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授课时间: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滑”等9个生字,会写“报”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三、教学重点: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四、教学难点: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五、教学类型:新授课
六、教学准备:1、实物投影仪。2、句子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读课题,质疑,课题中的“我”是谁,“你”又是谁。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要求:
a、轻声读课文,画了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b、再读全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
1、请学生指出自学过程中最容易读错的生字,全班正音。
2、解决课题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老奶奶 “我”
送报的孩子 “你”
默读课文,学习词句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自己喜欢的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自己画出的词语和句子。
3、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生共同评价。
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指导书写
1、请学生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细看生字,说说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练习书写四个字,四个词。
4、点评反馈。
语文教案 篇2
20xx年4月2号—4号,山东省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烟台龙口举行,我在参会的同时,有幸执教了李白的《行路难》一课,《行路难》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时所发出的人生感慨。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
课堂教学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我们要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地磨课,我感觉:要出一节自己感觉满意的课,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行的!对这节课我一次次的教学设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学设想,真是“不断磨练,不断完善”,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由谈李白自然导入课文,再由李白的“嗜酒”过渡到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探寻缘由。
在“读准、读顺”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当的课堂上可能自己一提到“节奏”问题的时候,有一些突兀,学生们没有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把如何读好一首诗歌的方法一一推荐了出来,或许更换一种问的方式会更好,比如:如何停顿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通过适时地展示背景,增强学生们对于诗的了解,诗歌,我个人感觉不适合翻译出来,学生们“一望而知”但是具体说说,又无从谈起,当给他们一个背景帮助之后,使得他们慢慢向诗境靠拢。
在“读细、读情”环节,我设计了:“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此环节设置是想达到:教学生一种方法,具体可抓;当再次背景引入的时候,想通过背景的拓展,螺旋问题的上升,实现问题的勾连;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实现了“以诗解诗”的目的。标点符号的改动,语气助词“啊”的增加,想让学生的朗读过程出现层次感,最终达到“诗无达诂”的目的。
在“读理、读人”的环节,回归到“难”的'主线,当李白面对“难以下咽(食物);难以施展(抱负);难以选择(前路);三个方面的呈现也是想提示学生进行背诵,最后李白的诸多方面诗词想告诉学生“李白不止一面”,让学生在课外的诗词拓展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本节课也有诸多遗憾之处,例如:首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还需要再多多努力;其次,当学生的朗读很出彩的时候,没有给予肯定到位的评价,同时在鼓励其他学生的勇敢试探方面还是需要我再加大功夫。
李白的《行路难》是他在“跋涉”他自己的梦想征途,其实,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着一场场梦想的“跋涉”呢?每一次课堂的师生共同学习和收获都是这趟梦想征途上独有的风景,我愿意且思且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感受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到了,细心的你发现了什么?
2、过渡:春天多美啊,老师想带着你们一起去郊游,想去吗?让我们一起唱着《春天在哪里》出发吧。
教师弹奏,学生全体起立唱歌踏步。
3、好了,我们来到了一片青草地。(贴小朋友的图)
小朋友,快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认真看黑板上的图,说清图意。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1)过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清清的小池塘显得格外可爱。小朋友,让我们轻轻地打开课本,一起来感受小池塘的美吧!
(2)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池塘中水波闪动,池塘边的芦苇随风飘动,多美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的这个美丽画面,请小朋友们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通过朗读,把小池塘的美读出来吗?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并进行评议。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就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那在这只明亮的“大眼睛”里,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呢?请你接着读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3)谁来说说看?
(4)指名读课文。并把相对应的图片贴到黑板上去。
(5)美丽的小池塘倒映出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还会映出些什么呢?昨天刘老师让小朋友来动手画一画,谁想来展示展示?
(6)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图,贴在黑板上,并用“倒映在池塘里,像”的句子说话。
4、学习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现在的小池塘美吗?对呀,引读“美丽的小池塘,明亮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五彩的世界倒映在小池塘里,把小池塘装点得格外漂亮。让我们拿起书,把小池塘的美景看个够吧!
