个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学生复述故事,讨论探究。

  1、复述课文,既可以全文复述,也可以部分复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讨论探究;

  a、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什么?

  b、每件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和品格,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本课重点)

  c、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每组指定一个人负责,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交流,学生可以下座位,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人上讲台写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总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最后,老师引导完成三个问题:

  (1)写的几件事

  a、爱说闲话→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 →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找出文章写的几件事之后,整体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笔的重点是什么,(买《山海经》,这也是感情的重点,自然是详写的内容。)同时找到作者对每一件事的感情态度,即上述板书内容,巧妙的让学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

  (3)“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四、作业

  后记:

  新大纲张扬“放飞学生个性”这一教育理念,也是对历史、现实和将来作深刻思考的结果。过去,我们教育领域自古以来师生等级森严,师道尊严成了学生人身自由、身心发展的“金箍”圈,教师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学生只好垂手听命、仰承恩泽。教师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干预,过度的包办,威压着学生的个性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离开僵化就走向灵活,离开依赖就走向自主,离开戒备就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就走向一种创造性。”讨论给了学生自由,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较精彩的句子,独立思考,进行评、点、批、注。然后各自发表见解,进而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细节描写(睡觉时的大字),体会长妈妈愚昧、善良、质朴、约带粗野的劳动妇女特征。

  二、本文语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质朴

  例如、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讽刺、寓庄重于诙谐;吃“福橘”的片段中,体会长妈妈愚昧迷信的背后实质是对孩子健康的祝福;结尾买《山海经》,表现长妈妈关心爱护青少年,仁慈的美德——————

  总之,一切让学生去体会,归纳。获得能力。

  三、迁移巩固: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内容(几件事)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表现阿长)→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后记

  教材把握好,教学重点确定恰当。尤其在以下两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学设计处处考虑到学生实际,着眼于“放飞学生个性”:采用“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于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感悟提高,并发展健康个性,教学步骤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步骤”中多处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板书依据学生归纳、提炼而成,板书展开程序体现学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征过程。其二,理论依据比较充分,并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部分内容中,较好地解说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主要教学环节的理由,有说服力。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相关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04-24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04-28

米皮皮的敲敲长教案09-10

长歌行教案范文汇编10篇10-24

长歌行教案范文集锦5篇10-07

想长脚的石头幼儿园教案01-09

护士长述职报告07-11

护士长离职报告12-02

护士长述职报告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