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10篇
《人生》读后感1
读完路遥的《人生》,站在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完全看不清前面是坦途还是荆棘,但要到达目的地,只有摸索前行。就像人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转折,但不能因为害怕就止步不前,唯有越努力越幸运。
高加林有文化有能力,但三起三落的人生就像过山车,最终还是逃脱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才情被土地无情埋没,我想那是旧中国落后的悲惨命运,深刻感觉到国和家的关系这样紧密相关。生活在今天这样和平富强时代的我们,要感恩所有付出者,也要向更高的台阶努力付出。人生不应该据为己有,常常纠缠在个人的荣辱得失中,它应该是民族的,是世界的,哪怕今天你只是为地球捡拾了一片垃圾,也是环保贡献者,所以,活着就有意义。也终于对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站得高,才能活的洒脱。
高加林在追寻理想的途中,丢失了最爱她的巧珍,巧珍这个名字大概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吧,珍就是真。真善美,只有真实善良的东西才会美,他真实的内心被飘飘然的幻想蒙蔽了,等他幡然醒悟,幸福的金马车早已远去,只能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生》读后感2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读后感3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跳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终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人生变幻真是难以预料,谁又能知道自己今天以后会发生什么呢?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初恋是美丽,初恋也是激情彭湃的。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是太单纯、太无助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以久的、多才多艺的、强壮标致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爱着。但实际上呢,这爱的天平能平衡吗?不能。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这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但也仅仅是感动而已,我又能说什么呢?退一部想想,一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巧珍能和才华横溢、心性高远的高加林生活到一起吗?如果说高加林当时选择了巧珍,以他躁动的个性又能安于现状吗?两个世界中的他和她,即使生活到了一起又能有共同的语言吗?我不敢回答。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
《人生》读后感4
高加林是路遥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现实生活中像高加林一样的年轻人有很多,大城市的繁华吸引着他们。
年轻人有想在大城市落地生根的理想。所以当时高加林他的选择并没有什么错,他这种对大城市的向往也无需过多指责,实际上他缺乏的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勇气。他博学多才、勤奋上进、农村不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即使有亲切可爱的刘巧珍,但是巧珍不识字,无法让高加林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他们的爱情最开始就没有基础,巧珍只是在高加林精神萎靡的时候给他注了一针强心剂,他们之间虽然有感情,但却是不对等的。
城市深深地吸引着高加林,他在城市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一番大展拳脚后让他有些飘飘然。高加林放弃巧珍意味着他想告别他认为粗俗低下的农村生活,接受黄亚萍意味着他的事业和未来都会有开阔前景,他在痛苦的挣扎之后,选择了城市女孩黄亚萍。在城市和农村之中徘徊犹豫,让他饱受精神折磨。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或许,他也得到了,人生阅历。
人生处处面临矛盾和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无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承担在矛盾中做出选择的后果。拥有一些就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最后一章的大结局也并非大结局,说高加林的人生并没有结束,也提醒着我们的人生才刚开始,努力奋斗!
《人生》读后感5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干起了卖蒸馍,出山劳动,挑粪的工作。但当叔叔高玉智转业回到家乡当了县劳动局局长时,加林的机会又来了,副局长为讨好他,为他安排到县委做通讯干事,使他重新回到了城市。可是没过多久,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再次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这段大起大落的人生。
在这中间还穿插了两段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正当加林第一次回到农村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让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而随着加林重新回到城市,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黃亚萍提出带他去更大的城市(南京)发展时,加林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无情的抛弃了巧珍,最后无奈的巧珍下嫁后川马店村一队的生产队长马拴,可心里依然记挂着加林。可当加林再次回到农村亚萍还是和他分手了。
看完这本小说给我的初步感想就是: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都会影响一生。主人公高加林经过反复折腾最后还是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如果当初他选择了巧珍而非亚萍,那么亚萍就不会和克南分手,也就不会有后来克南母亲举报加林走后门,说不定加林就不用回到农村继续在县委工作;但他如果选择了亚萍而非巧珍那他就可能去更大的城市一展自己的才华,这正体现了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这真是个两难的抉择,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教书时讲的课文《未选择的路》。也正如作家柳青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回过头来细细的品味这本小说的最后一章——第二十三章,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做为副标题。这章主要讲了高加林从县委回到农村路上回忆起和巧珍以前在农村的点点滴滴后悔不已,和遇到老光棍德顺老汉,德顺开解加林,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我认为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告诉我们加林的人生路远非这本小说里写的已经到了尽头,他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更丰富的经历在等着他,也告诉加林和广大读者只要生命没走到尽头就永远在不断的探寻人生这个主题,何况他还年轻,德顺老汉70了还在摸索,这大概就是路遥先生在探索人生路中的真实写照吧。