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
罪与罚这本书大家读过吗?如果阅读过这本书可以写一份读后感和大家分享你的感想哦!以下是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请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1】
贫困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在贫困、社会问题丛生的环境中发现了所谓“超人理论”,并且根据此理论杀死了一位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杀人后由于无法承受巨大的良心上的谴责,向妓女索尼亚忏悔,并在索尼亚的感召下自首,走上了一条通过服苦役而使自己复活的路。
人的心灵是一个无所不包、至大无边、至小无内的宇宙。
在她产生之初,并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
人自从有了善恶之分,也就开始了堕落的道路。
因为,谁是终极的善恶判断者?很多事情,善中蕴含着恶,恶中蕴含着善。
人世间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正人君子”,而是有信仰的人,佛也好、耶稣也好、安拉也好。
拉斯科尼科夫为什么会发现“超人理论”,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没有真正的信仰。
正如索尼亚所说:您离开了上帝,魔鬼就找到了您。
当人缺少信仰时,他就会非常的短视、盲目。
由于交替着被潜意识和意识控制,行动矛盾而迷乱,精神濒临分裂。
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拉斯柯尼科夫的内心如同一个不可揣测的深渊,它包含着开辟鸿蒙以来人类所有的善与恶、痛苦与微笑、平静与疯狂、同情与残忍。
只不过,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被压制在潜意识里面了。
拉斯科尼科夫是一个被所谓“崇高、伟大、恩主”等诸如此类的潜意识控制的人。
也就说,他认为仅仅活下去永远是不够的,他总希望有更大的生活目的。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这类所谓“崇高、伟大”之类的想法是否真的是“崇高、伟大”。
大凡有这样思想的人,在自己的潜意识里面已经将自己和另外一小部分人认为是崇高的,同时认为其他的绝大部分认为是不崇高、不伟大的,即平凡的、实际上就是卑鄙、下贱的。
可以供他驱使奴役的。
他们这样区分有真正的根据吗?没有,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补偿心理。
既然他认为大部分人是卑鄙和下贱的,所以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清高、孤傲、不合群,愤世嫉俗。
大家也不怎么喜欢他。
他如果能够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是会干出一番事业的。
但是如果生存环境不好,他就会心中充满抱怨、愤愤不平,极端者走上歧路。
当今社会上,很多所谓精英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崇高的、伟大的使命感,将绝大部分人看作是“虱子”,认为他们可以供自己奴役驱使,认为自己可以踏着他们的鲜血爬上自己理想的顶尖。
富士康的12连跳就是一个例子。
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丑恶就是因为这类人成为了社会的精英,成为了年轻人争先恐后模仿的对象,成了主流价值观。
前些天,地铁的一位小年轻说:“虽然黄光裕被抓进去了,但是我还是佩服他,他依然是我的偶像”。
这样的话,乍听感觉有个性,挺酷,但是细想一下则不寒而栗,一股彻骨的冰冷由心而生。
这类人如果成为主流,那么只能意味着堕落。
这类东西源于人的潜意识,即人的本能,永远都不可能消灭,所以人需要信仰。
所谓超人理论,只不过是为了私欲而行恶的一个借口,所以斯维加洛夫对主人公说:我们实际上是同一类人。
拉斯科尼科夫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他自认为自己是“不平凡人”、“高尚”人的理论,他不甘于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去闯出一条路来,而是选择了铤而走险。
选择了杀死一个他认为非常卑鄙的老太婆,取得她的钱,这样,他就可以走捷径了,不用费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苦难。
可是,在杀人之后,他清楚的认识到,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卑鄙者。
一个下贱者。
与“超人”意识同时控制着拉斯科尼科夫的还有他的善,因此,在杀人之后,他受到了巨大的良心的惩罚,他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有着审美眼光的虱子,自己比老太婆更卑鄙、更下贱。
在走投无路中,他只能去向妓女,这个世俗社会中认为是最为下贱的女人去忏悔,去寻求复活之路。
纵观当今社会上,不顾做人的本分,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私欲的人实际上是这个世界上最贫乏,最下贱、最痛苦的人。
他们可以通过狡猾暂时逃过法律的惩罚,但是他们无法逃脱来自良知的惩罚。
《罪与罚》中的另外一个人物斯维里加洛夫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可以杀人,甚至杀死自己的妻子。
但是,他最后在逛遍了所有的低级娱乐场所和小饭店后(陀氏这句话写的真妙),绝望的自杀了。
他是一个真正被上帝抛弃的人。
书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细节就是:斯维里加洛夫在自杀时,让旁边的卫兵告诉人们,他去美国了。
作者寓意何在。
美国是斯维里加洛夫这类人的天堂。
大家知道,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奋斗的国家。
拉斯科尼科夫所有的表现只不过是他的|“超人”理论与潜意识中善的争斗。
这种争斗使得他充满了矛盾,他一会儿将所有的钱救济的其他人,一会儿又杀死老太婆。
他对他的母亲、妹妹充满了爱,但是有时候却感到厌恶和憎恨。
他有的时候,认为自己是超人,有的时候却认为自己卑鄙下贱,像一只虱子。
拉斯柯尼科夫是放大的、典型化的你和我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
上天给你这么多的苦难是为了让你感受他的慈爱和光芒。
自认为崇高的人实际上是下贱的人。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曲则全,枉则直。
伟大、崇高只能是这样成就:怀着悲悯的心,在背负人类苦难中成就自己的伟大。
《罪与罚》读后感【2】
