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

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17-03-06 18:09: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

  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心理学总是那么神奇,可以一眼看穿许多事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

  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1】

  这个书本来是在网易阅读的app中下载的,那时候刚刚看完《拖延心理学》,受益很多,于是下载了这本书。

  一直没看,今天拿起手机百无聊赖,翻看了几页之后居然就无法停下来了。

  本书的关键词:

  多重人格;恋物癖;社交恐惧症;特定对象恐惧症;本我、自我、超我;潜意识;广场恐惧;幽闭恐惧;密集恐惧;厌食症;贪食症;性别认定障碍;精神分裂;强迫症;人格障碍;物质成瘾;恋童癖;露阴癖;梦的解析。

  我的获益:

  1、澄清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如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的区别;如厌食症其实并不是没有食欲等。

  2、书中大量的事例,给我很大的阅读快感。

  特别好玩的地方:

  我觉得书中最好玩的地方是第18章,也就是最后一章,对梦的解析。

  书中总结了四条:

  1、梦是愿望的满足。

  2、梦是睡眠的保护者

  3、梦是一种幻觉体验

  4、梦是有伪装的

  觉得好玩的原因是自己一直对梦感兴趣,但是从来么有总结过,或者试图总结过。

  这几条一看到就觉得眼前一亮。

  最后,书里还有很多好玩的小知识,比如人的犯罪基因;梦到飞行其实是把自己整个人当成了性器官;绝大多数的自杀事件都发生在凌晨4点48分等。

  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2】

  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周读一本书的计划,上周是《三生三世枕上书》,这周就是《重口味心理学》,凑巧的是,这两本皆是分上下两册,虽然其他的一点儿都不沾边吧。

  其实个人认为,这本心理学真的一点都不重口味,它包含了很多现代人在心理上渴望去了解的东西,文中开篇所写的自闭症,或者其后的对自己性格的"树木人格分析",到现在人们常患的抑郁症,都有一个解读,深入浅出,刻画得非常生动,并不像一般的心理学书籍一样枯燥。

  一、自闭中的天才,学习是寂寞的事情。

  文中推荐影片《雨人》

  首先就聊聊开篇所讲的"孤独星人"。

  孤独星人常会发生一些"仪式性行为",他会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譬如每日早餐的顺序一定要是先吃面包再喝果汁等等。

  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智力发育迟缓,甚至不会说话,但奇特的是,看不见事物整体的他们,对于局部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少的"孤独星人"是某一方面的奇才,譬如绘画,数学。

  他们从来未曾接触过画笔与纸张,却可以一目将眼中景色了然,活灵活现的刻在纸上,或是他们连乘除法都不会,却可以了解数字十二位的乘方的答案。

  他们是孤独的,常人很难对他们的某些怪诞的行为进行无限度的包容,他们被划在正常交际圈之外,找不到心灵的知己,无从所属,心无归宿。

  而正是这样的寂寞,让他们有超乎寻常的能力。

  这就是我看这篇文章所想到的,学习,一定是一件寂寞且艰苦的事。

  攀爬学术的金字塔一路不知要遇到多少泥泞与荆棘,又或是诱惑,真正做好学术的人,虽不见得必然寡言,但一定都有一颗极其平静又强大的心,耐得住寂寞,抗得了苦痛,只一心沉溺于学问。

  就像是文中所写的"孤独星人",他们并不完美,但也确实存在着生命的彩虹。

  自闭症患者们在人生的水桶中缺失了常人所有的木板,却奇特的,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喷泉。

  他们拥有的"画面思维",可以让他们看到与常人不同的色彩与画面,脑海中就像是一个万花筒,一个高速飞转的螺旋器,把他们所看见的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然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画面思维"也就是心理学中的"联觉",是一种感官的互通,譬如我们常人时常会有"色--温"的感知,看见红色感觉暖,而蓝色便觉得冷。

  "孤独星人"所拥有的"联觉",比起我们,要高级多了。

  最喜欢的是文中结尾的一段话,作者姚尧写道:"所有的存在都不应该被轻视,所有的差异都应该被理解,缺陷、不适和疾病,未必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它们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

  就像是"孤独星人",他们活在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世界,但却可以创造出无数奇迹。

  倘若世上所有人皆是所谓"常人",平庸无奇,那么世界该多灰色与无趣。

  二、同性恋

  这段关于"孤独星人"结尾的一段话,也令我想起了另一类在社会中为多数人不理解的存在--同性恋。

  无数人对他们讳莫如深,避之不及。

  但同性恋之所以数万年中仍旧存在,就代表着合理,时光的洪流大浪淘沙,留下的,必当时有必要存在的东西。

  所有的存在都应该是需要被理解的,他们都有存在于世的理由。

  而在"同志style"这篇中,作者着重为我们科普了同性恋的产生。

  人的本能分为两大类:1、生或性的本能,叫力比多。

  2、死的本能,叫桑纳托斯。

  一个人类从出生到成长大抵会经过这样几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正常度过拥有一个健全的心智。

  "口唇期"也就是婴儿时期吮吸的本能,力比多停滞在这个阶段的后果是,人们在成年之后依然要依靠"口唇"来满足快感:譬如无节制的吃东西、吸烟、话痨、咬指甲......