(2)齐读课文。
6、时间不早了,我们就要离开小池塘了,此时此刻,你想对小池塘说些什么呢?
7、在我们伟大祖国广阔的土地上,美丽的景色还有很多很多,这需要小朋友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这样你会发现更多更多的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2—4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找出翘舌音的字,边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第2段。
(1)指名读课文。指说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哪一句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第二,三两句。
A:指名读第二,三两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大禹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B:哪些词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忙尽。“走遍,吃尽”:说明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而是形容很多)
C:“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表示很多)。“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海,说明了什么?(说明治水工程浩大)。板书:挖通,劈开。
D: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E:指导朗读:“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读重音。
(3)学生练读,细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表示数量的词。(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13年”强调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与“一次”强调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事业上。“十多岁”强调大禹离家时间太长,这几个数量词突出表现了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5)假如你是和大禹一起治水的人,当经过他的家门的时候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禹治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第2自然段)
大禹下决心干什么?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干什么?
2、自由练背。
3、指导背诵。
4、齐背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涵义;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划分段落。
2.体会争吵后“我”的心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了解预习内容
(一)出示课题,提出问题。
1.“争吵”是什么意思?由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1)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争吵?
(2)为什么事发生争吵?
(3)他们争吵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各自的心情如何?
(4)争吵的结果如何?
(5)“争吵”这件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了解预习内容。
1.自读预习。
2.说说你从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
要求:对照括号中的注音把字读准,找出不懂的词或句。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我”认为他是故意的,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虽然“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我”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与“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指名读课文,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
(二)用小节归并法划分段落,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1~4节)讲“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
第二段(5~8节)讲“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
第三段(9~13节)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
第四段(14节)讲父亲对“我”的教育。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一)说出注音字的形、意:
填空练习:
1.“匠”字是( )结构,它的`第二笔应为( )。
2.“哀”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悲哀”的意思是( )。
(二)解词:
嫉妒——心里忌恨别人比自己强。
瞟——斜着眼睛看。
防御——防卫。
五、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
(二)抄写生词:
吵架 嫉妒 石匠 后悔 缘故 胳膊肘
原谅 瞟我 悲哀 防御 毕竟 诚心诚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读课文
(二)回忆课文分成了几段,每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二、新授课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
2.划出争吵时,“我”做的不对之处和克莱谛做得比“我”好的地方。
(1)学生默读划出。
(2)讨论。
我错:①克莱谛无意碰了我,我火了,并骂了他。②我听了他的道歉后,不但没能原谅他,反而故意碰了他。
他对:①他无意碰我之后立即向我道歉。②当他气急了,举起手要打我时,看见老师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急忙缩回手去。
3.细读这一段,思考:“我”为什么与克莱谛争吵?克莱谛为什么与“我”争吵?
(1)“我”与克莱谛争吵的原因有二①是他碰了“我”,“我”的本子被弄脏了;②是克莱谛得了奖,“我”嫉妒他。尽管“我”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但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就是因为心理不平衡导致看问题的偏斜。
(2)克莱谛与“我”争吵的原因主要是他无意碰了“我”,及时道了歉,见“我”还不依不饶,所以急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5.分角色练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段、第三段。
1.默读第二段、第三段。用“——”划出“我”与克莱谛争吵后的表现;用“ ”划出克莱谛与“我”争吵后的表现。
2.讨论“表现”,并说说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物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1)“我”在争吵后的表现。
①“我”很不安。
②“我”很后悔那样做。
③想向他认错但觉得太丢脸。
④想到外面后不是先认错,而是怎样去防御克莱谛。
⑤出去后,他走近“我”时,“我”举起戒尺。
⑥当听到他说要求和好的话,“我”愣住了。
⑦当听到他的问话后,“我”说:“再也不了!”并高兴地与他分手。
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不安——后悔——矛盾——愣住——高兴
(2)克莱谛在争吵后的表现。
①用眼睛瞟“我”,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为“我”不原谅他起初的无意而伤心;也为自己刚才不冷静举手想打“我”的行为而伤心,他在反思自己的错误。)
②第二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这一句比第一次说时多了一个“着”字,但这正说明他刚才想打架的思想已经消失了,换来的是思考后的冷静。这是要和好的诚恳语气。)
③放学后他从后面跟上来,走近“我”。
(走近“我”的目的是主动接近“我”。)
④他微笑着拨开戒尺,并温和地说出友好的话。
⑤他两手搭在“我”的肩上,并用商量的口吻与“我”和好。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后板书:
悲哀——后悔——诚恳——高兴
3.从文中找出克莱谛在争吵时和争吵后的两次微笑,这“微笑”分别对“我”起到了什么作用?
