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观后感参考
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gov:家风淳 党风正
千年历史,古今穿梭, 观《千年包公》有感。“家风淳”, 党风正。严字当头践《党章》,创佳绩快马再加鞭。思,汲力量;
做,显正气。
---《山坡羊 观《千年包公》有感》题 记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公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伸张正义的公正、清廉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让后人每每谈及,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佳话。纪录片《千年包公》,这部片子根据史实,反映包公一生重要事迹,分片三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比较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包公修身律己、刚直不阿、治国爱民的生动事迹与思想。情节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该纪录片成功跨越千年历史,通过古今穿梭,成功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真实生动的包公的形象。
包公为官26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是什么造就了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
在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我找到了……
对包拯留传下来唯一的一首诗印象极为深刻,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这首诗的意思是:“清心”是治身的根本,“直道”是处世的要诀。笔直而细小的树干,一定会长成支撑大厦的栋梁;百炼的纯钢,决不能作弯曲的钩子。仓库里堆满粮食,连老鼠、麻雀也会高兴;田野里寸草不生,连兔子、狐狸也会犯愁。史册上记载着古人许多宝贵的教训,做官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耻辱,让后人笑骂。这首诗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铭,他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官还是民,最顶礼膜拜的一个是关公,一个是包公。敬关公敬的是他的忠义,敬包公敬的是他的公正。关于包公的清德美政、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我不必在此赘述,我就想说说通过这首诗来看包公的家风。包拯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大意是: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身祖坟。在封建社会,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得归葬祖坟,是最严厉的惩罚。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之严厉。
家风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形的财富,支撑一个家庭栉风沐雨、走向辉煌。这又让我想到曾任山西巡抚曾国荃(曾国藩的九弟)的一句话:“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曾国藩家族正是这样,一部《曾国藩家书》中涵盖最多的内容也是加强子女教育、抓好日常养成、怎样生活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曾氏子孙也是人才辈出。
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同样,一个国家也要有“家风”, “家风”好则党风正。新一届中央反腐,从去年到今年,震惊了国内外,人民看到的是反腐步步深入,贪官纷纷落马,大快人心!国外很多媒体对习总,纪委王书记都高度评价,赞中国有希望!
看中央纪委王歧山书记,抓反腐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很抓落实,首先抓纪委自身建设,“打铁要有本身硬”,纪委干净了,才敢于惩治腐bai,中央派往各省市的中央巡视组,对贪官起到了镇摄威力,查出了不少高官,让贪官高度紧张,人人自畏,而中央纪委的举报网络,收集了大量贪官违纪罪行,适时的在中纪委曝光台亮相,题为《你想不到的公职人员违纪行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习总和王岐山书记,不负众望,一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挽救干部,一方面用铁的手段强力惩治腐bai,现今随着反腐的深入,人民高兴! 打虎已卓见成效。此时《千年包公》的开播,正是对包公千年前反腐故事的绝佳再现。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教学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我又该怎样落实“家风”、践行《党章》呢?严字当头、从严要求。自觉强化党性修养、品德修养和党纪观念,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理想志向。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做服务于民的党员。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利益和局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必须要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乐做好本职工作,替基层教师分忧解难。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应该尽自已最大努力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持奋进不息的精神,为党的事业发展多尽一份责任,多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要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科训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节着眼,以反面的典型警示自己,以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家风中蕴藏着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让我们从包公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家庭倡廉托起廉政生态,让家庭风尚涵养时代风尚,千千万万个家庭足以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
