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时间:2024-09-21 08:22:16 教案 我要投稿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土地的誓言》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

  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2、整体感知

  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

  (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

  (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可以投影)

  四、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

  读——悟——赏——拓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用所给句式说话。)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设计意图:激情激趣,让学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章。)

  (串联词: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串联词:文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微型词典走进文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

  三、读一读知内容

  自由快速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串联词:前面两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棒,连我也禁不住要一试身手了,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好不好?)

  (串联词:还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读的机会留给大家,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是谁在对土地发出誓言?发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四、悟一悟探主题

  (串联词:文章的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

  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思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主题的学习方法。)

  五、品一品赏特色

  (串联词:内容和主题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赏析本文的语言。)

  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写一写创佳作

  (串联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写出那么秀丽的词句,你们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点动起你手中的笔吧,我期待着欣赏你笔下绽放的美丽花朵。)

  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句式一:“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自创佳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小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全体同学共评。)

  七、想一想展视野

  (串联词:你们的作品写得都那么富有诗意,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或爱国之情的诗句?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积累。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提供资源平台: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我们足下这辽阔而富饶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赏了端木蕻良匠心独运的作品,了解了那断永不能忘了的辛酸历史,同学们创作了那么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你动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业。

  十、布置作业:

  1、请你将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2、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资料,编一份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设计意图:延伸拓展课内知识,同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附:结束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产 丰饶 思恋家乡

  关东沃野

  景色 美丽 热爱祖国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请、故园情。

  3.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知作者深沉的故乡情、爱国心。

  2.理解作者的家国之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情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生齐答:东北)。

  对,这里就是东北(边说边展示课件)。

  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聆听作者的铮铮誓言。

  二、初读感知,知情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多媒体展示字词)

  (1)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字音等。

  (2)感知情感,勾画“誓言”。

  2.学生交流初读感受。

  (1)知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如:热爱、赞美、思念、悲愤、渴盼、决心、牺牲等)

  (2)知誓言。学生自由发言,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誓言。

  三、细读品味,共情

  1.作者的家乡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呢?为什么能让他如此眷恋?

  细读第1自然段,勾画相关句子。

  2.品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讨论交流:作者在这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哪些词语能引起你哪些丰富的联想?关东沃野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1)学生自主品读,用“这是一片的土地,因为这里有”的句式作批注。

  (2)交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交流,读出层次、读出美感。

  品出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如:美丽、丰饶、淳朴、神秘等)

  (3)请学生仿照“当我……”的句式口头说话,丰富作品内容。

  3.作者在第2自然段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家乡的呢?

  (1)引导学生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如谈理解、说体会、品语句,并深情的朗读(怀念中有忧伤)。

  (2)比较:这两段文字对土地的描绘有什么不同?

  学生互议,老师点拨。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奠基。

  教师储备:景物不同。前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怀念;后取春秋景物和生活,抒情较舒缓,在深情的怀念中暗含忧伤、愤怒。

  四、合作探究、入情

  1.(回看图景)师: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被日本人占领长达十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青年作家,作者发出了血泪的控诉,面对土地立下了铮铮誓言。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誓言?

  (1)学生自主放声诵读,合作朗读。(第二自然段)

  (2)点名读,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读出激越的情感。

  (3)表演范读。

  (4)全体齐读。

  2.师:作者面对自己的故土,发出急切的近乎呐喊的誓言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请用第一自然段的句子作答。

  (第一自然段首句)作者为什么这么挚爱自己的故乡?故乡的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交流讨论,以“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这个句式深情表白。

  可能出现的答案:

  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这里有勤劳善良的父母。

  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在故乡的土地上,印下了我无数的脚印。

  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留下了无数银铃般的笑声,田垄里珍藏着我无数的纯真回忆……

  3.品味文中人称变化的好处。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激动,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对土地以“你”相称,使抒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展读升华,融情

  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发扬作者这种爱国情怀,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互相讨论解决。

  (如:人称的变化、词语运用超长化、抒情的方式等)

  小结

  其实在那个一寸土地一寸金、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时代,又何止是东北大地惨遭蹂躏,烽火燃遍了赤县神州啊!面对破碎的山河、便也的哀鸿,发出吟唱和呐喊的又岂止端木蕻良一人?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诗人艾青写于1938年的名诗《我爱这土地》。(多媒体出示,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落后就要挨打!历史虽然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任重而道远,享受这和平安宁生活的同学们,祖国的腾飞需要你们的努力和拼搏。期待在明天中国的脊梁中看到你们!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相关文章:

土地使用证明03-12

土地承包协议06-14

土地确权工作总结01-15

土地赠与合同11-08

土地证明书12-26

承包土地合同08-14

转让土地合同11-03

土地永久转让合同10-29

土地的协议书06-07

土地厂房转让合同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