(1)他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这个“微笑”使“我”不高兴,认为他得了奖,有意在“我”面前显示,造成了“我”想报复他的心理。
(2)他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这个“微笑”使“我”愣住,一时之间简直不敢相信我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他竟很容易地原谅了“我”,他的诚恳让“我”感动,于是我们高兴地和好。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课堂练习
造句
1.缘故
2.诚心诚意
要求:
先找出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说说词语的意思,再分别口头造句。
四、布署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一)默读第四段。思考:爸爸听了我的叙述,有什么表情?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二)讨论:
1.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爸爸说“高贵”的朋友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高贵”的?
(这“高贵的朋友”指的是克莱谛。他的高贵之处在于敢于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用宽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朋友。)
3.爸爸夺过戒尺,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爸爸希望“我”和错误的嫉妒心理、知错不改的虚荣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朋友的狭隘心理及行为彻底决裂。)
(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和同学及朋友的交往中,要宽以待人。如果有了错误,应该主动请求别人原谅,决不能以虚荣之心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别人,更不能以狭隘的心理来对待朋友。)
(四)说说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
二、课堂练习
(一)形近字组词:
吵( ) 妒( ) 肘( )
抄( ) 护( ) 讨( )
扛( ) 谅( ) 瞟( )
杠( ) 掠( ) 漂( )
御( ) 竟( ) 嫉( )
卸( ) 竞( ) 疾(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写出近义词:
温和—— 缘故——
情形—— 防御——
2.写出反义词:
故意—— 高尚——
(三)课堂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写成一个片断,把“诚心诚意”、“缘故”这两个词用进去。
1.同桌议一议,然后写下来。
2.用投影显示一个同学写的片断,集体评改。
三、课后作业
修改自己所写的片断。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根据阅读提示、课文内容、自己所需”的方法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2、把握课文内容,深入感悟只要有敢于克服困难、善于克服困难精神,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道理。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根据阅读提示、课文内容、自己所需”的方法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2、把握课文内容,深入感悟只要有敢于克服困难、善于克服困难精神,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深入感悟只要有敢于克服困难、善于克服困难精神,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道理。
【学导过程】
一、设疑谈话、导出新课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人要活着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食、住、安全。)
如果一个人失去这个最基本的条件,还能生存下去吗?
(不能。)
但是就有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没有吃的、住的、又有野兽出没,却生活了二十几年,你们知道是谁吗?
(他就是鲁滨孙。)
2、出示课题,交待出处: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上一篇著名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本篇课文是作者用精确的语言浓缩了小说的内容、情节,读后会使我们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二、生制定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根据什么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参照阅读提示及主要内容)。
二是根据思想内容(思考作者写作目的)。
三是从语文学科特点上定(学习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运用)。
2、生:制定、交流目标。
3、师梳理目标:
一、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二、是什么力量使他战胜这些困难的?
