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31 08:20: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华[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本课是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突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共同讨论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知,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的能力,体现了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关。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时在运用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及词语辨析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

  2、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齐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直奔主题、总体感知课文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的哪句话与课题的意思相同呢?

  出示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指名并齐读中心句(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师评价过渡: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呼风唤雨的是谁呢?又是靠什么呼风唤雨的呢?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两个问题告诉我们的?(设问)

  (2)师生对读设问句(师问生答)

  (3)师:那么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告诉大家?

  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的辨析

  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指名读句子,初步理解发现和发明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20世纪人类都取得了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四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回答、出示片段

  (2)为什么说这些发现和发明都是奇迹呢?(学生回答)

  (3)播放科技短片,进一步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科技成就和发明。

  画面播放:(人类登月球、潜入深海、原子核等;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等)

  (4)出示课件:同学们,20世纪的科技发明还远不止这些,老师将同学们搜集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做成了课件,看完后你对发现和发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5)搭配课件词语练习,进一步理解发现和发明(图在上,文字在下)

  指名读短语

  师小结:20世纪出现了如此多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看完以后你对20世纪有一个怎样的评价?(20世纪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A指名读句子,说说“改观”是什么意思?它和“改变”的意思有何不同?

  B齐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过渡: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那么上百万年前的农耕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人类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②出示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③随即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

  ④以图为背景覆盖文字: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师:想象一下没有()没有()的生活该怎么过呀?

  师:一百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师过渡: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够拥有神奇魔力,那么人类是借助什么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的?

  出示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指名读句子

  师:你在哪里听说过“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神话西游记)

  让学生说说故事情节,活跃气氛。

  师:可是在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真的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出示课件图片:上下对比出图片(千里眼——天文望远镜、顺风耳———雷达、腾云驾雾——民航飞机)

  师过渡:因为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足以令我们惊叹,用文中的一句经典的古诗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

  屏幕出示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声朗读

  A理解诗句

  B师范读:听老师读,同学们仔细品味,同学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

  师过渡: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最后一段

  师过渡: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屏幕出示句子: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1)指名读句子

  (2)师:1923年,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的这句话到八十年后的20xx年,这句话仍然适用,那么到今天、明天、后天乃至将来这句话是否依然适用?

  此时,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来感受并畅想21世纪的美好明天吧!

  课件:播放科技短片(卫星探测月球、太空出舱)

  (3)小组合作说话练习:看了短片后,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美景吧!(可以是异想天开)

  (4)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真会想象,相信,在你们刻苦的努力下,这些想象一定会变成现实,我们坚信,21世纪更将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也更将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有效练习,扩展文本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短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上课伊始,播放画面,教师随画面内容,一方面将学生引入文本,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想了解科技创造发明的兴趣。

  2、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课件出示中心句,初步理解“呼风唤雨”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指导精读、积淀感悟的环节中,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辨析,进一步区分“发明和发现”、“改变和改观”两组近义词的意思和用法。

  4、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课件中的发现和发明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播放科技短片,配乐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让学生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进一步理解、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媒体的使用,使20世纪的高科技发明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像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画面给了学生很直观的视觉感受。

  5、在学习第四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运用课件进行排比句的品析及朗读指导,运用课前搜集到的《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图片与20世纪的天文望远镜、雷达等现代科技的发明及发现的图片进行对比学习,图片的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深切地体会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6、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在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科技短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媒体的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运用多种媒体与语文课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媒体的使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积淀感悟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加以理解并随机指导朗读,突破了难点,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拼拼读读,能够正确区分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选择义项;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学会不同句式间的相互转换。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正确完成练习;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积累二句名言,了解名言的意思。

  3、按要求抄写词语或短句。

  学生准备:

  搜集聪明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义项。

  1、交流正确的读音(撒sā当dàng折zhé兴xīng)读词

  2、选择正确的义项(撒①当①折①兴②)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自己试试,把四个词语填写完整。

  2、交流(兔死狐悲鹤立鸡群虎背熊腰指鹿为马)读词

  3、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名的成语?(不一定要有两种动物名。)

  狼狈为奸鸡飞狗跳龙飞凤舞鼠目寸光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归纳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法(1、标点符号2、反问词的增删3、句子意思不变)

  2、完成练习,交流

  3、补充练习: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自由读短文,思考: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写了李斯特为了推荐肖邦,用“换人计”让肖邦替他演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3、再读短文,思考:文中2次写到观众的掌声,分别是什么原因?

