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9 08:19:1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

  2、学生准备:

  广泛搜集长城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民间故事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资料共享

  1、师:据报道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斯特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辩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的工程。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项是我国的一项伟大的工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长城)

  关于长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请大家展阅和简介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长城的资料和信息。

  2、师:大家的课前准备工作令老师相当满意。对于长城,你们都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我们来读一篇专门描写长城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板书课题:

  长城

  二、充当导游,感知课文

  1、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明白处做记号。

  2、组织学生谈读后感。

  3、师:看来大家的感受和老师一样,这篇《长城》真是景奇文美呀,稍作加工,便能成为绝佳的解说词。大家知道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游览这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作。谁愿意充当小导游,把长城介绍给大家?

  (在学生试着解说时,教师提醒其注意生字、新词读音,并帮助其梳理解说词的'结构,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材料的能力。)

  4、请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练读课文:

  初步读出语言的灵魂感,然后在全班自由展读,互评提高。

  三、观察远景,感受雄壮

  1、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请大家看这张图,试着用一句话来描述。

  (学生描述长城的雄伟时,教师提示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形象和更有吸引力。)

  2、师:这张图是在飞机上拍摄的,从中可以看出长城从远处看的一个大概模样。同学们的描述各有特色,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请大家齐读第一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长城从远看的模样,并让学生对照图片体会“蜿蜒盘旋”的意思。

  4、让学生思考:

  作者说长城像条龙,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从“龙”字中体会出作者对长城的敬重之情。)

  四、近看长城,剖析结构

  1、在飞机上鸟瞰可长城后,作者又来了长城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我们接着看课文,思考一下: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学生读书后回答。

  2、课件出示长城近景图:

  让学生走上讲台,对照图介绍课文第2段的内容。师生共评,归纳出长城各建筑的特点。对于跺子、了望口和射口这三个部分,学生可能认识不够清楚,教师可以用图示来讲解。

  3、讨论: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构造的?

  作者先写整个长城高大坚固,再写城墙顶,接着写城墙顶上的跺子,垛子中的射口和了望口,这是先整体、后部分的说明顺序。

  4、让学生就这一段内容发表感想,体会长城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就在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其实呢,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诗人戴望舒诗人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诗人戴望舒诗人,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诗人戴望舒诗人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第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第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诗人戴望舒诗人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第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第4. 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安徒生公园》主要向人们介绍了座落在欧登赛的安徒生公园的情况。意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后,借助网络或书籍等查找、搜集资料,进一步全面了解安徒生,认识安徒生。

  教师学生分析:

  对于安徒生的故乡,教师不是很熟悉。只能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而学生对于欧登赛这个地方更为陌生,只能通过课文的介绍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句。

  (2)了解安徒生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他创作的影响,感受故乡人们对他的怀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自主识字。

  (2)通过阅读、搜集整理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安徒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安徒生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他创作的影响,感受故乡人民对他的怀念。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安徒生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他创作的影响,感受故乡人民对他的怀念。可以通过读课文的方式解决。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全面了解安徒生,认识安徒生。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材料,必要时教师要补充。

  教具使用:

  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分组分段读课文

  (二)、三读课文,品味感悟

  1、带问题读课文

  (1)、你认为欧登赛美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标出来。

  (2)、小公园有哪些事物与安徒生有联系?找到体会。

  2、学生自由交流

  3、读了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4、自由阐述

  (三)、拓展延伸,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

  2、整理资料

  3、代表反馈

  (四)、总结

  安徒生创作的不朽童话,为他的`祖国赢得了荣誉,世界各国有一百多种不同的语言都有它的译本,并且做成各种不同的图画书出版,他是丹麦人的骄傲。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的人民和政府,在安徒生七十岁生日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政厅前,为他塑造了一尊雕像,而在他一百岁诞辰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欧登赛,对他的故居进行改造,成立了一座安徒生博物馆和安徒生公园。1954年,国际儿童读书联盟设立了以安徒生的名字命名的世界儿童文学大奖……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项至今仍是儿童文学界最高的荣誉。

  (五)、作业

  整理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2、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重点难点

  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教具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民族吗?

  2、学生们畅所欲言。

  过渡:各民族的文化生活真是别具一格,你们想走进他们吗?

