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知识教程

时间:2017-06-01 10:57:47 职场礼仪 我要投稿

礼仪知识教程

  懂得礼仪是一种礼貌。关于礼仪的教程,小编为您整理了几篇供您参考!

礼仪知识教程

  礼仪知识教程一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而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华礼仪已经成为中国人进行内在修养的重要内容。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通过彭林的讲座对中华礼仪进行详细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对中国传统礼仪简单了解一下吧。

  “九宾之礼”。

  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

  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

  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

  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

  “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

  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⑵“顿首”:即叩首、叩头。

  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

  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

  “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

  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袒臂礼”。

  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

  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

  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

  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

  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

  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

  ”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

  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

  常谦称“虚左以待”。

  “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礼仪知识教程

  礼仪知识教程二

  中国书信格式知识及礼仪完全总结教程 第一章 书 信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是有名的礼仪之邦, 人们的社会产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 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在实际生活中, 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 如传统的书信、 名片、 柬贴、 启事、 题诗题词、 对对联等, 现代的如电报、 传真、 特快专递、 电子邮件等。

  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 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第一节 书信简述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 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信”在古文中有音讯、 消息之义, 如“阳气极于上, 阴信萌乎下”(扬雄:《太玄经·应》); 另外, “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 不论是托人捎的口信, 还是通过邮差邮递的书信, 以及近年出现的邮寄录音带、 录像带、 电子邮件等都具有这种含义。

  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 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 三是有人进行传递。

  亲笔给亲戚朋友写信, 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 科技不断进步, 又相继出现了电话、 电报、 邮寄录音带、录像带、 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 可以预见, 未来电子邮件 这一新兴的手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进行重新建构, 书信的运用除传统用法, 即公函私函之外, 一个新的发展动向便是原先私函类中因为个人需要而向政府机构、 企事业单位、 知名学者等个人所发的事务性的信件, 这一类信件的使用量逐渐增多, 值得注意。

  我们将其称为个人公文。

  二、 书信的构成 书信由笺文积封文两部分构成。

  笺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 也就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招呼、问候、 对话、 祝颂等等。

  笺文是书信内容的主体, 书信的繁简、俗雅及至其他方面的风格特征, 几乎都由内容主体决定。

  封文即写在信封上的文字, 也就是收信人的地址、 姓名和寄信人的地址、 姓名等等。

  封文是写给邮递人员看的, 使邮递人员知道信从哪里来, 寄往哪里去; 万一投递找不到收信人, 还能将信退给寄信人。

  完整的书信应该是笺文封文俱全, 并且将笺文装入写好封文的信封内, 然后将口封好付寄的。

  三、 书信的写法 书信虽然是一种个人性很强的运用文, 写法上也比较灵活, 但书信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要求, 最基本的可概括为以下二点: (—) 必须合乎规范 书信写作规范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书写格式的规范, 二 是书信语言的礼仪规范, 这两种规范都必须严格遵守, 否则就会出乱子, 闹笑话。

  (二) 言之有物, 通情达理 “信”字本身含有信任之义, 这要求书信不论写给谁看, 所述之事都要实在, 所表之情都要率真, 所讲之理都要通达。

  第二节 书信笺文的写作 一、 信笺的款式 现在通常使用的信笺有横竖两种款式。

  竖式信笺, 又称中式信笺, 是我国传统的信笺款式。

  竖式信笺的选用有日渐减少的趋势, 尤其是青少年中, 已很少使用, 但是在年长者的书信往来中还常常使用, 在港、 台等地区及海外侨胞的中文书信中, 竖式信笺仍使用很普遍。

  横式信笺, 又称“西式”信签, 是今天常用的款式。

  二、 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 笺文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谈话, 既然是谈话, 就要先向谈话对象打招呼, 打招呼要讲礼貌; 接着要说两句对对方表示尊重成亲爱的话; 接下来要有几句应酬语自然地引出谈话的正题; 再接下来才是正文; 正文完了之后, 还要说上几句结束谈话的应酬语; 然后向受信人报自称并署名; 最后写明谈话的时间。

  就总体来讲,笺文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称谓 提称语 启事敬语 首 部 开头寒暄语 中 部 五、 正文 六、 结尾应酬和敬语 七、 问候祝颂 尾 八、 自称、 署名、 礼告敬辞、 时间(也可加写信地点)笺 文 结 构 部 九、 附候与补述 (—) 称谓 称谓, 是寄信人对受信人的称呼, 它表示双方的关系, 在信笺第一行起首的位置书写。