三、学习、积累描写困难、战胜困难的好词佳句。
三、生提出完成目标的方法
1、完成第一个目标的方法是:
认真读书,读懂课文内容;
2、完成第二个目标的方法是:
抓住重点事例、词语反复读、研究、感悟;
3、完成第三个目标的方法是:
边读边划边记,自己选择要学习积累运用的语句。
四、学生自学第一个目标
五、交流反馈,点拨强化
1、什么困难:
就导语直接进入: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没有安全。
2、怎么克服的:
吃的':(先找、打猎、捕鱼、圈养、种。)重点感悟“种”和“圈养”。鲁滨孙想了许多的办法,但是只能是暂时的,要长期地生存下去,就要有长期的办法。
住的:(有水、遮阴、能看大海)重点感悟“看大海”,深刻体会鲁滨孙在这几乎是绝望之中,还在时时想着回到祖国,没有放弃。
3、强化训练:
用关联词语“不但……而且……”说上述重点感悟的内容。
例:鲁滨孙不但解决当时吃的而且还留下仅有的麦种,把它种在地里,让它长出更多的粮食。
安全:教化野人成为伙伴。
结果:鲁滨孙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
六、学习第二个目标
完成方法:
1、师用激情的语言进行小结过渡,促使学生深刻感悟,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例:鲁滨孙在荒岛上能生活二十几年,他没有被饿死,没有被冻死,没有被野兽吃掉,没有被野人打死,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呢!
(这简短的过渡语,打动了孩子们的心,心中的火焰一下子被点燃,是啊,是什么精神使他能这样?大家开始研究,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2、生研究,体会。
3、交流、反馈:
鲁滨孙想活下去,想回到祖国,所以他不但有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而且还有善于克服困难的办法。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加深对中心的感悟。)
生:我没有遇到没吃、没住的困难,也很难感受,但是今后不见得不遇到困难,当我遇到困难时会记住鲁滨孙的。
生:鲁滨孙在船舱里找到那么多的钱,可是在荒岛上也没有用,充分说明金钱不是万能的,那什么是万能的,这篇文章充分告诉我们,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是万能的。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多好哇,现在你们还很小,你们的路还很长,在你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希望你们像鲁滨孙那样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那你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
七、学习第三个目标
完成方法:
1、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
(师运用简短的过渡语:作家将长篇小说浓缩成一千多字的文章,又使我们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体会到一种精神,可以看出文章的语言是多么精炼,同学们一定很喜欢,那我们就来学习积累一下自己喜欢的词语。)
2、先用笔划出自己要积累的语言,然后再读几遍,能记下来就记住。
3、交流:
恐惧万分、寂寞、一丝安慰、天涯海角、日晒雨淋、淡忘……
4、教师指导运用。
八、总结
师:……如果你们还想细致了解鲁滨孙,去读一读原著吧。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4.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小麦,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面包、饼干等食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了解麦子的用途)
2.出示课件,认识麦子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以及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3.以麦浪为背景出示片段,学生自由朗读。
在平原的深处行走,你看到最多的庄稼肯定是麦子,它从中国的北方大地漫向南方,从黄土地步入黑土地,从广袤的平原迈入曲折的丘陵,凡是有土地的地方,有人烟的地方,总能见到麦子在风中摇曳的身影,没有娇妍,不露媚俗,那是农民的杰作。所以,很多时候我把麦子当成了农民,他们朴素地融为了一体。麦子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成熟,它最懂得农民的目光。为了承诺这两个字,麦子目睹过落叶,经历过飞雪,沐浴过春雨,倾听过夏日滚过的第一声雷,独自穿越了春夏秋冬,走过了一条冰与火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它在天地间不疾不徐地前行,不曲不折地生长,麦子的静谧与悠然,是积蓄,是酝酿。太阳越来越毒,火辣辣地拥抱着大地。接着,东南风从远方吹来,轻轻地抚摸着每一株麦子,每一寸土地。日益变黄的麦穗在麦茎上翻飞。我看见我家、邻居家以及整个村庄都在这金色的光芒中颤抖,打开的窗户飘进浓浓的麦香。年少的我这时总喜欢站在窗前屏住气息,猛吸一口空气,那成熟的收获的喜悦飘然而至。
江南《成熟的麦子》
4.谈阅读感受,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在不懂的词语旁画一个小问号。
(3)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独立自学。
3.小组内交流。
(1)互相抽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2)分自然段检查课文的朗读。
(3)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重点是字音准确,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小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洋溢田埂镰刀挎着赤脚脚趾咧开嘴巴乏
(3)写字指导:翼字是上中下结构,注意要写得紧凑,上下不要出格;禁是上下结构,上面写紧凑,下面的示字要写宽;锅字里面的人字不要写到口字里面了。