  而心理上,力比多停滞在口唇期的人会过于依赖别人,因为他们始终感觉自己还是个婴儿,需要被骄纵,被养育,被照料,希望别人替自己做决定。

  "肛门期"就是孩子们通过拉臭臭来满足性欲。

  在这一时期,父母可以通过训练儿童排便来锻炼他们的自理和自控能力。

  力比多如果停滞在这个时期,他们长大后会出现两个极端:1、很懒散,肮脏;2、洁癖,强迫和过于死板。

  "性器期"。

  在这个时期,女孩子们会出现"恋父情结",而男孩们则对应的会有"恋母情结",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很好的度过,会造成一种"恋母情节冲突"在潜意识里埋下同性恋的种子。

  而在文中,作者也特别提到了一种"传染"行为。

  即长期呆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就会不自觉被周围的人影响,"传染",尤其是在于异性隔离的地方:监狱、军队、男子或女子寄宿学校、远洋海轮等等。

  三、死神五部曲

  方才我们提到了人类有两个本能:生、死。

  那我就顺着下去讲讲文中作者姚尧为我们描述的死亡。

  也是我最有共鸣的部分(本书中另外讲的"抑郁症"部分我也非常喜欢)。

  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五个阶段:1、否认。

  2、愤怒。

  3、讨价还价。

  4、抑郁。

  5、接受。

  也就是通俗而言,人们在得知自己即将面对死亡会不愿相信和面对,不停在各大医院就诊,确认结果,然后开始怨天尤人,觉得愤愤不平,"为什么是我?",而后开始与上帝讨价还价,"如果你能再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我就放弃我最热爱的(唱歌,写字,游玩......)。

  "或是极易开始有一种信仰,宗教等。

  第三个阶段是一种明显的侥幸心理和逃避状态,因此,当我们发现这一切都是虚空,谁都无法解救我们的时候,我们进入"抑郁"状态。

  这是一种关于生死的"生死抑郁",最后,我们或许会平静的接受。

  这里我着重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生死抑郁"。

  它和"遭受抑郁"不同,面对"生死抑郁"的绝症患者,大多不喜倾诉,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时候,默默的守护在他身边,握握他的手,替他温柔的梳理头发,或者就安静的坐在他们身边,就是一种最大的安慰。

  "死神五部曲"我几乎每一部都经历过,第一二阶段的时间较短,抑郁的时间较长。

  我度过了很漫长的一段抑郁的时期,在那一段时不时涌现濒死感的痛苦时光里,我开始终于慢慢接受并且承认自己得了白血病的事实,然后开始自救。

  这不是一个容易度过的坎儿,我如今的从容,耗费了整整两年的光阴才终于得来。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晚期病人来说,到第五步最难的不是自己接受,是让家人接受。

  很多病人家属到了病人濒死的时刻,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要求医生"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抢救",但这个时候对于病患而言,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

  痛苦的坚持着活着,被各种仪器折磨,只是病人家属对于即将死去的亲人的自责和愧疚的一种救赎罢了。

  为了平复自己内心而作出的这种行为,无异于更加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在此,想用作者文章最后的结尾作为本文的结尾:"爱是放手",如果我们允许并帮助病人逐渐离开那些他们曾经热爱和留恋的人和事,他们也就能轻松地离开人世,尘归尘,土归土,善始善终,人生的旅程就此结束。

  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南山。

  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3】

  1、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l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 DID),电影推荐《致命ID》。

  一般情况下,多重人格患者主人格并不能感知其他副人格的存在,但是副人格则有可能感知主人格,也就是说,多重人格患者一般情况下不知道自己的具有多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精神疾病,症状为思考方式及情绪反应出现崩溃。

  常见病征包括幻觉、妄想及胡言乱语,严重者会有自毁及伤人的倾向,并出现社会或职业功能退化。

  患者通常于青壮年显现初期病征,其中约1.5%的患者终身为此病所苦。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方式为患者自述经历以及观察患者行为等。

