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9 10:01: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能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平白质朴的语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知道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能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平白质朴的语言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1-2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准备课堂交流。

  2、阅读三篇文章: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之女)的《居里夫人传(节选)》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堂交流学生预习时整理的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

  要求:

  1、 学生发言要尽量做到口述,避免照本宣科,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师引导学生对居里夫人的事迹给予简评,以使学生初步形成对人物个性人格的了解。

  同学们,我相信通过课前的整理的资料,你们都已对居里夫人这位伟大女科学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生执着投入科学事业却淡泊名利的女科学家,学习她的文章《我的信念》,更深入感受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盛名 报酬 奢望 蹂躏 呵责 懊恼 猝然 问心无愧 受益匪浅 逆来顺受

  三、整体感知文章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品质,为与他对话做准备。

  2、学生再读课文完成老师的出示的问题

  ⑴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信念那么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

  明确: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⑵信念如此重要那么我的信念是因何而产生出来的?

  第2段居里夫人说,这些蚕执着的,勤奋的工作,我感到我和他们非常相似,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她终于因蚕们的启迪而明白并确定了自己的信念。

  ⑶我如何在我的信念支撑下生活工作?

  第3段到第6段因为有了信念所以①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②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③做一个不追求财富而只被事业吸引的梦想家④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⑷因为坚持我的信念达到怎样的成就?

  第7段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

  3、梳理文章的思路,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段 指出我的信念的含义

  第二部分:2段 交代我的信念的来历

  第三部分:3段6段指出我在信念的支撑下生活工作的情景

  第四部分:7段指出坚持信念所达到的成就

  四、质疑探究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某种力量是指什么?

  讨论后归纳:指对真理的探讨,献身科学的使命感。

  2、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和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二者矛盾吗?孤独和美好各指什么?

  讨论后归纳:孤独指单身一人,独租一间小阁楼,远离喧闹的人群,潜心研究。快乐指大学时读了许多书,收获很大,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这样的大学生活是快乐的

  3、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现在许多人都爱钱,而她为什么这样做哪?

  讨论后归纳:这正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说明他淡泊名利,不中财富。她发现了镭,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是纯粹的研究,是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和伟大使命。

  4、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和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二者是否矛盾?他们各是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二者不矛盾,讲究现实指通过工作获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离不开物质金钱。梦想家是指为研究而研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取物质上的利益,他们为理想而研究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

  5、最后一段中为什么说科学家也应是一个小孩?

  讨论后归纳:对于热爱科学的人来说,科学本身是很美的,魅力无穷,这种美犹如童话故事一般,科学就像小孩子一般沉迷其中,如痴如醉。这表现了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五、归纳居里夫人形象:

  坚忍不拔,执着勤奋,专心致志,心境宁静,兴趣浓厚,沉静温和,勇于克服弱点,战胜困难。

  六、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同学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与居里夫人有关的资料,能加深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把握和精神世界的探寻。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每个同学都能感到居里夫人她伟大的精神品质,学习后你认为怎样才能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请你以此为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小作文。

  板书:

  我的信念含义

  我的信念来历

  我在信念支撑下的生活和工作

  坚持信念达到的成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读7个生字,学会本课9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用“坚持、渴望、漫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课文中哪些情景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一起朗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3、过渡:是啊,课文中描写的山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4、出示文中的词语:

  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焦急挣扎抽搭援救幸亏盲目

  5、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请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主要介绍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我的成长地是在四川农村。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把我“我”送到乡下吗?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至3自然段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4、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从这两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语句?(第三句)

  6、我当时是怎样坠入那口土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7、指名朗读2~3自然段,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三、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2、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3、那么,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4、那么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读了这段,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6、指导朗读,要读出神气、独特的感觉。

  四、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怎样?亲人闷是否像我坚信的那样一起来救我呢?