(4)说说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人物的天真快乐、麦子丰收带来的喜悦、文章语言美等。)
三、再读课文,引导质疑。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说,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在小黑板上板书不懂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备下节课继续讨论。
例如词语:娴静诱惑冷不丁蹒跚
句子:
(1)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脚走在软绵绵、油光光的泥土上,冷不丁会有泥土从脚趾缝儿里冒出来,真舒服。
(2)吃饱了,我们也乏了,随意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问题:
3.反复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句子。
四、细读课文,尝试解决。
带着以上问题细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小组互议、寻求帮助,尝试解决问题。
五、作业。
1.朗读自学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继续思考探讨小黑板上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空旷的田野、暖暖的和风、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这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田野风光画啊!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这群快乐的农家少年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麦子黄了带来的丰收喜悦。
二、品读课文,体会自然美与语言美。
本课时采用随机学段,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学汇报,同时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随机解决。
(一)以第一段为例。(假定学生汇报的是第一段)
1.学生汇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学生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引导:你认为他读得好吗?好在哪儿?你能像他一样读吗?你觉得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请你试一试。(读出自然的美、语言的美,读出自己的感受。)
3.老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解决小黑板上的问题)。
和风:和煦的风,和暖的风。
空旷:四周宽阔敞亮,没有遮拦物。
娴静:文静、稳重。这里指谁文静稳重?是什么写法?为什么这样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麦子和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快乐成长,也代表丰收的喜悦,实际是人们心情愉快。)
4.出示课件,感受田野风光的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心情怎样?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第一段。
(二)总结学习方法。
1.学生汇报;
2.其他学生评价,再读;
3.老师引导,学生补充,共同解决问题;
4.有感情地读这一段。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自然段。
其他各段引导的重点
1.第二段。
田埂:田间的小路。(为什么是湿湿的、长长的?)
诱惑:吸引的意思。麦子和豆荚为什么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干什么?(割麦子、拾麦子)从本段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握、挎)
(还可能是吸引我们去玩、去扯草、去放羊等,让学生自由想象。)
出示: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蚱蜢,不停地蹦着跳着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唱着、笑着、玩着、闹着等)为什么说我们像青蚱蜢?(顽皮可爱、蹦蹦跳跳的样子,写出了丰收的喜悦、高兴的.心情。)
想象那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蹦蹦跳跳走在田埂上的情景,再读体会。
2.第三段。
(1)出示填空:
五月的风(),赤脚走在()、()的泥土上,()会有泥土从脚趾缝儿里(),()。
先读括号里的词语,再连起来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换成其他词语再读一读。(如依次填入:柔柔的,松软的,湿润的,突然,钻出来,真有趣)谈谈感受。(体会用词的生动,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语言美与意境美)
想象情景,口头描述:五月到了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柳条()竹笛()竹管()鞭子
读一读这些词,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蹒跚: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
撒着欢儿:形容十分高兴。
如果你是小伙伴之一,看到蹒跚开步的鸭子,撒着欢儿的羊儿,你会怎样?把高兴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齐读)
3.第四段。
师读:不知是谁真欢喜!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顽皮的孩子,引导读出顽皮的语气)
那最后一句呢?指名读。这里又说明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放鸭放羊很有经验的孩子,勤劳的孩子)想象:平时他们都做了什么?