用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告诉人们他还在思考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我觉得路遥先生通过小说《人生》在探寻人生的同时也启发读者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哪些地方做好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将来的人生路该如何做出选择,何去何从?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人生的机会,当代很多名人都说《人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贾樟柯曾说30年阅读史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人生》让他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他的人生。马云曾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他高考失利时是《人生》改变了他,让他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他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马云的话我深有感想,当初我中考没考好,父亲让我去读个技校做维修工,但我坚持将来要读大学所以必须念高中然后参加高考。虽然当时我并没看过《人生》这本小说,但现在想来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年轻人怎么能轻易的放弃自己呢!虽然现在的工作也不是很好,但我相信只要不放弃信念我们总有机会终究会取得成功的。
《人生》读后感6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尔后希望破灭这不断循环的怪圈。一种希望的产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可我们也许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其实仍困惑于希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走的并不平坦。
高加林就是处在这个怪圈中的一分子,命运不断地戏弄着他抑或是因为他失去了人生的原则因此注定要被命运打倒。巧珍的朴实、可爱、百依百顺没能最终留住高加林,高加林离开了巧珍而投入亚萍的怀抱,高加林与亚萍的结合与其说是两个人之间旧情复炽更确切的说是高加林为他的前程而作的铺垫。高加林与亚萍的爱情远不如与巧珍的那般纯洁,他注入了地位、家庭背景、学历在婚姻中所以使得这段婚姻变得不纯粹因而禁不起考验。高加林在面对两个女人而作出抉择时,实际上是在为他的前程与人生作抉择,这种加入功利性的婚姻令人厌恶与唾弃。因为他追求着他的希望,一个飞黄腾达的希望、一个他自以为是的希望。于是他抛弃了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巧珍,那个时时刻刻为他前途着想的女子、那个有着杨柳般摇曳身段和粉嫩脸庞的女人;于是他走向那个城市中的女子、那个有着高学历的.女子、那个有着很好家庭背景的女人。是的,他的那个希望实现了可他并不幸福,这也注定了这个不合适的希望终究会破灭的。一个有高学历的女子是否就是妻子的最佳选择?一个没受过教育但心地善良、一生无怨无悔的女子是否更佳呢?时间车轮留下的车辙向我们证实了亚萍与加林感情的脆弱和巧珍金子般的心。高加林遗弃生他养他的土地去追求城市里带来的希望,最后又在那光怪陆离的城市中绝望以致不得不重新回到原点。可桃花依旧人面全非,巧珍---这个原本是他人生的一个希望的女人早已为他人之妻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曲折蜿蜒、他挣扎在幸与不幸的边缘,这两个女子让他欢喜让他忧让他拥有希望让他希望破灭。他诠释了一种典型的人生模式,他身上其实有着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有很多机遇和挫折,这就要看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迎接它们?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去抗拒呢?这些就是路遥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而高加林并非结局的结果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答案。有些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适合的,他或她可能就是你希望的源头。农村的土地不一定不好只要积极向上加上党的政策,在农村这块地方也能开垦出自己的人生也能诞生出新的希望。我们拼命去追求那些泡沫般的希望却漠视身边那些垂手可得的希望,于是我们不断期盼、绝望、希望直到我们身心疲惫、悔不当初。我们都无法挣脱这个怪圈,我们束缚着自己。
或许这就是人生…
《人生》读后感7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资料,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完美的感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取,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感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透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构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样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取,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取生活的权利,但此刻对于我们来说选取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取,就必须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明白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明白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明白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取,选取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那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人生》读后感8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
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人生》读后感9
时光匆匆的过,转眼间我已走过了13个春夏秋冬。进入了初中,也开始从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开始品味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人生了。我们会哭泣,会疲惫,会迷茫,会不想前行。人生的道路总不会是平坦的光明大道,我们需要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给自己点一盏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温暖迷失的心,照亮前行的路,这样我们才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梦想,就是我们的那盏灯!点燃梦想之灯,我们便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勇气。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迎着风雨前行。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丢失很多的东西,但是我始终紧紧地把梦想抱在怀里,贴在心炊。有了它我便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不再彷徨。梦想是浩瀚海洋中一座灯塔,指明着人生方向!梦想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给你生的希望,不放弃的勇气!