  我国习俗素来重视人伦、 名分, 所以,在交际活动中应该特别重视称谓妥当, 写信时尤其如此。

  笺文中的称谓包括名字(或号)、 公职位、 私关系(包括血统关系及亲戚关系)、 尊词等等。

  上述四者, 在有的信中单独使用, 如“主席”、“妈妈”、“大哥”、“爷爷” 等; 在有的信中则两项联合使用, 如“希哲老师”、“母亲大人”、“王涛先生”、“春生儿” 等等。

  在实际使用中, 四者如何结合, 值得注意。

  1. 关于名、 字、 号的选用 受信人是晚辈, 信可以称名。

  除此以外, 凡有字号的, 都要称“字” 或“号”; 也可以从受信人的字号中选一个字, 下面加一个“公” 或“翁”、“老” 等。

  依照习俗, 对名、 字、 号的选用有下列原则: 对儿女称名不称字号; 称学生可称字, 也可称名或号。

  对尊亲不称名号, 直写表示关系的称呼, 有的在称呼下加尊词 “大人”。

  对尊长以称字号为敬, 字号下加书职位、 称呼或尊词。

  2. 关于公职位称谓的选用 公职位, 即在社会(包括国家机关, 社会企、 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 企业公司等) 中的职务、 职称、 地位。

  如主席、 总理、部长、 局长、 校长、 主任、 经理、 董事、 会长、 秘书长、 理事等等。

  如果受信人有过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职衔), 甚至同时身兼数职, 这就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称呼。

  选择的原则是视书信内容与受信人的哪个职位关系密切。

  如受信人从前是寄信人的老师, 现在当了局长, 而寄信人的书信重点叙师生情意, 那么这封信的称谓就应以表示师生关系为宜。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人的社交礼仪十分重视师生、 同学、 同乡 等早年的情谊, 民间习俗无论对方职位、 境遇有何变迁均以早年交情为重点, 如上例中的受信人 虽然是局长, 但因为曾经有过师生关系, 写信人哪怕是公事, 选用“老师” 作为公职称谓的习俗依然十分流行。

  3. 关于私关系称谓的选用 所谓私关系的称谓, 即表示发信人与受信人之间在家族、 亲戚、世交领域内相互关系的称呼。

  如祖父母、 曾祖父母、 父母亲、 叔、伯、 兄、 弟、 姐、 妹、 姑、 舅、 姨、 岳父母、 内兄、 内弟、 外祖父母、 世伯、 世侄等。

  对上述这些称呼选用的原则有二: 一是确切表示受信人与发信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要合于习俗, 令受信人感到自然、 亲切。

  礼仪知识教程三

  家族关系称谓表 称呼对象 称 呼 ( 称谓) 对此自称 对 他 人 称其 家族中人 对 他 人 称自己 家族中人 父 父亲的 母 父 祖 母 儿 孙 女 父 令祖 母 父 家祖 母 父 父 亲 的 伯(叔) 母 父 伯(叔) 祖 母 儿

  侄孙 女 父 令伯(叔)祖 母 父 家伯(叔)祖 母 父 生养 母 父 亲 母 男(或儿)女儿 尊 令 堂 父 (严、 尊) 家 母(慈) 兄 父亲的 嫂 父 伯 母 儿 侄 女 父 令伯 母 父 家伯 母 弟

  父亲的 媳 叔父 婶母 儿 侄 女 叔父 令 婶母 叔父 家 婶母 兄(哥) 兄妻 兄 哥 (或某) 嫂 嫂 弟 妹 兄 令 嫂 兄 家 嫂 弟 弟妻 弟 弟 (或某) 弟妹 妹 兄 姊、

  姐 弟 令 弟妹 弟 舍 弟妹 姊(姐) 妹 姊 (姐) 姐 (或某) 妹 妹 弟 妹 姊 令 妹 家姊 舍妹 丈夫 夫子 (或夫妻 某先生 外子 君) 某某 (单称名 或字) 某某 (单称名 或字) ( 或 尊 夫君) 妻子 吾妻 (或贤妻) 某某

  (单称名 或字) 夫 某某 (单称名 或字) 尊 夫人 嫂 内子(人) 子 女 儿 儿 吾 (或某某) 女 女 父 母 郎 ( 或 公子) 令 媛(或爱)儿 小 女 子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