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

时间:2017-03-25 17:51: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隔着一道海峡的台湾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欢迎阅读!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1】

  从书岛借了第一本书——《我们台湾这些年》。

  09年出版,作者是台湾70年代生人,以本地人的视角讲述了从1977年到2009年这30多年台湾的历史变迁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这也是作者的成长历程。

  书中语言生动、诙谐,让人读起来有滋有味。

  在此之前,我对台湾的了解比较空范。

  除了新闻里关于政治的一些介绍就是影视、音乐上得到的初步印象。

  记忆中看过的几部台湾文艺片,电影中的色调、场景都渲染着小清新的气氛,男生女生穿着大陆学生望尘莫及的制服,交谈声声音软软的;音乐上,因为周杰伦,我才开始关注流行音乐。

  周董令人耳目一新的歌词,个性的旋律以及那吐字不清的唱腔让歌曲开始有了画面感。

  从那时开始,我更加关注台湾歌手,开始听五月天、潘玮柏、陈绮贞等人的歌。

  近年来,喜欢上苏打绿乐队。

  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台湾。

  台湾,隔海相望,在过去还有点神秘。

  她更像一个鲜有联系的远方亲戚。

  现在想想,对她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有时不禁问自己,抗战结束后到如今他们的历史又是什么样子呢?岛上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的所思所想又是什么样子呢?这本书就像一封家书,打开它,如同那位亲戚开始和你唠家常。

  没有距离,没有隔阂,最后聊完大家会发出感慨,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读这本书更多是满足好奇的心理。

  对比大陆和台湾的相似与相异是一大乐趣。

  就像作者所说,历史的洪流不断冲击着两岸。

  我划分为四个时间段来看。

  第一个时间段是1945年到1978年前后。

  这段时间,内地方面,关注点在意识形态,阶级斗争;对领袖搞个人崇拜,言论不自由。

  台湾方面,国民党一党独大,实行“动员戡乱”体制;岛内民众舆论受到制约。

  海外甚至有“职业学生”来监视留学生,人人心中有个“小警总”。

  两岸关系紧张,大陆炮轰金门,台湾宣传“反攻大陆”、“大陆要血洗台湾”等言论。

  第二个时间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内地的大事件是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台湾这边是由于联合国地位丧失,美国与台湾断交,明白“反攻大陆”只是空谈,为了巩固在台湾未来的地位,国民党也开始向经济建设转型。

  比如蒋经国主导的“十大建设”。

  台湾经历了一个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的过程。

  民众的独立意识随着时代变化而觉醒,舆论更加的开放。

  在这之中,是有志之士不断努力而得来的结果,是靠甚至生命、献血换来的。

  两岸关系也从冰冻到开始缓和。

  80年代末,开放大陆探亲。

  民众从“大陆血洗台湾”阴影中走出来。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

  内地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港澳相继回归。

  台湾方面,“戒严时代”结束,宣布“反攻大陆”无望。

  政治力量多元化。

  社会运动不断壮大,言论开放。

  两岸关系进展的颇为波折。

  90年代初,台湾当局成立“国统会”及“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3年进行了“汪辜会谈”。

  但随后,李登辉上台,台独开始兴风作浪,这给本来势头渐好的两岸关系蒙上一层霜。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后至今。

  两岸关系势头回暖。

  台湾开放大陆媒体驻台。

  泛蓝三党陆续访问大陆。

  大陆与台湾各方面交流越来越频繁。

  两岸同胞也开始熟悉彼此。

  纵观这些年,两岸都在朝着更民主更开放的方向发展。

  台湾总体上比大陆起步的早一些,但大陆的后劲十足,也在加快自身转变,提高在国际中的地位。

  民间的非正式交流也是两岸关系向好的纽带和助力器。

  我们能看到,封闭只会让彼此隔阂,只有怀着求同存异的心才能增进关系。

  和平相处、互助共赢才是真正符合两岸人民的福祉。

  除了政治、舆论方面的这条线,作者也会写到社会文化方面的事情。

  比如提到了省籍问题、教育问题、兵役制度、社会运动、还有娱乐圈的大事件。

  每个方面展开都可以再说很多,对哪个感兴趣兴趣可以去特别关注下。

  另外,从字里行间也可以捕捉到有趣的tips。

  比如:根据228事件拍摄的电影《悲情城市》,其拍摄地九份及金瓜石。

  《千与千寻》中的街便是以九份为原型。

  (P.S:终于明白陈绮贞的《九份的咖啡店》中的“九份”不是九杯啦~)“飙车”一词出现在1986、1987年。

  地点是台北市近郊大度路。

  台北的.捷运是很有特色的风景线,细节人性化。

  以后如果去台湾旅行可以留意一下。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台湾比以前更关注也更有兴趣了,像是作者为我打开一扇窗,隔着海峡的我在大陆这边张望。

  都说,身体或心灵至少有一个要在路上,那么我就让心灵先行,下次踏上台湾之旅时再亲身好好感受!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2】

  选择阅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

  这个副标题让我感到很亲切,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我对台湾的认识是从小学语文课文《日月潭》开始的,但是对于那篇课文,到现在能记住的也仅剩下这个地名。