  二、创设情境,走进民族

  1、出示四幅民族图,说说分别讲的是那些民族?

  2、小组探究:

  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判断图上是哪几个民族,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判断的。

  要求:小组长要让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要互相倾听他人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必要的地方演一演

  过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真实丰富多采,你能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家庭成员向大家介绍吗?

  三、自组小组,自选介绍

  1、出示各民族的照片,展示各民族的风采。

  2、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小组,练习导演。

  (学生根据自己爱好自由组成旅游团体,自导自演,展开研究,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活动中,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教师更多的是提供帮助、指导,甚至协作研究,与学生一起讨论。)

  3、畅所欲言的'介绍会,师生共同评议。

  4、谈谈这次旅游的感受。

  四、发展思维,内化积累。

  1、出示一些典型的民族照片,让学生判断是哪个民族,并说说这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气、风俗。

  2、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指导学生找出各民族的聚居地区。

  3、观看MTV《爱我中华》,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你打算怎样为祖国贡献力量?

  拓展延伸:

  全班共同努力,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把反映各民族的生活资料,整理成一本民族集锦。

  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分清内在美与外形美的主次关系,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论及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提示】文章的主要观点。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㈠提出问题①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三、结合文本,感悟美德

  1如果请你从课文中选取一句最精彩的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为什么?

  过渡: 本文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今天的我们学习本文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文明有了高度的发展。有人说,当今的社会,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德。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一位具有道德标杆式的人物呢?有,他就是雷锋。

  1、那么雷锋有哪些美德呢?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活雷锋呢?举例说一说。

  2、教师总结:

  美是什么?美是雷锋在列车上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美是危险时刻女教师张丽莉的奋不顾身,美是司机吴斌在生死抉择中抒写的对职业的忠诚,美是吴菊萍用双手托起对生命的敬畏,美甚至是上课后你悄无声息的坐在座位上。美在哪里?美就在我们的古文中。

  四、寻找历史踪迹,再谈“美”

  示例:“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是美的,可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更美。

  请以“( )是美的,可( )更美。”的形式说话。

  五、课堂总结

  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美是黄金分割,美更是千手观音的普度众生。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但是,求真,求善是美永恒的内涵。同学们,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1.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2. 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另写几句,表达你对美的感受.例句:

  老师说:“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学生说:“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美,一种执著追求的美.”

  医生说:“————————————————————————”法官说:“————————————————————————”

  3.写出10个体现中华民族美德的词,其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美德,并说明理由。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到美德最美,认识到一个人提升自己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进一步学习如何去分析议论文,掌握学习议论文的方法。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最大限度集合了资源,使原本抽象的“美”,在具体的学习中有了更加实在的内容,让学生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但教师还用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普通话不过关,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教学中不要走过场,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回答问题的时间,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准备:

  教具:放大书上彩图;音节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或事先在黑板的右下方画好四线格。

  学具:有关声母、单韵、音节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

  用卡片出示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zicisi。先指名读,并进行平、翘舌音的区别比较,再齐读。

  (二)教声母y

  1、读准y的音

  (出示放大的彩图1)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杈上晾着衣服。)把“衣服”的“衣”的音读得轻而短就是声母y的音。

  用红粉笔放大板书y。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

  2、记住y的形

  指图:y像什么?(y像图上晾衣服的树杈。)教师领着学生念顺口溜:一个树杈yyy。

  (三)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

  看图:衣服的衣用拼音怎么写?(板书:yi)教师领读领说:衣、衣服、晒衣服。学生反复练读yi的音。

  师述:它是一个整体认读的音节,由声母大y和韵母小i组成。学生齐读yi三遍。

  比较y与yi发音的区别。学生再试读。教师大面积抽查。反复练习,不搞“大合唱”。

  (四)整体认读音节yi的四声训练

  2、整体认读音节yi的四声怎么读?(板书:yīyíyǐyì)学生试读后,教师再检查,然后领读并扩词。

  yī是一年级的yī(衣服、医生)

  yí是阿姨的yí。(怀疑、宜昌)

  yǐ是椅子的yǐ。(已经、以后)

  yì是注意的yì。(文艺、会议)

  (五)用同样的办法教w、wu及wu的四声。

  (六)练习直呼,掌握音节。

  (1)(出示图3)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只鸭子在水中游。)

  板书:ya,学生齐读这个音节并指名说说,这个音节是怎么读出来的。

  :这个音节是由声母y和单韵母a组成的。读音时,先发y的音,气不断,快速滑向a,前轻后重,一口气读出来。

  (2)(出示图4)提问:这是什么?(是一只青蛙。)

  板书:wā(自由读wā)师:wā是怎样组成的?