  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障碍。

  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肉体多个灵魂,而后者是一个肉体一个灵魂。

  除此之外,两者都会产生幻听,但区别又在于: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听到的声音来源于内部,自己头脑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认为那是天外之音,是别人发出来的。

  同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能认识到所有这些只是种幻觉,往往会自己压制住这种声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认为那些声音都是真实的,尽管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

  治疗:现实中的'治疗是,治疗师通过催眠患者来引出每一个分身,进行录像和录音,然后分析这些分身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像对“D氏四兄弟”的分析一样。

  然后再分别约出每一个分身进行谈判,制订治疗的计划,最终说服每一个分身:通过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分身)也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2、恋物癖

  恋物癖患者可以在对物体迷恋的过程中达到性高潮。

  恋物癖者的典型性活动是一边爱抚、亲吻和嗅闻他(她)的物恋对象,一边进行手。

  腐女的一种解释,很有意思。

  但是腐女是哪一种“少女”呢?她们能清楚地认识到与自己相关的性幻想是难为情和受歧视的,可是对爱情和性的渴望又是生理本能,根本抑制不住,于是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滋生出了关于男男之间的同性恋幻想。

  这样既逃避了责任,又满足了对异性的心理渴求。

  巴甫洛夫属于行为主义门派,而弗洛伊德属于精神分析门派,还有人本主义门派。

  行为主义门派:刺激与反应。

  精神分析门派:意识与潜意识。

  治疗:厌恶疗法。

  其基本做法是:让患者手持性恋物,在引起性唤起、性欲勃起的时候,立即给予厌恶性的刺激:电击,用橡皮筋弹击手腕,注射催吐剂使之呕吐。

  还可以让他们写下因恋物面临的紧张恐惧和被批评、被抓住和处分时的难堪局面。

  3、社交恐惧

  男女患该病的比例基本持平——1.4∶1。

  普通群体中有高达13.3%的人在一生中会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使得社交恐惧症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它们通常更眷顾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单身的和经济收入低的人们。

  社交恐惧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接受治疗的话,它将会成为一种慢性的、终生的疾病,几乎没有改善或者恢复的可能。

  患有社交恐惧的个体比不患该病的个体更容易患有单向情感障碍(就是抑郁或者躁狂),此外,社交恐惧症患者也容易有自杀的念头。

  所以注意社交恐惧和羞涩区别。

  追寻社交恐惧症的根源,那真是好多好多。

  首先,还得从漫长的人类演变源头说起……

  话说,在远古时期人们靠打猎为生,在与野生动物和某些危险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地对它们产生了恐惧。

  与此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对愤怒、批评和拒绝别人的人的恐惧。

  而人类的愤怒通常就体现在表情上。

  在生活中,人们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表情,来自迎面走来的路人的,与你交谈的熟人的等等。

  正常人一般会容易记住赞许的表情,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容易记住批评的。

  所以同样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会有太大的“收获”,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带回了无限的来自陌生人的“批评”、“愤怒”等等,尽管大多是他们自认为的。

  为什么人类这种害怕愤怒表情的倾向被从远古遗传下来呢?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大自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体现:你想啊,看到对方不论是兽也好人也好妖也好,当他们凶相毕露时,能够害怕愤怒表情的人早就溜之大吉了,或者干脆就地装死,唯独你对这些个不感冒,还傻傻竖在原地深情对望,不叉你叉谁呢?

  因此,会躲避“愤怒表情”的人更可能生存下来,从而将这种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样在人类所有种族中,就有了倾向于躲避那些侵略性强的和享有社会特权的群体的这种特性。

  只是,过度躲避和敏感的下场就是可能罹患上恼人的社交恐惧症。

  目前虽然还没有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遗传学的研究,看看到底和基因有没有关系,但是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一些父母的养育方式将可能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生:

  ①过于保护孩子,对孩子缺乏信任,缺乏情感支持。

  ②过度关注孩子服饰是否整洁和言谈举止是否得体。

  ③鼓励孩子进行社会交往,从而妨碍了他们学习社交技巧来控制自己对社会的恐惧。

  关于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的集体治疗:就是让一群难兄难弟们聚在一起,相互复述或者模或者模拟能够引起恐惧的社交场合。

  例如,当一个人对在公众面前演讲极度恐惧时,大家就集体扮演他的听众,来一场模拟秀。

  除此之外,还鼓励大家轮流吐露自己内心的痛苦,获得其他人共同的安慰,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也收获了来自社会的支持。

【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1.外企偏爱哪种口味的简历?

2.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3.行为心理学读后感

4.销售心理学读后感

5.图解心理学读后感

6.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7.变态心理学读后感

8.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