  中学时代我开始喜欢听台湾艺人的歌,现在也非常喜欢一些台湾歌手或乐团,比如五月天。

  而目前,我对台湾的一些动态的关注,主要通过央视的《海峡两岸》栏目。

  也就是说,对台湾的了解,要么来源于小学教材,要么仅仅是当地的音乐,最多也突破不掉中规中矩的电视节目。

  显然,光凭这些,我只能很抽象、很笼统的看到她的样子。

  《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本书在我来看,最大的优点就是语言真诚而朴实。

  30万字的字里行间中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两岸百姓加强交流与交融的衷心祝愿。

  阅读《我们台湾这些年》的过程就如同跟随一个台湾导游走过一段台湾怀旧之旅,有回忆,有感慨,有嬉笑怒骂,读这本书的收获除了对台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之外,也感受到了两岸血浓于水的关系。

  在书中回忆的这30年里,历史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催击着两岸:1975年,蒋介石逝世;1976年,毛泽东逝世;1978年,蒋经国力排众议提出"台湾十大建设",直接推动了台湾经济腾飞;同一年,邓小平开启了令世界震惊的"改革开放",改变了内地几代人的生活走向;1979年中美建交,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但是,两岸的交流大多限于政治层面,两岸民众之间其实是相当陌生的,彼此都不太清楚对方这些年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

  作者意在通过此书让两岸民众之间多一些了解,作者认为,两岸人民本应该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历史因素让我们渐行渐远而产生许多误解与矛盾,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

  看完《我们台湾这些年》,仿佛看到了一部邻家男孩的成长日记,倍感亲切。

  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国本来就是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事,我们可以在这个前提下求同存异,携手共创民族的再次盛世,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

  时下,尽管台独势力依然严重,尽管党内纷争不断,但是,只要两岸人民的利益一致,只要两岸合作的基本点没有改变,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两岸统一的夙愿一定能够实现。

  我很欣赏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作者献给两岸读者的话:不管历史走向何方,生活还将前进,我们依然血浓于水!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3】

  看完《我们台湾这些年》,仿佛看到了一部邻家男孩的成长日记,倍感亲切。

  作者和我是同龄人,虽然两岸的政治体制不一样,但是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却有相似之处,我们一起听着小虎队的歌曲,看着四大天王的电影,带着小女朋友看《泰坦尼克号》落泪。

  大陆迎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不比台湾晚,记得刚刚用拨号上网时,因为造成了高昂的电话费,被妈妈指责,并限制我的上网时间,只有晚上悄悄起来上网。

  看到作者与我似曾相识的经历,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懵懂年代。

  大陆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先于政治体制,我的成长过程中似乎感受不到政治给生活上带来的变化。

  而政治对生活的影响却从作者出生时就与他如影追随, 从1978年的蒋经国继任,到1987年台湾宣布“反攻大陆”无望,再到2006年“红衫军”倒扁,作者用接近全书一半的篇幅,叙述了各种政治事件对台湾社会、家庭以及对他个人的影响。

  从作者的记录中,看到了台湾的民主改革一波三折,闹的一地鸡毛,在嬉笑怒骂中也体会到了台湾民主的进步。

  大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格局,早已让民众不知道如何去关心政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让大陆的人们将所有热情都入到“经济建设”中,如今更是发展一切向“钱”看,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看着作者描述台湾服役的故事和经历我非常羡慕。

  小的时候一直的理想就是参军,认为当了兵的男人才能叫真正的男人。

  作者入伍的单位是空军仪仗队,想到国庆大阅兵时三军仪仗队的风采时,我不禁联想到了作者的飒爽英姿。

  中国大陆与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实现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国家和地区不一样,国防的压力不大,军队相对与人口的比例也非常小。

  我高中毕业时,与我同龄去参军的孩子大多都是考不上大学的,当兵变相的成为一种升学或就业的方式,而如果去考军校,那么就得为军队服役8年以上。

  我当时成绩还算好,考一个重点大学问题不大,考虑到“前途”问题,最终放弃了儿时的理想。

  作者经历了台湾转型的主要过程,从美丽岛事件到国民党解严到大选。

  作者是一个在场的旁观者,我们无法从《我们台湾这些年》里寻找到重大事件的揭秘、亲历,但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恰恰呈现了普通民众的真实视角。

  阅读《我们台湾这些年》的过程就如同跟随一个台湾导游走过一段台湾怀旧之旅,有回忆,有感慨,有嬉笑怒骂,读这本书的收获除了对台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之外,也感受到了两岸血浓于水的关系。

  退守到台湾的国民党官兵很多靠“反攻大陆”的信念支撑他们在台湾的生活;恢复大陆探亲时,又是他们这些从大陆来的人最先回去。

  当他们看到在大陆的原配夫人还未改嫁,而自己又在台湾娶了新夫人时,不禁黯然神伤。

  本来就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还要分什么彼此呢?作者多年在大陆的游历,结交了不少大陆的朋友,甚至还交了一个上海女朋友,年轻人之间早已没有什么对立,一党一派的冲突为什么要所有民众来承担呢?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1.《我们爱科学》读后感

2.《我们仨》读后感

3.我们仨读后感

4.我们爱科学读后感

5.我们仨读后感

6.我们爱科学读后感

7.我们的节日读后感

8.台湾地震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