  (3)(出示图5)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它们在干什么?(是几只小鸟,小鸟在窝里唱歌。)

  板书Wō(指名读,再指名说出读的方法。)

  师:说说wō这个音节是怎样组成的?

  师:从yā、wā、wō三个音节可以看出:一个声母和一个单韵母可以组成一个音节。

  (七)读写结合,综合训练

  1、:这节课我们学了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谁能说说它们的读音有什么不同?yw轻短;yiwu重、长。我们还学了yw和单韵母ao组成的音节,谁能读读?

  2、练读

  读卡片:yyiyīyíyǐyì

  wwuwúwǔwù

  yawawo

  3、练写

  指导写y,右斜短,左斜长,占中下格,两笔写成(中格占满,下格空三分之一。)

  指导写w,斜下斜上,又斜下斜上,共两笔写成,占中格。

  教师边讲边范写,学生先书空,再描,后抄写。教师巡视指导,课内完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问:jqx与_在一起该怎样写?(指名上台写juquxu)问:你是怎样记住写时去掉_上两点的?(复习儿歌:jqx真淘气,从不和v在一起,要是和v在一起,见了鱼眼就抹去。)

  2、(出示音节卡片)认读音节:

  yiwu

  (二)比较yiyiwuwu

  1、(出示卡片y)问:它是什么?(它是声母。)读时要注意什么?(要读得轻短。)指名读,再齐读。

  2、(出示卡片i)问:它是什么?(它是韵母。)读时要注意什么?(要读得重而长。)指名读,再齐读。

  师述:我们把声母y叫大y,韵母i叫小i;大y和小i在一起,组成音节yi。yi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得重而长。教师领读yiyi

  3、(出示卡片u)问:它是什么?怎么读?(它是韵母,读得重而长。)学生练习读。

  4、(出示卡片w)问:它是什么?怎么读?学生练习读。

  师述:我们把声母w叫大w,韵母u叫小u;大W和小u在一起,组成音节wu。wu是整体认读音节,读时重而长。教师领读wuwu。

  另外强调:iu两个韵母不能自成音节,必须由大y、大w来帮忙,分别组成yi、wu。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

  1、出示卡片认读╛

  师述:_与jqx在一起组成的音节,写时省去两点,_与y在起,又组成一个整体认读音节。(板书yu)指名读,齐读。

  2、师述:_与y在一起,_上两点也要省去。教儿歌帮助记忆。(_字真骄傲,两眼往上瞧,y姐姐帮助它,去掉骄傲帽。)

  3、“yu”带上声调怎么读?

  (四)看图读拼音

  看第六、七幅图,读图下面的.音节,把这课刚学的音节用笔画上横线。学生自己试读。

  1、(出示图6)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说后板书:yāyǔ。先指名读,再齐读。

  2、(出示图7)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答后板书:wǔwǒ。先指名读,再齐读。

  师述:这两幅图下面都有一个词语,是由两个音节组成的。

  各自读后做找朋友的游戏。

  (五)训练直呼音节

  1、指名读音节卡片:yiwuyuyawawo

  2、比赛读,分组读。

  3、说说这些音节中哪些是整体认读的音节?

  (六)综合训练

  1、指名读书:①注意顺序,②读准音节,③声音响亮。

  2、:这节课我们学了整体认读音节yu,谁能读它的四声?

  3、练听:听老师或同学读声母、韵母、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把读的声母、韵母、音节找出来。

语文教案 篇8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个过关。

  (2)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不懂的词语。

  (3)出示生字词集体点拨:“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掠”是撮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4.集体交流。(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

  2.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6个生字

  1.出示本课生词: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出示生字“燕、聚、增、掠、稻、尖、偶”认读、组词

  3.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注意“聚”的下面不要写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4.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精选]10-03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通用)08-06

实用的语文教案11-04

(集合)语文教案11-11

《争吵》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推荐】09-10

语文教案(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