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

时间:2017-06-02 18:27: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陶行知》读后感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下面是《陶行知》读后感,仅供参考。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一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

  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

  ”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

  “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

  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

  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

  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最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的思想,读来更加耐人寻味,让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

  我从事的是英语教学工作,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是需要刺激——强化——再刺激——再强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教育要具有恒心,要具有信心,要反复抓,要抓反复。

  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具有“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那“生活即教育”的工作就能够做细,做实。

  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

  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

  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

  让我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

  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

  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

  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陶行知》读后感二

  最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的思想,读来更加耐人寻味,让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

  我从事的是英语教学工作,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是需要刺激——强化——再刺激——再强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教育要具有恒心,要具有信心,要反复抓,要抓反复。

  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具有“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那“生活即教育”的工作就能够做细,做实。

  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

  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

  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

  让我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

  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

  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

  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陶行知》读后感三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

  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

  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

  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

  “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

  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

  “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