千年包公观后感 gov:“清官”更是一种文化
包拯于公元999年出生,至今已逾千年,“千年包公”正是对包公及其精神的铭记与弘扬。这三集的纪录片是一部好官的成长记,从理想的发起,到为官的准则,最后落实在待民的态度,抛开历史戏说,还原了一个真实而丰满的包拯形象。
“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阶层的终极追求,而包公精神的源头也在此。传承已久的包式孝肃家风,宋初廉洁严厉的社会风气,以及如刘筠一样优秀榜样的正面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以后的包拯的形象,丰富着最初的包公精神。而包拯也通过个人的努力,在修齐治平中实现着儿时的理想。于是,才有了过富人门而宴不入的克制,才有了自甘十年守孝的坚持,才有了《明志诗》中的清心直道。因此,清廉公正的品行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把这种精神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无论是戏说还是正史,包公都是刚正不阿的人,正是这样我们见到的包拯才从白面书生变成了能断阴阳的黑面阎罗天子,这正是寄托了群众对于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的敬仰。做言官时,可以“七弹王逵” “六弹张尧佐”,执掌一方时,可以“断冷清案”“陈州放粮”,公道正派,不惧上不欺下。然而,包公的刚正不是古板刻薄,是一种原则,因而才能在欧阳修批评自己出任三司使时勇于接受批评;同时在直面圣上侃侃而谈时,不惧怕打击报复。古代君主制中,君主在社会生活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只有明君才会让良臣凸显,但常常是人亡政息,良相诤臣只能救一次而不能救一世。如今,我们应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为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干事创业提供坚强的支持。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为政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治下的百姓,只有做到以民为本才能实现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正史中,包公的出名不在于能谋善断,而在于爱民如子。无论是端州的包公井,池州的包公井,还是“不持一砚归”“陈州折变”,都是包公爱民的体现,说明包拯对百姓的鱼水情深,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反观当今,我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也是包公精神的一种体现,只是我们把架子放的'更低,因而要求也更严。
清官是一个人,更是一种文化。积极培育清官成长的土壤,让清官在社会中变成造福一方的能官,是《千年包公》给我们的最大体会。
千年包公观后感 gov: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6月1日晚上,镇机关党支部组织全体镇干开展“周三夜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观看纪录片《千年包公》。观看完千年包公第一集,感触很深。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人民铭记包拯的功德,将他载入史册、搬上舞台千古传唱、教育激励后人。当然,历史上的包拯没有传说或舞台上的包公那般神奇。他既有政职、军职,亦有文职,甚至有闲职,还做过谏官。包拯能流芳百世,我认为主要在于他的刚直清廉,高风亮节。
智审牛舌案。包拯于宋景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某天某农户前来报案,自家耕牛被人将舌头割掉了眼看将死。包拯让他回去先把牛杀了吃,过几天再来。谁想几天后那农户来时案子已破了。原来包拯“等贼上门”,当时屠宰耕牛是犯罪的,那贼人来告发农户,却自投罗网。
不持一砚归。端州(今广东肇庆)出名砚。历任官府征贡品时,都要假朝廷之名多搜刮几倍乃至几十倍以中饱私囊。包拯从端州离任时,却不带走一方砚。航船途中发现一门生私携了一方砚台,包拯大怒,立命掷于江中,方才继续赶路。今肇庆仍有包拯“投砚处”、“洗砚池”景。
疏浚惠民河。包拯主持开封府时,城池汛期吃紧而城内蔡河河道边常被有权势的官僚占去砌盖楼房水榭,阻滞了水流。包拯即令限时拆除,对过限不拆的“大人物”则开名单上报朝廷请求降他们的罪。这样一来果然灵验,蔡河经整治疏竣后水畅其流,百姓称之为“惠民河”。
关心民疾苦。包拯担任御使期间对西北边防多有良策。如他提出将青壮年农民组织起来平时耕作,战时打仗,以减轻徭赋,扩大兵源。他提议对京东地区的一些冶铁专业户缓征生铁以让他们休养生息。他上书缓征500万石江淮地区的稻谷,“请支义仓米赈给百姓”,以解灾民燃眉之急。
任人当唯贤。包拯晚年做台谏时,积极向朝廷举荐贤才,同时弹劾那些贪赃妄为之徒。掌管全国财政物资大权的三司使张尧佐,是仁宗皇帝的宠妃张美人的伯父,声名狼藉。包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弹劾到底,终于使得张尧佐等人丢了官。
不为亲者讳。“廉者,民之表也”,包拯为官严于律已,生活俭朴,“饮食器用如布衣时。”任庐州知府时,他的外甥犯了法,他依法定罪,毫不留情。他的儿子包绶,为官多年,死后只留下几卷著述,“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他的孙子包永年也是“了无遗蓄”,包永年的丧事由两个弟弟合力营办,土坑木棺。
包拯曾有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段话作为包公家训,被刊刻于石碑上,竖在堂屋中,作为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的“铭”,对今人也有所启迪。现在,包公的这段家训,仍在合肥包公祠中,昭示来者。
千百年来,包拯作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过时空,为前人和今人,为黄皮肤“龙的传人”和其他肤色热爱中国、崇尚清廉的外国人所敬重。“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出仕时写的这首戒廉诗,体现为民者愿,可作“为政者师”。
如今,我们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应该说,我们共产党人不仅要学习包公,而且应比包公做的更好。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做到“四讲四有”,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必须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千年包公观后感参考】相关文章:
5.千年包公观后感