  2、“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呢?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3、你是怎样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因为时间太长了,天又下着雨,很冷,我都冻僵了,所以只有泪水是热的,另一方面是说我太感动了,有那么多人们来救我,我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9、满山的灯笼火把

  灯火

  笼我把

  全村人民对我的爱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教案跟制定计划是一样的,需要绵绵俱到,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用具:

  插图、小黑板;实物:笋芽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方法:感悟法

  教学用具:插图、小黑板;实物:笋芽

  执教日期: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插图,激发兴趣。

  师:(出示实物)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笋芽儿”是什么样的?(生观察后说)(投影插图)笋芽儿是怎样长成竹子的,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认记字形)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小组汇报:开火车读生字,说说认记了哪些字)

  重点提醒:读准平舌音的字“笋、钻、滋”和翘舌音的字“揉、润”;区分鼻音字“扭”和边音字“唠”。字形方面,交流交流“漆、辫”的识记。

  4、把生字带进课文里读一读,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老师的声调、表情、动作的感染下,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2、感情朗读,角色表演。

  (1)第一、二自然段要读出柔和、轻声呼唤的语气,感觉“润物细无声”;

  “谁当春雨姑娘呼唤笋芽儿?低声的.。”/点拨:笋芽儿现在在哪儿啊?谁来当笋芽儿,表演一下笋芽儿的动作,撒娇地说话。(个别读演——男女分段读)

  (2)第三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读出个性;

  “雷公公怎么呼唤笋芽儿的,谁来试试?”(引导进入情境用粗重的嗓音呼唤)

  点拨:笋芽儿怎么做?

  (3)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得响亮、自豪,表现笋芽长成竹子的欣喜。

  自读,试试怎么读好?(读出笋芽儿纷纷钻出地面的意境。)——指名先说想怎么读再试读。

  点拨:用“”画出笋芽儿看到的美好的春光。多美啊!把美景读出来。

  笋芽儿怎么长成健壮的竹子的,用横线把答案画出来。(轮读、齐读两个自然段)

  3、议议:你从笋芽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美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执教日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漆黑 沉睡 撒娇 呼唤 唠叨 爱抚

  滋润 照射 温暖 自豪 健壮 叽叽喳喳

  2、美读句子:

  (1)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2)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生词认读,并组词、造句。

  2、重点指导:

  提醒:书写时,以词语为单位进行临写,不能写成AABB式。

  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冈: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叉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

  笋:中横要长,右边出头。

  轰:左边的“又“字捺画变点。

  三、写话练习。

  1、老师示范引路。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2、学生实践。学生个人或小组模仿老师的示例按课文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对韵脚及句式不作要求。如:

  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笋芽儿呀,快醒醒!快醒醒!

  春雷轰隆隆,轰隆隆,笋芽儿说:“我要钻出来!我要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笋芽儿说:“我要长大!我要长大!”

  3、作品展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如,集体朗诵、自配乐曲歌唱等。

  采蜜本:摘抄课文、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并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课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语文教案-桥。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关于桥的课文,比如说《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力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为我们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桥呢?

  二、 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 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这三句是拟人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曾强了表现力,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以及人们处在的危险环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一、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

  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4、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同桌讨论,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

  “像一座山”怎样理解?让我们全班起立,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名读,这段话连用了什么标点?怎样读?学生评价。

  通过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

  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

  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老汉揪出的那个小伙子是谁?(师相机板书:儿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爱自己的儿子吗?

  (4)师相机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指名回答“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知道朗读描写老汉的话。

  (5)引导小组讨论,“一推一吼”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出示课文15、20自然段,将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分别换成父亲和儿子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表达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浏览全文,你能发现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有什么作用、好处?

  (本文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三、拓展延伸

  我们主题丛书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课前老师也布置同学们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如果你是被救村民中的一个,在老汉的坟墓前,你想说些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表达方式上的独具匠心。比比谁发现最多。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 会写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插图,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

  2、 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3、 结合插图,体会诗中的趣味,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是代表希望的,你们喜欢春天吗?

