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记叙文

时间:2021-11-19 08:21:02 记叙文 我要投稿

烛光记叙文

  相信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记叙文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光记叙文,欢迎大家分享。

烛光记叙文

烛光记叙文1

  我的老家在偏远的山旮旯,经济落后且交通不便。说得好听可以算是“世外桃源”——其实差不多就与世隔绝了。山里多皱折,“岭叠岭,涧连涧”;坑坳里零星散布着几户人家,牵牵连连才算一个村。

  一直来,这里只有一家小小的便利店。它醒目地“盘踞”在村子最高的山头上。说是“醒目”,却着实可怜,木制结构的老屋像老梧桐的枯叶,仿佛随时会飘散坠落。守这小店的,是同这老屋一样老的陈阿公。

  小店顾客不多,山里人手中没有多少钱,也“用不着”许许多多的“奢侈品”。偶尔歇下一辆摩托车,也只是“眷顾”小店买包烟,要个打火机。小店的生意和城里的超市比,可以说是十万八千里。

  老屋中间横个搁板,前半间儿是店面,后半间儿是阿公的窝,灶台就安在过道,紧凑得很。阿公就一个人,一年四季都睡那块黑漆漆的硬板,盖那床上蓝花花的旧棉被。他那点微薄收入也就够每日的柴米油盐,即使有那么点钱节余也只够逢三十过大年置点糖果,买个猪头,换条猪尾。

  算奢侈的也就只有那台黑白电视机。那还是一位姓李的叔叔更新换代时送的。

  阿公的小店清清淡淡,如涧里的水,门前的.雾。

  但也有耀眼的,那就是几块挂得又高又正,用玻璃框镶着的有黑字红印且泛着或深黄或浅黄的“大”证书。阿公每次看着那些证书,核桃似的脸就会舒展出神圣而安详的笑容,那种笑让人觉得阿公眼中的世界无限美好。

  小时候读不懂阿公的笑。后来到县城念初中,政治课上学了税收,我才开始明了那些证书在阿公心中的内容:作为国家的一份子——阿公——每年都如数按时交了税。

  收入不高,但阿公珍视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种负担的义务——尽管每次缴纳的钱或许还不够买一把电扇。

  今年春节,通过那架黑白电视,阿公看到南方各地闹雪灾,国家利用财政救济了很多人。他很激动地对我们说:“那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力啊!国家也用我的钱去帮人啦!”“核桃”又舒展开来。

  阿公明白自己的伟大。

  阿公清楚,微小的爱就像灯烛,只要点燃,也有微光。

  在烛光的照耀下,阿公的睡眠质量肯定很好。

烛光记叙文2

  好像起雾了,那雾浓得遮天盖地,又轻得如薄纱缥缈。天色已经暗了,天地间一片混沌。远处,隐隐约约有灯光闪现,在浓雾包围中,显得分外微弱。我想那儿应该有户人家吧?四周静寂,凝神聆听,我隐约听见了老钟滴嗒滴嗒的响声。

  我知道在这漆黑的夜晚,我得赶到那座有灯光的屋子里,那是我的目标。但只有那么一丝光,我完全不清楚通往那灯光的路上会有什么。于是我将唯一的蜡烛点燃,小心翼翼地举着它,烛光照亮了脚下的路。这是一种泥泞的小路,烛光照着狰狞的巨石,它也失去了往日的棱角。我沿着这条路,又望了望前方那给我勇气的目标——那道神圣的灯光。手中蜡烛默默地流下一滴泪。

  终于看清了小屋上高挂的灯笼,我眼睛一亮,快走了几步,叩了叩门——没人回应。我又敲了几下,终于,一只枯瘦的手颤抖着开了门。一位老婆婆提着一盏古灯,静静地看着我。她明明知道我是过路想要住宿的旅人,可她完全没有让我进屋的意思,只是用手指了指我手中的蜡烛。

  我低头看去,手中的蜡烛已经燃尽,只剩下微弱的烛光,它在夜色中摇曳了几下,灭了。再次抬头老婆婆不见了,却把古灯留在了地上。

  想必她是进了屋,我捡起古灯朝屋里走去。满屋都是蜡烛,强烈的烛光刺激着我的双眼,屋里只有蜡烛和一座滴嗒滴嗒响的老钟。墙上挂着一张纸,蜡烛风干的泪珠在上面拼出一句话:蜡炬成灰泪始干。

  霎时,满屋的蜡烛都失去了光芒,显得黯然失色。只有古灯里的烛光仍在跳动跳动,照亮了那句话-----蜡炬成灰泪始干。

【烛光记叙文】相关文章:

1.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2.《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3.司仪主持词烛光台台词

4.电影《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5.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

6.记叙文

7.做饭记叙文

8.遇见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