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

时间:2017-03-22 16:09: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学过苏东坡的诗词,渐渐地大家都忘了他的本名是苏轼,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1】

  “猿鸣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苏轼,一个天真纯朴、终身不渝的诗人、画家、人民之友,一个本该翱翔于天际的鸟儿,却活在了错误的时代,羽翼尽折,匍匐在地。

  如今人们赞叹苏轼,赞赏他的才华,称赞他的诗作,惋惜他的结局。无疑地,苏轼具备能受人欣赏的一切能力。他能书会画,诗词文赋样样精通,散发着如同熠熠生辉的宝石一般的光芒,吸引着人们。他有着天才的魔力,他善于社交,上至天子皇后,下至黎民百姓,他都有结交。他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足见其胸襟之博大。不仅如此,他还靠自己的直言不讳赢得了不少赞誉,这直言不讳也成了他的一大特色。

  然而,他成于此,也败于此。

  变法这种东西,是必须得到支持的,反之,反对者要么消失,要么就让他无法形成势力。苏东坡的直言不讳,使他成了王安石必须处理的对象,王安石用了第二种方法。

  自此,苏东坡被一贬再贬。在颠沛流离中,他创作了一批传世佳作,靠着自己闲下来的心,他醒悟了,他说:“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他有了闲心去看那片竹柏那轮明月,有了逸致去“月色中欣然起行”。心闲下来了,手脚渐渐忙起来了。

  当年苏轼初被贬、再被贬的.神态、心境,我们已不得而知。今天,我们只要能轻声吟诵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听着淡淡的自嘲,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片空明的月光,风吹过,竹柏犹如水中藻荇一阵摇曳。这月、这竹、这柏,成了一位受贬政客、脱俗诗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闲暇时,保存千年的风景!

  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2】

  苏轼苏轼,东坡居士。苏轼的字号“东坡”之闻名,让人常忘记他的本名。于我而言,我也觉得“苏东坡”比“苏轼”平和,因“东坡”只是取苏轼被贬时居住之处那一片地,而“轼”却有车的“主心骨”之意,相比起来,“东坡”二字没有那么高深的含义,显得亲民平和。

  他自有宽广胸襟,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但他生性急躁,遇有不称心之事便觉“如蝇在食,吐之为快”。他豁达、他乐观、他博学,以致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微笑,是自苏东坡出世以来,人们便一直带有的,延续至今,甚至未来。他短短的64年的存在,为后世留下传奇。而人们千年来的微笑,便是那不能言传的认可与感动。

  苏东坡一生坎坷,只因上帝赋予了他太多,他多次被贬,“历典八州,行程万里”。他屡战屡败,面对政敌,淡然处之。可对百姓,他呕心沥血。他兴修水利,为民造福,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使百姓安宁幸福,全然不想自己。

  但对于我来说,仅为百姓奉献的苏东坡,不足使人觉得完美。他严肃、他也豁达、他有情趣,就像一张黑白照片上添上色彩,如锦上添花。他吟诗作画,他喜游历,他爱美食,他炼丹,他交友无数,他信任每一个人。他创造的东坡肉延续至今,仍是人们爱吃的美食。他化腐朽为神奇,不断探索,让价贱如泥的黄州猪肉成为人们桌上的佳肴。他甚至还为猪肉作诗,曰“猪肉颂”。他的风趣,他的幽默,他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从纸面上的一个个文字,变幻成一个鲜活的个体。

  我看苏轼,观其伟大,并为其神往。听到“东坡”二字,我也会不禁微笑,他令人荡气回肠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惹人哀叹的一生,终化为世世代代个黄肤黑发的中国人的嘴角微扬与无限神往。

  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3】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苏东坡传卷四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苏东坡传每章读书笔记

2.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3.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4.苏东坡传读读书笔记

5.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00

6.苏东坡传卷一读后感

7.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00字

8.苏东坡传读书笔记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