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1-02-15 14:04: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10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唐时杜子美既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一份牵挂,也是当面不能言时的交谈。我知道的名人家书中有麦家的《致儿子的一封信》,对青春期儿子的絮叨与执着,像极了过年才吃的那碗“福羹”,热热乎乎,粘粘糊糊;还知道《曾国藩家书》,严肃求实,犹如良药苦口,对子孙颇多教诲。《傅雷家书》则是求同存异,有浑然天成的中式书卷之气,又自带旁征博引、开明开放的西式格调,情感冷静、凝重,却传递着温暖的亲情。

  《傅雷家书》记录了傅聪与父母的家信往来,父子交谈人生的哲学,朱理为人之道;母亲则关心生活细节、交流年轻时的经验。在这一封封包含深情,富含教育智慧的书信中,傅雷先生对人生,对艺术,对祖国的原则和坚守,汩汩流出……

  仿佛就像一艘精神驳船,将家族高尚的品质,纸短情长,在这尺素间传承流淌。

  傅雷先生品行贵重,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注重潜移默化,是子女身边最好的榜样。傅雷先生在翻译英法经典上颇有建树,这一切的成果均与他个人的刻苦、敬业密不可分。但在家书中无一字不向少年气盛的傅聪灌输着做人的根本——“敬业、谦虚、忠实、朴质”。正因为傅雷以身作则,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地追寻那心目中神秘的文学力量,傅聪也更加地奋发练琴,细细琢磨浪漫而哲学的肖邦。

  傅雷先生与长子傅聪的情感,是分享与建议的教育方式,亦师亦友,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值得现代家庭借鉴学习。文字的珠玑中,无法准确地概括为人父对小辈的呵护情怀,它就如同清茶与茶叶,不沉不浮,相偎相依,为国家文化弘扬而贡献自己绵薄之力,为社会风尚进步而燃化自己短暂的生命,为大我之成而淡化小我之利,即使是在身体力行,最艰难的时刻,互相勉励。傅聪的恩师,杰维次基赞美傅聪“……爱自己的祖国很深,出色的音乐技巧与天才似的头脑,注定要为自己的热爱的母国争光……”

  傅雷先生在对傅聪严苛的音乐培养的点滴中,都渗透着父亲独特的慈爱,而这种爱意的载体,是对爱国,对敬业,对谦虚严谨的为人之道的言传身教。家书中谈到“先做人,再做艺术家,次做音乐家,后做钢琴家”的朱理学为人哲学,都附着在这单薄的、漂亮的“双鲤”间往来流淌。

  傅雷先生对生活的热情,对家庭的热爱,对事业的孜孜不倦,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关爱与对于华夏大文明的探索,傅雷一生的未尽之憾,对后人都是一种热切的盼望。盼望当今之少年能以“星火燎原”的势头,在更好的环境中充盈自己,冲破屏障,向前瞭望!

  世界不会因你的静止而停转,那么就继承先生的梦想,接过希望的火炬,承载着这艘驳船的精神力量,继续航行,新生活的曙光等待你的瞭望!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2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如今,父亲为了能够给我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就将远去外地工作。我想,到那时,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3

  父爱,没有母爱的温馨与娇纵;没有友爱的直接与热情;却拥有了一种明智与深沉。

  《傅雷家书》是傅雷以书信的形式写给他的儿子的一本家信集。那一封封书信,那字里行间,都表现着傅雷对儿子的浓浓的爱。当我在阅读时,脑海里不由地闪现出一个伏案写作的背影。看啊,他在为孩子的成就而骄傲微笑;看啊,他在为孩子的受挫而眼含忧虑;看啊,他在为孩子的骄傲而不满……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他的孩子。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而他给我的最深印象却是他对儿子的严历家教。他无时无刻不在用书信鞭策和鼓励着他的儿子,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已的亲身经历以及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且一丝不苟,礼仪要得体。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气馁,取得了成绩不骄傲,要更加地努力。但在此同时傅雷也对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正确地理财,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这些教诲都体现着傅雷的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他和傅雷一样也是一个对子女非常严厉的父亲,曾几何时,我也曾因此怨恨过他。在那时的我看来,他严肃、严厉、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当我在取得优异成绩时,他并没有如我所想的那样夸奖我,只是淡淡的嘱咐我要继续努力,当我考试失利时,他也没有安慰我,只会皱着眉头,严肃的与我讨论失利的原因,我想,如果不是母亲告诉我父亲会在暗地里为我成绩高兴,为我失利担忧,我恐怕会一直怨恨父亲,一直理解不了父亲对我的爱,而现在,我什么都懂了,他并不是不爱我,只是习惯性地把爱掩藏在厚厚的外壳下罢了。

  在教育孩子上,父亲与傅雷的想法是相同的,他们用严厉掩饰着自己的温情,将期盼倾注在孩子身上。哪怕会被孩子记恨,会被孩子不理解,也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直到看到了孩子站在成功的封顶。