  (第一次是因为肖邦精彩的演奏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第二次是因为李斯特为了使肖邦成名,巧设“换人计”,观众们被他的所感动。)

  4、交流,完成填空。

  5、选择题(答案都是②)

  五、语言实践活动。

  1、智慧既可化险为夷,智慧又可反败为胜。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一些有智慧的人:华佗、富兰克林、哥伦布……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聪明人,相信你们一定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他们的故事,现在我们就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4、请3~4名学生上台讲述。

  六、熟记名言。

  1、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评议齐读。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勤学好问,做事有目标有毅力。)

  4、师介绍作者:

  夏衍——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社会活动家。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七、写字

  1、生照样子抄写,师巡视。

  2、优秀作业展示。

  教学效果反馈:

  对“折断”的“折”的理解有分歧。

  少数学生对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还是没有掌握。

  学生对交流聪明人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但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都较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健康小常识。了解一些健康小常识。

  2、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通过介绍可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在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时,学会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习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都可以,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通过学习,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文章内容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应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背古诗《夜书所见》和阅读《邯郸学步》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古诗,了解诗意。

  2、阅读《邯郸学步》,明白成语含意。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

  一、读背古诗:《夜书所见》

  1、试读通全诗。不明白的查。

  2、抽读,集体读。

  3、了解含意: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想想:

  A: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你读后明白了什么?

  4、精析:菊花围绕着茅舍,好像晋朝陶渊明的家,我绕遍篱笆边的菊花,一直到日渐西斜,不是在百花中偏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之后没有其他花开了。

  补充: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二、阅读《邯郸学步》

  1、学生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2、通读短文。抽读,小组内读。

  3、思考问题:(1)燕国的那个年轻人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2)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燕国的那个年轻人今天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明天跟那个人后面走几步,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又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丢掉了,所以他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能盲目,不能机械、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4、说说你的体会。由学生自由讲解,教师引导。

  三、练习:

  1、读背古诗。

  2、讲故事《邯郸学步》,说清成语含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介绍健康小常识,知道一些健康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有关的健康小常识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示课题,引入。

  二、分组介绍:

  1、以四人小组介绍,并记一记笔记。

  2、小组搜集整理。

  三、交流:

  代表向全班介绍。

  提示要求:

  1、自己向别人介绍时要注意口齿清楚、简明扼要。

  2、听别人介绍时要认真、有礼,如有不同意见可作适当的补充。

  3、因为每一种小毛病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但注意说话要谦虚,不能引起争吵。

  四、练习:

  整理你本课了解的健康小常识。

  补充资料:

  ①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坐下休息,实在走不动,也应请同学扶着走一段。

  ②烈日下突然晕倒,要赶快到阴凉通风处,在太阳穴上涂风油精等。

  ③上体育课时扭伤了,应先立即用冷水敷,让血凝固,24小时后再用热水敷。

  ④课间不小心擦伤了,要及时用碘酒或双氧水消毒,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⑤要注意保护视力,课间一定要走出教室向远处看看,让眼睛作适当的调节。

  ⑥流鼻血时,不能仰头,而应把相反方向的手高高举起。

  ⑦春天的时候不能到外面小摊上乱吃东西,因为春天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

  ⑧咳嗽时,可用冰糖、贝母炖梨子汤喝;⑨黄瓜和西红柿都很有营养,但两样东西不可以放一起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写你想写的内容。

  教学要求:

  1、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

  2、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过程 :

  一、读题目明要求,研讨习作提示。

  最近,你有特别想和别人说的话吗?这次作文,就请你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如,一件有趣的事,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想对别人诉说的愿望、委屈,一次旅游见到的景物,自己一个奇特的想像总之,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写读后感、观后感都可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问:1、写什么内容?

  2、要求是什么?

  二、习作准备:教师介绍。

  介绍本次习作在命题上没有任何要求,同学们可以任意写自己想写的人、事、物等。因此,同学们可以各展其能,写自己特有的想法,写与众不同的经历,写对你产生很大影响的人或事关键是选材要新,角度要新,要让人有新鲜感,或出乎意料之感。

  三、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四、写好后认真读一读,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评讲习作。

  教学要求:

  1、通过评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内容要具体。

  2、培养学生修改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

  教师介绍:

  1、有趣就是有趣味。写到有趣的地方,要把自己深藏于内心的高兴、激动反映出来,做到乐在其中。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既要把事情的全过程,即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么样,一一写清楚,还要把有意义、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3.要认真修改。文成于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从小要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文章是否表现出有意义、有趣,事情经过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都要反复阅读,认真修改。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1-03

语文教案(经典)01-24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1-14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精选]10-03

实用的语文教案11-04

比尾巴语文教案11-02

语文教案[优]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