  2、谁能背出有关春天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咏柳》。

  板书课题:《咏柳》

  齐读课题,师注意正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

  2、师逐句领读古诗。

  3、学生同桌之间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

  1、 读诗的题目,学习生字“咏柳”。注意“柳”的笔顺。

  2、 同偏旁识字。“绿”“绦”

  3、 区别字识字。

  (四)反复诵读,体味情感。

  1、 学生自己练习读古诗。

  2、 指导学生借助插图及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指名读古诗,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意思,读出古诗的韵味。

  4、 同桌互相评读。

  5、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诵读。

  6、 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或指名读词语。

  2、朗诵古诗。

  二、仔细品味,指导朗读。

  1、指名读。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朗读。

  3、配乐朗读。

  三、学习《咏柳》

  1、 出示柳树的图片,仔细观察,说说它的样子。

  2、 找一找诗中对柳树整体形态描写的句子。

  3、 把第一句不理解的画下来。

  4、 讨论解决。“丝”“绦”

  5、 试着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体会这是一个比喻句。

  6、 诗中有一个问句把它画下来。

  7、 试着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想象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8、 整体感知诗歌。说一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9、 配乐朗读诗歌,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10、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配一幅画。

  11、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么画?

  四、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1、 写词语。

  2、 请你背一背《咏柳》

  3、 请你利用周末到湖边、池塘边,观察春天的景象然后记在日记上。

  六、板书设计: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3、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恐龙

  1、认识恐龙。课件出示恐龙图。相机指导学生认读恐龙。

  2、激活原有体验,开放学习空间。

  既然同学们都认识恐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谈谈恐龙怎么样?关于恐龙,你都知道什么?

  3、观看录像,感受恐龙的辉煌。

  的确,在大约两亿年前,恐龙有过一段十分辉煌的历史。那时,还没有人类,恐龙才是地球的主人,他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想不想亲眼目睹着庞大的恐龙家族,感受一下它们当时的辉煌?

  看了这段影片你最想说什么?

  4、亲身扮演,强化感知。

  戴上头饰加入恐龙家族,和恐龙们一起跳呀、叫呀。(放音乐)

  二、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朗读中的难点,字音或长句,师生共同练读;同桌互读,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再次练读。

  3、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随意说,及时纠正语音错误。

  4、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5、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句,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知识点:人类的历史三四百万年恐龙的历史大约两亿年。

  2、你还读懂了什么?(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可就短多了。)出示句子

  3、朗读指导与练习。

  三、以读代答,理解词句

  1.师: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课文告诉我们了吗?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

  2.再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比第一次读要有所进步。

  3.朗读反馈,以读代答:

  教师引读: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一种说法是

  师继续引读: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师引读: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四、读中促悟,悟中积累词句

  (一)师: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

  一种说法。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句抓住突然一词。说明恐龙还来不及反应。

  第二句了解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

  第三句了解恐龙没有皮毛来保暖。

  师:因为以上的几点原因,恐龙耐不住严寒,慢慢地消失了。理解耐不住、严寒。

  2.连起来说说恐龙为什么耐不住严寒?

  3.出示本段出现的词语,借助词语介绍恐龙灭绝的说法。(词语:突然寒冷冬眠躲避保暖耐不住严寒消失)

  另一种说法

  1.读读另一种说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节有几句话,再读读,说说这些句子前后有联系吗?

  学生自由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3.师生一起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这种说法中恐龙灭绝的过程。

  4.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搞清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

  课件出示:

  (3)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1)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4)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死去。

  (2)地球一片黑暗。

  (5)食肉恐龙渐渐灭绝。

  读一读,请四人小组研究一下,该如何填序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二)关于恐龙的灭绝还有其他说法吗?自由读第3自然段。

  指名反馈。

  五、鼓励质疑,发散思维

  1、对课文提到的这些说法,你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吗?

  2、关于恐龙灭亡的原因,是不是只有这几种说法?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第四段末尾的省略号)

  3、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请帮科学家想想恐龙的灭绝还会有什么原因?