和读托尔斯泰的那些作品一样,读《罪与罚》的目的是能够让我感受生活以及增长眼界。
但这件作品却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做事时的代价和价值。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一位因贫穷而辍学的法律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曾发表过一篇令人称颂的文章,大体内容是有很多伟人,至少是令后人称颂的人都是在杀戮了很多人,例如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才掌握了权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进步。
正是在他内心深处有这样那个一个看法,所以他认为毁掉一些像人渣这一类的人以让自己能够获得机会升值从而为以后做出价值提供基础是正确的,于是他策划了一件谋杀案。
本文主要描写了谋杀成功后他的生活境遇,描写了他为这起谋杀案而付出的精神上的痛苦。
不过虽然不知道主人公以后的命运如何,但就结局而言,正面人物的结局是令人满意的,而这一原因就是爱的力量。
就像《圣女贞德》一样,我觉得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描写了一种大爱,一种对人类、对世界的爱,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关心怎样推动人类的进步,而不仅仅顾及那些卑微的生命,至少是那些不应该活着的人。
凯撒、拿破仑为了权利杀戮了很多人,也被当时很多人痛恨和辱骂,但后人却大家称赞他们,因为他们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而那些很小的“错误”被他们的光辉给掩埋的一点都看不见了。
而男主人公正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才策划了这场谋杀案。
但同时要看到,拉斯科利尼科夫因此受了很大精神上的折磨。
所以,不管别人的生命怎样卑微,我们一定要尊敬别人,尊敬别人生存的权利。
看《复活》,我对监狱生活有很多了解,看了《罪与罚》,我了解了犯罪人的心理。
从卢任的结果,我知道了不要在别人背后说别人坏话,不然最后损坏的只会是自己的形象。
从斯知道科犯罪行为我知道了隔墙有耳,凡事要谨慎。
这部作品最后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看来作者还是赞扬美的,这也让人感到高兴,不是吗?
《罪与罚》读后感【3】
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
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
他不仅建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
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拿破仑,但是他跟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因身世贫困没有机会,拿破仑努力争取机会,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机会。
因此他杀了早让人议论纷纷的刻薄老妇,抢其钱财。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迫还杀了另一个无辜、受苦、可怜的老妇。
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的理想抱负绝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爱的`。
但是,为达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却导致一场轰动社会的谋杀案。
所有的检调人员,全从牟利角度解释这谋杀案,直到一个也酷爱研究思想的检察官出现,他立即将调查方向转向,透过拉斯科纳夫的论文,找到行凶的动机。
拉斯科纳夫自承他相信“伟人的福音”,当他说出这观点时,连他的朋友都觉得太激进,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信念是“社会福音”,也就是只要社会制度完善,人都将安居乐业不再犯罪。
想想我们不也正是处在这样的信念下的吗?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
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罪与罚》中,这个人物就是梭娜。
有几段拉斯科纳夫与梭娜的对话精彩万分:男主角拉斯科纳夫再有痛苦,都绝不泄漏一丝一豪情感,但是他却在最紧要关头,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尽管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伤不已,却温柔的凝视拉斯科纳夫,然后围抱他的颈项,紧抱住他。
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要害的回答:“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而这时,拉斯科纳夫心一软,两颗眼泪蕴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
当拉斯科纳夫问她这一生的苦难,上帝的回答是什么?梭娜仅只是念完新约圣经中拉撒路死里复活的故事。
就在念圣经的这一刻,贫困的房间幽暗的烛光照著凶杀犯与妓女。
梭娜以其弱者之爱,不自觉的引领拉斯科纳夫走向救赎之路。
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不会离我而去吗?”梭娜回答:“不会,无论你到何处,我都随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纳夫需要她的接纳与爱,她遗憾的说:“为何你不早来,我为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心相告后,问梭娜:“你觉得我卑贱么?”梭娜说:“不,你只是在受苦。
”最后,拉斯科纳夫向梭娜要十字架,梭娜给了他,并说:“我们一同受苦难,也一同挂十字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说中,一再出现的,是“主动选择悲悯苦难、选择与他人一齐受苦”,这是十字架精神,而十字架精神永远呈现著吊诡:“在软弱的地方显现其刚强。
”而一个能看见所谓的强者内心深处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负荷著巨大的苦难。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相关文章:
1.罪与罚读后感
2.罪与罚英文读后感
3.罪与罚的读后感
6.罪与罚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