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职场文书>社会实践>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17-06-19 10:08:19 社会实践 我要投稿

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可以去社区街道当当义工,如果想有收入的话也可以去当当导购之类的服务行业,但事先要跟聘用你的人说好,下面是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

  一、活动目的:

  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二、活动主题: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情展示“辽油一高”的风采。

  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自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三、活动时间:

  寒假。

  四、活动内容:

  1、参与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出墙报、普法宣传,进行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清理绿化带内随意丢弃的垃圾;

  2.清理社区内墙面上张贴的广告;

  3.为社区居民分发报纸;

  4.服务孤老,为社区孤寡老人做家务事;

  5.收集社区废品卖掉处理,将挣的钱用于社区公共建设.,为社区买几盆花。

  6.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7.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

  五、活动心得: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我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

  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

  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

  7月31日,我校13名大一本科同学在鲁雄刚副书记、副校长的带领下,在上海站乘坐k560次列车,经过24小时20分钟的车程,于8月1日午后顺利抵达延安站。

  延安小分队的活动将围绕“延安红色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再发现与新形式宣传”这一课题展开。

  一下火车,同学们就被延安当地独具特色的地理风貌吸引:林木葱郁的高山环绕城市,房屋建筑依山而建,裸露的黄土与穿山而建的公路隧道,

  目之所及的一切使同学们脑海中原本由影视作品塑造出的陕北样貌第一次鲜活起来,而这里峥嵘的革命岁月也慢慢铺展开来。

  在10天的行程中,同学们首先抵达延安市区,以延安大学为基点探索延安室内的红色遗迹、文化设施、新闻出版机构与主要商圈;随后,奔赴南泥湾,

  以当年三五九旅战士们栖居的山头为基点学剪纸、包饺子、唱民歌;末了,前往西安,在博物馆与宏大的历史遗产前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发展脉络。

  在延安大学的协助下,同学们很快在延大学生宿舍安顿下来,与本校迥然相异的住宿环境:八人间寝室、公用水房、洗手间、定时23点熄灯、没有空调和电扇,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别样趣味的大学生活。

  稍事休整,第二天,实践活动便正式展开。

  同学们首先来到的是延安大学内的校史馆与路遥纪念馆。

  在校史馆中,通过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解,同学们了解了延安大学曲折的建校过程,而延大的建校史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国在那一艰难时期的建国史、我党在延安期间发展史的缩影。

  延安大学在1941年由泽东青年干校、中国女子大学和陕北公学院合并而成。

  在今天,依托着其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成为了其特色专业,学校正源源不断地为延安当地以至于陕西省全省输送着各类人才。

  其校史中许多校友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

  通过了解同学们认识到,如果延安大学加大对于优势专业的投入,甚至以此形成一种文化产业,那么相信这样的一段光荣历史一定会反哺延安人民,进一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在延安大学学生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路遥纪念馆,了解路遥的生平。

  伟大的作家路遥正是因为热爱,才能在贫困和疾病中也不放弃写作,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文学创作。

  正如北大才女刘媛媛在演讲中所说的“贫穷并没有斩断一个人成功的所有可能性”。

  即使生活贫困但精神世界仍然可以很富有,依然可以有所成就,追求在大多数人看来很奢侈的梦想。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同学们难以忘怀这位“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作家。

  路遥的作品将作为本次课题的重要切入口,成为成员们进一步了解黄土文化的重要契机。

  参观学习过程中,鲁雄刚副书记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路遥及期作品的深刻认知,是同学们对路遥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形象。

  接下来,同学们步行来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

  在延安大礼堂外的树阴下,同学们首先聆听了延安大学行政学院团委书记李生策的报告《xx在梁家河村》,回顾了xx总书记当年相应号召上山下乡后的一系列成长史。

  从文革时父亲遭受迫害,自己毅然决定下乡,到无法坚持逃回北京,再到被祖父母鼓励重返延安,与当地群众共同建设,在屡遭驳回的基础上,

  不断申请入团、申请入党,最终成功入党并被选为梁家河村村支书,率先建设沼气池的故事让同学们不无感慨。

  同学们还了解到,在当今的延安,还有许多总书记长期捐赠而得以不断发展的学校等设施。

  随后,大家走入党的七大会址大礼堂。

  会厅内正中央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两边的24面党旗象征着从1921—1945年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年。

  这里见证了“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中共七大的召开,也见证过名剧《白毛女》的首映。

  礼堂不远处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是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举行地。

  周围,分布着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人的旧居。

  同学们穿梭于一个又一个窑洞中,在阴凉的窑洞中感受着当年热火朝天的革命工作氛围。

  此时的延安,难得地下起了雷暴雨,延河由于上游水库泄洪,水位上涨了不少,整个延安突然又笼罩在了烟雨之中,平添几分秀气,显出了少有的面貌。

  第二天的参观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画上了句号。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展现延安革命历史最全面、最广泛的展示集中地。