  六、巩固字词

  出示生字

  指名朗读,齐读。

  七、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如:类书写时要注意米的最后一笔。教师范写,学生书写,点评。)

  3.学生练写,展示佳作。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简说

  “娃娃”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有的漂亮得可爱,有的傻得可爱,有的淘气得可爱,还有的乖巧得可爱。总之,娃娃都惹人爱。 课文中的风娃娃怎么样呢?欣赏一下课文插图,你会看到风娃娃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长得真可爱。读读课文,你又会发现,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他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了,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 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课文生动有趣,层次清楚,第二、三自然段是讲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第五到第七自然段讲风娃娃想为人们帮忙,结果却帮了倒忙。教学时,可以在引导学生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以后,让学生围绕“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自主识字。 2有不会认的字,向同学请教,同学之间介绍自己认字的方法。 3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并反复读带生字的句子。 4老师逐一出示生字,学生比赛读带生字的句子,看谁读得准确、通顺。 5开火车认读生字,注意提醒读准字音。提示:“责、踪”是平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6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吸、极、表”三个字。 “吸、极”二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要重点指导右边“及”字的写法。笔顺:及。第一笔“撇”和最后一笔“捺”,要舒展而对称。第二笔“横折折撇”不容易写好,要作示范。 “表”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下面不要写成“衣”。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风娃娃是个怎样的娃娃?你猜对了吗2小组合作找出能说明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的段落及重点词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3听录音朗读,注意以上的重点词句。 4自由选择一部分朗读,并展示给大家听。 5说说风娃娃是个怎样的娃娃,板书在黑板上。 6你能帮风娃娃回答课文最后的问题吗?

  (三)实践活动 搜集资料,再说说风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一:自选板块,自主研读 (一)通读全文,理清线索 1?通读全文,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吹大风车(2)吹帆船(3)吹风筝(4)吹衣服、吹小树 2?以上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 (二)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风娃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事? 2?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 3?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三)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1?研读“做好事”板块。 (1)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什么? 2?研读“做坏事”板块。 (1)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3)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片断二:四会字教学(自主识字、写字)

  (一)游戏识字 1?课前把要写的生字贴在苹果纸上,并藏在学生的桌子里面。 2告诉学生,在你们的桌子里有几个可爱的“红苹果”,请找一找。 3找到“苹果”的同学上台告诉大家,这个“苹果”的名字叫什么。 4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二)选容易的字先写 1选择自己认为能写好的字描红、临写。 2同桌欣赏、评议所写的字。

  (三)请教难写的字 1在小组内向同学请教难写的字。 2向老师请教最难写的字,老师范写指导。 3自己练写。

  (四)听写生字 同桌互相听写,再检查是否正确。 五、资料袋 风 风指的是空气的水平流动现象。风向指风的.来向;风速指空气流动的速度。气象服务中常以风力等级来表示风速的大小。风促使干冷和暖湿空气发生交换,常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风是一种自然能源,很早以前,人类就学会制造风车,借风力吹动风车来抽水和加工粮食,现在人们还利用风车来发电。帆船的行驶也是靠风力的推动。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很多,但风也经常给人类带来灾害。暴风、台风、飓风、龙卷风等对人类的危害都很大。

  识字一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本课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复现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我会读”中的词语,具有积累词汇和巩固生字双重目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如,尽力、尽量;爽快、凉爽、直爽……写字时应注意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可按照“主动学习”的策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

  (一)识字写字

  识字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安排上,要突出这个重点。

  在引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倡导自主识字,注意在生活中识字。比如,让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在制作过程中自主识字;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自己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并记下来,用学到的词语去描述秋天的大自然。

  识字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识字,在积累词语中识字。

  要求认识的字要在多次复现中巩固。在认读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在学生认识后应采取多种方式来反馈、巩固,如用生字卡片做游戏、听写、阅读补充的短小儿歌等。

  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要求写的字的规律,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在学生记住了要求写的十个字后,再指导学生写字。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重视教师范写的作用。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二)朗读感悟

  朗读在本课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记住生字,又有助于积累词语和感悟秋天的美好。朗读的方式要多样,每一遍的要求要明确,要有层次性。

  可先让学生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如,先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再边读边想象,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最后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秋天美好的情境中,寓识字于朗读,以朗读促识字。

  可让学生自主读“我会读”中的词语,以体现自主学习。可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绘秋天的景色,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三)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4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三)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四)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补充阅读带有本课生字的段落或短文(教师自编或改编)。

  (五)在写中巩固识字

  五、资料袋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收立秋中秋节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 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10-29

小学语文教案11-11

实用的语文教案11-04

(集合)语文教案11-11

小学语文教案11-19

[合集]语文教案08-13

《语文园地二》教案09-13

语文教案(集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