  《傅雷家书》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然而,我的拙笔却只能写出它最浅薄的一面,父爱,并没有母爱那般温柔,父爱深沉如壁石,于无言中坚定,执着的守望者我,给与我前行的力量,我想,我大概不会忘记这本书,不会忘记那些字句,不会忘记那样一个父亲,因为这会让我一生都受益匪浅,或许我做不到傅聪那般成功,但却能够尽自己所能,不至于让父亲失望,让他也可以像傅雷一样为自己的孩子骄傲。

  在此。我想说,《傅雷家书》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看到那样的一个父亲,更谢谢你让我真正地理解那份明智又深沉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4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再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这是傅雷在这本书后面所记道的一句话。字里行间透着对傅聪的严格要求和身体力行,为傅聪做好榜样。

  父亲如山,母亲如水。虽然纸短情长,但却奔赴千里,终于见字如见面。在家书中可以看得到傅雷夫妇直抒胸臆,爱子深情;在信件上傅家人探讨音乐,文学创作的深度与高度。

  这是一本富有生活韵味的指点儿子走向大道的指点之书。信件内容事无巨细,钢琴戏曲诗词歌赋宗教文学论述,为人处世柴米油盐的父母心。既有絮絮叨叨的父子情,又有侃侃而谈的学问交流。

  谈艺术,谈音乐,谈文学,极有见地。在动荡年代里,对艺术对理想狂热执着,出世的洒脱旷达,父亲的信多半探讨艺术家的思想,怎样先为人再为钢琴家,信念坚定,往往可把眼前艰苦看淡,如何看待苦闷,得到智慧的醒悟。母亲在心中就挂念衣食住行,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感动与思念。这些信件有超越生命的气魄与胸襟。

  书信连几年,家书抵万金。两辈人的交谈,有疑问,有交代,有思念还有许许多多的只存在于家之间的东西。

  读这本书时感到时间有些漫长,几乎每一页都会由傅雷或傅聪去鉴赏、比较许多钢琴家的弹奏特征以及曲子的性格特点。读到有些地方还会感到一点点枯燥。

  而相反,我在这本书中也看到了傅雷自己的反思,教育上,思想上。首先会考虑自己又没有做对。也有他自己的游记写成信寄给傅聪。

  “我最怕在某些方面给你不良的影响。你要是不能让爸爸的缺点在你身上发展,便是你对爸爸最好的报答,也是对你的下一代尽了很大的责任”这已经到了傅聪要担当起家庭的责任的时候了。尽最大责任去教导,尽最大努力去引导。也会去知道和自己的孩子一同分析原因。

  在信中,傅雷与儿子傅聪会讲起他们共同热爱的音乐,而我和我父亲就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因此聊起来经常就常常不欢而各忙各的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有所改进,让我与我父亲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可以借鉴一下傅雷和傅聪相处的方法,让我和我父亲之间变得不那么没有话题可聊,也不会变得我一个人在说了。

  慈父笔下信,游子心中暖;父子之间来往的信件,虽然对我来说有些地方没有彻底理解,但信里寄托的情怀是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的到的。

  有人这么认为:“就像颐和园中的大戏台,舞台上表演着粉墨人生,场下观众连声叫好,然而戏剧终有散场的时候,戏子们卸去浓妆,观众们收拾情感,然后彼此都去过真实的生活。”

  也许这本书教给我最多的,大概是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某些所做所为,身为孩子的我们不懂,觉得很困惑。

  《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在背后对我们的爱。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好爸爸的例子。他博学,睿智。是孩子们的好老师,好父亲。

  有一次处“倘若你情绪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安慰你,代你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烦恼。”这句话完全是商量的语气。但在那个年代下,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很严重。可见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思想都比较先进。这样的父亲,是当时每个孩子都渴望的。

  在那时,父亲就像是一座高耸的山,只可远望,不可攀爬。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父亲敬而远之,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父亲,会被打。

  其实,挺羡慕傅聪,傅敏有这样的父母。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能理解他们,而且表达这么明确。家人之间本不需要猜忌。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亲人。

  在我们的眼中,父母可能不像这样。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就如傅雷夫妇对他们孩子们的爱。可能没这么坦诚,可能没这么直白,可能没这么显而易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他们对我们的爱。

  有时,我们可能会怨他们这么啰嗦,可能会怨他们这么落后,可能会怨他们这么不理解我们等。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我们理解过他们吗?比他们先进到哪里去?啰嗦难道不好吗?

  我们只看到了他们不好的一面,但有去感受他们的另一面吗?

  我们读过书,看过故事。难道你没有看过其中某些主旨是“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吗?所以,当你怨他们的时候,有去想过为什么这样吗?

