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礼记

时间:2017-06-01 16:51:14 职场礼仪 我要投稿

礼仪礼记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礼邦之国。

礼仪礼记

  你对古代礼仪知多少?下面就由小编带领大家一同学习古代礼仪礼记吧!

  由孔子之礼浅谈中国古代礼仪【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孔子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据他所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据记载,孔子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最为突出的是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

  孔子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成就。

  据《史记》载,齐景公当时来到鲁国,曾特别向孔子请教政事。

  五十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职,其后,他又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

  孔子周游列国,始终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

  他到处游说,传播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主体。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而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

  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

  这个内涵即指“依仁成礼,以礼成仁。”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

  可见,仁、礼相结合是根本,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纵观中国古代的礼仪,在孔子推崇之前,已有了成熟的发展和较为完善的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

  春秋时期,孔子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

  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

  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

  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而礼到底是什么,古代的礼仪又有多少种呢?

  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唐人孔颖达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

  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是指族群与族群,或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

  如果人类不懂得礼仪,那永远只会止步与原始社会,世界将不会发展前进。

  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贵乎天道”之问时说:“贵其‘不已’。

  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此为孔子的天道观。

  宇宙永存,自然法则不可改变,是天然合理的。

  人类社会要与天地同在,就必须“因阴阳之大顺”, 顺应自然规律,仿效自然法则才能生存。

  儒家认为礼就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儒家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处处与天道相符。

  《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赵简子与子大叔的大段对话。

  子大叔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左传》文公十五年,季文子云:“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成公十六年,申叔时云:“礼以顺时。”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古代中国在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的处理原则,都用“礼”的形式来体现。

  如天子对于各诸侯国,要定期进行视察,以便了解下情,称为“巡守礼”。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

  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所以说,朝觐之礼是要明君臣之义。

  至于诸侯之间,则要定期聘问,以联络感情。

  这些礼制对于维系一个幅员辽阔的王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国家典礼都是按照以人法天的原则制定的。

  天子与北极天帝相对应,天乙所居在紫薇垣,则天子所居称紫禁城。

  《周礼》设计出一套理想官制,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

  六官各辖六十职,共计三百六十职,象征天地三百六十度。

  隋唐以后,这套制度成为历朝的官制模式。

  称职官制度为职官礼,称军政制度为军礼,甚至连营造法式,也因品阶官爵高下而异,处处包含等级制度,所以也是处处为礼。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于“德”,要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为此,根据德的行为要求,制定为一套规范,也称之为礼。

  如婚礼应该如何举行,丧服应该如何穿着,对父母应该如何服侍,对尊长如何称呼等等。

  儒家将伦理道德归纳为一系列准则,认为是社会活动中最合理的原则,《礼记·仲尼燕居》说:“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说: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在社会生活中,礼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是诸事之本,《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人要施行行道德仁义四事,不用礼则无由得成。

  要通过教人师法、训说义理,来端正其乡风民俗,不得其礼就不能备具。

  争讼之事,不用礼则难以决断。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等等的上下、先后之位,也必须根据礼才能确定。

  从师学习仕官与六艺之事,没有礼就不能亲近。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只有用礼,才有威严可行。

  礼到底又有多少种呢?

  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周礼·春官·大宗伯》将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一、吉礼

  吉礼是指祭祀之礼。

  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

  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1、天神:受祭的天神不仅很多,而且有尊卑之别,《周礼》分之为三等。

  第一等是昊天上帝,或称大帝,为百神之君、天神之首。

  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诸侯有国,但不得祭天。

  祭天是国家最重大的典礼。

  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

  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

  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

  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

  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

  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

  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2、地示:对地示(示读qi)的祭祀,也依照尊卑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社稷、五祀、五岳,用血祭祭祀。

  所谓血祭,是用祭牲的血浇灌于地,使其气下达,及于地神。

  社是土神;稷是百谷之主;五祀是五行之神;五岳指东岳岱宗(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被认为是天下五方的镇山。

  第二等是山林、川泽,用狸沈之祭。

  祭山林叫“狸”,祭川泽叫“沈”。

  狸即“埋”字,将牺牲、玉帛埋入土中,表示对土地、山林之神的祭奠。

  沈通“沉”字,是将牺牲、玉帛沉入川泽,以表示对川泽之神的祭奠。

  此类祭祀的对象还有社稷、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等。

  据《周礼·小宗伯》,王郊祭之后,还要望祭五岳、四渎、四镇。

  四渎指江、河、淮、济等四条大河。

  四镇指扬州的会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医无闾、冀州的霍山,是四方的镇山。

  五岳、四镇、四渎各据一方,相隔辽远,难以一一往祭,所以在都城的四郊设坛,遥望而祭之,故称望祭。

  诸侯只能祭祀封地内的名山大川,所以自古有“祭不越望”之说。

  第三等是四方百物,用疈辜之祭。

  四方百物,是指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

  疈是剖祭牲之胸,辜是将剖过的牲体进一步分解。

  这类祭祀对象有如户、灶、雷、门、行等“五祀”。

  《礼记·月令》说,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类雷,秋祀门,冬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