一直很想说,自己是个“追梦女孩”很小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梦。会向划过夜空的流行悄悄地许愿,盼望将来的某一天梦想能够实现。长大以后,才发现,不是对着流星许愿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要靠自己不断努力,奋发图强,梦想才会实现!五年级的时候我爱上了作文,也是从那以后,我给了自己一个梦想,尽管它离自己很遥远,但对我来说,那是希望,是前进的动力!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写作文,开始不断地参加作文征赛,不断的去投稿。但是给予我却是两手空空。无论我怎么付出也没有收获。我迷茫了,我失望过,伤心过,甚至曾经放弃过。一个人悄悄地在寂寞的夜里哭泣,泪水涟涟,在泪水中我仿佛看到了闪闪的灯光。真的,我看到了,透过微弱的光,我看到了前方黑暗中精灵在对我招手,就是那盏灯,在呼唤我勇敢向前。于是我擦干了眼泪,重新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坚定地向理想彼岸。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梦想之灯才会亮出绚丽的色彩,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温暖他人。
给自己点一盏灯,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找不到方向的时候;给自己点一盏灯,当你为一时的失败而痛苦的时候,便想想自己的梦想,你就有了面对失败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当你为一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想想自己的梦想,你就知道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很长;给自己点一盏灯,当你在因害怕前方的黑暗而不敢向前的时候,想想自己心中那盏灯,它一直在为你照明……
人生的路,因为有了这盏灯便不再黑暗;生活,因为有了这盏灯而不再单调;再黑,再远,再难走的路我们都不会胆怯了!我们的青春会因梦想而更加精彩,给自己点亮那盏梦想之灯吧!
《人生》读后感10
人生是一条曲折的单程航线,永远都没有回程。——题记
路遥的小说总给人一种朴实中加以哲理的感觉,高原质朴的气息混着时间的打磨愈发历久弥新。
在他用文字抽丝剥茧般展示给我们的那个世界里,有辛酸,有感动,有人性的挣扎与无奈。专属那个年代的人和事,被他用文字定格成永远,一代代传承。
高加林就是那条时代长河中渺小的一员,他一身才华却无奈没有用武之地,本安逸于普通的教师工作却被人靠关系取而代之。读到这儿,我们不由地会为他打抱不平,诸如此类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引得人深思。还好,有那位善良乖巧的姑娘——巧珍,将他带出了人生的低谷,重塑了他的信心与追求。本以为他们的生活就会这样平静地过下去,可上天却偏偏跟他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高加林一日之间成为了倍出风头的记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前程和地位,高加林最终放弃了一直深爱他的巧珍,选择了家世背景较好的黄亚萍。这种有名利成分夹杂的感情终究不会持久,最终高加林靠关系的事情暴露,不得不回到最初的黄土地,而巧珍,却已经成为别人的新娘……
读罢全文,一种忧伤的情绪如乌云般笼罩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高加林的悲剧,说到底是他一手酿成的,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这样费尽心思却悲剧告终“高加林”呢?突然想起以前见过的一首诗:没有什么使我停留,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我是不系之舟”,这或许是许多人潇洒的口头禅,可真正能做到“不系”的有几个呢?生活的道路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也许你只看到那光鲜亮丽的外衣,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开启,就再也无法停息。金钱、地位、利益,甚至生命,诱惑可以将一颗纯洁的心灵瞬间侵蚀得满目疮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这样,也许我们的人生不会飞黄腾达,至少可以活得洒脱,活得自在。
正如书中所说:“一切毫无办法,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既然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就要活出我们的滋味。是雄鹰,就要展翅翱翔搏击风浪;是大树,就要汲取养分奋力生长;是嫩叶,就要燃烧生命奉献自然。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回程,所以才更要加倍珍惜……
乘着专属自己的拼搏列车,一览窗外风景,朝着目标迈进……
【《人生》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1.《人生》读后感
2.人生读后感
3.人生由我读后感
4.【精】人生读后感
6.路遥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