  有些人会觉得,这很正常啊!谁没看过自己父母不爽的。我可以告诉你,是有,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但,我也要告诉你,不爽归不爽,但千万不要埋怨他们,不要恨他们,哪怕他们怎么对待你,哪怕他们是错的。可以讨厌,可以不理解,但不要恨。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就算不是亲生的,他们也养了你,让你受教育了。这是要感恩的。

  父母爱你。但有时候过分的爱,会变质。一种变成溺爱,宠你宠出新高度;另一种则是要求,不断的要求,使你成为完美。

  溺爱,我们都知道。溺爱会使人自视极高。

  要求,有两种可能。

  一是使你成为完美的人,活得潇洒,但内心却容易妒忌。二是放弃自己,严重会衍生出其他的人格,而这些人格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要求的过程中,你完成不了,而自己又没自信,但又不能让他们失望,于是慢慢的自己变了。有一天,受不了的话,你原来的那个人格就会死亡。取之而代的是你分裂出来的人格。

  所以,爱,也是门技术活,需要技巧,需要情商,需要观察与理解。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当儿子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时,作为父亲的傅雷当然是高兴的,但并没有沉浸在那份成就里,而是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

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贯串在这两则信中的父爱,其实就是坚强。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坚强说到底就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傅雷家书》读后感7

  深夜,伫立窗前,望着那苍茫,深邃引入深思的天空,心中隐隐有一种冲动,精神的饥渴,历史的荒漠,常常会让回忆变得丰富,耐人咀嚼,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想起无处不在的父爱,想起《傅雷家书》。

  在这样的深夜,读着《傅雷家书》,我不禁泪流满面,虽然读这本书已不下三遍,每每于生活失意、彷徨之时,总是不自觉地读它。在我看来,家书是所有文体中最简单的。我喜欢简单,所以我喜欢家书,因为简单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 5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册,数字虽不能说明太多,但时间足以证明一切:《傅雷家书》自问世以来已畅销18年。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作为一条人类的公理,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其间的每一个人。傅雷对傅聪的爱自是如是,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的又是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尘事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舔犊情深的人间第一情。“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与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真爱呀。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代之的却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相互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那类人,在他的骨子里都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当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却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少了几分唏嘘不已,更没了世事钻营的技巧,写下的却是对人生、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与真理的追求。人生何其大,真理又何其空!而这又是多么可能会使这些家书变成概念的准则!然而没有,丝毫没有!做父亲的以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般的昭示却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却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与无私的爱。

  傅雷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在艺术之外所遇到的问题,譬如交友、感情、花销等等。有一句话我一直记着,那就是“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我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完了他,并做了两次读书笔记。虽然不是自愿去完成的,但是读完了仍使我受益匪浅。

  不过这受益匪浅,是不同于别人的。

  曾看过一个人这么写: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并且能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是什么样的,便于沟通。我不认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大概是对做人处事沟通中问题的一些想法吧。

  沟 通

  因为这本书是傅雷给他儿子的家信,也就是说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所以我先选了这个题目作为开头。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不能够控制的。我本身与父母的沟通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认为做一个好孩子那样就能跟父母有很好的沟通。那么问题就来了,好孩子是什么?

  好孩子是个定义。一个人人都熟知的定义类似于文明礼貌,有教养,学习自觉认真,成绩优良,这样的。从父母的角度考量好孩子就是顺我所愿,听话乖巧,学习扎实认真,多才多艺,能得到羡慕最好能带点名利什么的。从孩子的角度讲好孩子就是成绩优异,性格好,人缘好的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好孩子都应该乖。对,没错,父母就是喜欢乖孩子沟通,因为那样子的孩子不会让他们操心,能够很体贴,能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子。就跟个傀儡一样,我认为那样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认为做孩子不应该是一个好孩子,可以有叛逆,因为这很正常。乖是不对的。但是并不是说乖是不用的。沟通是两面化的沟通是从两面出发的,如果发生了问题,应该是从两方出发解决,而不是一方面的退让,那个退让的一方不应该是孩子,也不应该是父母。

  沟通就是这样,应该是公平公正的,而不是什么我要揣摩你的心去了解你的想法,这样说出来的话,就不会让你难受又能和平的解决事情。 教 育

  对于教育这个问题,专家研究了很久,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什么扮弱,补强,诱导,冷淡,受挫,放手,纵容,赏罚,制冷,包容,鼓励,哎,太多了,我个人认为,好未来和好现在是不可兼得的,就对这些东西是比较反感的,我认为教育不是一种束缚,不是一种准则。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人去陪伴的,而不是需要冷冰冰的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让他明白他的学习是有多么重要,或者说他做人要怎么做。

  但是如果要在社会上立足,双向解决是不可能的,有家人陪伴你长大也是不可能的。要做的只有微笑,因为这是做人之道;包容,包容一切,,去给别人赔笑;坚强就是难受,也要平静,笑着说泪不过只是生理现象罢了。

  感谢这本书和我的生活,告诉了我这些有点残酷的生活之道。

  也对这种本书说抱歉,明明是一本健康阳光向上,包含着真善美的书,呃,却被我解读出了一种很怨气很冰冷的事实。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觉已流入心间。

  《傅雷家书》,创作于9~9经历了文革初期,文革前,傅聪去波兰留学。此后与父亲傅雷常常书信来往。文革时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聪的书信只剩下残余的几通,所以文章中大部分为傅雷对傅聪写的书信,故名“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

  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

  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傅雷家书》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1.傅雷家书读后感

2.《傅雷家书》读后感

3.《傅雷家书》读后感

4.《傅雷家书》读后感

5.傅雷家书读后感

6.《傅雷家书》读后感

7.2017傅雷家书读后感

8.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

9.【推荐】《傅雷家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