  不论是党来到延安、在延安发展各项事业、搞大生产运动还是后期的战略转移、再次解放延安,针对延安革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馆内都有丰富的展示。

  馆内的讲解与丰富的史料展示和场景复原,让同学们对延安革命史中重要的人、事以及时间节点有了深入的了解。

  “世界的延安”展厅也将成为小分队课题的重要切入点,期望深入了解在延安的国际友人及他们与延安革命史交织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夜里,历经不少周折,校党委朱志远书记专程来到了延安,看望参加实践的同学并一起参加了小分队的活动。

  次日夜晚,朱书记还饶有兴致与部分同学一起来到街边小吃店,一边关心学生的食宿问题,一边交流社会实践的体验,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学校的关心和对社会实践工作的高度重视。

  第三天一早,朱书记、鲁书记与同学们一起乘坐公交抵达南桥,参观中共西北局旧址博物馆。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这里除了党的建设工作外,更加偏重西北局在发展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关系上的成果,详实展示了陕甘宁边区建设的经济数据,展柜里也放着许多老百姓生活常用的物品。

  在序言厅的墙上,摘录着毛主席的一句话“我说陕北是亮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

  “这里就好像是整个当今中国的prototype。

  一圈浏览后,同学们对陕北地区是怎样孕育出了整个新中国文明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大家来到了抗大旧址纪念馆。

  大门口的“活泼、紧张、严肃、活泼”分外抢眼。

  整个展馆,完整展现了抗大从没有教员、没有教材、没有教室的“三无”学校,通过在延安革命时期不断吸纳生源与人才,

  最终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国防大学等多所学校,成为新中国公立高等教育源头的完整历程。

  窑洞教室、草纸教材、糙米糠菜、几十人的大通铺与如今的上科大校园仿佛站在历史隧道的两头。

  从一无所有到光辉遍洒,抗大的办学历程无疑激励着每一个人在践行“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上科大人才培养理念的路上走得更远。

  在雨中,学校领导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延安市地标——宝塔山的山顶,放眼山下,尽是当今延安城区整齐、欣欣向荣的面貌。

  同学们在革命纪念馆曾经了解到,当年在日军与国民政府军的轮番轰炸下,延安古城几乎丧失殆尽,而只有宝塔作为航标得以留存。

  一时间,同学们涨起了豪情,登上台阶,一起摆出了前进的手势。

  第四天一早,同学们又和朱书记与鲁书记共同乘坐公交车来到了枣园革命遗址附近。

  大家首先来到了张思德纪念碑前,聆听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性教育教研室教授李世民讲述延安精神与张思德的事迹。

  李教授以亲近生活的口吻,将张思德的优秀品质概括为“言必信、行必果”、“说的少、做的多”,并一同分析了白求恩同志与雷锋同志的事迹。

  末了,李教授还提醒同学们注重历史唯物主义,要结合历史环境来分析人物,才有价值与意义。

  随后,大家步行来到枣园旧址,瞻仰遗迹。

  毛泽东主席一生159篇重要文章,122篇写于延安,而其中29篇就在枣园完成。

  枣园内的灌溉沟渠和一间间窑洞,大家听着讲解,一处处走过。

  几站公交车又将大家带到了唐乐宫剧场,品鉴舞台剧《延安保育院》。

  在《延安颂》、《延安保卫战》等当地的大型演出中,该剧因着眼点独特、情节动人、视觉效果出色而获得了更多的好评。

  在这里,组内的同学发生了意见上的碰撞与交织。

  一些同学在演出结束后热泪盈眶,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剧情没有跳出老规矩、没有营造好整体的节奏。

  该剧将作为课题“新形式宣传”部分的重点研究对象,探索进行符合当代人审美习惯的红色文化衍生宣传应该具有哪些合适的手段与出发点,也力图为该剧本身提出有益的建议。

  下午,同学们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延安大学团委,聆听李教授的报告《延安精神与成功之路》。

  报告中,李教授指出,不管是奥运精神还是世博精神,归根结底,他们都发源于陕北、发源于延安。

  李教授说,延安精神归根结底是“艰苦奋斗”精神,加上党中央正确的政治路线,就能将党,将国家,带上成功之路。

  同学们就马锡五审判法这一话题进行了一些提问,李教授由此告诉大家,“司法为民”,中国社会目标是法治,然而当下不能完全脱离人治,因而马锡五审判法在当下依旧有它的意义在。

  李教授最后说到,做事,我们要讲求辩证唯物主义;做人,我们要讲求历史唯物主义。

  第五天,由于前期活动紧凑,不少同学感觉疲惫,小分队进一步分为小组进行活动。

  一个小组上午出发,前往凤凰山附近进行了考察,探访了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与延安市中山图书馆(即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