体会人物想法再读本段。
4.第五段。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小心翼翼?用小心翼翼说话。
想象剪羊毛的情景,说一说。
禁不住:忍不住。说明什么?(想到兔子有了鲜嫩的青草吃,想到剪兔毛的快乐情景,发自内心的高兴)
体会丰收的喜悦读一读。
5.第六段。
找一找表示动作的词语,读一读,想象劳动的情景,体会劳动的快乐。
想象野炊的情景,再说一说。
6.第七段。
出示:吃饱了,我们也乏了,随意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乏:累。
从随意、躺、闭上、伸开体会孩子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再次感受语言美的魅力。
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怎么画?画出了什么图案?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1)填空。
()的田野()的泥土()的青草
韧韧的()直直的()黄黄的()
娴静地()蹒跚地()小心翼翼地()
(2)用小心翼翼禁不住造句。
(3)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以难忘的野炊为题,把课文的有关内容改写成一篇小作文。
语文教案 篇8
一、抓傲理线索:约2~3分钟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找出全文有多少个“傲”字?(8个“傲”。)
——引出“傲”串全文的线索美。
二、挖傲悟组材:约8分钟
请同学们找出“傲”具体表现在哪五个方面,请仔细读原文后回答。
分四组抢答,看谁最踊跃最精彩。
①一傲在伸长脖颈左顾右盼总领下文;②二傲在叫声;③三傲在步态;④四傲在吃饭;⑤五傲在昂胸凸肚跨方步看野景照应开头。
——根据发言,然后引出“傲”在总分总的布局美。
三、扣傲赏妙语:10分钟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傲”的具体描写句子,看谁找得快又能说出其精妙处。
教师示例:
⒈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用“动作、神态、旁人的心理写“傲”,妙在前正后侧式,如在目前。)
⒉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妙在三个方面的概括来写“傲”,作用:叫声、步态、吃相,两字短语构成段首排比,有气势又总领各段。)
请同学们用“从来写“傲”,妙在”格式来分析。(发言摘要)
1.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妙在鸭鹅对比来写“傲”,与大爷类比,妙在对比类比突出了中心。)
2.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前总后分,前概后具式来写傲,语言精致。)
3.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怎样来写傲?写鹅的“神态、动作”来写傲。)
4.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谁能表演“架子十足”的神气)
………………
——引出语言有生动美。
四、评傲说做人10分钟
⒈“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教师示例:这里写到的物质上的贡献无非是下文提到的可以给人们生蛋,而精神上的贡献,则在于主人主母小孩捡蛋时的“哈哈”的喜悦之情,其中充满了人情味,更写出了农家小院的惬意生活。(教师扣关键词:“物质”和“精神”来展开评点。)
⒉“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学生评点活动:用“假设:我们的自己家中没有养鸡鸭狗等动物,你回到家里一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假如我们自己家中养了鸡鸭狗等动物,你回到家中又会有什么感觉?(备用启发故事:我自己儿时躺在地上打滚,为的是缠母亲买两只小兔子养,我可没有想到要吃这个兔肉,而是觉得蛮有味,才要在地上打滚的。引出养鹅,实则趣味无穷也。不单单是为了有鹅蛋吃哦!)
——引出语言有哲理美。
五、拓展有趣味:约10分钟
1、扣“狗”话题说话活动:说与“狗”有关的俗语词句;
2、说说你有关“养狗”的趣事;
3、联读活动:①王维的《谓川田家》;②《白鹅》完整篇章自读。(注:教材只是部分节选)
——引出读后拓展有趣味。
板书设计:
农家小院鸡犬相闻
——丰子恺《白鹅》美读把玩
形傲
导:析题学拟题。题有色彩美
一、抓傲理线索。叫声文有线索美
二、挖傲悟组材。步态文有总分美
三、扣傲赏妙语。吃相言有生动美
四、评傲说做人。言有哲理美
五、拓展有趣味。读后广联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0-03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8-09
《争吵》语文教案08-31
[优选]语文教案04-14
语文教学教案01-29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06
语文教案[实用]12-16
语文教案(集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